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乳腺癌诊疗指南思维导图
乳腺癌诊断、治疗、随访诊疗指南思维导图。有中枢神经转移症状,但MRI/CT未发现颅内占位病变者,应行腰穿检查,不仅可以测脑脊液压力,还应对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但颅内高压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需警惕有脑疝发生的可能。
编辑于2022-04-06 21:38:01乳腺癌CSCO 2021
诊断及检查(1)
早期乳腺癌确诊
原发肿瘤评估
体格检查、双侧乳腺X线摄片、超声、乳腺MRI、空芯针穿刺
区域淋巴结评估
体格检查、超声、可疑病灶空芯针/细针穿刺
远处病灶评估
体格检查、胸部CT、腹部±盆腔影像学检查、骨扫描、PET/CT
病理学诊断
基本病理
明确病灶大小、病理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有无脉管侵犯、有无合并原位癌、病灶切缘情况、淋巴结情况
分子病理
对所有乳腺浸润性癌病灶进行ER、PR、HER-2、Ki-67、PD-L1检测
分子分型
HER-2阳性型
HER-2(+)、HR及Ki-67任何
三阴型
HER-2(-)、HR(-)、Ki-67任何
Luminal A型
HER-2(-)、ER(+)、PR(+且高表达)、Ki-67低表达
Luminal B型
HER-2(-)、ER(+)、PR(低表达或-)、Ki-67高表达
HER-2阳性定义
IHC结果判读
IHC(+++):阳性
IHC(++):行ISH
IHC(+):阴性
ISH结果判读
HER-2/CEP17≥2.0,且平均HER-2拷贝数/细胞≥4
阳性
HER-2/CEP17<2.0,且平均HER-2拷贝数/细胞<4
阴性
HER-2/CEP17<2.0,且平均HER-2拷贝数/细胞为4-6
重新计数至少20个细胞核中的信号,如结果改变,则对两次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若仍为此情况,则需与IHC相结合,IHC为0、+、2+,则为阴性
HER-2/CEP17<2.0,平均HER-2拷贝数/细胞≥6
增加计数细胞,如结果不变,则为阳性
HER-2/CEP17≥2.0,但平均HER-2拷贝数/细胞<4
增加计数细胞,如结果不变,则为阴性
诊断及检查(2)
PD-L1评估
免疫细胞评分(IC)
参与评分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粒细胞
染色的免疫细胞分布可为聚集体或单个细胞散在分布;染色模式可为点状、线状或完整或不完整的环状
肿瘤区域排除坏死、原位癌以及正常组织区域
综合阳性评分(CPS)
参与评分细胞包括任何强度的完整或不完整的明确膜染色的浸润性活的肿瘤细胞和(任何强度的)胞质或胞膜染色的瘤巢内及肿瘤相关间质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
排除原位癌、正常组织区域
排除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
排除坏死肿瘤细胞、其他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基质细胞
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
Miller & Payne评估系统
G1:浸润癌细胞无改变或仅个别癌细胞发生改变,癌细胞数量总体未减少
G2:浸润癌细胞轻度减少,但总数量仍高,癌细胞减少不超过30%
G3:浸润癌细胞减少30%-90%
G4:浸润癌细胞显著减少超过90%,仅残存散在的小簇状癌细胞或单个癌细胞
G5:原肿瘤瘤床部位已无浸润癌细胞,但可存在导管原位癌
RCB评估系统
0级:pCR,表示浸润病灶已达到完全缓解
I级:可见少量病灶残留,浸润病灶部分缓解
II级:可见中度病灶残留,浸润病灶部分缓解
III级:可见广泛病灶残留
分期(1)
cT分期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DCIS):导管原位癌
Tis(Paget):乳头Paget病,乳腺实质中无浸润癌和/或原位癌
T1:肿瘤最大径≤20mm
T1mi:微小浸润癌,肿瘤最大径≤1mm
T1a:1mm<肿瘤最大径≤5mm
T1b:5mm<肿瘤最大径≤10mm
T1c:10mm<肿瘤最大径≤20mm
T2:20mm<肿瘤最大径≤50mm
T3:肿瘤最大径>50mm
T4:任何肿瘤大小,侵及胸壁或皮肤(溃疡或者卫星结节形成)
T4a:侵及胸壁,单纯的胸肌受累不在此列
T4b:没有达到炎性乳癌诊断标准的皮肤的溃疡和/或卫星结节和/或水肿(包括橘皮样变)
T4c:同时存在T4a和T4b
T4d:炎性乳癌
cN分期
NX:区域淋巴结无法确定(如已切除)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I组、II组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N2a:腋窝淋巴结转移,相互固定(融合)或与其他结构固定
N2b:仅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但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N3
N3a: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内乳和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分期
M0:无远传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分期(2)
pT分期
同cT分期
pN分期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未切除或已切除但未行病理)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证据或者只有孤立的肿瘤细胞群
N1
N1mi:微转移(直径>0.2mm和/或200个细胞,但直径≤2mm)
N1a:1-3 枚腋窝淋巴结转移,至少1处转移灶>2mm
N1b:无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1c: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无临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
N2
