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框架
教育学概述包括:教育学(含义、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教育学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既是理论)、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理论基础、价值、补充:什么是现在教育学?
编辑于2022-04-06 11:14:39教育学
绪论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艺术和教育价值的一门科学。
(2)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以有价值,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
(3)研究任务:解释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探讨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论语》、《学记》世界上第一本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理想国》、《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第一本教育问题的专著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首次提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康德,《康德论教育》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教育学的学者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有分歧)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实验教育学
人物:梅伊曼·拉伊
观点:1.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思辨教育学研究。2.把实验心理学引用到教育研究中,促进教育研究科学化。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实验计划、验证结论。4.教育实验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进行。5.引用实验、统计、量化、比较的方法。
评价:
优点;定量的研究方法,提供教育研究的范式,促进教育研究的科学化
局限;走向了一个“唯科学主义”的歧途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
人物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观点: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与文化的历史。2.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教育要用精神科学或者文化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理解和解释的方法)。4.教育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5.教育途径是陶冶与唤醒,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点:深入文化的角度去解释教育,加强了研究的深度
评价
局限:1.哲学色彩过浓,思辨气息过浓。2.夸大文化的作用,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
实用主义教育学
人物:杜威、克屈伯
评价
优点:批判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的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式教育
局限:忽略了知识的体系,忽略教师的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观点:1.教育即生活。2.学校即社会。3.教育即经验。4.教育即生长。5.儿童中心论。6.做中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人物:马恩主义者,杨贤江、凯洛夫
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具有阶级性。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6.科学的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评价
优点:奠定科学的方法论
局限: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形式主义化、教条主义化。过度政治化,机械化。
批判教育学
人物:鲍尔斯金帝斯、布迪厄、阿普尔、弗莱雷
观点:1.学校教育是维护社会不公平、不公正的工具。2.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3.社会大众已经丧失了对社会不公平问题的意识。4.教育学的目的在于唤醒民众的意识(追求公平公正)。5.教育研究的方法就是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与方法
评价
优点:关注教育民主、教育平等、战斗性、批判性
局限:陷入了一种空洞的晦涩的的批判性语言,缺乏了实践取向
制度教育学
人物:乌里·瓦斯里
观点:教育研究应当致力于研究教育制度,以其为中心
评价
优点:研究制度就是在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促进教育社会学
局限:过度使用思辨的方法
元教育学:关于教育学自身的反思研究。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性,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自觉性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关于教育对象的认识
关于教育的逻辑起点
教育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学的知识结构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1956年美国的,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评价
优点: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人们观察,分析教育活动过程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方法、框架
局限;但对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的阐述还有待深入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说
1960年美国的,发表《教育过程》
观点:1.知识结构说:布鲁纳主张“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还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命题:“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2.发现教学法:布鲁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
评价
优点:对于编选教材、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积极意义的
局限: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主张学生提早学习科学的基本原理,这是不易推行的。
苏联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赞科夫促进一般发展的教育思想
评价:赞科夫的教学理论对苏联的学制和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评价:巴班斯基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是对教学论进一步科学化的新探索
教育的概述
教育概述
教育的概念
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陶冶人的审美,增强人的劳动能力,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不论是无组织的,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有教育者教导还是自我教育,都是教育。
狭义:指教育者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依据社会要求与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正式教育(制度化教育):有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运行制度所构成的一种教育形态。
优点:制度化,组织化,教学效率高,教育质量高,教育普及
局限:阻碍学生的自主性,扼杀创造力,降低求知欲,加剧着社会的分层
非正式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教育没有从日常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
优点:维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灵活
局限:很难普及教育,学习效率低下,教育质量降低,无组织性。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监护人在家里对子女有目的地自觉地有意识的进行的教育。
学校教育:以学校为单位,由专业人员进行的四有教育活动
社会教育:以社会为单位,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传承、践行人类经验的互动活动。
教育是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
含义:对学生实加积极影响(德智体美劳,实践智慧与能力)的专业人员
地位:主导地位。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传递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引领者
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受教育者(学习者)
含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各方面都主动吸收知、促进自我发展
地位:学习的主体。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可选择性、未完成性、可塑性
作用: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与思想
教育内容
含义: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学习的前人积累的经验。
地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
作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师生教学互动共同操作的对象,是引导青少年学习与发展成人的精神资源
教育活动方式
含义: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地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桥梁
作用:教师如何设计、选择和实施教育活动,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决定着学生智力与能力、思想与品德、审美与体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中介系统: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总和包含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
教育手段
教育方法
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起源论
神话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
人物:桑代克、沛西·能
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种族延续的需要
优点:第一个从科学的角度
局限:没有区别人与动物的教育
心理起源论
人物:孟禄
观点: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心理模仿
优点:有进步性,探索心理,无意识
局限:依然无法区分人与动物教育的区别,没有突出“有意识”,人的教育文化性、历史性、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
人物:马克主义者
观点:劳动起源于人民实际生活生产的需要。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语言,有意识的思维在教育中的作用巨大。教育传递生产、生活经验。人的教育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
科学性,区分人与动物的教育,唯物史观,辩证法
古代社会教育
阶级性与等级性
专门教育场所
宗教性,象征性,刻板性,保守性,机械性,无理论性,无系统性
教育与生产相分离,官学与私学教育体制并存
近代社会教育
世俗化,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教育内容科学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相结合,教育心理学化,自然化
现代社会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科学与人文走向统一
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教育普及化、民主化、手段形式多样化、教育法制化、开放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未来教育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含义:
特点:
规律性:
顺序性: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逾越不可逆向。头尾率、近远率、大小率、机械记忆-意义记忆、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要求教育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阶段性:在相邻年龄阶段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各年龄具有衔接性。
要有针对性地教育
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发展特点不一样
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同一个体内,身心发展不同步。1.同一时期身心各方面发展不同。2.不同时期,身心发展快慢不同。
整体性: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教学上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中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下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
德育
德育概述
品德发展规律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途径与方法
美育
美育概述
美育的任务及内容
美育的实施
体育
体育概述
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与规律
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集体培养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教师
教师工作概述
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分类
正规教育: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四有的,专门人员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非正规教育:例如各类补习班
作用:教育内容为师生提供资源。决定学生学的主动性,理解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