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系统解剖学——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知识框架:包含概述:为连接于脊髓的周围神经系统,共31对,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的前方等等
编辑于2022-04-06 20:37:43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目的要求] 1核心内容 (1)掌握脊神经的构成、分支和纤维成分 (2)掌握脊神经前支组成的各神经丛名称和位置及来源。 (3)掌握颈丛皮支浅出部位及分布:膈神经的组成、行径和分布。 (4)掌握臂丛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发出 部位、走行,主要分支的发出部位和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 (5)掌握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的走行特点、分布概况及其皮支分布的 节段性。 (6)掌握腰丛股神经的走行、主要分支及分布 (7)掌握骶丛坐骨神经的行径:胫神经的行皮支分布区及所支配 肌群。腓总神经的走行、位置;腓浅、腓深神经的皮支分布区及 所支配的肌群及损伤后的表现。 2重点内容 熟悉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概述:为连接于脊髓的周围神经系统,共31对
(一)构成、分部、纤维分布
构成
前根:连于脊髓前外侧沟,由运动性神经根丝构成
后根:连于脊髓后外侧沟,由感觉性神经根丝构成
脊神经节:脊神经后根在椎间孔处的椭圆形膨大,称为脊神经节
马尾:颈神经根最短,行程近于水平,胸神经根较长,斜向外下走行,腰神经根最长,几近垂直下行,在无脊髓的椎管内形成了马尾
分部:根据脊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关系
颈神经:8对
第一颈神经在寰椎与枕骨之间的间隙离开椎管
第2~7颈神经经同序数颈椎上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
第8颈神经则在第七颈椎下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
胸神经:12对
都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
腰神经:5对
都经同序数椎骨下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
骶神经:5对
第1~4骶神经从同序数的骶前孔和骶后孔出骶管
第5骶神经经骶管裂孔穿出
尾神经:1对
经骶管裂孔穿出
所有脊神经都经同序数椎体上方或下方的椎间孔穿出椎管或骶管
纤维分布(4种)
前根
躯体运动纤维
•由脊髓灰质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 •支配躯干、四肢的骨骼肌
内脏运动纤维
•发自脊髓T1-L3节段灰质侧角中间外侧核、S2-4节段骶副交感核的神经元轴突 •最终支配平滑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
后根
躯体感觉纤维
•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周围突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肌腱、关节等处的感受器 •传导四肢躯干浅、深感觉
内脏感觉纤维
•来自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 •中枢突构成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周围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受器 •传导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的感觉
(二)分支
1.前支
是脊神经发出的最粗大分支,为混合性神经支。分布范围最广,主要涉及躯干前、外侧部和四肢的肌肉及皮肤
颈丛
臂丛
腰丛
骶丛
2.后支
是脊神经干发出的一系列向躯干背面走行,分布于项部、背部和腰骶部的分支,为混合性神经支
皮支:分布于枕、项、背、腰、骶和臀部的皮肤
肌支:分布于项、背、腰、骶和臀部的深层肌
3.交通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白交通支:由发自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的有髓神经纤维构成,其纤维成分属于内脏运动纤维,源于脊髓灰质侧角的多极。 外有髓鞘包着神经元
灰交通支:为发自交感干的无髓神经纤维,由起于交感干的节后神经纤维构成。 31对都有
4.脊膜支
(三)走行和分布
颈丛
组成
由第1~4颈神经前支相互交织构成
位置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始端的前方
分支
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
枕小神经
耳大神经
颈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
膈神经
组成
C3~C5
走行
支配
运动纤维:支配膈
感觉纤维:传导膈的本体觉;胸膜、心包及膈下部分腹膜;右膈神经还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
副膈神经
重要结构
颈袢
组成:由舌下神经降支和颈神经降支在颈鞘表面合成,由颈袢发出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舌下神经降支(颈袢上根)
C1前支大部分纤维加入舌下神经。这部分纤维除直接分支到甲状 舌骨肌和颏舌骨肌外,其余的离开舌下神经构成舌下神经降支。
颈神经降支(颈袢下根)
由C2~3前支部分纤维构成。
臂丛
组成
颈5~8前支,胸1前支大部分纤维
位置
位置:锁骨下动脉后上方,穿斜角肌间隙
三个束
内侧束
后束
外侧束
编排规律:
5支合成3干,每个干再分成前、后股,共6股,入腋窝后形成3束自外面、后面和内面包绕腋动脉,分别称为外侧束、后束和内侧束
分支
锁骨上分支
胸长神经
•沿前锯肌的外侧面下降,支配此肌 •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不能再向上举 •损伤可致前锯肌瘫痪,形成“翼状肩”