N2a:4-9 个患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至少1处转移灶>2mm
N2b:有临床转移征象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但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N3
N3a:10个或10 个以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至少1处转移灶>2mm)或锁骨下淋巴结(Ⅲ区腋窝淋巴结)转移
N3b:有临床征象的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并伴1 个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通过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无临床征象
N3c: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总体分期
有远处转移
IV期
无远处转移
N3
IIIC期
N0-2
T4
IIIB期
T3N1-2或T0-2N2
IIIA期
T3N0或T2N1
IIB期
T2N0或T0-1N1
IIA期
T0-1N1mi
IB期
T1N0
IA期
TisN0
0期
手术原则(1)
本部分内容参见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以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2018版)
保乳术
适应证
主要针对具有保乳意愿且无保乳禁忌证的患者
临床Ⅰ期、Ⅱ期
肿瘤大小属于T1和T2分期,且乳房有适当体积,肿瘤与乳房体积比例适当,术后能够保持良好的乳房外形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对于多灶性乳腺癌(同一个象限的多个病灶),也可尝试进行保乳手术。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经术前治疗降期后达到保乳手术标准时也可以慎重考虑。
绝对禁忌证
妊娠期间放疗。对于妊娠期妇女,保乳手术可以在妊娠期完成,而放疗应在分娩后进行
病变广泛,且难以达到切缘阴性或理想保乳外型
患者拒绝行保留乳房手术
弥漫分布的恶性特征钙化
炎性乳腺癌
肿瘤经局部广泛切除后切缘阳性,再次切除后仍不能保证病理切缘阴性者
全乳切除术
适应症
不适宜保留乳房的早期乳腺癌
证实腋淋巴结转移
临床评价可以行R0切除
禁忌症
不能耐受手术
不能行R0切除
Halsted术式
切除全部乳腺和肿瘤表面皮肤,切除胸大肌和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清扫
不足之处:手术后导致严重的胸壁畸形以及患侧上肢的淋巴水肿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Patey
切除全部乳腺和肿瘤表面皮肤,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腋窝淋巴结及锁骨下淋巴结清扫
不足之处:切除胸小肌可能导致支配胸大肌的运动神经损伤并造成术后胸大肌萎缩
Auchincloss术式
切除全部乳腺,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并联合腋淋巴结清扫
该术式得到更多的认可,但对于肥胖病人锁骨下区域显露不充分
手术原则(2)
本部分内容参见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2018版) 以及NCCN乳腺癌2020.v6
腋窝淋巴结分期术
前哨淋巴结定位和切除
适用于诊断时临床检查淋巴结阴性±影像学检查见1-2个可疑淋巴结(无新辅助治疗计划)
结果
阴性
无需进一步腋清
阳性
SLN仅可见微转移
无需进一步腋清
ACOSOGZ0011实验标准:T1或T2、1或2个SLN阳性、保乳术、计划行WBRT、未行新辅助化疗
符合所有标准
无需腋清
否
I/II级腋清
FNA或芯针活检
适用于诊断时临床检查淋巴结阳性(体检和/或影像学检查≥3个阳性)或≥T2/N1且计划行新辅助治疗或T2-4N1-3M0
结果
阴性
处理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切除-见上
阳性
未行新辅助化疗
I/II级腋清
若符合ACOSOGZ0011实验标准,且肿瘤负荷较低,可考虑行SLNB
接受过新辅助化疗
对于体检或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残留肿瘤病理,行I/II级腋清
对于新辅助治疗后临床检查淋巴结阴性的某些病例,考虑行SLNB
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
指征
适应证
早期浸润性乳腺癌
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
单灶或多中心性病变
患者初始手术
性别不限
年龄不限
导管内癌接受乳房切除术
腋窝淋巴结阳性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
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新辅助治疗后
有争议的适应证
预防性乳腺切除
导管内癌接受保乳手术
妊娠患者
cT1N0年龄>70岁、LuminalA、有伴发疾病
临床查体腋窝淋巴结阳性并经细针穿刺可疑阳性
保乳术后同侧复发/再发患者
禁忌证
炎性乳腺癌
临床查体腋窝淋巴结阳性并经空芯针穿刺证实
腋窝淋巴结阳性新辅助治疗后仍为阳性
操作规范
示踪剂
首先推荐联合使用蓝染料和核素示踪剂
荧光染料和纳米碳作为示踪剂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
经过严格的学习曲线和熟练操作后,也可以单用蓝染料或核素示踪剂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SLNB应先于乳房手术
染料法要求检出所有蓝染淋巴管进入的第1个蓝染淋巴结
核素法SLN的阈值是超过淋巴结最高计数10%以上的所有淋巴结
检出SLN后,应对腋窝区进行触诊,触诊发现的肿大质硬淋巴结也应作为SLN单独送检
围手术期治疗(1)
以下内容为围手术期的新辅助治疗方案
适应证
肿块较大(>5cm)
肿块大小为2-5cm,应综合其他生物学指标决定是否新辅助治疗
腋窝淋巴结转移
有保乳意愿,但肿瘤大小与乳房体积比例大难以保乳者
HER-2阳性
三阴性
仅以HER-2阳性或三阴性作为新辅助治疗标准时,肿瘤应>2cm,或加入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
