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思维导图
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原则、随访指南思维导图:基于肿瘤相关死亡和肿瘤转移而定义;数据来自 较大样本GIST(1 055 例胃、 629 例小肠 、144 例十二指肠和 111 例直肠)。
编辑于2022-04-06 21:39:22这是一个关于介入医学的思维导图合集。主要涵盖了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血管瘤、脉管畸形、TIPS围手术期再出血、肾动脉狭窄、肺穿刺活检术、股动脉穿刺术等医疗知识点。
这是一个关于肿瘤诊疗指南的思维导图合集。主要涵盖了头颈部肿瘤、乳腺癌、小细胞肺癌、鼻咽癌、胃肠间质瘤、胃癌、结直肠癌等多项病症的知识。
胃肠间质瘤CSCO2020
病理诊断
病理检查基本原则
活检
大体检查:标本类型、部位、组织大小和数目
镜下检查:组织学类型
免疫组化:CD117、DOG-1、Ki67、SDHB(胃)
分子检测:拟行靶向治疗、继发性耐药
危险度评估:不评估
手术标本
大体检查:标本类型、部位、组织大小和数目、肿瘤有无破裂
肿瘤破裂:①肿瘤完整性破坏,合并或不合并肿瘤组织细胞溢出②血性腹水③肿瘤部位胃肠道穿孔④分块切除肿瘤、肿瘤的切开和肿瘤内解剖。
镜下检查:组织学类型、核分裂象计数(5mm²)、切缘或假包膜况
免疫组化:CD117、DOG-1、Ki67、SDHB(胃)
分子检测:拟行靶向治疗、继发性耐药
危险度评估:中国共识2017修改版(NIH2008改良版)
CD34(免疫组化)、低危GIST分子检测和野生型NGS、WHO预后分组/AFIP风险评估
PDGFRA(免疫组化)、其他病理学特征、新鲜组织留取
其他病理特征包括异型性、多形性、浸润粘膜/肌层/浆膜/血管/神经/脂肪、肿瘤性坏死、围绕血管呈簇状生长、黏液样变性和囊性变等。
免疫组化检测
CD117、DOG-1
所有类型GIST
SDHB(胃)、Ki67
经典型GIST
CD34
PDGFRA
SDH缺陷型GIST
SDHA
Neurofibromin
NF1相关性GIST
BRAF
BRAF突变型GIST
分子诊断适应人群
拟行靶向治疗、继发性耐药
包括:①原发可切除GIST术后评估为中-高危②活检病理证实为GIST,不能收拾③活检病理证实为GIST,术前拟行靶向治疗④复发性或转移性GIST。
低危GIST、疑难病例明确诊断、同时性或异时性多原发GIST、如一代测序检测为野生型GIST,可行NGS
NGS检测包括:SDH缺陷型、NF1相关型、BRAF突变型、PIK3A突变型、FGFR1重排和NTRK3重排GIST。
小GIST、微小GIST
不包括:危险度评估为中危者(≤2cm,5/5mm²≤核分裂象≤10/5mm²)与高危者(≤2cm,核分裂象>10/5mm²)
分子检测内容
经典型GIST
Sanger测序
外显子突变检测
KIT:9,11,13,17
PDGFRA:12,14,18
NGS
检测突变包括:KIT、PDGFRA、SDHA、SDHB、SDHC、SDHD、BRAF、NF1、KRAS和PIK3C;检测重排包括:FGFR1和NTRK3。其中SDHA、SDHB、SDHC、SDHD、NF1检测胚系变异,KIT、PDGFRA可检测胚系变异和体系变异,其他检测体系变异。
耐药型GIST
增加KIT:14,18
NGS
野生型GIST
NGS
危险度评估与预后分组
中国共识20017修改版即NIH2008改良版
WHO预后分组/AFIP风险评估
病理报告内容
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象(5mm2)、肿瘤有无破裂、切缘或假包膜情况、CD117、DOG-1、Ki67和SDHB、(胃)标记结果、分子检测结果、NIH2008改良版即中国共识、2017修改版危险度评估
WHO预后分组/AFIP风险评估
下列因素可能增加复发风险,建议考虑进行标注: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脂肪浸润、神经浸润、黏膜浸润、核分裂计数≥10个/50HPF、肌层浸润、肿瘤性坏死、围绕血管呈簇状生长、明显异型
影像诊断
影像价值
检出定位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术前评估
靶向治疗疗效评价
平扫+增强CT (1A/1B)
不建议腹部CT平扫检查,如有CT增强扫描禁忌,建议行MRI检查
影像学测量肿瘤大小可作为简单的危险度评价标准,一般胃部以5cm为界,小肠以3cm为界
疗效后评价参考Choi标准
平扫+增强MRI (2A)
