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散风热药
均能疏风散热,平肝明目。均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和风热或肝火所致的目赤肿痛等证。
以下是一篇关于清热药(泻火药,燥湿药)的脑图,汇总了清热泻火药(知母、芦根、天花粉)、清热燥湿药(苦参、龙胆、黄连)。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散风热药
1、薄荷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与应用:
疏散风热—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清利头目,利咽—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透疹—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
疏肝行气—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肋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后下。
2、牛蒡子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宣肺透疹—用于麻疹不透。
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苦寒性降低。
3、蝉蜕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透疹—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瘙痒。
明目退翳—用于肝经风热之目赤,目翳,多泪。
解痉—惊痫夜啼,破伤风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
均有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的功效。均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麻疹初起,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咽喉肿痛等证。
薄荷:发汗之力较强,且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还可用于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肝郁气滞证。
牛蒡子:有清热解毒消肿之功,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尤为宜。
蝉蜕:能明目退翳,止痉。用于肝经风热之目赤,多泪;惊痫夜啼,破伤风证。
4、桑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头昏头痛。
清肺润燥—用于肺热燥咳。
清肝明目—用于肝经实热或风热之目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丸散。蜜炙桑叶功偏润肺止咳,对于肺燥咳嗽者多用。
5、菊花
性味归经: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散风清热—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平肝明目—用于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的目赤肿痛。
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煎服5~10g。疏散风热多用菊花;清肝明目、平肝多用白菊花。
桑叶:清肺润燥,凉血止血之功,用于肺热燥咳及风热咳嗽,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之证。
菊花:还可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等证。
6、柴胡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
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
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用量: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
7、葛根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项背强痛。
生津止渴—用于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升阳止泻—用于湿热泻痢,脾虚久泻。
通经活络—用于眩晕头痛,中风偏瘫,胸痹心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生用功偏退热生津,煨用功偏升阳止泻。
8、升麻
性味归经: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发表透疹—用于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多种病症。
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证。为升阳举陷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升阳举陷固托宜生用;发表透疹宜制用。
均有发表散邪,升阳的功效。均用于风热表证,中气下陷等证。
柴胡:能退热,长于疏肝解郁,用于外感发热,肝气郁结证等。
升麻:能透疹,清热解毒,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热毒证。
葛根:解肌发表,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用于伤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及身热口渴证,阴虚消渴,湿热泻痢、脾虚泄泻等。
9、蔓荆子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
清利头目—用于目赤肿痛,目昏多泪。
用法用量:5~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