相对禁忌症
本部分内容参考NCCN2020.v6
广泛导管内癌成分,浸润性癌的范围不清
肿瘤侵犯范围难以界定
肿瘤不可触及或无法通过临床评估
HER-2(+)
TCbHP/THP(1A)
抗HER-2单抗联合紫杉类为基础的其他方案(2B)
TCbH(2A)
AC-THP(2B)
科学、合理设计的临床研究
+术后辅助治疗方案-见下
三阴性
蒽环联合紫衫方案:
TAC(1A)
AT(2A)
TP(2A)
年轻、三阴性,尤其BRCA突变,可考虑
AC-T(1B)
参加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如含白蛋白紫杉醇联合PD-1/PD-L1抑制剂
KEYNOTE 522、IMpassion 031研究,GBG69研究
HR(+)
化疗
同三阴性,但不推荐TP方案以及PD-1/PD-L1抑制剂
内分泌治疗
适应证:需要术前治疗且不适合化疗、暂不适合或无需须即刻手术的激素依赖型患者,原则上不推荐绝经前采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绝经后
第三代AI(1A):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
AI+CDK4/6抑制剂(2B)
不适合AI(如骨密度T<-2.5):氟维司群(2B)
绝经前
OFS+AI(1A)
OFS+AI+CDK4/6抑制剂(2B)
围手术期治疗(2)
以下内容为围手术期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1)
HER-2阳性
N+
TCbHP/AC-THP(1A)
AC-TH/TCbH(1A)
H后序贯奈拉替尼(2A)
N-
伴高危因素:T2及以上或其他(如ER-、G3、ki-67高)
AC-TH/TCbH(1A)
TCbHP/AC-THP(2A)
H后序贯奈拉替尼(2B)
且T≤2cm
TC+H(2A)
wTH(2B)
化疗后用H(2B)
HR(+)且无需(不耐受)化疗
H+内分泌治疗(2A)
新辅助后
术前H
病理学完全缓解(pCR)
曲妥珠单抗H(1B)
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HP(2A)
未达病理学完全缓解(non pCR)
T-DM1(1B)
HP(双靶)(2A)
H(2B)
术前HP
pCR
HP(1A)
H(2B)
non pCR
HP(2A)
退缩明显(Miller-Payne分级3-4级)
T-DM1(1B)
退缩不明显,如达1-2级
三阴型
高复发风险:T2-4/N+
AC-T/ddAC-ddT(1A)
TAC/FEC-T(1B)
FAC×6(2B)
低复发风险:T1N0
AC/TC(1A)
AC-T(2A)
围手术期治疗(3)
以下内容为围手术期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2)
HR+
辅助化疗
风险定义:
高复发风险:淋巴结≥4个阳性;淋巴结1-3个阳性并伴其他复发风险
低复发风险,符合以下之一:淋巴结1-3个阳性;Ki-67高表达(≥30%);T>2cm;年龄<35岁
高复发风险:
AC-T(1A);ddAC-ddT(2A)
TAC(2A);FEC-T(2B)
FAC×6(2B)
低复发风险,
AC(1A);TC(1A)
AC-T(2A)
内分泌治疗
治疗原则
对ER弱阳性患者(阳性率1%-9%),其生物学行为与ER阴性相似,因此不建议放弃辅助化疗,在完成辅助化疗后,可酌情考虑进行辅助内分泌治疗
对于绝经前患者,如ER阳性率为1%-9%,不建议采用卵巢功能抑制联合口服内分泌药物的方案
辅助内分泌治疗不建议与辅助化疗同时使用,化疗周期结束后再开始内分泌治疗,放疗与内分泌治疗可先后或同时进行
无论患者是否化疗,均应于全身治疗前了解患者的月经状况,判定患者的卵巢功能状态,制订患者的全程辅助治疗方案
绝经定义
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一般是指月经永久性终止,提示卵巢合成的雌激素持续性减少。满足以下任意一条者,都可认为达到绝经状态
双侧卵巢切除术后
年龄≥60岁
年龄<60岁,自然停经≥12个月,在近1年未接受化疗、三苯氧胺、托瑞米芬或卵巢去势的情况下,FSH和雌二醇水平在绝经后范围内
年龄<60岁正在服用三苯氧胺或托瑞米芬的患者,FSH和雌二醇水平连续两次在绝经后范围内
围手术期治疗(4)
以下内容为围手术期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案(3)
HR+的内分泌治疗方案
绝经后
初治
AI或初始使用TAM治疗期间可更换为AI,5年(1A)
TAM 2-3年,序贯AI2-3年(2A)
TAM 5年
后续强化
初始辅助AI满5年,且耐受良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延长内分泌治疗,如N+、G3、其他需要辅助化疗的危险因素(如Ki-67>30%)
继续AI(2A)
换用TAM(2B)
绝经前
初治
低复发风险:T1N0且G1且低Ki-67
TAM 5年(1A)
高复发风险:G2或G3或N1或T2
OFS+TAM 5年(1A)
OFS+AI 5年(2A)
TAM(2B)
N2及以上
OFS+AI 5年(1A)
OFS+TAM 5年(2A)
TAM(2B)
后续强化
初始治疗满5年,且耐受良好,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延长内分泌治疗,如N+、G3、年龄<35岁、pT2及以上、Ki-67>30%
初始TAM 5年
未绝经者延长TAM至10年(1A)
绝经者序贯AI 5年(1A)
OFS+TAM 5年
绝经者序贯AI 5年(2A)
未绝经者使用TAM 5年(2B)
OFS+AI 5年
绝经者序贯AI 5年(2A)
未绝经者使用TAM/(OFS+AI) 5年(2B)
围手术期治疗(5)
以下内容为围手术期的术后辅助放疗方案
保乳术后
导管原位癌
WBI(常规/大分割)±瘤床加量(2B)
APBI(2A)
浸润性癌
N-
WBI(常规或大分割)(1A)±瘤床加量(1B);APBI(2A)
年龄≥70,T1N0,HR+,HER2(-),减免放疗(1B)
高危可联合区域淋巴结放疗(2B)
N+
腋窝淋巴结清扫
WBI+瘤床加量+区域淋巴结(1B)
低危II期者行WBI+瘤床加量(2B)
腋窝淋巴结未清扫
前哨淋LN+(1~2枚)
WBI(乳房高位切线野)+瘤床加量(1B)
高危患者行WBI+瘤床+区域淋巴结(包括腋窝)(2B)
前哨淋LN+>2枚
全乳+瘤床+区域淋巴结(包括腋窝)(2B)
乳房切除术后
腋窝淋巴结清扫
T3~4;N+
胸壁+区域淋巴结放疗(2A)
低危II期者可减免术后放疗(2B)
腋窝淋巴结未清扫
前哨N+
胸壁+区域淋巴结(包括腋窝)(2B)