腹部MRI作为CT增强扫描禁忌或怀疑肝转移时进一步检查的手段,可疑肝占位者推荐采用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
功能影像学检查 (3)
PET/CT和MRI扩散加权成像可为GIST危险度评价提供辅助指标
如MRI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 、双能CT显像的腆浓度值可辅助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
PET/CT (1B)
仅用于靶向治疗疗效评价中可为GIST 疗效评价提供辅助指标,并可早于形态学改变之前,通过检测肿瘤内部代谢改变而早期预测疗效
影像学规范化报告内容
基本征象
解剖位置
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直肠,肠系膜等
大小(mm)
长径×短径
形状
类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
边缘轮廓
清晰,模糊
生长方式
I型:壁间
II型:腔内
III型:腔外
IV型:哑铃型
伴随征象
溃疡
潜掘样,裂隙样,表浅凹陷
瘤内变性
无/有
变性区分布特征
中心,分散交杂分布
钙化
无/有
临床征象
血供来源
胃肠道壁,胃/肠系膜血管,临近脏器血管分支,其他
与临近脏器关系
脂肪间隙清晰/消失,嵌插,弥漫浸润
淋巴结转移
无/有(位置、大小)
肝脏或腹腔转移
无/有(位置、大小)
影像参数
强化
强化程度
无,轻度,中度,高度
CT值:HU
MR:T1/T2WI信号
高,低,混杂
强化模式
均匀/不均匀,渐进强化/强化减低
影像学评价标准
RECIST标准
CR
全部病灶消失,无新发病灶
PR
肿瘤长径缩小≥30%
SD
不符合CR、PR、PD标准
PD
肿瘤长径增大≥20%或出现新发病灶
Choi标准
Choi 标准仅适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患者,在舒尼替尼二线治疗的应用尚存争议
CR
全部病灶消失,无新发病灶
PR
肿瘤长径缩小≥10%,或肿瘤密度(HU)减小≥15%,无新发病灶,非靶病灶无明显进展
SD
不符合CR、PR、PD标准,无肿瘤进展引起的症状恶化
PD
肿瘤长径增大≥10%且密度变化不符合PR标准,或出现新发病灶,或新的瘤内结节或已有瘤内结节体积增大
危险度分级
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WHO)
用于评估疾病进展(患者百分数)
核分裂象≤5mm2
肿瘤≤2cm
胃小肠GIST均为:0%
预后分组1
2cm<肿瘤≤5cm
胃GIST:1.9%
小肠GIST:4.3%
预后分组2
5cm<肿瘤≤10cm
胃GIST:3.6%
小肠GIST:24%
预后分组3a
肿瘤>10cm
胃GIST:12%
小肠GIST:52%
预后分组3b
核分裂象>5mm2
肿瘤≤2cm
胃GIST:0%
小肠GIST:50%
预后分组4
2cm<肿瘤≤5cm
胃GIST:16%
小肠GIST:73%
预后分组5
5cm<肿瘤≤10cm
胃GIST:55%
小肠GIST:85%
预后分组6a
肿瘤>10cm
胃GIST:86%
小肠GIST:90%
预后分组6b
原发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中国共识2017修改版)
肿瘤破裂
是
高
否
肿瘤>10cm
高
肿瘤≤10cm
核分裂象计数(/50HPF)>10
高
6≤核分裂象计数≤10
肿瘤<2cm
任何原发部位
中
2cm<肿瘤≤5cm
原发部位为胃
中
非胃原发部位
高
肿瘤>5cm
任何原发部位
高
核分裂象计数≤5
肿瘤≤2cm
任何原发部位
极低
2cm<肿瘤≤5cm
任何原发部位
低
5cm<肿瘤≤10cm
原发部位为胃
中
非胃原发部位
高
进展风险评价(AFIP)
基于肿瘤相关死亡和肿瘤转移而定义;数据来自 较大样本GIST(1 055 例胃、 629 例小肠 、144 例十二指肠和 111 例直肠)。
这些组以及食管和胃肠道外 GIST 的病例数少,不足以预测恶性潜能。
AFIP 数据来源于 Miettinen 的系列数据,目前核分裂象以面积计算,还不易推广,显微镜的视野更方便。
核分裂象(/50HPF)≤5
肿瘤≤2cm
胃、空/回肠、十二指肠、直肠:无(0)
2cm<肿瘤≤5cm
胃:极低度(1.9%)
空/回肠:低度(4.3%)
十二指肠:低度(8.3%)
直肠:低度(8.5%)
5cm<肿瘤≤10cm
胃:低度(3.6%)
空/回肠:中度(24%)
十二指肠、直肠:数据不足,无法预测
肿瘤>10cm
胃:中度(10%)
空/回肠:高度(52%)
十二指肠:高度(34%)
