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哥达纲领批判
本图是对《哥达纲领批判》原著的内容梳理,并且提要了马克思的主要观点,用标注在一旁补充《纲领》相对应的条款,有利于针对性的阅读,在对比之中加深对该名著的理解。
编辑于2022-04-04 22:14:32哥达纲领批判
写作背景
德国工人运动中滋长起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
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工人运动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
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实现统一
187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71年10月两派开始协商合并事宜
爱森纳赫派领导层未曾听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劝告
1875年3月7日两派领导人共同起草题为《徳国工人党纲领》
马恩两次表态未能阻止这份草案在哥达召开的合并大会上通过
第一部分
批判第一条:关于财富源泉、劳动与社会等(涉及所有制问题)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
人的劳动
自然条件
劳动对象
物质资料
拉萨尔
避开生产资料所有制
掩盖资本主义剥削
劳动与社会
马克思
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
社会的劳动与孤立的劳动
劳动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发展
劳动创造消灭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
拉萨尔
有益劳动离不开社会
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
批判第二条:关于革命的对象(涉及所有制问题)
“在现代社会,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由此造成的工人阶级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贫困和奴役的原因。”
马克思
劳动资料被资产阶级垄断√
劳动资料被地主阶级垄断√
革命对象
资本家阶级
土地所有者
拉萨尔
劳动资料被资产阶级垄断√
劳动资料被地主阶级垄断×
把贵族地主阶级排除在革命对象以外
只攻击资本家阶级
不攻击土地所有者
批判第三条:关于分配的理论
“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
马克思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分配制度
第一阶段:按劳分配
高级阶段: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社会总产品扣除
社会层面
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原来的c)
扩大生产追加部分(追加的Δc)
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个人层面
管理费用
共同需要(基础设施、教育、医疗)
伤残基金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所有制特征
劳动特征
商品消亡
阶级消亡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消失
生产力特征
自由人特征
生产方式、生产条件与消费资料
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消费资料的分配
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生产条件的分配
拉萨尔
机会主义特征
放弃革命
专注分配
劳动所得
公平分配
批判第四条: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批判拉萨尔“反动一帮”的观点)
“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
马克思
中间阶级具有两面性
建立工人阶级革命同盟军
争取中间阶级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
联合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小资产阶级
拉萨尔
藐视工人阶级革命同盟军
除工人阶级以外,其他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
批判第五条:关于革命的国际性(批判拉萨尔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
“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意识到,它的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所共有的那种努力必然产生的结果,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
马克思
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主义思想
联合斗争共同反对资本的国际统治
消灭 一切剥削制度
解放全人类
拉萨尔
狭隘的民族观点对待工人运动
放弃国际主义
第二部分
“德国工人党从这些原则出发,用一切合法手段去争取建立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
拉萨尔
1.铁的工资纪律
内容:工人阶级贫困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决定的
来源
“铁的”一词是从歌德的诗中抄来的
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翻版
马尔萨斯人口论: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托·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人口对社会未来进步的影响》1798年在伦敦出版。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自己的人口论,即人口以几何级数率(1、2、4、8、16……)增长,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率(1、2、3、4、5……)增长,人口的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他用这一观点来解释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遭受失业、贫困的原因,认为只有通过战争、瘟疫、贫困和罪恶等来抑制人口的增长,人口与生活资料的数量才能相适应。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又称马尔萨斯主义。
目的: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错误:把事物的外表当作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
1.资本主义工资
实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
特殊属性:创造剩余价值
延长工作日
提高生产率
增强劳动力的紧张程度
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是用延长工作日,或者提高生产率,增强劳动力的紧张程度等等办法,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
2.阐述工人阶级解放与消灭雇佣劳动
3.随着阶级差别消灭
社会的不平等会自行消失
政治的不平等会自行消失
主要内容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联系俄国、中国】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考虑过社会主义是否进一步分成若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提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过渡时期是作为实现社会转变的一个必要阶段提出来的。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是相当长的,因为改组生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根本改变生活的一切方面是需要时间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坚韧的斗争,オ能克服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经营方式式巨大的习惯力量。
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生产资料公有制
马克思针对哥达纲领中"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指出物质财富的创造必须有两个因素,即自然界和劳动力。离开了生产资料,抽象谈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就是为资产阶级辩护。如果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那么他创造的财富就会被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剥削,劳动者只能充当占有生产资料者的奴隶。生产资料所有制对如何分配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首要区别表现在生产资料与劳动的结合方式上。
【相关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的特征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按劳分配
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拉萨尔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总额是不变的,工资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人数量的多少。因此,工资问题的核心是人口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贫困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拉萨尔把资本主义的工资规律和工人的贫困化说成是同资本主义制度无关的自然规律。
