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
普心之思维相关知识整理,主要内容有思维的一般概念、表象、概念、思维基本的构建单位、推理、问题解决
编辑于2022-04-01 11:02:35思维
思维的一般概念
思维的概念及特征
含义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和决策等活动中
特征
概括性
含义
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
作用
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间接性
含义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简介的认识
作用
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常常指向事物新特征和新关系,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思维的种类
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
形象思维
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
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经验思维易产生片面性,得出错误或曲解的结论
理论思维
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
人们在面临新问题、新现象、新事物时,能迅速理解并做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直接的、领悟的,具有快速性、跳跃性的特点
分析思维
也叫逻辑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经过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
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合乎逻辑的结论;
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结果是必然的
发散思维
人们延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可产生多种答案、结论和假说,需要不断检验
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
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水平低,原有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没有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思维活动
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最基本形式
分析
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综合
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比较与归类
比较
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
归类
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或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抽象与概括
抽象
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
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
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理论指导实际的过程
系统化
在头脑中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
表象
什么是表象
含义
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分类
表象产生的感觉通道
视觉表象
听觉表象
运动表象
表象创造程度不同
记忆表象: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形象进行加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
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出现,可以看到或听到事物的某些特征
与知觉的关系
相同
形象具有相似性
不同
知觉形象生动鲜明,表象形象暗淡模糊
知觉持久稳定,表象不稳定
知觉完整,表象不完整
概括性
表象忽略事物细节,只保留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
可操作性
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证据:心理旋转实验——库珀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表象离开了具体事物,摆脱了感知觉的局限性,因而为概念的形成奠定了感性的基础
表象在问题解决和推理上有重要的作用
表象理论
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
科斯林的表象计算理论
概念
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含义
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内涵:概念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 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具体的事物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 概念的形成也是借助于词和句子来实现的; 词的意义不断充实的过程,也是概念不断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但概念与词并不一一对应
概念形成的阶段
抽象化
对具体事务各种特征和属性进行抽象
类化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及其特征进行归类
辨别
对客观事物属性或特征之间差异的认识
种类
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
按事物的指认属性/现状形成的概念
抽象概念
按照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
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
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属性形成的概念,最普遍的概念
析取概念
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
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形成的自然性
自然概念
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自然形成的概念
人工概念
在实验室条件下,为了模拟自然概念的形成过程而人为制造出的一种概念
概念形成的实验
含义
概念形成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概念形成的理论
共同要素说——赫尔
观点
概念是一组特征,形成概念就是从样例中抽取有关属性或特征规则; 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将一类概念的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并对它们作出反应的过程
评价
很好解释人工概念,不好说明自然概念
假设检验说——布鲁纳
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
样例学习说——茹什
自然概念的形成以样例学习为主,个体在掌握自然概念时,不是掌握它的一个或几个本质特征,而是对概念样例进行记忆,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样例就是概念的原型——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人们通过把某一样例与原型进行匹配而形成概念
内隐学习说
概念的形成是内隐学习的结果,被试依赖一些属性在无意识中累加的频次,来区分概念中的相关属性和无关属性
概念形成的策略——布鲁纳
保守性聚焦
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都当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然后每次改变一个属性验证该属性是否正确
记忆负担较轻,获得明确信息
冒险性聚焦
把第一个肯定实例的所有属性都当作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每次改变一个以上的属性验证
可能很快发现概念,但失败可能性较大
同时性扫描
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的部份属性形成多个假设,对多个假设进行检验的结果
记忆负担较重
继时性扫描
在已经形成的部分假设基础上,每次检验一种假设,保留正确放弃错误,直到做出正确结论
记忆负担较重,已排除的假设可能被再次使用
概念结构的理论
层次网络模型——柯林斯
观点
概念基点、各具特征
模型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关概念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分级存储,节省空间
概念特征进行分级贮存,每一级概念水平只贮存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而同一级概念具有的共同特征贮存于上一级概念水平上,分级贮存节省贮存空间,体现认知经济的原则;每个概念和特征在网络中都处于特定的位置,一个概念的意义和内涵要由该概念与其他概念和特征的关系来确定;
预存于脑,搜索提取
搜索是这个语义记忆模型的加工过程;预存模型——由一些概念的联系构成的知识预先贮存在语义记忆中;
模型不足
熟悉效应
对包含直接上级概念的句子的判断要慢于包含更高的上级概念的句子
典型效应
对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有时更快;
激活扩散模型——柯林斯
观点
概念基点、语义联系
该模型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连线的长短表示联系的紧密程度,连线越短表明联系越紧密,两个概念有更多的共同特征;或者两个概念通过其共同特征有更多的连线,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越紧密;
横向交织、构建网络
一个概念的意义或内涵也是由与它相联系的其他概念特别是联系紧密的概念来确定的,但概念特征并不一定分级贮存;
刺激激活,四周扩散
当一个概念被加工,该概念结点产生激活,然后激活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向四周扩散;
先近后远,近强远弱
激活的数量有限,在网络中激活逐渐减弱,连线强度越高,激活减弱越少;连线不同强度依赖于使用频率高低,频率高的连线有较高强度;
各路激活、结点交叉,达到阈限、产生评价
不同来源的激活在一个结点交叉,该结点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激活总和达到活动阈限时,产生这种交叉的网络通路就受到评价;
更多弹性,更适于人
特征表理论——波纳
观点
概念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 (1)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即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有关属性; (2)诸定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 表现为C=R(X,Y...)
