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播学及其起源传播过程和模式
传播学及其起源传播过程和模式知识总结,”元传播“是一种抽象层面的传播,依赖于传播双方的关系和对所传递的信号——通常是意义不明确的隐喻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编辑于2022-04-07 11:40:19传播学及其起源+传播过程和模式
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传递观【传递信息或物质的技术】和共享观(礼仪观)【观念的共享,一种仪式的分享】+两者比较
元传播
人类学家贝特森提出
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
”元传播“是一种抽象层面的传播,依赖于传播双方的关系和对所传递的信号——通常是意义不明确的隐喻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1,元传播本质上是关系传播;2,元传播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3,元传播具有功能性导向意义
传播学的起源
为何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媒介、历史、政治、经济、学术、队友(纳粹)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达尔文
《物种起源》的进化论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进化论对传播学的贡献
2,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
3,马克思和恩格斯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断论
交往(精神交往和物质交往)
对传播学的影响
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
重要传播学者
李普曼
重视新闻职业的规范和新闻记者的作用
提出拟态环境并对此讨论
对公众的理性大胆质疑
对新闻自由与新闻客观有新的认识
拓展了新闻客观性的相关基础理论
直接启发了议程设置理论
杜威
认识到现代传播对于社会存在的意义
强调教育在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变革的重视工具,在改造社会方面潜力巨大。
主张媒介的职能就是”使公众对公共利益感兴趣“
他提出的教育大众对媒介内容以及自己如何使用媒介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正是目前进行的媒介素养运动的中心环节。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
一个宣传
三个功能
五个 W
拉扎斯菲尔德
勒温(卢因)
霍夫兰
施拉姆
搭建了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框架,对大众传媒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表示高度肯定
塑造国家情感
扮演国家计划的喉舌
担当教育责任,教会人们必要的技能
扩展市场
帮助人民适应社会变化
教育民众具备主权意识
推动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施拉姆在传播体制方面的见解(冷战思维)
集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共产主义理论
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
学科建制
创立了第一批传播学高等教育机构,并且让美国的大学接纳了传播学
教材建设
清晰了学科边界
强化了拉扎斯菲尔德以来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式,将传播学发展为一门为政界、业界服务的应用性学科。
主要流派
芝加哥学派(齐美乐,帕克,库利,米德,杜威)【经验主义】
传播是人类关系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符号互动理论
经验学派(美国主导学派)
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政治经济学派)
差别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主要以媒介本身及对社会有机体的影响为框架,认为社会结构,心理认知,角色身份,生活生产等无不依赖传播而存在并深受媒介的影响。媒介环境学以人、技术和文化的三角关系为研究重点。主要方向在技术和媒介对人和社会心理的长效影响。
基本理论命题
界定信息性指的是传播媒介的结构
一种媒介特定的符号特征和物质特征都带来偏向
媒介技术影响文化
新媒体研究的三个重要观点
电子媒介对部落化的听觉空间的再现,将使专门化和线性方式过时,系统论和模式识别将成为组织和把握社会的适宜方法。
电子媒介对有形距离和无形壁垒的打破,将推动一个广泛的融合趋势
电子媒介引发的非集中化革命,将产生一个“众神狂欢”的时代
各学派之间的关系
传播过程模式
直线模式
5W模式
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
贡献: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为传播学提供了五大研究领域
缺陷:单向性(无反馈);内部性(未考虑环境因素);指向性(未考虑传播者意图);夸大性(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
香农&韦弗模式
一种数学模式
贡献:导入了噪音的概念;指出了消息中包括了熵和冗余的概念;使人们能够更精确的研究传播过程中的具体环节
熵:是指概率或不确定性
冗余:冗余就是不成为信息的那部分消息,可以用来抵消传播中的噪音,关键的消息在传播过程中要重复。
缺陷:论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直线单向的过程;缺少反馈环节;未能估计人、社会等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效果等
缺点:1,传受关系固化;2,单向过程缺少互动;3,未考虑环境因素,忽视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4,未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
循环互动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修正了香农韦弗模式,认为噪音对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造成影响
前馈,先预测信息的效果,并根据预测的系统偏差对控制系统进行调整
缺陷
外部环境因素考虑不足
传受双方并不平等
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
特点
互为主体
传受职能
编码受到个人、社会和客观事实本身的制约
缺陷
平等性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忽略了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
不符合大众传播的过程
评价
重视反馈
更契合人际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模式(施拉姆
标志着传播模式研究从一般传播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揭示了而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标志着将大众传播视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势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ABC模式)
优点
指出了大众传播是经过选择的,说明大众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说明了反馈也是多重的
说明了传播系统可自动调节
缺陷
理想化了平等关系
夸大大众传播一体化程度
过分强调了传播者相对社会的独立性
缺陷:没有完全概括噪音;传受双方平等关系理想化;忽视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宏观)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初级群体),形成群体传播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
评价:1,凸显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结合系统;2,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系统观念的新面貌;3,涉及到传播的基本成分与环境的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4,没有细化各种影响因素
马莱兹克模式
列举了8个影响传者的因素
6个影响受者的因素
影响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者对讯息的选择、加工和制约;受者对传播内容的接触选择
评价:表明了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指出了传播过程的社会制约性,也只出了其中的心理变量;没有对因素作用强度或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
媒介系统依赖模式(依从理论)
受众、媒介体系和社会体系是决定大众媒介效果的条件
社会体系:稳定程度
媒介体系:因条件和社会不同,信息的数量、多样性、可靠性、权威性等方面就会不同,功能也会不同
受众,对社会条件和社会体系而变化
受众对大众媒介依赖增强的因素:1,社会的变动越剧烈;2,社会越复杂;3,受众缺乏其他替代性方式或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日本的“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
那传播看作是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
能量交往(体能、热能
物质交往
精神交往
评价
将资本主义的大众传播总过程看做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大众传播与资本主义制度是密切结合的
研究目的:唤起现代受众的觉醒
把传播研究与整个社会结构、与改革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信息传播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交流”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否则便不能就是这种关系实质。
评价
唯物史观是在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我社会传播过程的
丰富了既有的传播学理论
解释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精神生产过程的固有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的不平等
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实质
对于分析中国的信息传播结构,提高我国精神生产水平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
传受者(受众,用户)
讯息
媒介
反馈
模式与传播模式
模式: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传播模式: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
特征 :呈先性、整体性、启发性、实用性。
问题2:为什么说冗余是不成为信息的消息?因为他只是对重要信息的重复吗?
效果
受传者
媒介
讯息
传播者
功能:构造、解释、引导、简化、预示
传播学三大学派
经验学派
芝加哥学派(杜威、帕克
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
耶鲁学派(霍夫兰
代表人物:四大奠基人+施拉姆
批判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等
文化研究学派(霍尔,莫利
政治经济学派(默多克
媒介环境学派
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纽约学派(波兹曼,莱文森,梅罗维茨
真正摆脱服务现存体制,解放传播学
问题1:元传播可不可以理解为传播背后的原因、游戏规则之类的因素?就是为了什么去传播,怎么样传播,有怎样的语境,怎样的意义空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