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神经心理机制
普心第二章之神经心理机制知识整理,主要内容有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脑功能学说。
编辑于2022-04-01 10:59:34第二章
神经系统与脑的进化(理解)
神经系统的起源
原生动物:无专门的器官和系统,但有结构的初步分化,变形虫
多细胞动物:网状神经系统,刺激一点全身传导,腔肠动物
无脊椎动物:链状节状神经系统,腹侧实心,“发头现象”
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背侧空心
高等脊椎动物的脑
脑的相对大小越大,智力越高;
新皮层相对容积、面积增长
皮层功能增多
文化与脑
文化是脑的产物,脑的进化为人类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人脑又在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得到发展;
神经元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功能是接受、传递、整合信息
组成部分
胞体
圆形、锥体形、梭形、星形
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特有:神经元纤维、尼氏体)
接收、整合信息
树突
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
只有一根
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到达与它联系的其他细胞
分类
突起数目: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多极细胞
功能
内导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外导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腺体,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
中间神经元:只存在脑和脊髓中,联结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神经冲动
胶质细胞
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线路,为成熟神经元提供支架,帮助受损神经元修复
形成髓鞘,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之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神经冲动和传导
神经冲动
定义: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
静息电位:轴突内为负,外为正,电压相差 70毫伏,静息电位的产生(理解)
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Na+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Na+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传导过程(理解)
全或无法则:神经元反应强弱不因外界刺激强弱而变化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突触
含义: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组成部分
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形小体,包含突触小泡——储存神经递质,球形小体前方的质膜叫做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狭义的突触;
突触后成分:临近神经元的树突末梢或胞体的一定位置,含有特殊的分子受体
传递过程(理解)
分类
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扩散性兴奋的动作电位,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阻止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扩散性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多巴胺、甘氨酸
神经回路
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
反射弧
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基本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传导过程(理解)
连接方式
发散式
使一个神经元的活动有可能使多个神经元同时兴奋或抑制;
聚合式
表明了神经兴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整合作用;
环式
使神经冲动在回路中可以往返持续一段时间
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PNS
躯体神经系统
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骨骼肌、感觉器官,随意
传入感觉信息,传出运动信息
脊神经
发自脊髓,共31对,颈8胸12腰5骶5尾1; 由脊髓前根和脊髓后根的神经纤维混合而成,前运后感;
机能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皮肤、骨骼肌、腱、关节;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内脏、心血管、腺体;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脑神经
发自脑部,共12对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腺体,非随意
交感神经
激活、提高、应付、适应
支配胸腹部的脏器和血管的活动;
加速心跳、肝脏释放更多血糖供肌肉利用、减缓或暂停消化
副交感神经
消除、恢复、平静
到达平滑肌、心肌、腺体;
平衡作用,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
拮抗作用,相辅相成,可能同时激活
中枢神经系统CNS
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调节身体器官的生理平衡、协调人与环境的信息交互
脊髓
灰质
神经细胞和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
前角:前角运动细胞,轴突组成脊髓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感受细胞,接受进入脊髓后根的纤维,把外界信息传送给脑
侧角:脊髓的胸髓和上三节腰髓前后角之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胞体
白质
