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肺心病
肺心病思维导图:包含概念MJ:简称肺心病,指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等等
编辑于2022-04-06 17:02:54肺心病P83
概念MJ:简称肺心病,指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的疾病。
发病机制:
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功能性因素
缺氧、高碳酸血症、呼吸性酸中毒
内皮素等的增加或舒张因子使肺血管收缩
解剖学因素
肺血管炎症
肺水肿,肺泡内压增高
肺血管重塑
血栓形成
血液粘稠度增加或血容量增加
心脏病变和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代偿期
症状: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可有心悸,慢性喘息,少有胸痛或咯血
体征:发绀和肺气肿体征,颈静脉充盈,肝大腹水,P2(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区收缩区杂音
失代偿期
呼吸衰竭
症状: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为甚,表情淡漠,神经恍惚,谵妄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体征:球结膜充血,水肿,颅内压升高,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皮肤潮红多汗
右心衰竭
症状:明显气促。心悸、食欲不振、腹胀、恶心
体征: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剑突下可闻及收缩期杂音,甚至舒张期杂音(严重时)、肝大并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重者可有腹水
并发症
肝性脑病MJ:又称二氧化碳麻醉,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综合征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X线检查
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肺性P波
超声心动图检查
动脉血气分析
血液检查
治疗要点
失代偿期
1.控制感染:抗生素
2.控制呼吸衰竭
3.控制心力衰竭(右)
强心: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类药物小剂量静脉给药(一般用常用剂量的1/2或1/3量)
利尿:消除水肿,减少血容量,减轻右心前负荷,选用作用轻的利尿药(呋塞米,氢氯噻嗪)联合保钾利尿药(螺内酯),短疗程,小剂量
扩血管:钙通道阻滞药
4.控制心律失常
5.抗凝疗法
代偿期
1.防治原发疾病
2.减少或避免急性发作
3.提高免疫力
健康指导
1.疾病预防指导
2.疾病知识指导
3.病情监测指导
护理诊断及其措施
气体交换障碍
1.病情观察:判断呼吸困难类型并动态评估病人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有条件的可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
2.环境与休息: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空气洁净和温湿度适宜。哮喘病人室内避免湿度过高及存在过敏原,如尘螨、刺激性气体、花粉等。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病人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指导病人正确使用支气管舒张药以及时缓解支气管痉挛造成的呼吸困难,必要时需建立人工气道以保证气道通畅。
4.氧疗和机械通气的护理:根据呼吸困难类型、严重程度不同,进行合理氧疗或机械通气,以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密切观察氧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5.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支气管舒张药、呼吸兴奋药等,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6.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在病人呼叫时及时出现在病人身边并给予心理支持以増强其安全感,保持其情绪稳定。
清理呼吸道无效
1.病情观察:观察咳嗽咳痰情况,记录痰液的颜色,量和性质。
3.促进有效排痰P24 25
1.深呼吸和有效咳痰:深呼吸是指胸腹式呼吸联合进行,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一般状况良好,能够配合的病人。注意事项:①掌握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病人尽可能采用坐位,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然后深吸气至馬肌完全下降,屏气3~5秒,继而缩唇,缓慢地经口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咳嗽时同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痰液咳出。也可让病人取俯卧屈膝位,借助隔肌、腹肌收缩,增加腹压,咳出痰液。②经常变换体位有利于痰液咳出。③减轻咳嗽时的疼痛:对胸痛不敢咳嗽的病人,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因咳嗽加重疼痛