肩胛背神经
•支配菱形肌和肩胛提肌
肩胛上神经
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和肩关节
锁骨下分支
肩胛下神经
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胸内侧神经
支配胸大肌
胸外侧神经
支配胸小肌
胸背神经
支配背阔肌
腋神经
起自
臂丛后束,与旋肱后血管伴行,穿四边孔
支配
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皮支分布于肩部、臂外侧上部的皮肤
肌皮神经
起自
外侧束
走行
穿喙肱肌,在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下行,至肱二头肌外侧沟
支配
肌支
喙肱肌
肱二头肌
肱肌
皮支
皮肤
正中神经
起自
臂丛内外侧束
走行
伴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沟至肘窝,穿旋前圆肌,行于指浅、深屈肌间,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间入腕管,在掌腱膜的深面至手掌。
支配
肌支分布于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所有前臂屈肌: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1、2蚓状肌。
皮支管理掌心、桡侧三个半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皮肤
尺神经
起自
臂丛内侧束
走行
在臂部位于肱动脉的内侧,穿内侧肌间隔至臂后面向下经尺神经沟循指深屈肌 和尺侧屈腕肌间,于尺动脉内侧下降到前臂中、下1/3交界处分出手背支后本干经屈肌支持带的浅面入掌。
支配
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小鱼际肌、拇收肌、3、4蚓状肌和骨间肌
皮支分布于手背及指背尺侧半背面皮肤;手掌尺侧一个半指掌面皮肤
桡神经
起自
臂丛后束
走行
伴肱深动脉入桡神经沟,穿外侧肌间隔至肱桡肌和肱肌之间 分为浅、深两支: 浅支伴行于桡动脉外侧 深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面,行于浅、深伸肌间
支配
皮支:分布于臂后、前壁后面、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三个半指进节背面的皮肤
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和前臂后群肌
臂内侧皮神经
起自内侧束
前臂内侧皮神经
起自内侧束
胸神经前支
组成
一共12对
分类
肋间神经
1-11胸神经前支
肋下神经
第12胸神经前支
阶段性分布
平齐胸骨角 T2
平齐乳头 T4
平齐剑突 T6
平齐肋弓下缘 T8
平齐脐为 T10
髂前上棘连线平面 T12
腰丛
组成
第12胸神经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的一部分
位置
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
分支
髂腹下神经
皮支:分布于臀外侧部、腹股沟区及下腹部皮肤
肌支:支配腹壁肌。
髂腹股沟神经
在髂腹下神经的下方,至腹股沟管浅环浅出。
支配
皮支:分布于腹股沟部和阴囊(或大阴唇)的皮肤
肌支:支配腹壁肌。
生殖股神经
生殖支经腹股沟管至阴囊肉膜,分布于阴囊和提睾肌(女性随子宫圆韧带至阴唇皮肤),股支分布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皮肤。
股外侧皮神经
分布于大腿外侧部的皮肤
股神经
走行
走行在腹股沟中点稍外侧处,穿腹股沟韧带深方、股动脉外侧达股部在股三角尖入收肌管,移行为隐神经伴大隐静脉下行。
支配
肌支:支配耻骨肌、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皮支:前皮支分布于大腿和膝关节前面的皮肤;隐神经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和足内侧缘的皮肤
闭孔神经
走行
经闭膜管穿出骨盆,分前、后两支。前支行于长、短收肌间,后支行于短收肌与大收肌间。
支配
皮支: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
肌支:支配大腿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
骶丛
组成
第4腰神经前支的余部和第5腰神经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
位置
位于盆腔内壁,梨状肌的前面
分支
臀上神经
伴臀上血管经梨状肌上孔出骨盆,支配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
伴臀下血管至梨状肌下孔出骨盆,支配臀大肌
股后皮神经
穿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分布于股后侧和窝的皮肤
阴部神经
分布于肛门及会阴部的皮肤,支配肛门括约肌及会阴肌
坐骨神经
走行
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大肌深面,在股骨大转子与坐骨结节之间下行至股后面,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至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支配
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
分支
胫神经
伴胫后动脉下行,在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
支配
小腿后群肌
腓总神经
沿腘窝外侧壁至腓骨头后方,绕腓骨颈,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支配
腓浅神经:小腿外侧群肌
小腿前群肌
脑神经
各脑神经名称、与脑相连的部位、出入颅底孔洞的部位 脑神经纤维成分 各脑神经的功能与临床联系 1. 试述12对脑神经的起始核团、纤维成分、行程、分支及损伤后症状。 2. 试述神经节的分类。 3. 试述脑神经的7种成分。 4. 名词解释: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膝神经节、上神经节与下神经节、鼓索、喉返神经 重点: 1. 十二对脑神经的起始核团及支配的结构。 2. 脑神经节。 难点: 第Ⅲ、Ⅴ、 Ⅶ 、Ⅸ、Ⅹ对脑神经。