纵行排列的神经纤维束
作用
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
完成简单反射活动
脑
脑干
延脑:生命中枢,维持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桥脑: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传递信息的必经之路,调节控制睡眠
中脑:视觉、听觉反射中枢,神经的通路
中央灰质——支配眼球、面部肌肉活动; 中脑四叠体——视觉听觉反射中枢,上视下听; 大脑脚——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
网状系统
控制觉醒、维持意识
上行网状结构
上行激活系统,控制机体觉醒和意识状态,保持大脑皮层兴奋,维持注意;
下行网状结构
下行激活系统,加强或减弱肌肉的活动状态;
间脑
丘脑
将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作为网状结构的一部分维持睡眠和觉醒;
下丘脑
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下中枢;
作用
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影响情绪产生
小脑
协助大脑进行运动、控制姿势、维持平衡;控制部分反射性动作和基本情绪反应
边缘系统
与本能活动、记忆(海马)、情绪(杏仁核)、注意有关
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丘脑、丘脑下部、中脑内侧被盖
大脑的结构与机能
结构
三沟四叶
机能
初级感觉区
功能:接收、整合、加工来自感觉器官的感觉信息
视觉区
枕叶,17
接受视觉信息,产生初级视觉
听觉区
颞叶的颞横回,41、42
接受听觉信息,产生初级听觉
机体感觉区
中央沟后回左右脑顶叶部分,躯体感觉主要投射区
特点
躯干、四肢在体感区的投射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头部在感觉区的投射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分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他们的大小,而取决于它们在功能上的重要程度
初级运动区
中央沟前回的左右脑顶叶
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和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特点
躯干、四肢在运动区的投射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头部在运动区的投射是正、直的;
身体各部分的投射面积不取决于他们的大小,而取决于它们在功能上的重要程度
联合区
感觉联合区
与感觉区临近的广大脑区
从感觉区接受大部分输入信息,并提供更高水平的知觉组织
运动联合区
运动区前方
精细运动和活动的协调
前额联合区
运动区和运动联合区的前方
高级认知功能有关
语言区
运动性言语区/布洛卡区
左半球额叶后下部
运动性失语症,电报式语言
听觉言语区/威尔尼克区
颞叶上方靠近顶叶,言语听觉中枢
听觉性失语症,不理解口语单词,不能重复听到的句子,不能听写
词形视觉中枢
颞枕叶交界
理解书面言语障碍
一侧优势
结构不同、功能协同
左半球: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逻辑推理;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艺术欣赏;
神经系统发育和脑的可塑性
神经细胞连接高度准确;
细胞突触消除;
发育、经验、学习可以引起神经细胞和脑的可塑性变化;
脑功能学说
定位说
人的心理功能与脑的某一特定部位有关
起源:颅相学,加尔和斯柏兹姆,颅骨的外部特征与行为的某些方面对应; 评价:缺乏科学依据,但启发我们大脑的功能是分区的;
开始:对失语症的研究,布洛卡和维尔尼克区的发现使人们相信语言是有特定脑区的
发展:潘菲尔德,电刺激颞叶激发童年回忆,支持脑功能的定位说
整体说
起源:弗洛伦斯,局部毁损法,强调脑功能的整体性,功能损失与损伤面积有关,与特定损伤部位无关
发展:拉什利,毁损小白鼠大脑,提出两条定理: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 总体活动原理:大脑以总体发挥作用,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与损伤部位无关;
机能系统说——鲁利亚
第一机能系统/动力系统
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包括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
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其感受性和兴奋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受损时大脑的激活水平或兴奋水平普遍下降,影响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和对行为的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
信息接收、加工和存储系统,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顶叶以及相应的皮下组织
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听觉、视觉、躯体感觉),实现对信息的空间和时间整合,并把它们保存起来
组成成分
一级区——刺激直接投射区,具有高度特异化的功能,受损机体将失去不同的感觉能力
二级区——综合信息的脑区,对一级区加工的信息进行综合,受损机体仍保留初级的感觉,但产生各种不识症
三级区——对信息进行时间空间综合,受损机体丧失各种同时性的空间整合能力
第三机能系统
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
组成成分
一级区——位于初级运动区,在中央前回,运动的直接投射区,根据大脑发出的指令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运动
二级区——运动区前面,实现对运动的组织,制定运动的程序
三级区——额叶前面,产生活动的意图,形成行为的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和控制,受损时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相互作用,协调活动; 既分工,又合作;
模块说
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神经网络学说
各种心理活动是由不同脑区协同活动构成的神经网络来实现的,而这些脑区可以经由不同神经网络参与不同的认知活动并发挥不同的作用。正是这些脑区组成的动态神经网络构成了各种复杂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
格施温德——最早用神经网络观点来描述语言产生的神经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