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1)
内科呼吸系统记忆框架及易考点,涵盖了概述、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呼吸系统常见的护理问题、急性呼吸道感染等。
编辑于2022-04-04 16:20:51呼吸系统疾病(1)
概述
(一)呼吸道
以环状软骨为界划分
喉梗阻穿刺部位:环甲膜
1、上呼吸道
鼻
咽
喉
2、下呼吸道
气管
支气管
右支气管粗、短、直,异物容易吸入
3、呼吸道的组织结构
黏膜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
黏膜下层
有炎症时,黏膜下层增厚,粘液增多
外膜
(二)肺
肺泡
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上皮细胞
I型细胞
覆盖肺泡总面积95%,是肺泡与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II型细胞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缩
肺泡巨噬细胞
吞噬微生物和灰尘、产生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肺间质
起支撑作用
(三)肺的血液供应
双重血液供应
肺循环
具有低压、低阻、高血容量等特点
支气管循环
(四)胸膜腔和胸内压
脏层
壁层
有痛觉神经
胸痛时,采取患侧卧位
胸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人为负压
胸膜腔进入气体(气胸),胸内负压减小,甚至转为正压,则可造成肺萎缩
(五)肺的呼吸功能
肺通气(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正常人潮气量400-500ml
肺泡通气量(有效通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
肺换气(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
肺弥散量
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
(六)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气道的防御作用
1、物理防御机制:纤毛运载系统
2、生物防御机制:上呼吸道正常菌群
3、神经防御机制:咳嗽、喷嚏、支气管收缩等
气道-肺泡的防御作用
免疫功能组织发挥作用
肺泡的防御作用
1、肺泡巨噬细胞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七)呼吸的调节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延髓
1、缺氧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
2、CO2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都有作用
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体征
(一)咳嗽、咳痰
1、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3、砖红色胶冻样痰:克雷伯杆菌肺炎
4、红褐色或巧克力色痰:阿米巴肺脓肿
5、痰有恶臭味是厌氧菌感染的特征
6、黄绿色脓痰常是感染的表现
(二)肺源性呼吸困难
定义
由于肺通气和换气障碍,造成集体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致
分类
1、吸气性呼吸困难
多见于:喉头水肿、喉气管炎症、肿瘤、异物引起的上呼吸道机械性梗阻
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
2、呼气性呼吸困难
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痉挛
与肺通气功能有关
3、混合型呼吸困难
多见于: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广泛性肺纤维化、大量胸腔积液
与肺换气功能有关
(三)咯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排名前三位的)
咯血量分类
1、痰中带血
2、少量咯血:每天<100ml
3、中等量咯血:每天100-500ml
4、大量咯血:每天>500ml,或1次>300ml
并发症
窒息、失血性休克、肺不张、肺部感染
呼吸系统常见的护理问题
(一)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多、痰液粘稠或病人咳嗽无效有关
1、病情观察
2、环境与休息
3、饮食
4、促进有效排痰
有效咳嗽
气道湿化
胸部叩击
体位引流
机械吸痰
5、用药护理
(二)气体交换受损 与呼吸道痉挛、呼吸面积减少、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1、病情观察
2、环境与休息
3、保持呼吸道同侧
4、氧疗和机械通气
5、用药护理
6、心理护理
(三)活动无耐力 与呼吸功能受损导致的机体缺氧状态有关
1、保证充分的休息
2、呼吸训练
3、逐步提高活动耐力
急性呼吸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
病毒(70-80%);冬春季多发
最常见的病因:感染
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伤风),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
2、咽喉炎:咽部发痒和烧灼感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所致
4、急性眼结膜炎:常有腺病毒引起
儿童多发
5、急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实验室检查
病毒感染:白细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升高
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现象
治疗
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1、有痰的不宜给予可待因等强力镇咳药
2、痰液不易咳出的,可用溴己新、复方氯化铵合剂或盐酸氨溴索
3、复方甘草合剂有镇咳和祛痰作用
4、氨茶碱可以止喘
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体温过高 与病毒、细菌感染有关
舒适受损:鼻塞、流涕、咽痛、头痛 与病毒、细菌感染有关
拓展知识(细菌和病毒的区别)
细菌
结构完整,大;繁殖慢;抗生素有效;全身症状不明显;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治疗用抗生素
病毒
结构简单,小;繁殖快;抗生素无效;全身症状(头晕、乏力等)明显;血常规淋巴细胞升高;治疗:对症、饮食、休息、提高免疫力等
肺部感染性疾病
一、肺炎概述
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病因
感染(最常见)
分类
按病因
1、细菌性肺炎:最常见的肺炎
2、病毒性肺炎
按患病环境
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主要的病原体:肺炎链球菌
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住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出院后48h内发生的肺炎
以呼吸机相关肺炎最为多见
误吸口咽部定植菌是HAP最主要的发病机制
按解剖分类
1、大叶性肺炎
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
2、小叶性肺炎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
3、间质性肺炎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细菌性可见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并有核左移
胸部X线
治疗要点
1、抗感染治疗(最主要环节)
2、对症和支持治疗
3、预防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常用的护理诊断/问题
1、体温过高 与肺部感染有关 (首要问题)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气道分泌物多、痰液粘稠、胸痛、咳嗽无力等有关
3、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二、肺炎链球菌肺炎
铁锈色痰
发病人群
青壮年,男性多见
致病菌
肺炎链球菌(G+革兰阳性菌)
诱因
淋雨、受凉、醉酒、疲劳、病毒感染、生活在拥挤环境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全身肌肉酸痛为特征
数小时内体温达39-40°C,呈稽留热
呼吸音减弱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X线
细菌学检查(确诊)
治疗
抗感染治疗
首选青霉素G
对症及支持治疗
并发症治疗
三、葡萄球菌肺炎
发病人群
小孩或老年人多见
致病菌
金葡菌(G+革兰阳性菌)
病因
呼吸道感染、血源性感染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咳黄脓痰演变为脓血痰或粉红色乳样痰
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衰弱、乏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
X线
肺部多发性浸润病变,多由空洞和液平面
治疗
原则:早期清除原发病灶及抗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