概论+各论
脑神经名称
从前向后共12对: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附神舌下全。
I嗅神经 II视神经 III动眼神经 IV滑车神经 V三叉神经 VI展神经 VII面神经 VIII位听神经/前庭蜗神经 IX舌咽神经 X迷走神经 XI副神经 XII舌下神经
脑神经与脑与颅的联系部位
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中脑
脑桥
延髓
脑神经与脑相连的部位
端脑
I嗅神经
嗅球
间脑
II视神经
外侧膝状体
小脑
脑干
中脑
III动眼神经
上丘,脚间窝
IV滑车神经
下丘,菱脑峡 背侧
脑桥
V三叉神经
基底与下丘脑下脚交界处
VI展神经
桥延沟
VII面神经
桥延沟
VIII位听神经/前庭蜗神经
桥延沟
延髓
IX舌咽神经
橄榄后沟
X迷走神经
橄榄后沟
XI副神经
橄榄后沟
XII舌下神经
橄榄前沟
脑神经与颅相连的部位
筛孔
I嗅神经
视神经孔
II视神经
眶上裂
III动眼神经
IV滑车神经
IV三叉神经V1
VI展神经
圆孔
V三叉神经V2
卵圆孔
V三叉神经V3
内耳门
VII面神经
VIII前庭蜗神经
颈静脉孔
IX舌咽神经
X迷走神经
XI副神经
舌下神经管
XII舌下神经
脑神经纤维成分
感觉
躯体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头面部皮肤、肌、肌腱;口、鼻腔粘膜;眼的角膜结膜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视器和位听器
内脏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头、颈、胸和腹部的脏器、腺体和血管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鼻的嗅粘膜和舌的味蕾
运动
躯体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由头部肌节发生的骨骼肌、眼外肌、舌肌
内脏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心肌、平滑肌和腺体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由鳃弓演化成的横纹肌,如咀嚼肌、面肌、咽喉肌以及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脑神经核与脑神经节
脑神经核
始核/运动核:发出脑神经传出纤维的核团
终核/感觉核:接受脑神经传入纤维的核团
脑神经节
感觉神经节(躯体、特殊躯体、内脏)
A.假单极神经元
V三叉神经节、VII膝神经节、IX和X的上下神经节
B.双极神经元
VIII前庭神经节和蜗神经节()
副交感神经节(运动性——内脏)
脑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在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前,需在脑外的副交感神经节中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效应器。
脑神经分类
单纯性脑神经
单纯感觉性脑神经
I嗅神经
成分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
走行
起自嗅粘膜的嗅细胞
周围突
分布于嗅粘膜上皮
中枢突
嗅丝(合称嗅神经)️→筛孔→嗅球
II视神经
成分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走行
起自视网膜内的节细胞轴突️→视神经→视神经管→视交叉→视束️→间脑
VIII前庭蜗神经
成分
特殊躯体感觉纤维
走行
前庭神经:传导平衡觉
前庭神经节
位于内耳道底部,双极神经元
周围突
分布于内耳的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
中枢突
组成前庭神经与蜗神经伴行→经内耳道️→内耳门→桥延沟外侧端入脑→终止于前庭神经核群和小脑
蜗神经:传导听觉
蜗神经节
位于耳蜗蜗轴内的双极神经元
周围突
分布于内二螺旋器
中枢突
组成蜗神经→穿内耳道底至内耳道→伴随前庭神经入脑→终止于蜗神经腹侧、背侧核
单纯运动性脑神经
III动眼神经
成分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支配提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下斜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瞳孔括约肌及睫状肌
走行
中脑的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脚间窝出脑️→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眶
下支:粗大,支配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
上支:细小,支配上直肌和提上睑肌
睫状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
内脏运动纤维️→起自中脑的动眼神经副核→下斜肌支️→睫状神经节短根️→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睫状短神经→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损伤:一侧动眼神经完全损伤出现患侧
上睑下垂
瞳孔固定性外斜视(斜向外下方)
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IV滑车神经
成分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走行
走行:中脑的滑车神经核→下丘的下方出脑→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入眶
支配
上斜肌
损伤
不能使眼球转向外下方,俯视时现轻度内斜视和复视
VI展神经
成分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走行
脑桥的展神经核→桥延沟出脑→海绵窦️→眶上裂️→入眶
支配
外直肌
损伤
患侧眼球不能转向外侧,产生内斜视
综合征
眶上裂综合征
脑神经III、IV、V1、VI联合损伤
海绵窦综合征
脑神经III、IV、V1、V2、VI联合损伤
XI副神经
