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学教学思维导图
中学教学知识总结: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双边性))、教学过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编辑于2022-04-06 10:40:16中学教学
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双边性)
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 是部分与整体 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的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双基,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基础)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水平(核心)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保证)
培养学生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其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方向)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理想目标)
教学过程
概念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计划掌握双基,同时获得身心发展形成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特殊认识说
认识-发展说
认识-实践说
双边活动说
多重本质说
交往本质说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 基本矛盾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 学生主要以学习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认识世界
引导性 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不能独立完成(教师主导)
简捷性 学生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间接性、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智
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
形式教育论 重能力,轻知识代表人物 洛克 裴斯泰洛齐 理论基础 官能心理学
实质教育论 重知识,轻能力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 斯宾塞 理论基础 联想主义心理学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口诀 :激领固用查
1.激发学习动机(起始环节) 2.领会知识 (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
概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要求
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三备)
钻研教材(备教材)
了解学生(备学生)
设计教法(备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三写)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或单元计划
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
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的任务,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 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分为单一课和综合科 根据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课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 一般来说,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等,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根本的要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的延续和补充)
形式 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布置作业的要求 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范围与深度,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与教科书内容有逻辑联系,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批改作业的方式 全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师生共同批改、学生互相批改教师检查。
批改作业的要求(简答)
课外辅导
概念 在课堂教学以外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是上课的必要补充,但不是上课的继续和简单重复。
内容
要求 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宜采用启发式原则,要注意态度,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方法
考查 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评
考试 期中期末毕业考 主要包括命题(核心环节)、监考、阅卷三个环节
要求 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力求全面,方法灵活多样。
教学原则
概念
根据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8个)
直观性原则
地位:金科玉律 夸美纽斯最早提出直观性原则,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提出的(感官、经验+感知 形成表象) 解决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
手段 实物直观(看真的)、模像直观(看假的)、语言直观(假装看)
相关教育思想 荀子、夸美纽斯、乌申斯基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3.重视言语直观
启发性原则
含义 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相关教育思想 孔子(世界最早)苏格拉底(西方最早)第斯多惠 《学记》
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鼓励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
含义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双基。地位 最彻底的教学原则(夸美纽斯)
相关教育思想 孔子 夸美纽斯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知识
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含义 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
相关教育思想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盈科而后进。朱熹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循序渐进原则的人
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教师要从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相关教育思想 孔子 朱熹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要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灵活多样的举措,使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科学性和思想性(教育性)统一原则
含义 教师既要传授双基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相关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
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3.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含义 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又要有一定难度
相关教育思想 墨子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要求1.了解学生发展水平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3.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教学方法
概念 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产生的办法(双边性)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法 方式 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优缺点(简答)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谈话法(问答法)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 优缺点(简答)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讨论法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优缺点(简答)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读书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教学方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运用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手段,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手段 实物、标本、模型等等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参观法
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实验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的特性,探求其发展和变化规律,获得知识 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简答)
实习作业法
教师依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或校外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运用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
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能力 基本要求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欣赏教学法
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
情景教学法
教室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
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心里倾向,创造高度学习动机
范例教学法(瓦根舍因)
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范例,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探究-研讨教学法(兰本达)
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经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沙塔洛夫)
结构框架图表,简明扼要直观性强知识系统明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简答)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教学内容)
学生特点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运用教学法的要求
要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
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注意综合性和灵活性
教学模式
概念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我国的主要教学模式
传递-接受式
教师传递,是使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式
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与学生自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模式
引导-发现式
以杜威的思维五步(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和布鲁纳发现法为理论基础
情景-陶冶式
吸取了洛扎诺夫暗示教学的理论,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潜能
示范-模仿式
是最古老也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模式之一
国外的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
五个原则1.自定步调2.小步子3.积极反应4.及时反馈5.低错误率
探究式教学模式
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
抛锚式教学模式
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又称以学习者为中心模式,由罗杰斯提出,教师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核心和关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实现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策略
教学评价
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