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知觉
普心第四章知觉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
编辑于2022-04-01 11:00:47知觉
知觉的一般概念
什么是知觉
含义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是人脑对感觉信息选择、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特点
从无到有,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的
离不开知识经验的参与
语言在知觉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受到诸多心理特点的影响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
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应
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区别
内容不同,感觉反应个别属性,知觉反应整体意义
性质不同,感觉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间,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和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需要人的知识经验
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知觉过程
觉察
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是什么
分辨
把一个事物或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或其属性区分开
确认
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的对象是什么,给它命名,并把它纳入一定的范畴
知觉的生理机制
皮层感觉区
感觉皮层一级区
实现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与综合,受损引起某种感觉丧失
感觉皮层二级区
负责整合,受损丧失复合刺激物的整合知觉能力
感觉皮层三级区
视觉、听觉、前庭觉、肤觉和动觉的皮层部位的重叠区,受损引起复杂的同时性空间综合能力的破坏
额叶
受损失去主动知觉的意图,不能对知觉结果做出正确评定
视觉系统
what通路
枕叶到颞叶,负责处理物体是什么
where通路
枕叶到顶叶,负责处理物体在哪里
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
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由外部事物开始的加工,依赖于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较低阶段的信息加工不受较高阶段的信息加工的影响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运用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信息的过程,依赖于感知主体的需要、兴趣、爱好或对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和期待,一般知识经验都会影响知觉的过程和结果,较低阶段信息加工受到较高阶段信息加工结果的影响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知觉的种类
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
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知觉中意识参与的程度
阈上知觉、阈下知觉(个体可以在低于知觉阈限的情况下对刺激进行加工)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含义
将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将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和现象
特点
受到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刺激物强度大、对比鲜明、颜色鲜艳;刺激物在空间上接近、连续或相似;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简明性、对称性);刺激物闭合或趋于闭合;
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整体性
含义
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加以识别的过程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
个体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
人对整体的知觉还可能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
特点
知觉的整体性与刺激物本身的特征、各部分间的结构成分,人的主观状态、原有知识经验有关
刺激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对个体产生整体知觉的作用不同,存在关键性成分或特征
评价
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
有时会忽略部分或细节的特征
理解性
含义
在知觉过程中,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使其具有一定意义的过程
特点
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
受到言语指导的重要影响
作用
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
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
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期
促进知觉恒常性
恒常性
含义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完全恒常性
看到的形状与物体的实际形状完全一样
无恒常性
看到的形状与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形状完全一样
实际恒常性
知觉到的形状处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射的形状之间,而偏于物体的实际形状
分类
形状恒常性
人们在观察物体时由于观察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视网膜上的影像发生改变时,其原本的形状知觉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
大小恒常性
指视网膜成像按照几何投影的规律随着对象距离按比例增大或缩小时,知觉到的物体大小趋向于物体的实际大小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知觉大小=视像大小x距离,S=IxD
明度恒常性
照明条件改变时,人知觉到的物体的相对明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颜色恒常性
