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外国教育史-俄国(苏联)近现代教育制度
考研教育综合333-外国教育史-俄国(苏联)近现代教育制度知识点梳理汇总,主要包括彼得一世的改革、国民学校章程、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统—劳动学校规程》、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近现代主要教育家思维导图:英国的近现代教育家、法国的近现代教育家、美国的近现代教育家、俄国(苏联)的近现代教育家等等
外国教育史之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导图讲述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改革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俄国(苏联)的近现代教育制度
彼得一世的改革
17世纪后半叶
背景
为改变俄国的落后状况,沙皇彼得一世引进西欧的科学技术,在国内拉开了俄国近代化的序幕。
内容
①初等教育:开办俄语学校、计算学校。
②中等教育:设立实科性质的学校,培养军事技术的学校,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
③高等教育:提出创建科学院的设想。
评价
推动俄国社会和教育的近现代化。
18世纪中期
罗蒙诺索夫创立莫斯科大学,具有世俗性和民主化的特点,只设法律、哲学、医学三个系。
是俄国最高学府。
《国民学校章程
18世纪后半叶,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始教育改革,设立国民学校委员会,颁布《国民学校章程》。
①管理:各地设立国民学校,由当地政府领导,聘请校长进行管理。
②经费:办学经费由当地政府、贵族、商人共同承担。
③学制:在县设置两年制的免费初级国民学校,在省城设置五年制的免费中心国民学校,也可同时设置初级国民学校。
④课程:初级国民学校与中心国民学校前两年课程相同,有读、写、算及文法课,中心国民学校的后三年设有自然科学知识学科;宗教、人与公民的义务是两种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想升入文科中学和大学的学生可在中心国民学校的后三年学习拉丁文及其他外语。
优点
奠定了近代俄国国民教育的基础。
局限
未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入学。
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无产阶级的教育领导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实行民主化、非宗教化的国民教育原则。
②建立统一劳动学校制度。
③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教材。
④团结、教育和改造教师。
⑤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
《统一劳动学校规程》
①阶段划分:第一级学校五年(8~13岁),第二级学校四年(14~17岁),各级学校相互衔接。
②“统一”原则:学校类型统一,低、高两级相互衔接,没有等级性。
③“劳动”原则:劳动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途径,所有儿童都要参加体力劳动。
劳动学校是针对学校的理论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劳动等缺点提出的,这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贯彻了非宗教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教育原则。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
“综合教学大纲”
取消学科界限,按自然、劳动、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编排,以劳动为中心。
破坏了各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削弱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虽未普遍实行,但对苏联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劳动教学法”
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废除教科书,广泛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杂志课本”等。
教学组织形式
取消班级授课制,主张分组实验室制(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等。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
针对教育质量下滑、毕业生量少质差提出《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
①修改教学大纲,确保有范围明确的学科系统知识。
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学生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
③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校教育和教育目的。
提高了教育质量,但又过分强调了知识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与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