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微生物学
致病物质:荚膜;细胞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不产生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又懒又馋”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对湿热,紫外线,酒精等敏感;对干燥,酸,碱染料有较强的抵抗力。
编辑于2022-04-07 22:40:38微生物学3
病原性球菌
病原性球菌
大部分球菌不致病,对人类有致病性的为病原性球菌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故又称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
革兰阳性球菌
无鞭毛,无芽孢,一般不形成鞭毛
抗原结构复杂
主要是葡萄球菌A蛋白(SPA),细胞壁上的表面球蛋白,百分之九十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此抗原。 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作用,促进细胞分裂,损伤血小板等生物特性
具有一定的耐受性。
致病性:有较强的侵袭力
毒素和酶类毒力较强
毒力因子: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毒素,杀白细胞素和肠毒素
获的免疫力不强,可多次感染
链球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
A群链球菌
培养时营养要求较高
分类方式:其溶血现象不同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产生a溶血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产生B溶血
丙型链球菌
不产生溶血现象
致病物质:
细胞壁成分
侵袭性酶类
外毒素
热外毒素
溶血素
肺炎链球菌
多数不致病或致病力弱
在体内或含血清培养基中能形成较厚的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致病物质:荚膜,溶血素,神经氨基酶等(选择题中没有选带字母选项)
脑膜炎球菌
革兰氏阴性球菌
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
含血清或血液大学培养基上生长
抗原结构复杂
荚膜多糖抗原;外膜蛋白抗原;脂多糖抗原;核蛋白抗原
致病物质
荚膜,菌毛和内毒素
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还可以引起菌血症或败血症。
肠道杆菌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大肠杆菌
特殊结构
鞭毛,菌毛
营养要求不高
大多数能发酵乳酸,并产生气,产生酸。
致病物质
黏附素
内毒素
外毒素
感染疾病
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
泌尿道感染
胃肠炎
伤寒杆菌
多数不引起人类疾病,只有少数具有致病性
特殊结构:大多数有鞭毛,菌毛
营养要求不高,易培养
发酵葡萄糖产酸,不发酵乳酸,也不产生气
致病物质:内毒素,侵袭力,菌毛,抗原,少数细菌产生外毒素
痢疾杆菌(志贺氏菌)
生物特性:分解葡萄糖,不分解乳酸
特殊结构:无鞭毛,有菌毛
主要致病物质
侵袭力
内毒素
厌氧性细菌
根据能否形成芽孢分为厌氧芽孢杆菌和无芽孢厌氧菌
厌氧芽孢杆菌
革兰氏阳性杆菌
主要引起的疾病:破伤风梭菌——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创伤感染,婴儿肉毒病
破伤风梭菌
特殊结构:鞭毛,芽孢(具有鉴别本菌作用)
致病物质:外毒素(骨骼肌),溶血毒素
肉毒梭菌
革兰氏阳性
特殊结构:芽孢(鉴别)
致病物质:外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神经末梢功能障碍
无芽孢厌氧菌
致病物质:菌毛,荚膜,毒素和酶类
病毒
肠道病毒
RNA病毒
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
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
病毒呈球形,无包膜,以复制的形式增殖
侵犯婴幼儿的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导致小儿麻痹
防治:干扰素;预防:相应疫苗(三价混合糖丸疫苗)
呼吸道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易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
流行性感冒病毒
RNA 病毒
分为:甲、乙、丙型
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基质蛋白和包膜
甲型流感病毒
可产生血凝素(HA)——红细胞凝结
也可以产生神经氨酸酶——溶解宿主细胞表面的神经氨酸,使成熟的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
预防:疫苗;治疗:干扰素和其他抗生素
风疹病毒
RNA 病毒
麻疹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至少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及戊型。不同型病毒所含核酸不同。
甲型肝炎
RNA病毒,无包膜,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传染源:带毒者和甲型肝炎患者;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少见经血或血制品及母婴传染
所致甲型肝炎,也称急性肝炎。其特点不转为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