直肠:高度(57%)
核分裂象(/50HPF)>5
肿瘤≤2cm
胃、空/回肠、十二指肠:数据不足,无法预测
直肠:高度(57%)
2cm<肿瘤≤5cm
胃:中度(16%)
空/回肠:高度(73%)
十二指肠:高度(50%)
直肠:高度(52%)
5cm<肿瘤≤10cm
胃:高度(55%)
空/回肠:高度(85%)
十二指肠、直肠:数据不足,无法预测
肿瘤>10cm
胃:高度(86%)
空/回肠:高度(90%)
十二指肠:高度(86%)
直肠:高度(71%)
TNM分期(AJCC 第8版)
原发肿瘤T分期
Tx:原发肿瘤不能评估
T0:无原发性肿瘤证据
T1:肿瘤≤2 cm
T2:2cm<肿瘤≤5cm
T3:5cm<肿瘤≤10cm
T4:肿瘤>10cm
淋巴结N分期
N0:无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状态未知
N1:区域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M分期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有丝分裂率
低:≤5(/50HPF或5mm2)
高:>5(/50HPF或5mm2)
胃GIST(也适用于网膜)
IA期:T1-2N0M0(有丝分裂率低)
IB期:T3N0M0(有丝分裂率低)
II期:T1-2N0M0(有丝分裂率高)或T4N0M0(有丝分裂率低)
IIIA期:T3N0M0(有丝分裂率高)
IIIB期:T4N0M0(有丝分裂率高)
IV期:任何TN1M0或任何TN0M1(任何有丝分裂率状态)
小肠GIST(也可用于食管、结直肠、肠系膜和腹膜)
I期:T1-2N0M0(有丝分裂率低)
II期:T3N0M0(有丝分裂率低)
IIIA期:T1N0M0(有丝分裂率高)或T4N0M0(有丝分裂率低)
IIIB期:T2-4N0M0(有丝分裂率高)
IV期:任何TN1M0或任何TN0M1(任何有丝分裂率状态)
围手术期治疗原则
新辅助治疗
适用人群
特殊部位、需行联合脏器切除、难以R0切除的GSIT
PDGFRA外显子18 D842V突变者,不推荐伊马替尼治疗
SDH缺陷型、KRAS、BRAF突变和NF1突变型者,伊马替尼可能无法带来获益。
伊马替尼术前治疗(2A)
伊马替尼初始剂量400mg/d,KIT外显子9突变者,推荐高剂量(600-800mg/d),术前停用。
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不敏感基因类型缩短复查时间。
术前需停药1-2周,术后2-4周可开始再次服用。
手术原则
手术目标:原发GIST R0切除 (2A),或需急诊处理并发症,或转移性GIST切除
淋巴结清扫:通常无需淋巴结清扫,存在病理性肿大淋巴结的情况下需行淋巴结清扫(SDH缺陷型GIST可见淋巴结转移)(2A)
无瘤原则:避免肿瘤破裂 (2A)
特殊部位、需联合脏器切除、难以R0切除者,行术前辅助治疗后再评估手术的可切除性(2A)
减瘤(2A)
适用于有急症者。肿瘤无法完整切除, 在可行且预计残留创面出血可控、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减瘤手术
晚期转移患者
靶向药物治疗有效PR/SD时选择手术切除转移灶,有助于延长生存期,药物治疗后出现广泛进展时,手术切除转移灶效果不佳
靶向药物治疗后总体控制满意,仅单个或少数病灶进展,可手术切除。
手术原则为控制风险,在不增加风险情况下尽可能最大程度减瘤,特别是完整切除耐药病灶。
术后尽早恢复靶向药物治疗,手术范围不宜过大或并发症风险过高,尽可能避免联合脏器切除(除非能完全切除)
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应根据肿瘤部位、危险度分级(中国GIST共识2017修改版)、有无肿瘤破裂、基因分型及术后恢复状况来决定
推荐术后4-8周开始辅助治疗,伊马替尼推荐剂量400mg/d;PDGFRA外显子18 D842V突变者不推荐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低危或极低危患者
不推荐辅助治疗(1A)
中危患者
胃来源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年(2A)
非胃来源(食管、食管胃结合部、十二指肠、小肠、结直肠、胃肠外来源)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2A)
高危患者(肿瘤破裂者,延长治疗时间)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3年(1A)