概念形成过程
特征学习
规则学习
评价
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与一些语义记忆模型相一致
只涉及一些逻辑概念和取自命题演算的概念规则,难以解释自然概念或现实概念
原型模型理论——茹什
观点
概念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 (1)原型或最佳实例,即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 (2)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同类个体容许的变异性,即其他个体允许偏离原型的距离;
评价
有合理成分,但表象的概括程度有限,抽象概念与表象没有直接联系,难以解释所有概念
联系: 都有静态一面(特征和原型),又有动态一面(概念规则和代表性程度); 区别: 着重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带有分析性色彩,认为概念由语义表达; 强调最佳实例或原型,带有整体性色彩,认为概念由一般表象编码;
概念的掌握
含义
个体掌握同类客观事物或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涉及新概念与人脑中原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是概念同化的过程
过程
学习者将新概念直接纳入到自己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相关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新概念,依赖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概念的有关信息以及呈现概念表述是否清晰
学习模式
类属学习
把新概念纳入自己认知结构的相关部分,使它们相互作用并建立联系的过程,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总括学习
在若干已有的从属概念的基础上再学习一个上位概念
并列结合学习
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层次相同
思维基本的构建单位
推理
含义
根据一般原理推出新结论——演绎推理,或者从具体事物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
推理种类
归纳推理
从具体事务或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
演绎推理
三段论推理
组成
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组成
误差
气氛效应
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但这一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武德沃斯
换位理论
对前提解释上的错误导致了推理错误的发生——查普曼
心理模型理论
人们推理的过程就是创建并检验心理模型的过程,推理中的错误,是由于人们对前提的信息加工不充分,或者说受工作记忆容量的限制,人们只根据前提创建一个心理模型而没有考虑建立更多的心理模型——约翰逊-莱尔
信念偏见效应
推理的内容符合人们的信念,人们就倾向于判定为正确而不管逻辑性
线性推理
含义
又叫关系推理,给予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关系具有可传递性
条件推理
含义
人们利用条件性的命题来进行的推理
证实倾向
人们倾向于证实某种假设或规则,则很少去证伪它们
四卡片选择作业——沃森
形式
取式
通过肯定前提从而肯定结论的描述
拒取式
通过否定结论来否定前提的否定推理形式
类比推理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性质上的相同,推出它们在别的性质上也相同的推理形式
问题解决
历史
桑代克——尝试错误
苛勒——顿悟
问题解决的概念
什么是问题解决
定义
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解释
问题解决就是对问题空间进行搜索,以找到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通路——纽威尔和西蒙 问题空间——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包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由初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认识等;
问题解决三成分
初始状态:给定的一组信息
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
认知操作:也叫算子,在解决问题中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所采用的一定的认知操作
问题的种类
明确程度
界定清晰的问题
指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初始状态如何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过程都很清楚的问题
界定含糊的问题
指对问题的初始状态或目标状态没有清楚的说明,或者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明,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问题
问题解决时是否有对手
对抗性问题
人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解题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要受到对手解题活动的影响
非对抗性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对手参与的问题
解题者具有的相关知识的多少
语义丰富的问题
解题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多相关的知识
语义贫乏的问题
解题者对要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关的经验
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大脑皮层额叶
背侧前额叶:在观念形成、注意分配、计划制定、目标的确立和执行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腹侧前额叶:判断和决策
问题解决中顿悟的脑机制
广泛的脑区被激活——罗劲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策略
含义
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一加以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策略
评价
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
有时费时费力; 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这种策略很困难; 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
启发法策略
含义
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办法
评价
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
省时省力
分类
手段-目的分析法
含义
将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不断减少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差别而逐步前进,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增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最终达到目标
基本步骤
比较初始和目标,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
实现第一个子目标;
提出新的子目标,循环往复
逆向搜索法
含义
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评价
适合那些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只有少数通路的问题
爬山法
含义
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渐缩短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评价