乙型肝炎
DNA病毒,无包膜
以复制的形式增殖
主要抗原组成: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
传播途径:主要经血液,性接触,母婴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致病原理:通过机体的免疫病理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而发病(母婴传播为主)
了解和判断疾病状态: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检测;预防:疫苗
丙型肝炎
传播途径:经血或血制品(血液传播为主)
可引起急性肝炎,症状较乙型轻。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目前尚无疫苗可预防
虫媒病毒
媒介:吸血的节肢动物;在人,家畜及野生动物间传播疾病的病毒
共同特征:球形病毒;核算为单股正链RNA,有包膜,表面有凝血素;对热,脂溶剂敏感,不耐酸;宿主范围广泛;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
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播途径:蚊子叮咬传播(预防最有效:灭蚊)
有包膜,表面有血凝素,凝集红细胞
出血热病毒
疱疹病毒
DNA病毒,包膜。与人类感染有关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和2型(HSV-2);目前研究认为HSV-2可能与宫颈癌发病有关。
其他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HPV)
双股环状DNA病毒
主要侵犯人皮肤和黏膜,导致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
引起良性疣和纤维乳头瘤,常见寻常疣,扁平疣
人类微小病毒(小儿发疹病毒)
体积最小的DNA球形病毒
传播途径:呼吸道和密切接触
最常见的疾病:儿童的传染性红斑,成人的多发性关节病,慢性溶血性贫血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
病毒呈球形,包膜,基因:两条相同的单正链DNA
传播途径:性接触,输血,注射,垂直感染等
致病机制:损伤免疫系统,引起致死性机会致病菌感染和引发肿瘤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抗酸杆菌)
抗酸染色呈红色,非抗酸杆菌呈蓝色
最适PH6.5~6.8
特殊结构:有鞭毛,荚膜,无芽孢
致病物质:荚膜;细胞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不产生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又懒又馋”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对湿热,紫外线,酒精等敏感;对干燥,酸,碱染料有较强的抵抗力
防治:预防接种卡介苗
弧菌属与弯曲菌素
霍乱弧菌
革兰氏阴性菌
特殊结构:鞭毛(运动活泼),菌毛,荚膜,无芽孢
兼性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嗜碱性
致病物质:鞭毛和菌毛——吸附肠壁细胞,引起损伤;霍乱肠毒素(致泻毒素)——作用于分泌功能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弯曲菌(螺杆菌)
革兰氏阴性菌
主要引起婴幼儿急性肠炎
传播途径:禽类,粪口传播
原虫
单细胞真核动物;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有复杂的细胞器,能够独立完成其生理功能
疟原虫
红细胞内发育
寄生于人类的4种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发育期: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
感染阶段:子孢子(传染源)
宿主:人(中间宿主)和文字
致病阶段:感染期,潜伏期。典型发作,在燃,复发
临床表现:贫血,脾大,肾病,黑尿热等
阿米巴原虫
内阿米巴
寄生于人和动物
自由生活阿米巴
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尔侵入动物机体
发育期:包囊,小滋体,包囊
阴道毛滴虫
寄生于人体阴道和泌尿道的鞭毛虫
引起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
传播途径:性接触。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方式在人群中传播
仅有滋养体阶段而无包囊阶段。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也是感染和致病阶段。
人体寄生蠕虫
线虫
线虫
虫体:线样,圆柱形;不分节,雌雄异体,消化道完整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为
直接型
间接型:丝虫
蛔虫
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成虫寄生于小肠
传播途径:虫卵(外界发育为感染性卵)→小肠卵(幼虫在小肠孵出)→血液循环→肺→消化道(发育为成虫)
吸虫
属于生源性蠕虫,虫卵必须生活在水中才能发育
宿主
第一宿主:淡水螺
第二宿主:因种而异
发育时期
虫卵
毛蚴
雷蚴
尾蚴
囊蚴
成虫
日本血吸虫
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
病变部位主要是结肠和肝脏,较多见的异位损害则在肺及脑
预防:灭螺,以免感染
绦虫
虫体带状,分节,雌雄同体,无消化道
宿主: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人可以充当它们的终宿主或中间宿主
传播方式
自体内感染
自体外感染
异体(外来)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