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由颅根和脊髓根两根汇合而成
走行
颅根
起自延髓疑核→橄榄后沟出脑
脊髓根
起自脊髓颈段前角细胞️→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出脊髓️→枕骨大孔入颅
颅根、脊髓根合成副神经→颈静脉孔出颅
支配
颅根的纤维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咽喉肌,脊髓根的纤维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损伤
患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瘫痪
头不能向患侧屈,面不能转向健侧
患侧不能耸肩
XII舌下神经
成分
一般躯体运动纤维
走行
延髓的舌下神经核️→橄榄前沟出脑→舌下神经管出颅
支配
舌内肌和舌外肌
损伤:一侧舌下神经损伤
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颏舌肌收缩形成伸舌动作)
患侧舌肌萎缩
混合性脑神经
V三叉神经
成分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及眶内、口腔、鼻腔、鼻旁窦的粘膜、牙和脑膜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支配咀嚼肌
走行
三叉神经节
位于颞骨岩部前面尖端,假单极神经元
中枢突
三叉神经感觉根️→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入脑️→终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周围突:三大分支
眼神经
为感觉神经,穿入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入眶内
上颌神经
为感觉神经,穿海绵窦外侧壁️→圆孔→翼腭窝→眶下裂入眶
下颌神经
为混合性神经,含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三叉神经运动核)
经卵圆孔→颞下窝
VII面神经
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面神经核)
支配表情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上泌涎核)
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控制其分泌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
分布于舌前2/3味蕾
走行
桥延沟外侧部出脑→内耳门️→内耳道底→面神经管→茎乳孔
分支支配
面神经管内分支
鼓索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
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上泌涎核)
在下颌下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岩大神经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在翼腭神经节内换元,节后纤维随三叉神经的洎腺神经分布于泪腺,支配其分泌活动
镫骨肌神经
支配镫骨肌面神经
颅外分支
颞支
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等
颧支
支配眼轮匝肌和颧肌
颊支
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和其它口周围肌
下颌缘支
下唇诸肌
颈支
支配颈阔肌
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
又称蝶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内,连于上颌神经下方
下颌下神经节
位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
膝神经节
位于面神经管内,特殊内脏感觉柱
损伤
颅外损伤
患侧面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不能闭眼,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不能鼓腮,说话时流涎,角膜反射消失
面神经管内损伤
上述症状
舌前部味觉丧失,泌涎障碍
听觉过敏
角膜干燥
IX舌咽神经
成分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
支配茎突咽肌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下泌涎核)
控制腮腺的分泌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
分布于舌后1/3、咽、咽鼓管、鼓室等处的黏膜以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
分布于舌后1/3的味蕾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分布于耳后皮肤
走行
延髓橄榄后沟上部出脑,颈静脉孔出入颅,在孔内有上神经节 ,出孔时形成下神经节
分支
舌支
含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后1/3的黏膜和味蕾
咽支
分布于咽壁各层,主要传导咽壁的觉冲动
颈动脉窦支
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
鼓室神经→岩小神经
在耳神经节内换元,节后纤维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
有关神经节
耳神经节
位于下颌神经内侧,副交感性
上神经节
位于颈静脉孔内,躯体感觉性
下神经节
位于颈静脉孔下方,内脏感觉性
损伤
同侧舌后1/3味觉消失
舌根及咽峡区痛觉消失(因还有其他感觉所以咽反射和吞咽反射障碍多不出现)
同侧咽肌无力
腮腺分泌障碍
X迷走神经
成分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迷走神经背核)
节后纤维分布于颈、胸和腹腔的脏器,控制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孤束核)
