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感觉
普心第三章之感觉知识整理,主要内容有感觉的一般概念、视觉、听觉、其他感觉四部分。
编辑于2022-04-01 11:00:18第三章
感觉的一般概念
感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作用
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是一切认识活动和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分类
外部感觉:外部刺激引起,反应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
内部感觉:有机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
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
感觉现象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适应
持续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因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引起的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
刺激分类——考夫卡
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感觉器官直接接受,时刻改变
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不会改变
感觉编码
含义
编码:一种能量转换为另一种能量,或一种符号系统转换为另一种符号系统
感觉编码:外界输入的物理或化学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理论
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
含义
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感官的性质不同,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产生的感觉不同; 感觉不取决于刺激的性质,而取决于感觉神经的性质,机体直接感觉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
评价
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这一点合理
不承认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承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错误的
特异化理论
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将不同神经元的激活理解为不同的信息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
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刺激引起相应的一组神经元激活,其中不同神经元激活程度不同,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才产生感觉
刺激强度和感觉大小
感觉阈限
能够使人的感官作出反应的刺激的范围
感受性
人对刺激的感受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到能引起感觉的最微弱刺激的能力;
关系:E=1/R; 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受阈限
差别感受阈限/最小可觉差JND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
对能感受到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韦伯
含义
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依赖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重量,而依赖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公式
公式:K=^I/I; I为原刺激量,^I为刺激增量,K是韦伯分数,取决于被测量的感觉系统,韦伯分数越小,这种感觉越敏锐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
对数定律——费希纳
规律
假设: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因此任何感觉大小都可以由阈限加最小可觉差决定
当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大小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量的变化
公式
关系:P=KlgI; 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K是一个常数,与某种感觉的韦伯分数有关; 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
评价
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的假设是错的
以韦伯定律为基础,因此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幂定律——斯蒂文斯
规律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方法
:数量估计法/感觉等级评定法(理解)
公式
关系:P=KI^n; P指感觉大小,I指刺激量,K和n是某类感觉的特定常数
评价
理论上说明对刺激大小的主观尺度可以根据刺激的物理强度的乘方标定,否定了费希纳定律
用数量估计法依赖于被试正确使用数字标记心里感觉量,可能受到被试反应偏向的影响
信号检测论
观点——人对信号的检测不仅依赖于他的感受性,还依赖于他所设定的反应标准,信号检测论可以评价人的感受性和反应标准对信号检测做出的不同贡献,克服了用传统方法测量时无法区分被试辨别能力和反应偏好的缺陷
视觉
视觉刺激
可见光:能够作用于人类眼睛器官并引起视觉的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辐射,380-780nm
光源:能够产生光线的物体
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产生由红到紫的各色光谱
单色光:经色散后不能继续分解的光,具有单一的波长
生理机制
折光机制
眼球
眼球壁
外层
巩膜
角膜:屈光、保护眼睛、聚焦光线的作用,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眼内
中层
虹膜:角膜后,晶状体前,中间瞳孔;根据落在网膜上的光线的多少而舒张或收缩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对光线摄入量进行调节
睫状肌
脉络膜
内层
视网膜
视锥细胞
视感细胞
视神经内段
眼球内容物
晶状体:调节作用
房水
玻璃体
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觉机制
视网膜结构
第一层
视锥细胞
分布:中间多,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从中央凹到边缘逐渐减少,边缘只有少量
盲点:中央凹附近,对光不敏感,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功能:昼视器官,在中等或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视杆细胞
分布:周边多,中央凹没有,向外急剧增多,16°到20°最多
功能:夜视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
第二层
双极细胞和其他细胞
第三层
视神经节细胞