围手术期治疗(6)
以下内容为围手术期HER-2阳性辅助治疗具体实施方案
术后辅助方案中,靶向药物均使用1年
TCbH
多西他赛:75mg/m² d1
卡铂:AUC=6 d1
曲妥珠单抗:首剂8mg/kg,之后6mg/kg d1
TCbHP
TCbH
+帕妥珠单抗:首剂840mg,之后420mg
q3w×6
TH
方案1
白蛋白紫杉醇 100-150mg/m2,d1
或紫杉醇 80mg/m2,d1,qw
曲妥珠单抗 4mg/kg(后续2mg/kg),d1
qw
或方案2
多西他赛 75mg/m2,d1
曲妥珠单抗 8mg/kg(后续6mg/kg),d1
q3w
THP
多西他赛 75mg/m2,d1,q3w
或紫杉醇 80mg/m2,d1,qw
或白蛋白紫杉醇 100-150mg/m2,d1,qw
+曲妥珠单抗 8mg/kg(后续6mg/kg),d1,q3w
+帕妥珠单抗 840mg(后续420mg),d1,q3w
THP-手术-FEC
THP,q3w×4
+手术
FEC
氟尿嘧啶:500mg/m² d1
表柔比星:75-100mg/m² d1
环磷酰胺:500mg/m² d1
q3w×3
AC-THP
AC
表柔比星:100mg/m² d1
环磷酰胺:600mg/m² d1
q3w×4
序贯
紫杉醇:80mg/m² d1,qw×12
HP,q3w×4
AC-TH
AC,q3w×4
序贯TH
紫杉醇 80mg/m2,d1,qw×12
或紫杉醇 175mg/m2,d1,q2w×12
曲妥珠单抗 8mg/kg(后续6mg/kg),d1,q3w×1年
或曲妥珠单抗 4mg/kg(后续2mg/kg),d1,qw×1年
TC+H
多西他赛 75mg/m2,d1
环磷酰胺 600mg/m2,d1
q3w×4
曲妥珠单抗 8mg/kg(后续6mg/kg),d1,q3w×1年
围手术期治疗(7)
以下内容为围手术期三阴型/HR+辅助治疗具体实施方案
AC-T
AC,q3w×4
序贯T
周疗紫杉醇 80mg/m2,d1,qw×12
或多西他赛 80-100mg/m2,d1,q3w×4
ddAC-ddT
AC(剂量同上),q2w×4
序贯T
紫杉醇 80mg/m2,d1,qw×12
或紫杉醇 175mg/m2,d1,q2w×12
TAC
多西他赛:75mg/m² d1
多柔比星:50mg/m² d1
环磷酰胺:500mg/m² d1
FAC
氟尿嘧啶 500mg/m2,d1、8
多柔比星 50mg/m2,d1
环磷酰胺 500mg/m2,d1
TP
白蛋白紫杉醇:125mg/m² d1、8
顺铂:75mg/m² 分d1-3
或卡铂:AUC 6
q3w×6
AT
表柔比星:75mg/m² d1
多西他赛:75mg/m² d1
q3w
AT-NP
AT序贯
NP
长春瑞滨 25mg/m2,d1、8
顺铂 75mg/m2,d1-3
或卡铂 AUC=2,d1、8
TC
多西他赛 75mg/m2,d1
环磷酰胺 600mg/m2,d1
q3w×4
FEC-T
氟尿嘧啶 500mg/m2,d1
表柔比星 100mg/m2 d1
环磷酰胺 500mg/m2,d1
序贯多西他赛 80-100mg/m2,d1
q3w×3
0-IIIC期
本部分内容参见NCCN乳腺癌2020.v6
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以及辅助放疗方案见围手术期治疗部分
cT0-3N0或cT1-3N1(不接受新辅助治疗)
保乳+腋窝分期术±放疗±术后辅助治疗
全乳切除术+腋窝分期术±重建±放疗±术后辅助治疗
是否联合放疗和术后辅助治疗见围手术期治疗部分
≥cT2或≥N1(接受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方案见围手术期治疗(1)部分
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可保乳切除者)
保乳+腋窝分期术+放疗+术后辅助治疗
部分缓解或进展(不可保乳切除者)
全乳切除术+腋窝分期术±重建+放疗+术后辅助治疗
无效且肿瘤不可切除者
考虑其他全身化疗方案和/或术前放疗
有效者治疗同上
无效者考虑个体化治疗
IV期或复发
本部分内容参见NCCN乳腺癌2020.v6
IV期(M1)
骨转移及脑转移见下
其他部位转移治疗同全身治疗方案
复发
单纯局部复发
既往保乳+放疗者,行全乳腺切除+腋清(先前未行I、II组腋清)
既往全乳腺切除+腋清(I、II组腋清)+放疗者,行手术切除复发灶
既往去按乳腺切除,未接受过放疗者,行手术+放疗
区域±局部复发
腋窝复发者,行手术+放疗
锁骨上或内乳淋巴结区域复发者,行放疗
+全身治疗
全身治疗方案见晚期全身治疗部分
脑转移
临床表现
脑实质转移
颅内高压
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
血压升高、视物障碍、意识障碍、排便失禁
神经功能障碍
可能伴有精神症状、癫痫发作、局部肢体感觉和/或运动障碍、失语症、视野缺损等
脑膜转移
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认知障碍、意识模糊、癫痫发作
可伴有脑神经受损表现,颅内压增高表现
脊膜播散:脊髓和脊神经根刺激表现,如神经根疼痛、节段性感觉缺损等
诊断基本原则
头颅增强MRI检查,对微小病灶、水肿和脑膜转移较增强CT更敏感,应作为脑转移诊断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头颅MRI检查禁忌的患者可行增强CT检查
PET/CT能够反映肿瘤及正常组织的代谢差异,有助于肿瘤诊断,但是对脑内较小的转移灶并不敏感,临床诊断应结合头颅增强MRI或增强CT扫描
有中枢神经转移症状,但MRI/CT未发现颅内占位病变者,应行腰穿检查,不仅可以测脑脊液压力,还应对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和细胞学检查。但颅内高压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需警惕有脑疝发生的可能
治疗
有限脑转移病灶
有限脑转移灶指转移灶数目不一定限于3个及以下,但单个病灶最大径不超过3cm,且可对所有病灶进行SRT,并获得和全脑放疗一致的局部控制率的转移灶分布
手术切除(1A)+术后残腔SRT
不需要手术或活检证实转移灶的患者,直接行SRT
颅外病灶控制好,KPS≥60
全脑放疗(2A)
BSC(2A)
病灶控制差,KPS<60
SRS(1B)
直径≤3.5cm病灶或不能手术者
抗Her-2治疗(2B)
Her-2阳性,局部症状可控者,可先考虑
全脑放疗(含海马回保护)
弥散性脑转移病灶
全脑放疗(含海马回保护)(1A)
抗Her-2治疗(2B)
Her-2阳性,局部症状可控者,可先考虑
脑膜转移
放疗(1A)
全脑放疗可用于广泛结节状病灶或有症状的线性脑膜转移
局灶放疗可用于局限的,有症状的脑膜转移
鞘内注射(2B)
适用于脑脊液检测明确有癌细胞的患者
骨转移(1)
