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
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二册思维导图,梳理的内容有人口分布、迁移、合理容量,乡村和城镇,产业区位的选择,国土开发与保护,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合理容量
1.1人口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衡
北半球多,南半球少
亚洲人口最多,大洋洲人口最少
中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具有趋向性
人口分布趋向于气候温暖湿润地区
趋向于地势低平地区
趋向于沿河、近海地区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社会经济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
文化传统、宗教、政治等
1.2人口迁移特点 影响因素
定义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称为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
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人口向城镇迁移
人口向东部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经济因素
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
政治因素
战争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种族
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
有利因素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不利因素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迁出地
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
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协调
更好的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而影响经济发展
1.3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程度+
地域开放程度+
人口受教育程度+
消费水平-
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同上”
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1.1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
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公共空间
乡村中心
村民进行各种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居住区
公共空间的外围
村民日常居住的地方
生产区
居住区以外
农业生产直接或间接利用的土地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商业区
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线旁,中小城市多在城市中心区内。有些大城市市中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交通便利,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率高
住宅区
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形式
随着经济发展,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工业区
多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和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环境污染
布局原则
全年单一风向
下风向地带
季风影响
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
多种风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原因
历史原因
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交通原因
社会原因
行政原因
1.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乡村景观
城市景观
城市建筑格局
美国城市
市中心摩天大楼,往外高度下降
城市发展历史段,移民影响大,经济发展快
欧洲城市
市中心教堂、城堡,城墙包围城市
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
中国城市
左右对称,中轴对称,宫城居城市中心
受传统文化影响
建筑风格
中国
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国文化内向性、封闭性
西方
少有围墙,园林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西方文化外向、开放
1.3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镇化
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表现
人口集中过程
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城镇化水平上升,城镇规模扩大
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
农业用地发展为城市用地,功能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
经济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城镇文明向乡村地区扩散
进程
初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低
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成熟阶段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利弊
利
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
社会进步,传播文明
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城乡互动、生产发展
弊
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
住房问题
交通问题
第三章 产业区位的选择
1.1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分类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栽培业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气候
光照
热量
降水量
气温日较差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因素
市场
交通运输
政策
劳动力
农业技术
1.2工业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经济效益
原材料
能源成本
运输成本
市场需求
环境因素
对环境质量要求高
环境污染严重
文化、个人喜好
1.3服务业区位因素
分类
生产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
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地价
1.4运输方式、交通布局、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运输方式
铁路
公路
水路
航空
管道
交通运输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高区域通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
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
扩大市场范围
加快城镇化过程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它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
带动区域交通投资的增加与运输发展水平的提高
第四章 国土开发与保护
4.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
核心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探索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背景
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
是我国政治、文化、国际交流、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温带季风气候;绝大部分位于海河流域
主要水源为地下水,超采现象严重,地面沉降
海运条件便利,岸线资源丰富
京津冀地区许多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缺乏有效协调
发展路径
交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
生态环保一体化
4.2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权益
领海(12海里)
毗连区(24海里)
专属经济区(200海里)
大陆架(200海里)
从领海基线起算
战略
发展海洋经济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4.3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
4.4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
RS
‘面’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NSS
‘点’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想’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
大气污染与酸雨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臭氧层破坏
特点
全球性
长期性
复杂性
5.2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原始文明
人类适应自然
农业文明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途径
转变观念
调整行为
发展绿色科技
加强国际合作
影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