不会暂时增大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距离,只会逐渐缩短
容易把较好的方案当成最好的方案
选择性搜索
含义
根据已有信息和某些规则,选择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并从突破中获得更多信息进一步解决问题
评价
消除大量盲目尝试
类比迁移策略
含义
把个体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
评价
解决不熟悉问题的主要策略
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尝试很多次也无法解决问题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知识经验
知识数量:专家信息量大
知识组织方式:专家有层次结构
无关信息的影响
问题表征方式的影响
思维定势
含义
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影响
在条件不变时,快速解决问题;
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简单方法的发现和应用
功能固着
含义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重要性
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称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特点
功能固着的形式与经验有很大关系
功能变通
灵活机智地使用已有的工具和材料,使之服务于解决问题的目的
条件
丰富的知识,要熟悉物体的不同功能
思维灵活性训练
动机和情绪
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在一定的效度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为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人际关系
解决问题会受到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创造性和想象
创造性思维
含义
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的特性/创造性高低的指标
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反应迅速而众多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项目和维度,变通性较强
独特性:对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
远距离联想能力
含义
彼此相距很远的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成成分
实验:远距离联想测验——梅德尼克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酝酿:长时间思考后无果,经过短暂休息突然找到答案
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环境
想象
想象的含义和功能
含义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特点
形象性
新颖性
功能
预见
具有预见的作用,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补充
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代替
代替现实满足个人需要
调节
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
想象的综合过程
黏合
人们把客观事物中从未被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夸张/强调
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
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
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也可以创造新形象
想象的种类
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
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标、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当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有意想象
定义
按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
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例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
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和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因此创造性更高
幻想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理想:根据事物发展规律产生,又对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的幻想
空想:没有客观根据,不现实的幻想
决策
什么是决策
含义
在几种备选的方案中进行选择的过程
分类
确定性决策
在确定的条件下,对备选的方案做出选择的过程
风险决策
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做出选择的过程,不仅对各种备选方案成功的概率不清楚,对存在哪些备选方案也不清楚
决策的理性观
古典决策理论
观点
决策者具有完全的理性能力,总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表现
知道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得到所有相关信息、对解决方案无所不知;
知道各个方案的后果并进行评价;
追求最优
评价
建立在经纪人假设的基础上,没有考虑人的认知
条件很难实现
行为决策理论
观点
决策是对行为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直到最后选择的过程;
前提
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理性,决策者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间的有限理性的个体,优于决策者不可能找到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最优决策是不可能的
决策的标准
满意性原则,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
方法
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靠以往的经验
影响因素
决策受时间、精力等资源有效性的制约,考虑决策的时效性和后果
决策过程的理论
期望效用理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
期望效用值=结果效用x事件发生概率
假设决策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前景理论——卡尼曼
基本观点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好的,小概率事件正好相反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往往是非理性的,而且做出决策的偏差是有规律的,人更多地是根据几种启发法进行判断和决策的
代表性启发法/表征性启发法
人们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受它与其所属总体的基本特性相似性程度的影响,样本与总体越相似,就越容易被归入该总体
易得性启发法/可用性启发法
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或者现象在记忆中获得的难易程度来评估其概率的现象,即根据事件或现象在记忆中是否容易提取到来做判断和决策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人们根据给定的信息做出最初的估计后,根据当前的问题对最初的估计做出调整,但是调整的幅度不大
体现思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