诊断基本原则
乳腺癌患者,若出现骨痛等症状,或出现高钙血症、碱性磷酸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升高,或肿瘤标记物(如CEA、CA153)异常升高;或其他影像检查发现存在可疑骨转移时,应及时行ECT等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骨转移。但仅仅骨扫描异常浓聚,不应作为骨转移诊断依据
ECT检查如发现异常浓聚,应对可疑部位行CT或X线摄片检查,以判断是否存在骨破坏
MRI扫描敏感性高于CT,但特异性低于CT,MRI在判断神经血管受压迫、椎体累及范围和脊柱稳定性方面优势更明确,对判断骨转移的手术和放疗适应证很重要。但单纯 MRI异常不足以诊断骨转移,应结合其他检查帮助判断
骨活检病理检查能帮助确诊乳腺癌骨转移,针对临床可疑骨转移,尤其是那些单发骨病灶者,应进行骨活检以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应以全身治疗为主,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根据分类治疗原则决定全身抗肿瘤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骨改良药
见下
手术治疗
方法包括单纯内固定术、病灶清除加内固定术、病灶切除加 人工关节置换术、脊髓受压后的减压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术
局部放疗
缓解骨疼痛、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危险
外照射
适应证
有症状的骨转移灶,用于缓解疼痛及恢复功能
选择性用于负重部位骨转移的预防性放疗,如脊柱或股骨转移
单纯内固定、减压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后的姑息放疗
剂量包括30Gy/10次、20Gy/5次和8Gy/1次
放射性核素治疗
对缓解全身广泛性骨转移疼痛有一定疗效,但是有些患者核素治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缓慢,约需12周,可能会影响化疗的实施
骨转移(2)
以下内容为骨改良药物的使用
骨改良药物使用
唑来膦酸(1A)
4mg,iv drip>15min,q3-4w
对骨转移病变稳定者,连用2年后可改为每3月1次
地舒单抗(1A)
12omg,ih,q4w
伊班膦酸(2A)
4mg,iv drip>2h,q3-4w
负荷剂量伊班膦酸(2A)
6mg,iv drip,d1-3,以后q3-4w常规剂量
帕米膦酸二钠(1B)
60-90mg,iv drip>2h,q3-4w
氯膦酸二钠(2B)
1600mg/d,po
1500mg(分3-5日),iv drip,q3-4w
注意事项
使用双膦酸盐前,应该检测患者血清电解质水平,重点关注血肌酐、血清钙、磷酸盐、镁等指标。
长期使用双膦酸盐联合治疗时,应每日补充钙和维生素D,剂量为钙1200~1500mg/d及维生素D3每日 400~800IU.
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无须调整剂量
严重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患者,应根据不同产品的说明书进行剂量调整或延长输注时间
肌酐清除率<30ml/min或透析患者,在接受地舒单抗治疗时应密切监测,以防低钙血症发生
使用双膦酸盐前应进行口腔检查,进行恰当的预防性治疗,用药期间应注意口腔清洁,并尽量避免拔牙等口腔手术,以降低长期使用双膦酸盐有发生下颌骨坏死的风险
停药指征
使用中监测到不良反应,且明确与骨改良药物相关
治疗过程中出现肿瘤恶化,出现其他脏器转移并危及生命
临床医生认为有必要停药时
经过治疗后骨痛缓解不是停药指征
骨转移(3)
以下内容为骨转移评分与手术适应症
Mirels评分
是长骨病理性骨折风险评估和手术适应症的重要参考,具体如下
相关因素
转移灶部位
上肢(1分)
下肢(2分)
股骨转子(3分)
疼痛程度
轻度(1分)
中度(2分)
重度(3分)
影像表现
成骨为主(1分)
混合性(2分)
溶骨为主(3分)
皮质类及范围
<1/3(1分)
1/3-2/3(2分)
>2/3(3分)
风险及手术建议
≤7分:≤10%骨折风险,不建议手术
8分:15%骨折风险,可考虑固定或观察
9分:33%骨折风险,建议预防性固定手术
≥10分:≥50%骨折风险,建议预防性固定手术
SINS评分
脊柱不稳定肿瘤学评分(SINS)是预测肿瘤病变脊柱稳定性的综合分类系统,是手术适应症的重要参考,具体如下
相关因素
受累脊柱阶段
固定椎(S2-S5)0分
半固定椎(T3-T10)1分
活动椎(C3-C6,L2-L4)2分
接合部(枕骨-C2,C7-T2,T11-L1,L5-S1)3分
疼痛情况(卧床后疼痛缓解和/或活动/站立 后疼痛加重)
无症状:0分
不是(偶尔疼痛,但与体位无关):1分
是:3分
脊椎病灶骨质治疗(CT是首选评估手段)
成骨性:0分
溶骨/成骨混合性:1分
纯溶骨性:2分
脊椎力线情况
脊椎序列正常:0分
行出现的畸形(后突或侧凸畸形):2分
存在脱位或半脱位:4分
椎体塌陷程度
以下都不是:0分
无塌陷,但>50%椎体受累:1分
<50%塌陷:2分
>50%塌陷:3分
脊椎后外侧结构受损程度(小关节、椎弓根或肋椎关节)
无:0分
单侧:1分
双侧:3分
评分及手术建议
0-6分:稳定,不建议手术
7-12分:潜在不稳定,需进一步评估是否手术
13-18分:不稳定,建议手术干预
晚期全身治疗(1)
晚期乳腺癌的检查及评估
一般状况评估
既往史
体格检查
血液学检查
评估主要脏器功能(包括肝、肾、心脏)
心理评估及疏导
病理学检查
原发灶病理会诊
原发灶病理情况再次确认
转移病灶病理会诊
在活检病理检测
影像学检查
胸部CT
盆、腹部影像学检查
骨扫描
PET/CT
其他可疑部位的影像学检查
原则上每2个周期对病灶进行影像学检查
HER-2(+)
未使用过曲妥珠单抗或符合再次使用
再次使用曲妥珠单抗人群指:新辅助治疗有效;辅助治疗结束1年后复发;解救治疗有效后停药
THP/TXH(1A)
(H+化疗)/(吡咯替尼+卡培他滨)(2A)
HP+其他化疗(2B)
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
吡咯替尼+卡培他滨(1A)
T-DM1(1A);拉帕替尼+卡培他滨(2B)
奈拉替尼+卡培他滨;吡咯替尼;TKI/H+其他化疗(2B)
三阴型
紫杉类(蒽环类)治疗失败的定义:紫杉类(蒽环类)药物解救治疗过程中发生疾病进展(至少完成2周期),或辅助治疗结束后12月内复发转移
蒽环类治疗失败
单药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1A);多西他赛/紫杉醇(2A)
