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的思维导图,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诗经、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屈原和楚辞。
编辑于2022-04-01 01:01:34先秦文学
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围绕同文学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神话的功能
把个人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形成有力的精神纽带。
保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维系人们的社会性。
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戏剧性,使人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情绪。
四大神话(均收录于《淮南子》)
成书于汉代,作者淮南王刘向
女娲补天
共工触山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山海经
可能考察选择题与简答题
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
内容
山经五卷
海外经四卷
海内经五卷
大荒经四卷
主题
古代地理
历史
民族
生物,医药等
古代神话分类
创世神话
始祖神话
洪水神话
蕴含的民族精神
深重的忧患意识。
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不屈的奋斗反抗精神。
战争神话
发明创造神话
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文学意义)
可考简答题,论述题,《中国古代文学》P10-11
神话思维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与之相似或有联系的观念。
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人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
拥有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神话故事,神话材料,常常被后世的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色的文学作品。
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可考简答题,论述题,《中国古代文学》P11
作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素材。
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是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古代神话的演化
神话历史化
被儒家站在理性的立场否定神话的价值。
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神话素材成为后来的文化创作的源泉之一。
诗经
诗经的概念
可能考察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诗经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创作手法为:赋比兴,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诗经》有三家,鲁,齐,韩,先后散佚,今传为毛诗。
《风》称国风或邦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注:了解《十五国风》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内容分为大雅小雅。
《颂》指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诗经的功能
可能考察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与简答。
兴,观,群,怨
所谓“兴”,就是指《诗经》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指阅读诗经可以观照社会,观风俗盛衰,形成对社会的认识;“群”是指聚集起来,也就是同别人交朋友;“怨”即不满,指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诗经的内容
可能考察选择,填空,名词解释与简答。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大多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
代表诗篇:《大明》《公刘》《生民》《绵》《皇矣》
农事诗
周人春夏祈谷,从事农业生产时的歌唱。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与风俗礼仪,反映了周初的生产方式,规模,农业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七月》为风诗中最长一篇,叙述了农民一年的艰苦劳动和生活状况,全诗以时令为序,顺应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全面深刻地反映了西周农民的生活情况。客观反映了农夫生活和贵族生活的悬殊,在对农业生产的平铺直叙中表达了哀怨与不满
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为主要内容,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亲族间的脉脉温情。
怨刺诗
主要保存于“二雅”和国风中,主要是针砭时政和社会遭遇,感叹身世遭遇。大雅中的怨刺诗,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言朝政大事。小雅中则多社会地位较低,言朝政小事。
代表诗篇:《小雅•十月之交》《大雅•瞻仰》
战争徭役诗
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威慑。
正面描写天子或诸侯的武功,自豪感,乐观精神。
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强烈不满。
代表诗篇:《小雅•采薇》《王风•君子于役》《邶风•击鼓》等
婚姻爱情诗
主要集中于国风中,既有描写恋爱与相思的甜蜜,恋爱的曲折和苦恼也有夫妻间真挚的情爱以及不幸的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它谱写了《诗经》中最为华丽,最精彩动人的一章。
代表诗篇:《邶风•谷风》《卫风•氓》《齐风•鸡鸣》《邶风•静女》
诗经的思想内容
内容广泛丰富,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以及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展现出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特殊的文化形态。
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形成
可考选择题。
采诗说:班固《汉书》
献诗说:《国语•周语上》
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
今人:周乐官的筛选,整理逐步排定,非一人一时完成。
诗经的艺术特色
重点!!!可考察简答题,论述题。
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抒发的情感真实
抒发情感的方式坦率直白
叙事性的诗作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为基础,运用最多,表达方式铺陈直叙,多用于直抒胸臆或叙事。
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用于篇首或章首,起兴,发端。
四言诗的典范
以四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重章叠句应用广泛。
四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有天然的节奏美。
章法结构和语言的特点
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
诗经的文学成就
重点!!!考察简答,论述!
《诗经》开辟了我国诗歌抒情言志的道路,抒情诗成为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注:可考察风雅精神名词解释。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先秦历史散文
春秋笔法
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指在《春秋》中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和修辞上的细微差别中表现作者爱憎的写法。
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由《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组成,三本书均在
春秋(《春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而《春秋》则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使用的是鲁国纪年,采用纲目式记载,文字简短,几乎没有描写成分。但是它的语言表达,具有严谨精炼的特点,反映了文字技巧的进步。
国语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其文偏重记言。全书二十一卷记载了西周穆王十二年至战国初年这一历史时期内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等七国的重要史实。与《左传》相为表里,故后来又名《春秋外传》。
特点
以记言为主,同时注意描述人物的精神面貌。
语言平实自然,明白流畅。
非出自一人之手,文章风格并不统一。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一说为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基本与《春秋》重合(比《春秋》多17年)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在此基础上增加大量史实和传说,后人将它配合作为《春秋》的解经之书。其表达了以民为本和尊礼爱国的思想,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文学成就
复习时结合古代文学课本内容复习,论述时要结合课文内容论述。
为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在保证真实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史料的取舍、叙述的详略,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同时作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理富文美的外交辞令。
以较为细致的生动情节表达人物形象。
战国策
全书共三十三卷,由西汉淮安王刘向整编,书中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与人生观。《战国策》以其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文学成就
富于文采。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
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以文学手段帮助说理。
先秦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