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注册道路工程师 公路 市政--《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其中交叉段道路应为直线,直线段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应≥30m;缘石转弯切线点距离最外侧钢轨外≥30m;无栏木设施铁路道口,停止线距离最外侧钢轨外缘≥5m。
编辑于2023-10-11 16:05:38《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小交通量公路建设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对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进行补充完善。标准由12章、2个附录组成,内容涵盖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及其他等方面。
低等级公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农村公路简易铺装路面设计施工技术细则》,以指导农村公路简易铺装路面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爵士乐学习.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和新奥尔良地区。这种音乐形式最初是由非裔美国人和美国原住民组成的乐队演奏的,他们将欧洲的舞曲、民间音乐和美国黑人的宗教音乐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爵士乐。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系统总结了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经验,借鉴国外小交通量公路建设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自然环境、交通特性、气象气候等条件,对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进行补充完善。标准由12章、2个附录组成,内容涵盖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路线、路基、路面、排水、桥涵、隧道、路线交叉、交通安全设施、沿线设施及其他等方面。
低等级公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农村公路简易铺装路面设计施工技术细则》,以指导农村公路简易铺装路面的设计与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爵士乐学习.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尤其是路易斯安那和新奥尔良地区。这种音乐形式最初是由非裔美国人和美国原住民组成的乐队演奏的,他们将欧洲的舞曲、民间音乐和美国黑人的宗教音乐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爵士乐。
18.《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
3基本规定
3.1分类和选择
平交
3.1.2分类
A类 信号控制
A1:信号控制,进口展宽
A2:信号控制,不进口展宽
B类 无信号控制
B1:右转交叉口
B2:让行交叉口
B3:全无管制交叉口
C类 环形交叉口
C类:环形交叉口
3.1.3选择
3.3设计参数
设计年限
设计年限与城市道路一致(等级不同按高的)
设计车辆
设计车辆与城市道路一致
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按交叉道路50%~70%(直行取大,转弯取小)
视距三角验算时,直行车速与道路车速一致
3.4.1建筑限界
顶角抹角宽度应与机动车道侧向净宽一致
立交
3.1.4分类
A类 枢纽立交
A1:全定向、喇叭形、组合式全互通,城市外用
A2:喇叭形、苜蓿叶形、半定向互通,城市外围与中心区之间用
B类 一般立交
喇叭形、苜蓿叶、环形、菱形、迂回式、组合式全互通或半互通立交,城市中心区用
C类 分离式立交
分离式立交
功能区分
3.3.4设计参数
设计速度
应
主线与相应道路一致
宜
匝道为相应道路50%~70%(定向、半定向取大,一般匝道取小)
可
菱形道路交叉处采用平交设计速度
环形立交环道设计速度采用环形平交设计速度
3.1.5选择
3.3设计
设计车辆
与城市道路一致
设计年限
按等级最高的城市道路一致
设计速度
平交
道路设计速度50%~70%,转弯取小值,直行取大值
视距三角验算时,进口道直行车设计速度应与道路设计速度一致
立交
匝道设计速度宜为道路设计速度50%~70%,定向、半定向匝道取上限,一般匝道取下限
菱形立交的平面交叉部分采用平交设计速度
环形立交的环形设计速度采用环形平交的设计速度
3.4建筑限界、抗震
建筑限界P8
与道路抗震一致
4平交
4.1设计原则
4.1.3交叉口间距
各类交叉口最小间距
满足专项车辆变换车道最小长度
满足红灯期车辆最大排队长度
满足进出口道总长度
≥150m
4.2交通组织与进出口设计
4.2.1设计交通量
确定进口车道数、交叉口平面设计
应:高峰小时内信号周期平均到达车辆数
确定渠化及信号相位方案