分布于颈部和胸、腹腔内的脏器,传导一般内脏感觉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疑核)
支配咽喉肌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三叉神经脊束核)
分布于耳廓和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膜
走行
颅内
延髓橄榄后沟中部出脑→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静脉孔的上和下方有上神经节和下神经节
颈部
颈动脉鞘内,经胸廓上口入胸腔
胸腔
左迷走神经
在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越过主动脉弓前方→左肺根后方→食管前丛→迷走神经前干
右迷走神经
经右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肺根后方→食管后丛→迷走神经后干
腹腔
迷走神经前、后干→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
分支分布
喉上神经
伴甲状腺上动脉,于舌骨大角处分为喉内支与喉外支;喉外支支配环甲肌;喉内支伴喉上动脉穿过甲状舌骨膜入喉,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
颈心支
上下两支,加入心丛
喉返神经
左喉返神经
在主动脉弓下方返回
右喉返神经
在右锁骨下动脉返回
纤维支配
运动纤维支配环甲肌以外的喉肌
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胃前支和肝支
为迷走神经前干的2个终支,胃前支沿胃小弯浅面分布于胃前壁;肝支分布于肝、胆囊和胆道
胃后支和腹腔支
为迷走神经后干的2个终支,胃后支沿胃小弯深面分布于胃后壁;腹腔支加入腹腔丛 ,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的分支分布于肝、脾胰、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神经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副交感性
上神经节
颈静脉孔内,躯体感觉性
下神经节
颈静脉孔下方,内脏感觉性
损伤
内脏活动障碍表现为心悸、恶心、呕吐、呼吸深慢和窒息等症状
由于咽喉感觉障碍和肌肉瘫痪,可出现声音嘶哑、语言和吞咽困难,腭垂偏向一侧等症状
外耳皮肤感觉丧失
脑神经与脊神经的区别
发出部位
脊神经
椎间孔
脑神经
颅骨孔裂
纤维成分
脊神经
4种
脑神经
7种
特殊感受器
脊神经
无
脑神经
I嗅觉 VII味觉 II视觉 VIII位听觉
一般内脏运动
脊神经
交感神经T1~L3
副交感神经S2~4
脑神经
副交感神经III、VII、IX、X
特殊内脏运动
脊神经
无
脑神经
副交感神经III、VII、IX、X
感觉神经节
脊神经
后根神经节
脑神经
三叉神经节(V)、膝状神经节(VII)、上神经节(IX)、下神经节(X)、前庭神经节、蜗神经节(VIII)
内脏神经
分布
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
纤维成分
内脏运动纤维
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并控制腺体的分泌
内脏感觉纤维
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受器
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的对比
支配器官
躯体运动神经
骨骼肌
内脏运动神经
平滑肌、心肌、腺体
纤维成分
躯体运动神经
一种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副交感
周围神经元数目
躯体运动神经
一级神经元
内脏运动神经
两级神经元
节前神经元
节后神经元
纤维粗细
躯体运动神经
较粗,有髓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
薄髓(节前纤维),无髓(节后纤维),细纤维
纤维分布形式
躯体运动神经
神经干
内脏运动神经
神经丛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脊髓胸1 ~腰2(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的中间外侧核
周围部
交感干、交感干神经节(椎旁神经节)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
分支交感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位置:脊柱两旁,节间支,交感干 数目:每侧约为22 ~25个 颈部:常为3~4个节 胸部:11~12个节 腰部:3 ~4个节 尾部:只有一个节(奇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
位置:脊柱前方 包括: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
交通支
白交通支
由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细胞发出的具有髓鞘的节前纤维;连于胸1~腰3脊神经前支与对应的交感干神经节之间
灰交通支
是由椎旁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 连于31对脊神经前支与交感干之间
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
①终止于相应的椎旁神经节,在此处换元
②在交感干内上升或下降,然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
③穿出椎旁神经节,至椎前神经节换元
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支分布至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等处
②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处形成神经丛(如颈内、外动脉丛等),并随动脉分支分布到所支配器官
③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发分支分布到所支配的脏器
分部
颈部
颈上神经节