联合化疗:TX/GP/GT(1A);TP(2A)
单药化疗: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吉西他滨(2A);依托泊苷(2B)
联合化疗:白蛋白紫杉醇+PD1/PD-L1抑制剂(2A);紫杉类+贝伐珠单抗(2B)
紫杉醇脂质体/奥拉帕利(2A);多柔比星脂质体(2B);化疗+PD-1抑制剂(2B)
蒽环类和紫杉类治疗失败
单药化疗: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吉西他滨(2A)
联合化疗:NP/GP/NX(2A)
单药化疗:艾立布林/白蛋白紫杉醇(2A);依托泊苷(2B)
联合化疗:优替德隆+卡培他滨(2A);卡培他滨+贝伐珠单抗(2B);白蛋白紫杉醇+其他化疗(2B)
多柔比星脂质体/紫杉醇脂质体(2B)
晚期全身治疗(2)
HR+内分泌治疗
内分泌治疗适合人群
原发病灶或复发转移病灶病理检查激素受体(ER/PR)阳性
肿瘤进展缓慢
既往内分泌治疗获益,包括术后辅助治疗足疗程结束后进展,或辅助治疗中无病间期长(如2年以上),和复发转移治疗曾经获益的患者
对于一些肿瘤负荷较大的乳腺癌患者(如伴有内脏转移),内分泌联合靶向治疗(CDK4/6抑制剂、HADC抑制剂)也可作为治疗选择
绝经后
未经内分泌治疗
AI+CDK4/6抑制剂(1A);氟维司群(2A)
AI(1A);氟维司群+CDK4/6抑制剂(2A)
TAM(2B)
TAM治疗失败
AI+(CDK4/6抑制剂/西达本胺)(1A)
氟维司群+CDK4/6抑制剂(1B)
AI/氟维司群(2A)
非甾体类AI治疗失败
甾体类AI+西达本胺(1A);氟维司群+阿贝西利(1A);氟维司群+哌柏西利(2A)
甾体类AI+CDK4/6抑制剂(2A);氟维司群(2A);甾体类AI+依维莫司(1B)
甾体类AI/TAM/托瑞米芬/孕激素(2B)
甾体类AI治疗失败
氟维司群+阿贝西利(1A);氟维司群+哌柏西利(2A)
非甾体类AI+CDK4/6抑制剂(2A);氟维司群(2A)
非甾体类AI/TAM/托瑞米芬/孕激素(2B)
绝经前
有效的卵巢功能抑制手段:OFS或卵巢手术切除随后遵循绝经后患者内分泌治疗指南
HR+晚期化疗
同三阴型
晚期全身治疗(3)
复发/转移乳腺癌曲妥珠联用方案
TXH
多西他赛 75mg/m2,d1
卡培他滨 1000mg/m2,bid,d1-14
曲妥珠单抗 8mg/kg(后续6mg/kg),d1
q3w
NH
长春瑞滨 25mg/m2,d1
曲妥珠单抗 4mg/kg(后续2mg/kg),d1
或伊尼妥单抗 4mg/kg(后续2mg/kg),d1
qw
曲妥珠失败后方案
TKI+卡培他滨
吡咯替尼 400mg,po,qd
或拉帕替尼 1250mg,po,qd
或奈拉替尼 240mg,po,qd
+卡培他滨 1000mg/m2,bid,d1-14,q3w
T-MD1
3.6mg/kg,d1,q3w
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
拉帕替尼 1250mg,po,qd
曲妥珠单抗 8mg/kg(后续6mg/kg),d1,q3w
内分泌药物使用方案
枸橼酸他莫西芬 10mg,po,bid(或20mg,qd)
枸橼酸托瑞米芬 60mg,po,qd
芳香化酶抑制剂(AI)
阿那曲唑 1mg,po,qd
来曲唑 2.5mg,po,qd
依西美坦 25mg,po,qd
氟维司群 500mg,im,q4w(第一周期d1、15分别注射一次)
CDK4/6抑制剂
哌柏西利 125mg,po,d1-21,q4w
阿贝西利 150mg,po,bid
西达本胺 30mg,po,biw(两次服药时间间隔不应少于3天)
孕激素
甲羟孕酮 0.5g,po,bid
晚期全身治疗(4)
单药方案
白蛋白紫杉醇 100-150mg/m2,d1
紫杉醇 80mg/m2,d1
qw
多西他赛 75mg/m2,d1
紫杉醇脂质体 175mg/m2,d1
卡培他滨 1000mg/m2,bid,d1-14
吉西他滨 1000mg/m2,d1、8
长春瑞滨 25mg/m2,d1、8
艾立布林 1.4mg/m2,d1、8
表柔比星 60-90mg/m2,d1
多柔比星 50mg/m2,d1
多柔比星脂质体 30-50mg/m2,d1
q3w
吉西他滨 1000mg/m2,d1、8、15
长春瑞滨软胶囊 60mg/m2(3周后,若耐受好,后续80mg/m2),d1、8、15
q4w
联合方案
TX
多西他赛 75mg/m2,d1,q3w
或白蛋白紫杉醇 100-150mg/m2,d1,qw
卡培他滨 1000mg/m2,bid,d1-14,q3w
GT
吉西他滨 1000mg/m2,d1、8
紫杉醇 175mg/m2,d1
NX
长春瑞滨 25mg/m2,d1、8
卡培他滨 1000mg/m2,bid,d1-14
GP
吉西他滨 1000mg/m2,d1、8
顺铂 75mg/m2,d1-3
或卡铂 AUC=2,d1、8
X+贝伐珠单抗
卡培他滨 1000mg/m2,bid,d1-14
贝伐珠单抗 10mg/kg,d1
q3w
T+贝伐珠单抗
白蛋白紫杉醇 100-150mg/m2,d1,qw
贝伐珠单抗 10mg/kg,d1,q3w
治疗管理(1)
以下内容为化疗止吐相关管理
止吐
静脉化疗
高致吐风险
药物
顺铂、AC方案、卡铂AUC≥4,、多柔比星≥60mg/m²,表柔比星>90mg/m²、环磷酰胺>1500mg/m²
预防
首选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NK-1受体拮抗剂三联方案
加用奥氮平(选择性患者)
用法(化疗前)
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帕洛诺司琼
阿瑞匹坦
125mg d1;80mg d2、d3 po
地塞米松
AC方案:6-12mg po/ivgtt d1
顺铂方案及延迟性呕吐风险:6mg d1;3.75mg d2-4 po
中致吐风险
药物
卡铂AUC<4、环磷酰胺≤1500mg/m²、多柔比星<60mg/m²、表柔比星≤90mg/m²、甲氨蝶呤≥250mg/m²
预防
推荐5-HT3受体拮抗剂+地塞米松二联方案
加用奥氮平(选择性患者)
用法(化疗前)
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帕洛诺司琼
地塞米松:6-12mg po/ivgtt d1
低致吐风险
药物
T-DM1、多西他赛、紫杉醇、白蛋白紫杉醇、多柔比星脂质体、艾立布林、吉西他滨、培美曲塞、拓扑替康、5-FU、甲氨蝶呤50-250mg/m²
预防
5-HT3受体拮抗剂或地塞米松
用法(化疗前)
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帕洛诺司琼
或地塞米松:6-12mg po/ivgtt d1
轻微致吐风险
药物