功能
换能作用
当光线作用于视觉感受器,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它所释放的能量能激发感受细胞发放神经冲动; 视觉器官借助换能作用将光能转换成视神经的神经冲动,即神经电信号
视觉色素——具有换能作用的物质
视杆细胞
视紫红质
视黄醛
视蛋白
视锥细胞
三种不同的视觉色素
传导机制
传导过程
第一级视网膜双极细胞
第二级为视神经节细胞,由视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在视交叉处实现交叉,鼻侧束交叉至对侧,与对侧的颞侧束合并,传至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第三级神经元的纤维从外侧膝状体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十七区)
加工过程
聚合作用——来自许多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神经兴奋会聚集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马赫带
中枢机制
区域
大脑枕叶纹状区(17)——视觉的直接投射区,破坏变盲
第17区附近的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的信号,破坏则各种失认症
视觉感受野
指视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都会被激活。视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特征觉察器
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作出反应
两条通路
腹侧通路(What通路)
从枕叶的初级视皮层到颞下回,负责处理物体颜色和形状的信息
背侧通路(Where通路)
从枕叶到顶叶,负责处理运动、空间、位置的信息
基本现象
颜色
颜色概述
含义
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特性
色调
取决于光波的波长/物体表面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选择性反射
明度
含义: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感觉,取决于光源强弱、物体表面反射系数和物体所在周边环境的明度
光谱敏感函数/光谱光效率函数
视锥细胞——覆盖整个可见光谱,但对中央部分更敏感; 视杆细胞——覆盖整个可见光谱,但对短波更敏感;
普肯耶现象——人眼从昼视觉(视锥细胞)向夜视觉(视杆细胞)转换时,蓝色比红色更亮;说明在不同的关照条件下,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饱和度
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混合
含义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光同时作用于视网膜同一区域,或者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引起颜色视觉变化的规律
规律
补色律
间色律
代替律
色觉缺陷
三色觉者
可以用三种波长的光来匹配光谱上任何其他波长的光
色弱
对三种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
全色盲
只能看到白色和灰色,一般缺乏视锥细胞
局部色盲
颜色范围比正常人小
色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
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种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兹
每种感受器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但是敏感程度不同;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不同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比例兴奋产生的
评价
一些实验结果支持
明显缺陷,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理解)
对立过程理论/四色说
黑林
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黑白、红绿、黄蓝;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抗作用,称之为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评价
比较好地解释了对比、后像、色盲成对出现等
不能解释三原色产生光谱上的一切颜色
空间分布
视觉对比
含义
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分类
明暗对比
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
明度的对比效应:当某个物体反射的光量相同时,由于周围物体的明度不同,产生不同的明度经验
颜色对比
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
边界突出和马赫带
含义
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原因解释——侧抑制,相邻感受器之间相互抑制的现象
视敏度
含义
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视角
物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取决于物体大小和物体离眼睛的距离
分类
最小可见敏度
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的能力
游标敏度
分辨两条线段的相对移动
最小间隔敏度
视觉系统区分物体间最小间隔的能力
近远视解释
影响因素
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照明、物体与背景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等
时间特性
视觉适应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分类
暗适应
含义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过程
早期暗适应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共同完成,之后视锥细胞完成暗适应过程(达到阈限),只有视杆细胞继续起作用,整个暗适应过程持续30-40分钟
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五分钟全部完成
后像
含义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受现象并没有立刻消失,而是保留了短暂时间
分类
正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负后像
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
闪光融合
含义
断续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人们看到的将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稳定的连续光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闪烁临界频率: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代表视觉系统分辨时间的能力极限
闪光融合条件
闪光融合条件——闪烁光的亮度; 中等亮度范围内,亮度和闪光融合频率的对数呈线性关系——费里-波特定理
视觉掩蔽
含义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之前/同时出现,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另一个闪光的觉察