位置:位于第2~3颈椎横突的前方 分支:C1~C4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颈内动脉丛 -颈外动脉丛 -心上神经:加入心丛
颈中神经节
位置:位于第6颈椎横突处 分支:C5、6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心中神经:加入心丛
颈下神经节
位置:位于第7颈椎处,在椎动脉起始处的后方,常与第1胸交感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又称星状神经节) 分支:C7、8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锁骨下动脉丛;-椎动脉丛;-心下神经:加入心丛
胸部
位置:胸交感干位于肋头的前方 分支: 1. 灰交通支返回12对胸神经 2. T1~5节后纤维:直接分支加入心深丛、肺后丛、食管丛和胸主动脉丛 3. T6~9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大神经,穿膈脚,主要终于腹腔神经节 4. T10~12节前纤维:组成内脏小神经,穿膈脚,主要终于主动脉肾节及肠系膜上神经节 5. 由腹腔节、主动脉肾节和肠系膜上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至肝、脾、肾及胃至结肠左曲一段的消化管
腰、骶、尾部
腰部
位置:腰交感干位于腰椎体的前外侧、腰大肌的内侧缘 分支: 1. 灰交通支:返回5对腰神经 2. 腰交感节的节前纤维:组成腰内脏神经,止于肠系膜下神经节,节后纤维分布至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和盆腔脏器
骶、尾部
位置:骶交感干位于骶骨前面,骶前孔内侧 分支: 1. 灰交通支:返回骶、尾神经 2. 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分布于盆腔脏器
总结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位于脑干的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段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周围部
自副交感核发出的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由节发出的节后纤维 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共有4对: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和下颌下神经节
分部
颅部
随动眼神经
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进入眼球壁,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随面神经
上泌涎核→面神经→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控制泪腺、鼻腔口腔及腭粘膜腺体的分泌 上泌涎核→面神经→鼓索→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控制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
随舌咽神经
下泌涎核→舌咽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控制腮腺的分泌
随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器官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胸、腹腔脏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等除外)
骶部
脊髓骶 2~4节灰质的骶副交感核→骶神经→盆内脏神经→盆丛→脏器旁节或器官壁内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外生殖器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区别
作用比较
交感神经
剧烈运动或处于不良环境,调动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来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
副交感神经
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内脏神经丛(自学)
心丛
组成
由交感干的颈上、中、下节和胸1~4或5节发出的心支与迷走神经的心支共同组成
位置
-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前下方,右动脉前方 -心深丛:位于主动脉弓后方及气管杈的前方
肺丛
组成
由交感干的胸2~5节的分支和迷走神经的支气管支组成,并接受心丛发来的纤维
位置
位于肺根的前、后方,分别称肺前、后丛
腹腔丛
组成
由交感神经节的分支及迷走神经后干的腹腔支共同组成
位置
位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的周围,丛内有腹腔神经节和主动脉肾神经节等
腹主动脉丛
组成
是腹腔丛向下延续,还接受第1~2腰交感神经节的分支
位置
位于腹主动脉前面及两侧
腹下丛
上腹下丛
组成
由腹主动脉丛的分支及第3~4腰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腰内脏神经组成
位置
位于第5腰椎体前面,腹主动脉的末端及分叉处
下腹下丛(盆丛)
组成
由上腹下丛的分支、骶交感干的分支和盆内脏神经的纤维组成
位置
位于直肠的两侧及前面
内脏感觉神经
胞体
位于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
脑神经节
周围突
随同舌咽、迷走、交感和盆内脏神经等分布于内脏器官和血管
中枢突
随同舌咽、迷走神经进入干,止于孤束核
脊神经节
随同交感神经和盆内脏神经经后根进入脊髓,终于灰质后角
牵扯性痛
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临床上称这一体表过敏区域为海德氏带(Head's zones) 如:-胃溃疡时出现腹上部皮肤有疼痛 -肝胆疾患时,常在右肩部感到疼痛 -心绞痛时则常在胸前区及左上臂内侧肤感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