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相关内容:强调了劳动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为进一步展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编辑于2022-04-02 16:39:4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诞生的条件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客观条件
产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
以大机器生产替代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劳动,从而彻底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生产力发展相对迟缓的状况
把过去狭小的地方市场汇聚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市场
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空前水平,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
机器生产体系和雇佣劳动为标志的工厂制度,彻底摧毁了封建主义,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主要国家已经确立了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存在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各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社会历史已由各民族的历史变为世界的历史
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工人起义、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成为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
工业无产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实践上仍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在理论上仍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
提出了创立无产阶级科学理论体系的时代性要求
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发展历程
奠基者是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黑格尔集其大成,后费尔巴哈批驳唯心主义,重树唯物主义大旗
产生
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深刻辩证法思想
反映了英国产业革命与法国 1789 年大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迅速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唯心主义和极度抽象思辨的形式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内容
康德
先验论者
承认物自体的存在,但认为物自体不可知
强调主体统觉的能力,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的著名命题
社会历史观
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性和保守性这种 重性的集中表现
从"人是目的"的观点出发,反对封建专制,强调人的平等、自由和独立
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恶走向善、从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
反对用革命的方式变革社会,而主张用社会改良的方式改造社会
康德的辩证法最终为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体系所窒息
黑格尔
辩证法
把历史看作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前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历史内在规律所支配
看到了劳动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市民社会"不同等级划分的经济根源
反对用革命的方式加以解决,极力主张通过建立海外殖民地的方法来克服两极分化
费尔巴哈
激进民主主义者
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以及宗教神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历史观上,没能突破唯心史观的束缚,抛弃了辩证法,浮潜很多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发展历程
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贡献
第一次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和探讨了剩余价值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
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贡献
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猛烈的抨击
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的方案
局限
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上的,学说存在着内在矛盾和不彻底性
没有发现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马恩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转变
马克思
思想基础
信奉理性主义原则的律师父亲,为其追求民主自由和为人类谋幸福的理想信念奠定了基本的思想基础
波恩大学攻读法学
潜心研究法学与哲学,意识到哲学与政治的重要性,投入黑格尔怀抱,注重辩证法
加入青年黑格尔派
注重社会现实,反对专制制度
1841年博士论文强调历史进程是哲学意识同经验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 的论断
革命民主主义和彻底元神论的倾向
转变
从唯心主义世界观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从革命的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起点于《莱茵报》时期
在用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原则批判不公正的现实制度时,把人民与自由 国家和法联系在 起,反对普鲁士的专制制度,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
指出了人的意志和行动背后客观的社会关系的作用
国家制度和管理原则的制约性
探求国家生活客观基础的问题
政治斗争实践和所接触到的大量社会事实,使他初步认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 活中的决定性作用, 识到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从而动摇了他对黑格尔关于理性国家和法的观念的信仰
批判性研究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市民社会不是国家理念的派生物,而是市民社会决定着国家和法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转变完成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种被颠倒的现实世界的产物
在阶级社会里,宗教起着维护剥削制度的作用,只有先消灭了人间的压迫,才能消灭宗教的压迫
开始建立唯物史观
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
恩格斯
思想基础
青年德意志运动—青年黑格尔派
转变
《伍珀河谷来信》标志着他与宗教信仰的彻底决裂
批判谢林,捍卫黑格尔的辩证法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调查工人阶级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哲学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
转变完成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
指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不良现象的根源
经济危机、工人陷入贫困和饥饿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强调了劳动是生产的主要因素,是财富的源泉,从而为进一步展开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奠定了基础
批判大纲
以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观点批判了卡莱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宗教观
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市民社会,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一切灾祸的根源
强调生产的发展、物质利益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群众史观
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分析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认为资本主义竞争规律中孕育着革命的规律,在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中孕育着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英国状况
马恩对新世界观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
马恩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系统阐述无产阶级理论学说的第一次尝试
异化劳动理论
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
劳动本身与人相异化
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与人相异化
意义
揭示了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对抗
从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以及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揭示开辟了道路
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明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初步揭示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从而为马克思后来科学地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政治经济学成果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阶级的相互关系
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
把社会主义思想和异化劳动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了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基础上的阶级对立,论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必然灭亡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深入结合英国无产阶级现状
内容
通过对 业革命及其影响的分析,阐释了物质生产及其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分析,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争取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
通过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关系的研究,阐明了元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是必然的、合理的
评价
标志着恩格斯开始从社会历史变化的根本动因和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角度,对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奠定基础:清算旧哲学影响
彻底清算青年黑格尔派
1845年马恩合著《神圣家族》
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思辨唯心主义的实质
哲学
揭露思辨哲学的秘密,唯物辩证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经济
形成接近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
实现了从否定劳动价值论到肯定劳动价值论的初步转变
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这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决定的,是资本主义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的,但这种历史的必然性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得以实现,这个革命就是要推翻一切私有制,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清算费尔巴哈哲学和“新唯物主义”纲领的提出
马克思《提纲》
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和重大意义
系统阐述
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
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最初表述:生活决定意识
生产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所发生的交往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考察了分工及其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分工不仅使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实,而且导致了对人的强制性束缚
在社会分 的基础上,才形成了其他社会活动形式以及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并造成阶级之间的对立
分工是形成和制约生 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现实基础
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交往形式的性质和状况
交往形式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当交往形式适合生产需要的时候,它是生产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在生产中的自主活动条件,促进着生产的发展;当交往形式成了生产力的桓桔时,就必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分析了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的交往形式,一方面,对生产而言是生产力借以运动的形式,另一方面,它在历史上的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表述了社会形态及其更替的基本观点
社会有机体是各种关系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社会形态虽都具有其特殊的性质,但它们都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一般规律而运行
论证了世界历史的思想
世界历史及其发展趋势的客观必然性
重大意义
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元论的世界观
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政治经济学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分析,深刻地揭了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尖锐对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导致了阶级斗争的空前激化,社会革命不可避免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重要观点的初次公开阐述
《哲学的贫困》
第一部公开阐述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的重要文献
批判蒲鲁东的价值理论,初步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阐述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本理论
批判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阐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探索的初步成果
《雇佣劳动与资本》
第一部系统叙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的著作
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工资和雇佣劳动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及其历史命运
《共产党宣言》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
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深刻阐述了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预见了未来共 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路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纲领
1848年革命的检验和充实
提出了不同类型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发展了不断革命的策略思想
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提出了无 阶级革命的同盟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