应:信号配时时段高峰小时内高峰15min的到达车辆数
人行过街
应:高峰小时内信号周期平均到达量
4.2.6全无管制及让行交叉口
必须
设人行横道线+让行标志
应
视距不能改善的应该为停车让行交叉口or设置限速标志
4.2.9进口车道宽度
宜3.25m,困难时可3.0m
改建受限时可2.8m
4.2.10左转车道数
1条
高峰15min内每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2量
2条
信号周期左转车平均流量达10量or需要左转专用车道达90m
3条
左转交通量特别大且进口道上游路段车道数≥4
设置方式
4.2.11进口左转专用道
进口展宽增设左转专用道
压缩中分带增设左转专用道,新建交叉口压缩后中分带≥2m,改建交叉口≥1.5m
中线偏移设置左转专用道
原直行车道分出左转专用道
4.2.12进口右转专用道
进口展宽增设右转专用道
原直行车道分出右转专用道
4.2.13-20出、入口车道
长度
长度=展宽渐变段长度+展宽段长度
4.2.13入口
渐变段=0.7x设计车速(m/s)x3(s)
且
支路≥20m
次干路≥25m
主干路30~35m
展宽段长度
一条转弯车道
展宽段最小长度应≥相邻侯驶车辆排队长度Ls=9*高峰15min内信号周期排队车辆数
两条转弯车道
展宽段长度=一条转弯车道的展宽段长度x0.6
且
支路30~40m
次干路50~70m
主干路70~90m
与支路相交取下限,与主干路相交取上限
4.2.14出口
渐变段长度≥20m
展宽段长度30~60m,交通量大的主干路取上限,其他可下限,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加提停靠站长度
数量
出口与入口车道数匹配,受限时入口车道可以减少一条
入口有右转专用道时,出口展宽出一条右转专用道
宽度
出口车道每条3.5m宽,受限时3.25m
4.2.17改建交叉口地块或建筑物出入口距离停止线距离
主干路≥100m,右进右出
次干路≥80m,右进右出
支路与干路相交≥50m,支路与支路相交≥30m
高架、地道、互通匝道
出口靠近平交口时
4.2.19
入口靠近平交口时
4.2.20
4.3平面纵断
平面
交叉口宜采用支线,曲线时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路缘石转角半径
机动车+非机动车
非机动车
5~10m
4.3.3视距
视距三角区中不得有高出路面1.2m的障碍物
视距三角边
纵断
进口纵坡≤2.5%,受限时≤3%,山区可适当增加
4.4公交站与交叉口关系
4.4.2交叉口与公交站换乘距离
同向≤50m
异向≤150m
交叉换乘≤150m
特殊情况≤250m
4.4.3公交站位置
应
设置在交叉口出口道4.4.6
4.4.6
有展宽—在展宽段前≥20m
无展宽—距对向进口道停止线≥50m,直线≥30m
可
直行or右转公交站设置在进口道(改建交叉口有困难)
4.4.5
有展宽—停靠站应在进口展宽段之后≥20m,并将展宽段和公交站一体设计
无展宽—右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20m处设置
4.4.4公交站纵坡
应
≤2%
≤1.5%
冰雪地区
≤3%
山区地形困难
≤4%
个别困难地段
4.4.7/13公交站设置方式
4.4.8公交站设计要求
停靠站候车站台的高度宜为0.15~0.20m,站台宽度≥2m,条件受限制时,不得小于1.5m
应:停靠站宽度=3m,受限时≥2.75m
4.4.10公交线路数
应
≤5条,特殊情况≤7条
超过以上开设分站,站台间距≥25m
4.4.11快速公交站
应
与普通公交站分开
港湾式
双向停靠站台宽≥5m,单向≥3m
4.5人行与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4.5.3人行立体过街设施
梯道占用人行道宽度时,应拓宽人行道
条件受限时人行道宽度≥max(40%原有宽度,3)
4.5.4人行道
4.6环形交叉口
4.6.1设置
宜
不宜用于城市干道交叉口
纵坡≥3%不宜采用
4.6.2-1中心岛最小半径
中心岛最小半径
R≥max(R1,R2,表4.6.2-1)
4.6.2-2最小交织长度
最小交织长度
Lg≥max(4s*环道设计速度m/s,表4.6.2-2,铰链车时30m)
4.6.3车道数、宽度、横断面
车道数
2~3条,大型、特殊要求可放宽
宽度
机动车道
正常车道宽度+加宽值
非机动车道
W∈[交汇道路中最大非机动车道宽度,6m]
机非分行分隔带宽度≥1m
人行道
应:不应小于相交道路的人行道
纵坡
宜:环道纵坡≥2%
4.7附属设施
4.7.4交通岛 (A≥7㎡,兼做人行过街安全岛时A≥20㎡)
导流岛
安全岛
4.7.5右转专用道
R>25m
4.8高架路下的平面设计
5立交
5.2主线
5.2.1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1.25x停车视距
机动车道
5.2.2最大纵坡
1.最大纵坡
2.当纵坡大于上表时,按此表限制坡长
3.纵坡>5%,坡长超过上表中限制坡长时,应设置纵坡缓和段
缓和段纵坡≤3%,长度符合表5.2.3-1
5.2.3最小坡长
应:满足上表同时还要大于相邻两竖曲线切线长度之和
非机动车道
5.2.4非机动车道线型
路缘石最小半径
5m
兼做辅道时,最小半径应采用机动车道最小半径
纵坡
宜:纵坡<2.5%
纵坡≥2.5%时,按此表控制坡长
宜:竖曲线最小半径500m
5.3匝道
匝道平纵横
5.3.2平面
圆曲线
回旋线
反向曲线的两个回旋线参数宜相等,不等时A1/A2<1.5
缓和曲线长度实际取值为超高缓和段长度和平曲线缓和段长度两者中的大值
停车视距
匝道平曲线内侧宜采用视距包络线作为视距界限
5.3.3纵断
