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观察
观察概述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感官或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或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方法。认识生物,研究生物离不开科学的观察
观察的方式
间接观察
借助仪器(如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或利用照相机,摄影机,录音机等工具进行观察,有时需要测量。如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形态,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等。
科学观察的要求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共同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解读:生物是具有生命的物体,体内时刻进行着生命活动,因此,它们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存
a.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部分被植物利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一部分在体内储存。
b.动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动物与植物不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维持自身的生存。动物从外界社区的有机物,一部分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另一部分被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
细菌,真菌等也需要不断从外界环境中获取营养物才能生存,如有些细菌能分解水果,蔬菜中的有机物使之腐烂变质,有些真菌能分解馒头中的有机物使之发霉长毛。
生物能进行呼吸
解读:生物不停地进行着各项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通过分解生物体内的有机物获得的。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氧气的参与,同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因此,绝大多数生物在生命活动中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 并不是所有生物的呼吸都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一些厌氧型的细菌(如乳酸菌)就不需要氧气,它们能够在无氧的环境中生存。
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主要作用都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解读:生物在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经这些废物及时排出体外。排出废物是生物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基础。
粪便的成分是动物和人摄取的食物中没有被消化和吸收的残渣部分,不属于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因此,排便不属于排出体内的废物。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解读: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叫作应激性。无论植物还是动物,无论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具有应激性。自然界中的环境复杂多变,应激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一般来说,生物越高等,其对刺激的反应越灵敏。动物对刺激做出的反应较迅速,较明显;而植物对刺激的反应一般相对迟缓,不易被人注意到。(高等动物和人(具有神经系统)对外部和内部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反射。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解读:生长是指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这是由组成的生物体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体积的增大造成的。繁殖是指生物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a.将一粒花生种子种下去,只要条件适宜,种子就会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开花,结果,果实内含有种子,再将种子种下去,种子又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b.破壳而出的幼鰐能够长大成大鳄,交配后,雌鳄能够产卵,卵壳孵化出幼鰐。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解读:遗传是指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同特征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体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现象。
b.“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体现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attention2:题目经常融入古诗词让同学们进行答题,一定要筛选出题目需要的条件!
attention:题目很可能给出一篇资料或一个表格,一定要从中筛选出重要消息进行答题!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是指观察的时间顺序;观察时一般遵循生命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由开始到结束,由早到晚等顺序
是指观察的空间顺序:观察时一般遵循由出现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外到内等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