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
下图整理了中考中国历史的知识内容,包含古中国、早期国家与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近代史 等板块。
编辑于2022-04-04 19:55:05中国历史
古中国
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
打制石器
使用和保存火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
长江
半坡
黄河
炎帝黄帝
炎帝尝百草
黄帝建宫殿发明车船
早期国家与社会
夏商周
夏朝
禹
儿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汤
青铜铸造业 司母戊鼎
甲骨文
周朝
西周
周武王
分封制
子弟、功臣
为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东周
周平王
春秋
战国
商鞅变法
奖励农耕
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百家争鸣
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
孔子
仁
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论语》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
自然无为
《老子》
庄子
顺其自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统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秦
政治
君主专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巩固秦朝统一 利于地区间经济交流
思想 文化
统一文字
小篆
焚书坑儒
控制思想
文化损失
交通
统一车轨
给地区的交通带来便利
汉
西汉
文景之治
政治
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刺史制度
司隶校尉
加强中央对官员的监督
经济
五铢钱
经营盐铁
增加中央收入
思想 文化
太学
独尊儒术
边疆
张骞出使西域
击败匈奴 河西走廊
促进汉朝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
东汉
少数民族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汉语
穿汉服
用汉姓
联姻
学汉法
明汉礼
民族交融
唐
贞观之治
政治
政治清明
三省六部制
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
减轻赋税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经济恢复国力增强
文化
科举制
发展更多人才
民族关系
开明
文成公主进藏
民族关系融洽
宋
北宋
政治
解除地方节度使
崇文抑武
增设机构制衡权力
军事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 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削弱军队战斗力
积弱
开支庞大
积贫
南宋
经济重心南移
农业
水稻
手工业
棉纺织业
商业
纸币商标广告
社会文化
瓦子
元
第一个以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政治
行省制度
边疆治理
中央社中枢省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明清
抵御侵略
戚继光奉命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尼布楚条约》
边疆治理
北方地区
明修长城
保护中原地区经济发展
清修庙
承德避暑山庄
联络感情
西北地区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加强新疆与中央联系
西南地区
改土归流
驻藏大臣
加强中央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东南沿海
台湾府
加强中央对台湾管辖巩固海防
近代史
民族危机
鸦片战争
打开中国市场
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
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满足既得利益
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丧失了民族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
黄海海战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辛丑条约
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旗号
自强求富
内容
军事
新式军事工业
经济
新式民用工业
教育
新式学堂留学生
评价
没有事中国富强
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抵御作用
近代民族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强学会
时务报 国文报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辛亥革命
《革命军》
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孙中山
兴中会
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而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民族民权民生
武昌起义
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意义
宣告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他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之后
军阀混战
新文化运动
标志
新青年
旗帜
民主科学
内容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使军阀混战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五四运动
导火索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遭受挫折
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
意义
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的胜利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内容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开辟革命新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推翻军阀统治取得革命成功不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维护共和的道路上也屡遭挫折逐渐认识到要完成革命事业必须寻求新的力量支持
标志
国民党一大
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北伐战争胜利进去
工农武装割据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八七会议
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
秋收起义
毛泽东放弃攻打城市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下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红军长征
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遵义会议
意义
在极其危机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一二·九运动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通电全国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有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诗句的关键这次国共10年内战基本结束与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
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日本罪行
南京大屠杀
细菌战毒气战
三光政策
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担负正面战场共产党担任敌后战场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战役
胜利原因
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民族抗战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国民党爱国将士英勇抗战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日本侵华非正义
意义
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解放战争
重庆谈判
国民党
未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用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
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
三大战役
中国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的大大加快解放战争胜利的到来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100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巩固新生政权
抗美援朝战争
保家卫国
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进一步巩固了新生政权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土地改革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具体做法是:没收地主的土地给地主或少地的农民工作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科技
造纸术
蔡伦
印刷术
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指南针
火药
医学
伤寒杂病论
华佗
本草纲目
史学
史记
农学
齐民要术
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