5.3.4横断
断面形式
机动车道
必须:单车道匝道必须设置停车带
2.75m
2.0m
小汽车专用匝道
分车带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
超高
超高值
横坡≤2%,一般超高≤6%
积雪冰冻地区≤3.5%
超高过渡段
还要验算合成坡
合成坡
加宽
应内侧加宽
有困难时,可在内外均等分配
外侧加宽时,加宽值宜<中心线缓和曲线内移值
加宽过度
1.线性过渡
2.高次抛物线
车道数
1.通行能力确定车道数
2.计算结果为单车道时采用双车道情况 (满足其一)
匝道长度>300m
匝道或匝道与街道连接处可能排队时
匝道纵坡采用极限值
5.3.5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宜
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在跨线桥等构造物前,凸形竖曲线上坡道
设置在主线下坡路段
偏置加宽
设置情况
A1类主线与驶出匝道的出口分流点处,当需给误行车提供返回余地时设置
高架结构段可不设偏置加宽
主线硬路肩宽度能满足停车宽度要求时,偏置值可采用硬路肩宽度,渐变段硬路肩路面结构与主线一致
位置
行车道边缘
布置形式
分流点偏置值与端部半径
分流点处楔形端渐变率
应
保持充分视距
减速车道终点应设置缓和曲线
相邻匝道出入口净距
相邻驶入/出匝道之间距离=max(变速车道长度、标志之间距离、图5.3.5-4)
驶入匝道紧挨着有驶出匝道时(5.3.5-4-d)
枢纽立交取上限,一般立交取下限
由交织交通量计算交织长度
延伸交织长度不能达到足够通行能力或苜蓿叶立交相邻环形匝道
应设置集散车道
单车道出、入口形式
直接式
纵横比1:40~1:20与主线相接
纵横比1:25~1:15与主线相接
分散角2°~5°
平行式
多车道出、入口形式
分类
按出、入口设计
一般立交匝道出入口
按主要岔口分、合流设计
快速路、主干路立交范围内岔口分合流设计
一般双车道出、入口设计
双车道匝道直接式出、入口
布置形式同单车道
第二条车道在第一条车道右侧,内侧车道加减速段长度=0.8x单车道规定值
双车道匝道平行式出、入口
布置形式同单车道
第二条车道在第一条车道右侧,右侧变速车道较左侧第一车道短一个渐变段长度
主要岔口分、合流
5.4辅助车道
5.4.1
适用于分合流段
两互通加减速车道末端之间最小距离<500m,应设置辅助车道
宽度与直行车道一致
5.4.2车道平衡
5.4.3辅助车道长度
宜
辅助车道长度(包括渐变段)在分流端宜为[600,1000],在合流端宜为600m
应
辅助车道过渡段渐变率应大于等于1/50
5.5变速车道和集散车道
5.5.1强条
在互通式立交匝道出入口处,应设置车辆变速车道
5.5.3变速车道
5.5.3-1/2平面
5.5.3-3长度
变速车道长度=加减速车道长度+过渡段长度
下坡减速和上坡加速车道应修正,变速车道长=加(减)速车道长度x修正系数+过渡段长度
5.5.3-4宽度
从主线路缘带外侧算起
一条变速车道宽度3.5m
5.5.4集散车道
集散车道设置情况
每条车道宽度3.5m
5.6服务水平和通行能力
5.6.1通行能力
可能通行能力
查表
主线
匝道
计算
设计通行能力
设计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x设计服务水平比率α(α=服务交通量/可能通行能力)
5.6.5不同形式立交(整体)设计通行能力
苜蓿叶立交
环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5.6.3服务水平
5.7附属设施
5.7.1交通标志和标线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5.7.2防撞护栏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技术规范》
5.7.3防眩设施
防眩板
防眩网
密集植树
5.7.4隔音设施
声屏障
绿化带
5.7.5立交排水设计
5.7.6照明设施
5.7.7绿化
6道路与铁路交叉
6.2平面交叉
6.2.2-3平面
宜
宜正交,斜交宜>50°,困难时>45°
应
交叉段道路应为直线,直线段从最外侧钢轨外缘算起应≥30m
缘石转弯切线点距离最外侧钢轨外缘≥30m
无栏木设施铁路道口,停止线距离最外侧钢轨外缘≥5m
6.2.4道口平台
应
通行各类汽车的道口平台≥16m,并应满足设计速度的要求
平台纵坡度应≤0.5%
6.2.5-8道口铺面
高程
宽度
路面结构
6.2.9视距三角强条
6.3立体交叉
6.3.1设置标准
快速路+铁路交叉
旅客列车行车速度>120km/h+各级道路
无轨电车、轨道交通+铁路
年平均日折算小客车交通量x铁路通过火车列数>表6.3.1
地形不利,平交影响安全
机动车交通量不到但人行和非机动车流量较大,可单独设置人行立交或人非立交
6.3.3平面
6.3.4纵断
满足5.2规定
6.3.5人行道和引道
应
人行道宽度≥1.5m
引道应符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6.3.6建筑限界
道路的建筑限界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铁路的建筑限界
《标准轨距铁路建筑限界》
6.3.7排水
地面水
宜自由排,条件受限可建蓄水池或泵站
地下水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地道排水
6.3.8交通标志
附录A立交方案评价
附录B立交附属设施结构形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