2.气道湿化:适用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 注意事项:①防止室息: 治疗后要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以及时排出痰液,尤其是体弱、无力咳嗽者。②避免湿化过度: 对心肾功能不全病人应注意 。温化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③控制湿化温度:一般将湿化温度控制在35~37℃,在加热湿化过程中既要避免温度过高灼伤呼吸道和损害气道黏膜纤毛运动,也要避免温度过低诱发哮喘及寒战反应。④防止感染 ⑤避免降低吸入氧浓度: 在给予病人超声雾化吸入时可提高吸氧浓度或改用氧气驱动的喷射式雾化吸入。
3.胸部叩击 该方法适用于久病体弱、长期卧床、排痰无力者。 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助骨骨折、有病理性骨折史、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病人 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120-180次
4.体味引流:MJ: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体位,将支气管开口向上,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的胸部物理疗法之一。 方法:①引流前准备:向病人解释体位引流的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测量生命体征,听诊肺部,明确病变部位。引流前15分钟遵医嘱给予支气管舒张药(有条件可使用雾化器或手按定量吸入器),备好排痰用纸巾或一次性容器。②引流体位:原则上抬高病灶部位的位置,使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有利于潴留的分泌物随重力作用流入支气管和气管排出。 头部外伤、胸部创伤、咯血、严重心血管疾病和病人状况不稳定者,不宜采用头低位进行体位引流。③引流时间:根据病变部位、病情和病人状况,每天1~3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于饭前进行,早晨清醒后立即进行效果最好。如需在餐后进行,为了预防胃食管反流、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在餐后1~2小时进行。④引流的观察:引流时应有护士或家人协助,观察病人有无出汗、脉搏细弱、头晕、疲劳、面色苍白等表现,评估病人对体位引流的耐受程度,如病人出现心率>120次/分、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眩晕或发绀,应立即停止引流并通知医生。⑤引流的配合:在体位引流过程中,鼓励并指导病人作腹式深呼吸, 协助病人在保持引流体位时进行咳嗽,也可取坐位以产生足够的气流促进排痰,提高引流效果。⑥引流后护理:体位引流结東后,帮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给予清水或激口液漱口。观察病人咳痰的性质、量及颜色,听诊肺部呼吸音的改变
5.机械吸痰 适用于痰液黏稠无力咳出、意识不清或建立人工气道者。可经病人的口、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负压吸痰。 注意事项:①每次吸引时间少于15秒,两次抽吸间刷间应大于3分钟②吸痰动作要迅速、轻柔,将不适感降至最低;③在吸痰前、后适当提高吸入氧浓度,避免吸痰引起低氧血症;④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呼吸道交又感染。
2.环境与休息,饮食
4.用药护理:抗生素,止咳祛痰药物
活动无耐力
1.休息与活动:①在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协助采取舒适体位,如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机体耗氧量。②代偿期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为原则,进行适量活动,不引起疲劳,不加重症状为度。对于卧床病人,应协助定时翻身,变换体位。③鼓励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提高活动耐力。
2.病情观察: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注意有无发绀和呼吸困难及其严重程度;定期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观察有无右心衰竭的表现,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烦躁不安、神志改变等。
体液过多
1.皮肤护理:注意观察全身水肿情况、有无压疮发生。 指导病人穿宽松、柔软的衣服;定时更换体位,或使用气垫床。
2.饮食护理:给予高纤维素、易消化清淡饮食,避免高糖,高盐的食物,以免引起痰液黏稠。少食多餐,减少用餐时的疲劳
3.用药护理:①重症者:避免使用镇静、麻醉、催眠药 ②利尿剂:防低钾及碱中毒,防过度脱 ③洋地黄类(作用快,排泄快):防中毒 ④血管扩张剂(钙通道阻滞药):监测心率、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 ⑤抗生素:观察感染控制效果、有无继发性感染
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
1.病情观察观察:①呼吸困难、发绀、心悸、胸闷或下肢水肿,定期监测和记录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②失眠、精神错乱、狂躁或表情淡漠、神志恍惚、嗜睡、昏迷等肺性脑病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2.休息和安全保护:对有肺性脑病先兆症状者,予床档或约束肢体,必要时专人护理。
3.吸氧护理:低流量低浓度持续湿化给氧1~3L/分,24小时持续吸氧,经常观察氧流量,嘱病人及家属勿任意变更氧流量。
4.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呼吸兴奋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出现心悸、呕吐、震颤、惊厥等症状,立即通知医生。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休克、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