马克思认为,工资只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掩盖形式。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才是工人贫困的根源。所谓的“铁的工资规律”,完全是与马尔萨斯人口论一脉相传的胡言,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粉饰。在《资本论》已经明确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之后,德 国工人政党的纲领中写入这样的拉萨尔谬论,是一种倒退。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区分为成熟程度不同的阶段,明确了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按劳分配的含义】:指消费品的分配,即每一个生产者为社会提供劳动后,他从社会领回的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与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是相等的。生产者从社会领回的产品数量与他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成正比,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针对哥达纲领中“公平分配”和”不折不扣分配”的观点,马克思指出社会产品不应当也不可能不折不扣分配用于个人的消费。为了实现社会的再生产,在消费品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从总产品中扣除生产方面的消耗和需要。
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这种分配形式是与中国劳动生产力状况以及所有制结构状况相适应的,有利于调动各种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因素。
无产阶级专政
拉萨尔主义反对暴力革命,鼓吹工人利用各种合法手段进行和平鼓动,争取普选权,进人议会,然后在国家的帮助之下,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批判这种谬论时指出,普鲁士国家机器是由地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依靠这样的国家机器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专政同过渡时期联系在一起。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相关著作】: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做了更详细的阐述。他指出,“向共产主义发展,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走别的道路,因为再没有其他人也没有其他道路能够粉碎剥削者资本家的反抗"。
哥达纲领不讲国家的阶级性质,抽象谈论争取自由国家的口号。马克思指出,争取自由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口号,不是脱了狭隘思想的工人阶级的目的。
【联系中国】: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若干设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特征做了若干设想。
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将生产力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将被消除
商品生产消除之后,代替社会内部无政府状态的是有计划的自觉组织生产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
共产主义将消灭一切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
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在各个领域中将先后成为多余的事情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从而国家消亡
哥达纲领批判
第三部分
“为了替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德国工人党要求在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下,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在工业和农业中,生产合作社必须广泛建立,以致能从它们里面产生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的组织。”
拉萨尔
1.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
实质
接受资产阶级统治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来源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
基督教社会主义代表毕舍
2.把“国家帮助”置于劳动人民的监督之下
马克思
1.国家帮助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2.劳动人民无法监督国家
德国的劳动人民大多数是农民不是无产者
劳动人民没有当权
劳动人民没有成熟到当权的程度
3.无产阶级革命
4.合作社
工人自己独立创办
不受政府保护
不受资产者保护
第四部分
批判纲领中关于民主的一节
A.“国家的自由的基础。”
拉萨尔
1.自由国家
唯心主义国家观点
国家是超阶级的社会组织
抹杀国家的阶级实质
掩盖德意志帝国的反动本质
机会主义路线
2.避而不谈无产阶级专政
3.庸俗的民主主义要求
内容
普选权
直接立法
人民权利
国民军
来源
资产阶级民主派
小资产阶级民主派
4.混淆国家和政府区别
把“国家”理解为政府机器,或者理解为构成个由于分工而同社会分离的独特机体的国家
马克思
1.唯物主义国家观
国家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国家基础是社会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国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
社会的精神道德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
2.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
3.民主主义要求只是一厢情愿
4.国家与政府的区别
政府机关的经济基础是统一累进所得税
国家的经济基础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
批判纲领中其他观点
教育和诉讼
B.“德国工人党提出下列要求作为国家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基础: 1.由国家实行普遍的和平等的国民教育。实行普遍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
拉萨尔
1.平等的国民教育
2.普通的义务教育
3.免费诉讼
4.国家实行国民教育
5.信仰自由
马克思
1.教育的阶级性
2.诉讼的阶级性
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
3.不能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
排除政府对学校的影响
排除教会对学校的影响
人民对国家严厉的教育
4.信仰自由
资产阶级信仰自由
工人阶级信仰自由
工作日
2.“正常的工作日。”
纲领草案:含糊的要求
马克思:应当明确指出
妇女儿童劳动
3.“限制妇女劳动和禁止儿童劳动。”
纲领草案:没有说清楚
马克思
1.强制妇女劳动
对妇女身体特别有害
对女性来说违反道德
2.禁止儿童劳动
指出年龄界限
同大工业存在不相容
反动的
按照不同年龄阶段调解劳动时间
采取其他保护儿童的预防措施
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手段: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
国家监督
4.“对工厂工业、作坊工业和家庭工业实行国家监督。”
纲领草案:不够明确
马克思
1.工厂视察只有经过法庭才能撤换
2.每个工人都可以向法庭告发视察员的失职行为
3.视察员必须是医生
监狱劳动
5.“调整监狱劳动。”
纲领草案:不够明确
马克思
1.一般性工人纲领中微不足道的要求
2.明白说出
不愿意因为竞争而让一般犯人受到非人待遇
不愿意使犯人失去通过生产劳动改过自新
责任法
6.“实行有效的责任法。”
纲领草案:不够清晰
马克思
1.应当说明责任法的含义
2.第2条中忽略的部分
卫生设施
安全设施
3.以上六条附带的部分写得很草率
4.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补充内容
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
1.铁的工资纪律
2.唯心主义国家观
3.普选权斗争策略
4.藐视工人阶级革命同盟军
两派理论和政治分歧
1.对待德国统一问题
拉萨尔派
完全拥护普鲁士王朝俾斯麦统治
爱森纳赫派
主张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
推翻各邦的君主专制
建立共和国
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
2.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拉萨尔派
宣扬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
爱森纳赫派
推翻容克地主资本家的统治
标注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实现社会主义
3.对待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问题
拉萨尔派
奉行民族观
投票赞成俾斯麦的军事预算
支持普法战争和武装镇压巴黎公社起义
爱森纳赫派
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
谴责普鲁士政府的侵略战争
支持和声援巴黎公社
4.对待第一国际态度
拉萨尔派
拒绝参加第一国际
阻挠工人参加第一国际
爱森纳赫派
积极参加第一国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