分类:光掩蔽、图形掩蔽、噪声掩蔽
听觉
听觉刺激
声波
含义
声波:物体振动时对周围空气产生压力,使空气的分子做疏密相间的运动,这就是声波
物理性质
频率
发声物体每秒震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
人耳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兹,1000-4000赫兹的范围最敏感,低于16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叫超声波
振幅
振动物体偏离起始位置的距离
测量声音物理强度的单位叫帕,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来表示,1帕等于1牛/平方米; 也用声压水平SPL,单位为分贝dB
波形
正弦波发出的叫纯音;不同频率和波幅的正弦波叠加的叫复合音
周期性
震动具有周期性的叫乐音,不规则的、无周期性的叫噪声
生理机制
耳的构造和功能
耳
外耳
组成
耳郭
外耳道
作用
收集声音
中耳
鼓膜
接受声音信号,随外界空气震动而震动
鼓室
咽鼓管
与口腔连通的管道,让空气从口腔进入鼓室,平衡鼓膜内外两侧的压力,这样鼓膜才能自由振动
三块听小骨
锤骨
砧骨
镫骨
内耳
前庭器官和半规管
平衡作用
耳蜗
鼓阶
基底膜
靠近卵圆窗的一端最窄,在蜗顶最宽;
柯蒂氏器
柯蒂氏器含有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 毛细胞的细毛突入耳蜗液充满的中阶内,当声音通过镫骨的运动引起耳蜗液震动,由此引起了基底膜的运动并使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
中阶
前庭阶
传导途径
生理性传导
声音由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机械振动,鼓膜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到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震动
空气传导
鼓膜震动引起中耳室空气振动,然后经由正圆窗将震动传到内耳
骨传导
声波从颅骨传入内耳
听觉的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传导机制
听神经投射到脑干的髓质
背侧或腹侧的耳蜗神经核
下丘离散区
背侧膝状体
二级区
腹侧膝状体
听觉核心皮层(41)
中枢机制
听觉系统单个神经元编码声音频率,不同神经元对不同频率有最大的敏感性
基本现象
音调
声音高低的主观感受,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还受到持续时间、强度、复合音的影响,单位mel
音调理论
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拉瑟福德
观点
基底膜和镫骨与原声音按照相同频率震动
评价
评价: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做1000次/秒的快速运动,但是可以接受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
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赫尔姆霍兹
观点
人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是基底膜不同部位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作反应的结果:基底膜上的横纤维蜗底较窄,蜗顶较宽;声音频率高,短纤维共鸣;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共鸣。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横纤维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
老年人高频听觉退化严重与基底膜前端神经退化有关,支持位置理论
人耳能接受的频率范围比例大于横纤维长短的比例
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
观点
声波引起整个基底膜震动,从耳蜗底部到耳蜗顶部震动幅度越来越大,直到达到最大振幅,震动消失。声音频率越高,最大振幅位置越接近蜗底。基底膜上的某个位置振幅越大,柯蒂氏器上某个位置的毛细胞激活比率越大,激活比率最大的神经元发出声音频率的信息
评价
评价:只能解释500赫兹以上的声音频率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
观点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较高频率的声音
评价
评价:只适用于400-5000赫兹;400以下频率理论,5000以上位置理论
响度
人的听觉对声音大小和强弱的主观感受,由振幅决定,单位sone
音色
人的听觉对声波波形的主观感受,区分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
掩蔽
声音掩蔽含义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
掩蔽分类
纯音掩蔽:掩蔽音是纯音,观察它对其他频率的声音的影响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纯音和噪声对语音的掩蔽
影响因素
声音频率、掩蔽音强度、间隔时间
掩蔽规律
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
低频率声音对于高频率声音的掩蔽大于高频率声音对于低频率声音的掩蔽
掩蔽音强度大,掩蔽效果越好
掩蔽音强度越大,掩蔽能覆盖的频率范围越大
其他感觉
皮肤感觉
肤觉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皮肤感受器呈点状分布:触点、冷点、温点、痛点
触压觉
含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分类
触觉:外界刺激接触皮肤表面使皮肤轻微变形
压觉:外界刺激使皮肤明显变形
触觉感受性
皮肤不同部位触觉阈限不同
不同皮肤部位两点辨别阈限不同,两点辨别阈限——人们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点的最小距离
温度觉
刺激:皮肤表面的温度变化;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产生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产生冷觉
影响因素:刺激温度与受刺激的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受刺激的皮肤面积大小
痛觉
对机体损伤或破坏
嗅觉和味觉
嗅觉
适宜刺激
刺激:有气味的物质/挥发性化学物质,大量嗅觉感受器分别对不同的嗅觉刺激产生反应
感受器
嗅细胞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刺激物的性质、环境因素、机体状态、适应、训练
味觉
适宜刺激
溶于口腔内液体的化学物质
感受器
味觉感受器——味蕾:甜、苦、酸、咸
基本味觉
酸、甜、苦、咸
影响因素
嗅觉、温度、适应、对比
内部感觉:反应机体内部状态和变化的感觉
动觉
含义
也叫运动感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感受器
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命名为肌梭、腱梭、关节小体
意义
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
认识客观世界
平衡觉
含义
也叫静觉,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引起的
感受器
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反应身体旋转运动,前庭反应直线加速或减速
内脏感觉
感受器
也叫黑暗感觉,内脏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