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长春瑞滨、长春新碱、甲氨蝶呤≤50mg/m²
口服抗肿瘤药物中-高致吐风险
药物
环磷酰胺≥100mg/(m².d)、依托泊苷、奥拉帕利、替莫唑胺>75mg/m².d等
预防
5-HT3受体拮抗剂
用法:每日给药,口服或外用
治疗管理(2)
以下内容为化疗致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相关管理
骨髓抑制
多在用药后1-2W出现,10-14d达最低,3-4W恢复
粒缺伴发热风险分级及初级预防
高风险
方案:剂量密集型AC-T;TAC;TCbH;TC±H
预防性治疗:预防性应用G-CSF
中风险
方案:AC;AC-T±HP;FEC-T;多西他赛/紫杉醇三周方案;紫杉醇两周方案;TH周疗;
预防性治疗:基于患者风险因素,考虑预防性使用G-CSF
低风险
不预防性使用G-CSF
G-CSF
PEG-rhG-CSF
>45kg:6mg/周期
≤45kg:3mg/周期
化疗后24-72h给予
第一周期应用后粒细胞过高,减量至3mg/周期
rhG-CSF
2ug/kg,qd,化疗后d3-4开始,直至ANC恢复或接近正常
心脏毒性监测及防治
详见第27期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指南导图
治疗管理(3)
内分泌药物耐受性及用药注意事项
TAM
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静脉血栓形成、子宫内膜癌(危险因素:用药时间长、绝经后状态、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者风险增加)
期间应每12月进行1次妇科检查,有危险因素可增加监测频率
绝经后患者子宫内膜增厚(>8mm)建议子宫内膜活检。厚度为5-8mm时,综合临床情况决定是否活检;绝经前内膜厚度不是决定活检的指征
AI
1.长期服用AI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关节疼痛等不良反应。
2.用药前(基线时)及期间常规进行骨密度监测,推荐6月/次,最长间隔≤1年
T评分(T-score)
<-2.5:骨质疏松
双磷酸盐治疗
-1.5至-1:骨量减低
维生素D和钙片,考虑使用双磷酸盐
>-1:骨量正常
可能因生理或使用药物因素出现卵巢功能下降,而引起绝经相关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低骨量及骨质疏松症
改善绝经症状可选择非激素制剂,如植物类药物(黑升麻异丙醇萃取物)、植物雌激素、中药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泌尿生殖道症状首选非激素方法治疗,应用阴道雌激素需充分评估获益及风险
曲妥珠单抗心脏毒性管理
心脏毒性
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尤其蒽环类会增加心肌损害,重者发生心衰。
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不推荐曲妥珠单抗联合蒽环类化疗
辅助治疗:曲妥珠单抗在蒽环类化疗后使用
新辅助治疗:可在严密观察下,同步联合4周期短程蒽环类化疗
监测
对既往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LVEF基线评估后再使用曲妥珠单抗
使用期间每3月监测心功能
如有无症状性心功能不全,提高监测频率(如6-8周/次)
停药原则
出现LVEF较治疗前绝对值下降≥16%,或LVEF低于该检测中心正常范围且较治疗前绝对值下降≥10%时
暂停治疗至少4周,并每4周检测1次LVEF
4-8周LVEF回升至正常范围,或较治疗前绝对值下降≤15%
恢复使用
LVEF持续下降超过8周,或3次以上因心脏问题中断治疗
永久停用
治疗管理(4)
TKI不良反应管理
相关性腹泻
监测:临床表现主要为粪便性状改变和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严重时可出现重度脱水和中毒症状。诊断时应排除其它原因导致的腹泻,如高渗性药物或消化不良等,还需警惕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
预防
吡咯替尼
无一级预防临床研究
因3-4级腹泻暂停再次恢复时
d1-14
洛哌丁胺 2-4mg tid
d15-21
洛哌丁胺 2-4mg bid
>21d
洛哌丁胺 按需使用(≤16mg/d)
奈拉替尼
首剂给药时即预防性用药
调整使用频率使排便1-2次/d
d1-14
洛哌丁胺 4mg tid
d15-56
洛哌丁胺 4mg bid
d57-365
洛哌丁胺 按需使用(≤16mg/d)
拉帕替尼
不预防性应用
相关皮肤不良反应
考虑手足综合征主要与卡培他滨使用相关,期临床表现、分级、预防和处理可参照说明书
剂量调整
拉帕替尼
起始剂量:1250mg/d
第一次减量:1000mg/d
第二次减量:750mg/d
奈拉替尼
起始剂量:240mg/d
第一次减量:200mg/d
第二次减量:160mg/d
第三次减量:120mg/d
吡咯替尼
推荐起始剂量:400mg/d
第一次减量:320mg/d
第二次减量:240mg/d
西达本胺不良反应管理
单药常见不良反应:血液学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白细胞或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全身异常,包括乏力、发热;胃肠道异常,包括腹泻、恶心和呕吐;代谢及营养系统异常,包括食欲下降、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其他异常,包括头晕、皮疹等。
联合依西美坦常见不良反应: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低价、低钙血症,恶心、呕吐、厌食、腹泻及肝功能异常。
单药治疗外周T淋巴细胞瘤,少数有QTc间期延长。与依西美坦联合组观察到QTc间期延长
处理
1-2级:继续原剂量用药,酌情给予对症处理;
3级:酌情继续原剂量、减量或暂停,待不良反应≤1级后原量或减量应用;
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暂停药,待不良反应≤1级后减量应用;出现4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停药。首次减量至20mg,2次/周;再次减量建议10mg,2次/周。若无法耐受,建议停药。
注意事项
单药导致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多发生于首次服药后6周内,6周后发生率<5%,建议用药前6周密切监测血常规。