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年(3)
回顾性研究显示延长时间可能获得更高的无复发生存率
食管及结合部间质瘤
食管
T1N0M0
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腹腔镜或内镜切除(如食管小GIST采用内镜切除,需保证肿瘤完整切除)(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食管胃结合部
T1N0M0
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腹腔镜或内镜切除(如食管小GIST采用内镜切除,需保证肿瘤完整切除)(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对肿瘤较大,无法局部或胃楔形切除且预计肠胃容量≥50%的患者,可先行术前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手术切除。
任何TN1M0或任何TN0M1
见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
胃间质瘤
T1N0M0
临床症状:如肿瘤出血及溃疡形成等; 超声内镜不良征象:如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及异质性等
无临床症状与超声内镜下不良因素
定期随诊观察(2A)
直径>1cm者:每6-12个月复查超声胃镜或增强CT。
直径≤1cm者,可适当延长随诊观察时间间隔。
对内镜随诊困难者,可考虑开放手术;对适宜腹腔镜切除部位者(如胃大弯侧、胃前壁等)可考虑腹腔镜切除 (2A)
胃小弯侧、胃后壁、胃食管结合部等部位GIST如采取腹腔镜或内镜切除,应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2B)
有临床症状与超声内镜下不良因素
表现为不良生物学行为的小GIST,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胃小弯侧、胃后壁、胃食管结合部等部位GIST如采取腹腔镜或内镜切除,应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如肿瘤巨大,有可能须行近端切除、全胃或联合器官切除术,应考虑先行术前治疗。
腹腔镜切除:有经验的中心开展(2B)
任何TN1M0或任何TN0M1
见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
小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
T1N0M0
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腹腔镜或内镜切除(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应尽量保护肝胰壶腹(Vater 壶腹)和胰腺功能并行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
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扩大手术
空回肠
T1N0M0
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腹腔镜或内镜切除(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腹腔镜切除:有经验的中心开展(2B)
任何TN1M0或任何TN0M1
见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
结直肠间质瘤
结肠
T1N0M0
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腹腔镜或内镜切除(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无淋巴结转移,行结肠部分切除。
合并淋巴结转移,遵循完整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原则的根治性结肠切除术。
直肠
T1N0M0
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腹腔镜或内镜切除(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在完整切除的前提下,根据肿瘤部位行直肠切除或保留直肠的局部切除术。