人对于熟悉的物体,其颜色由于照明条件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趋向于保持不变
方向恒常性
人不随身体部位或视像方向改变而感知物体实际方位的知觉特性,是视网膜上的视像和前庭系统的信息综合的结果
影响因素
视觉线索
人的知识经验
知觉学习
含义
由训练引起的知觉成绩的改变或知觉阈限的变化
经验影响知觉
知觉定势
个体由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动机或暗示等形成的某种知觉期望,有准备地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知觉的过程
知觉习惯
面孔识别的种族效应
知觉适应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形状的特征分析
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运动等,通过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完成,自动无需意识努力
轮廓与图形
含义
图形——视野中的一种形状; 轮廓——视野中邻近成分出现明度或颜色的突然变化时出现的
轮廓的影响因素
空间上邻近的其他物体轮廓的影响
时间上先后出现的物体轮廓的影响
轮廓掩蔽/图形掩蔽
人们在知觉物体形状时形成轮廓是需要时间的
封闭性知觉和主观轮廓
封闭性知觉——通过主观上的补充、简约、替代、改组等活动,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称为封闭性知觉; 主观轮廓/错觉轮廓——由封闭性知觉产生,客观上不存在而在主观上被知觉为存在的图形轮廓称为主观轮廓/错觉轮廓
图形组织原则
邻近性原则
人们倾向于在视野中把时间或空间上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性原则
具有相似性的成分容易被知觉为整体
对称性原则
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连续性原则
彼此连续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共同命运原则
部分按照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而具有共同命运的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封闭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特征聚合成形
线条朝向原则
线条朝向相同的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简单性原则
视野中具有简单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同域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图形组合起来
形状识别
含义
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形状是什么
分类
物体识别
基于构成物体的基本成分,只需要关键性成分,结合点有重要作用,两半球共同参与
面孔识别
依赖于五官彼此的空间关系,右半球参与
文字识别
依赖于对文字的特征分析,字形加工区——VWFA,左侧梭状回,左半球参与
注意
不注意盲视
注意指向某个物体时对环境中的其他物体视而不见的现象
特征捆绑
人脑如何将不同的特征联合在一起的问题
眼动
不随意眼动
微跳
对维持视觉映像、避免视网膜因注视而产生的局部适应有重要意义,维持物体形状知觉的稳定性
漂移
生理震颤
随意眼动
眼跳
含义
眼睛从一个注视点到另一个注视点的单个运动
发生情景
用眼睛搜索要观察的物体
将眼睛从一个物体或部分移动到另一个物体或部分
当刺激落在视野边缘时移动回视野中央
作用
与信息提取有关,保证了对信息的提取
追踪
模式识别理论
模板匹配理论
观点
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各种各样来自个体生活经历的外部模式的缩小的拷贝或副本,即模板;模板与现实刺激是一一对应关系,模式识别就是刺激模式与人脑中的模板产生最佳匹配的过程。
模板预处理模型
人在模板匹配前会对刺激信息的外形、大小、方位等特征作某种预处理
局部加工操作
消除刺激中不重要或不具有意义的信息过程
标准化加工操作
对刺激的大小、方位或外形进行调整,使其转化为标准的刺激信息,以产生有效的模式识别的过程
评价
假设要求模板与现实刺激一一对应,给人的记忆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使识别显得呆板
难以解释人对新异的、不熟悉的刺激模式的识别
与知觉活动和知识表征有关的重要问题,例如整体加工还是局部加工、平行加工还是序列加工的问题没有解决
原型匹配理论
观点
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是原型,即人对某一类别或范畴中所有个体的概括性表征,反映了某类个体的基本成分或关键性特征,模式识别中外部刺激与记忆中的原型比较和匹配
评价
减轻记忆负担,使模式识别过程更加灵活
只包含自下而上加工,不包含自上而下加工
特征匹配理论
观点
各种模式在长时记忆中的编码是以模式具有的各种基本特征来表征的,模式识别中,个体先分析并抽取刺激模式的有关特征或属性,将它们加以综合,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寻求最佳匹配
”泛魔“识别模型——塞尔弗里奇
第一层
映像鬼,对外部刺激信息进行编码形成刺激模式的映像或表象
第二层
特征鬼,对刺激模式的映像进行分析,将它分解为各种特征;每一种特征鬼只负责自己的那一种特征的存在与否和数量
第三层
认知鬼,监视和处理特征鬼的活动,从特征鬼的活动中搜寻自己负责的某个模式的有关特征,每个认知鬼只负责一个模式,发现的特征越多,认知鬼的叫喊声越大
第四层
决策鬼,倾听所有认知鬼的叫喊,选择叫喊最大的认知鬼的模式作为要识别的模式,最终完成识别
评价
刺激模式的大小、方向等无关特征不影响模式识别,避免了预加工阶段,使模式识别更加灵活
不同的模式包含相同的特征,减轻了记忆负担
需要抽取刺激模式的特征并加以综合,使模式识别有了更多学习的色彩
只有自下而上加工,缺少自上而下加工
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观点
整体结构在模式识别中可以起到有力的作用,它们统称为结构优势效应
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要比识别一个单独字母正确率高
字母优势效应
对字母的识别要优于对单独线段的识别
客体优势效应
对客体图形中线段的识别优于对结构不严密的图形中同一线段或单独的线段的识别
构形优势效应
个体对完整图形的识别要优于对图形中某个部分的识别
大小知觉
含义
视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呈正比,与距离呈反比;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埃默特定律:知觉大小=视像大小x距离,S=IxD
影响因素
对物体的熟悉度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体态变化,身体姿势和环境间的正常关系
深度知觉/距离知觉
定义
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
深度知觉线索
肌肉线索
调节
晶状体的形状/曲度随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晶状体曲度的变化是通过改变睫状肌的紧张度来实现的,睫状肌发出的动作冲动提供信息
辐合
眼睛随物体距离的变化将视轴聚集到被注视的物体上,肌肉调节的动作信号和辐合角大小的变化提供信息
单眼线索
含义
用一只眼睛,根据刺激物本身的特征来获取深度知觉的线索
对象重叠/遮挡
一个物体部分遮盖了另一个物体,被遮挡的物体会自动地被知觉为比遮挡物体更远
线条透视