西达本胺为脂溶性药物,建议餐后半小时服用。
恶心、呕吐等症状影响依从性,如出现症状,后续给药可二级预防
QTc延长病史、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正在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其他可能延长QTc药物的患者,应慎用。
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应慎用。
治疗管理(5)
CK4/6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
骨髓抑制
哌柏西利
1/2级:不需调整
3级:疗程第1天,停用哌柏西利,在1周内重复监测血常规,如恢复至≤2级,开始相同剂量下一疗程;前两个疗程的第15天,继续当前剂量完成此疗程,第22天重复检查血常规,若为4级,参考4级建议,若3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1周,或在随后疗程第1天重复出现3级粒细胞减少,则考虑减量
3级并粒缺伴发热: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恢复剂量时下调一个剂量水平
4级: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恢复剂量时下调一个剂量水平
瑞博西林
1/2级:不需调整
3级: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重新相同剂量水平治疗;如果3级粒细胞减少症复发,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恢复剂量时下调一个剂量水平
3级并粒缺伴发热: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恢复剂量时下调一个剂量水平
4级: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恢复剂量时下调一个剂量水平
阿贝西利
1/2级:不需调整
3级: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后续原剂量用药
4级:继续用药,直至恢复至≤2级,后续剂量下调一个剂量水平
腹泻
阿贝西利腹泻发生率最高,一旦出现稀便,即开始使用止泻药,并增加液体入量,停止腹泻12h后,停止使用洛哌丁胺治疗。
QT间期延长
瑞博西林可能导致,开始治疗前,第1个疗程的第14天,第2个疗程的第1天及有临床提示时,建议进行心电图检查,如治疗过程中出现QT间期延长,需密切监测心电图。
静脉血栓栓塞
阿贝西利与内脏静脉血栓及其它罕见部位栓塞相关性更大。警惕肺动脉栓塞相关症状,包括呼吸短促、缺氧、胸痛、呼吸急促或心率增快等。发现肺栓塞需进行抗凝治疗。
剂量调整
哌柏西利
起始剂量:125mg/d
第一次减量:100mg/d
第二次减量:75mg/d
瑞博西林
起始剂量:600mg/d
第一次减量:400mg/d
第二次减量:200mg/d
阿贝西利
起始剂量:150mg bid
第一次减量:100mg bid
第二次减量:50mg bid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
见肿瘤思维导图第28、29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CSCO诊疗指南
循环肿瘤标记物和二代测序
循环肿瘤细胞(CTC)
指从恶性肿瘤原发部位脱落,通过血管或淋巴系统进人血液循环的细胞
一定程度反映实体肿瘤的情况,可以作为补充手段进行病理诊断、疾病监测、分子测序等,不仅可以动态监测,还可以用于判断预后
循环DNA(ctDNA)
是由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细胞等凋亡、坏死后释放到血管中的游离的DNA片段组成的
能够反映短时间体内瘤负,实时、动态监测药物疗效,在保证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同时能够提早预测病情变化,在早期诊断、肿瘤负荷监测、药物疗效预测、复发转移风险评估和预后分析
二代测序(NGS)
二代测序技术又称为高通量测序,是基于PCR和基因芯片发展而来的DNA测序技术,通过DNA复制过程中捕捉碱基所携带的特殊标记来确定DNA的序列,能够以低成本、高准确度,快速对几百、几千个样本的几十万至几百万条DNA分子同时进行测序分析
帮助早期诊断、疗效监测、耐药提示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疫情常态化下管理
术前新辅助
HER-2阳性患者术前新辅助治疗,在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的基础上,可考虑联合白蛋白紫杉醇
三阴性乳腺癌,可单用化疗,如白蛋白紫杉醇,或可联合卡铂周疗,密切观察治疗反应,根据血象及时调整用药
术后辅助
严格掌握辅助化疗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化疗
需要化疗的患者,认真权衡利弊,尽量选择粒细胞减少风险低的化疗方案,严格计算化疗剂量,绝不超过标准推荐剂量
化疗过程中严格做好预防性升白处理,推荐采用长效粒细胞刺激因子进行一级预防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辅助内分泌治疗,绝经后患者首选口服芳香化酶抑制剂
绝经前低危患者,口服三苯氧胺,需要行卵巢功能抑制的高危患者,可采用每3个月1次的长效制剂
复发/转移性
激素受体阳性复发转移患者,优先选择内分泌治疗,降低感染风险
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药物可以提高疗效,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治疗。但基于安全考虑,应严格掌握联合治疗的适应证,且尽量选择肺毒性相对低的药物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一线治疗首选紫杉类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有效者,应继续原方案治疗
HER-2阳性二线以上晚期患者,尽可能采用口服靶向药物,可单用或联合口服化疗药物
三阴性晚期乳腺患者,可采用单药化疗,便于化疗安全管理和方案调整,也可以考虑口服药物化疗,如卡培他滨、长春瑞滨等药物。无法继续接受输液化疗的患者,也可以改为口服药物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