如需联合多脏器切除或经腹会阴联合切除,强烈推荐术前靶向药物治疗。
任何TN1M0或任何TN0M1
见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
胃肠外间质瘤
T1N0M0
开放手术切除或腹腔镜切除(2A)
腹腔镜或内镜切除(2B)
T2-4N0M0
手术切除(2A)
腹膜后EGIST,术前完善检查及评估,评估肿瘤与腹腔内重要血管毗邻关系。
估计无法根治切除者,可行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及病理学检查,取得病理学证据后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腹膜后、大网膜、肠系膜的EGIST在手术过程肿瘤仔细探查,以免遗漏肠道原发灶可能。
任何TN1M0或任何TN0M1
见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
伴需急诊处理症状的GIST的治疗
完全性肠梗阻或穿孔(肿瘤破裂)
手术切除(2A)
遵循无瘤原则
梗阻患者不建议行腹腔镜手术
遵循无菌原则,关腹前,应充分冲洗腹腔,减少腹腔感染和脱落细胞种植的机会
可选手术方式:肿瘤切除+消化道吻合;肿瘤切除+消化道吻合+近端肠管造瘘;肿瘤切除+远端肠管闭合+近端肠管造瘘;消化道造瘘术后Ⅱ期切除肿瘤等
减瘤(2A)
肿瘤无法完整切除, 在可行且预计残留创面出血可控、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减瘤手术
短路手术或造瘘手术(2B)
无法手术肠梗阻患者可考虑肠梗阻导管置入
大出血
手术切除(2A)或减瘤
内镜下或介入栓塞止血,二期手术(2B)
适用于出血量相对较小或不适合接受手术患者
复发/转移性GIST的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有效PR/SD时选择手术切除转移灶,有助于延长生存期,药物治疗后出现广泛进展时,手术切除转移灶效果不佳
靶向药物治疗后总体控制满意,仅单个或少数病灶进展,可手术切除。手术原则为控制风险,在不增加风险情况下尽可能最大程度减瘤,特别是完整切除耐药病灶。术后尽早恢复靶向药物治疗,手术范围不宜过大或并发症风险过高,尽可能避免联合脏器切除(除非能完全切除)
一线治疗
伊马替尼400mg/d(1A)
适用于所有患者
若存在KIT外显子9突变
高剂量伊马替尼(1A):推荐600mg/d,如耐受性好,可加量至800mg/d
阿泊替尼(2A)
适用于PDGFRA D842V突变
达沙替尼(3)
适用于基因分型不明者
阿泊替尼(3)
仅限PDGFRA外显子18非D842V突变
手术切除并联合靶向药物治疗(2A)
适用于仅肝转移
可能带来生存获益,证据多为回顾性分析。
对于一线伊马替尼治疗有效:PR或SD者,可联合MDT评估是否手术切除(2A)
适用于局部复发转移灶
射频消融、介入栓塞并联合靶向药物治疗(2B)
小样本研究显示对于不适合手术者,介入消融和栓塞可能有助于控制转移灶
二线治疗
一线使用伊马替尼失败
舒尼替尼(1A):50mg/d(服药4周,停药2周);37.5mg/d持续给药(推荐中国患者)。
伊马替尼增加剂量(2A):600mg/d。
药物治疗或联合以下方法:
MDT评估是否减瘤术(2A)
射频消融或栓塞(2B)
姑息性放疗(2B)
适用于局限性进展者
达沙替尼(3):在SRC阳性表达与D842V突变者中有一定抗瘤活性。
三线及以上治疗
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治疗失败
瑞戈非尼(1A):160mg/d(服药3周,停药1周)。
培唑帕尼(2A)
有研究显示可部分延长肿瘤控制时间,但未达成共识
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治疗失败
瑞普替尼(1)
阿泊替尼(2A)
I期临床显示有良好的抗瘤活性和安全性
伊马替尼:推荐400mg/d。
短期控制肿瘤进展可能有效
随访
原发GIST术后
随访频率
中、高危患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持续3年,然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一次。
低危患者:每6个月一次,持续5年。
随访内容
腹盆增强CT或MRI
每年一次胸部X线检查,在出现相关症状情况下推荐骨扫描
转移复发性GIST
随访频率
治疗前必须进行基线检查,开始治疗后,至少每3个月一次
随访内容
腹盆增强CT或MRI
PET/CT
伊马替尼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