指平面上的物体由于各自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所成的视角不同,从而在面积大小、线条长短、线条之间距离远近等特征上显示出深度知觉的线索
空气透视
物体反射的光线由于空气的过滤作用和光的色散从而使远处的物体模糊近处的物体清晰的现象
相对高度
其他条件相等时,位置更高的物体显得更远
纹理梯度
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密度有规律、有层次的变化
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运动视差——观察者在与环境做平行运动时,周围物体在运动方向和速度上的差异,近异远同,近快远慢,原因是同一时间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运动范围不同;
运动透视——观察者向前移动,近处物体运动快,远处物体运动慢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含义
双眼彼此协调来获取深度知觉线索,深度知觉最主要的线索
原因
两眼间隔65mm
方向定位
含义
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机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视觉方向定位线索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的相对位置;动觉和前庭感觉;触觉和动觉
听觉方向定位
单耳线索
判断声音远近,强度大则距离近,强度小则距离远
双耳线索
原因
人双耳间隔27.5厘米,同一声源到达两耳的距离不同,产生了两耳刺激的时间差和强度差
时间差
声音从不同方向传入两耳的时间差别
强度差
同一声源从不同方向传到两耳时,在两耳造成的强度差别;强度差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而不同,频率低差别小,频率高差别大
相位差
同一声源传到两耳,在两耳造成声波相位上的不同
定向规律
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音容易分辨
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两耳连线为垂直于底面的直线做圆锥,则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时间知觉
什么叫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
含义
人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分类
时序知觉
分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时距知觉
估计出事件存在的持续时间
空时距:一个事件的起止时间
实时距:某个时间间隔内包含了一个持续的事件
时间点知觉
对时间的确认,知道某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的区别
空间知觉有提供线索的感觉器官
空间知觉有确切的刺激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即时反应
时间知觉参照物
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周期性社会活动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感觉通道的性质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人的兴趣和情绪
运动知觉
含义
人对运动物体或自身动作在空间和时间上位移的反应,也是对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自身运动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获取运动信息的两种运动体系
网像运动系统
当一个运动物体经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运动的信息
头-眼运动系统
由中央神经系统发出的动作指令,与视网膜映像流汇合在一起,共同决定着人体的运动知觉
真正运动
含义
物体按照特定的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
运动知觉影响因素
运动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视角大小来表示,称为角速度
运动知觉阈限
下阈限——刚刚可以察觉到的物体运动的最小视角范围
上阈限——看到闪烁时的速度
阈限影响因素
目标物的视网膜定位、刺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目标离观察者的距离、知觉者的职业特点
似动
含义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分类
动景运动
不同位置的两个静止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把它们知觉为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刺激强度、空间间隔、时间距离,最佳似动=距离/时间x强度
诱发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自主运动
静止光点在黑暗中好像在运动
运动后效
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错觉
什么叫错觉
含义
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某种固定倾向的、不符合事物本身特征和受到歪曲的知觉,即在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主观上的歪曲
研究意义
揭示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消极影响
错觉的种类
几何图形错觉
大小错觉:人们对几何图形大小或线段长短的知觉由于某种原因出现错误
缪勒-莱耶错觉:箭形错觉
潘佐错觉:铁轨错觉,两条辐合线中间两条等长平行线
垂直-水平错觉
贾斯特罗错觉:等长曲线,下面的比上面的长
多尔波也夫错觉:面积相等的圆,小圆包围的比大圆包围的大
月亮错觉:天边大,天顶小
形状和方向错觉
佐尔拉错觉: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显得不平行
冯特错觉: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显得中间窄、两端宽
爱因斯坦错觉:环型曲线中正方形四边略显弯曲
波根多夫错觉:两条平行线切断一条直线
螺旋和运动错觉
螺旋错觉——Fraser错觉
运动错觉
明暗错觉
赫尔曼格栅,交叉处看到灰点,环视它可以看到交叉点放出火花——格力德火花错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眼球运动理论
对长度的判断源于观察者眼球对物体的扫描,当观察到特定部位时,眼球运动的方向和范围会发生改变,因而产生知觉错误
错觉恒常性误用理论
特定视觉模型容易引起知觉恒常性的错误使用,人将用于产生三维物体的知觉恒常性错误地用在了二维图形的知觉中
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当看两个接近的图形时,它们所引起的邻近的神经细胞产生的兴奋会互相抑制,神经兴奋发生位移从而导致看到的图形出现了位置移动,产生错觉
移情说
观察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图形上面,因而引起视觉变形
完型倾向说
知觉系统具有完型的倾向,这种倾向夸大了事物各特征之间的距离,因而引起错觉
透视说
图形通过透视暗示了深度,因而导致图形大小知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