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运动系统
下图梳理了系统解剖中运动系统的知识内容,包括骨学的概述、骨总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等,收藏下图了解吧!
编辑于2022-04-08 15:53:10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药理效应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机制涉及药物与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后续分子事件,如信号转导通路。药效学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新药研发奠定基础。
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总论》,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知识,大家可以用于备考复习。
①非同步电除额是通过瞬间高能量的电脉冲对心脏进行紧急非同步电击,以终止心室颤动(包括心室扑动)。 ②同步电转复是以患者的心电信号为触发标志,瞬间发放通过心脏的高能量电脉冲,达到终止有R波存在的某些异位快速性心律失常,并使之转为窦性心律。
骨学
概述
标准姿势
人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
方位术语
1.上(颅侧)与下(尾侧): 近颅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2.前(腹侧)与后(背侧): 近腹者为前(腹侧),近背面者为后(背侧)
3.内侧与外侧:近正中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面者为外侧。
4.内与外: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
5.浅与深:近皮肤者为浅,离皮肤远而近人体内部中心者为深。
6.近侧与远侧:在四肢,距肢体根部近者为近侧,离肢体根部远者为远侧。
轴和面
轴
(1)垂直轴∶上下方向。 (2)矢状轴∶前后方向。 (3)冠(额)状轴∶左右方向。
面
(1)矢状面∶按矢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若将人体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半的断面,称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按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的断面。
(3)水平面∶与上述两个平面相垂直,将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的断面。
骨总论
分类
部位
中轴骨
颅骨(26块)
脑颅骨(8块)
面颅骨(15块)
听小骨(6块)
躯干骨(51块)
椎骨(26块,幼年32-33块)
肋骨(24块)
胸骨(1块)
四肢骨(126块)
上肢骨(64块)
下肢骨(62块)
形态
长骨
骨干
髓腔容纳骨髓
骺
两端膨大
骺软骨(幼年)
短骨
eg.腕骨、跗骨
扁骨
eg.颅顶各骨、胸骨
不规则骨
eg.椎骨、颞骨
构造
骨质
骨密质
扁骨的骨密质配布于表层,称内板和外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盖骨骨折多见干内板。骨松质配布于中间,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骨松质
骨膜
纤维结缔组织
血管
营养
神经
感觉
骨内膜和骨膜内侧——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骨髓
红骨髓
5岁前全部骨髓,造血、免疫功能。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骨髓穿刺,骨髓象检查。
黄骨髓
红骨髓被脂肪组织取代,失去造血功能。
失血过多、重度贫血可以转化为红骨髓
化学成分&物理性质
成分
有机质
胶原纤维束、黏多糖蛋白;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
碱性磷酸钙;硬度和脆性
性质及比例
幼儿
有机质:无机质=1:1
成年正常
有机质:无机质=3:7
老年
有机质:无机质<3:7
发生和发育
膜化骨
软骨化骨
颅骨
脑颅(8块)
以眶上缘、外耳门上缘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颅分为后上部的脑颅与前下部的面颅。
成对
顶骨
两块顶骨间以矢状缝相连。前方经冠状缝同额骨相连,后方经人字缝与枕骨相连。
颞骨
鳞部
(1)内面有脑回的压迹和脑膜中动脉沟。 (2)颧突根部下面的深窝称下颌窝。
鼓部
位于下颌窝后方。
岩部
(1)前面朝向颅中窝,中央有弓状隆起,隆起外侧较薄的部分,称鼓室盖,近尖端处有光滑的三叉神经压迹。 (2)下面凹凸不平,中央有颈动脉管外口,向前内通入颈动脉管。 (3)颈动脉管外口后方的深窝为颈静脉窝。 (4)颞骨岩部因含有多个孔隙、管道与气房,较为脆弱,1/3 的颅底骨折发生于此。
不成对
额骨
(1)额鳞:中央隆起称额结节,内含空腔称额窦,开口于鼻腔。 (2)眶部 (3)鼻部
筛骨
①筛板 ②垂直板 ③筛骨迷路:由菲薄骨片围成许多小腔,称筛窦。
蝶骨
体部
(1)内含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2)蝶鞍 (3)垂体窝 (4)两侧有由后向前穿行的浅沟,称颈动脉沟,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入颅后行于此沟内。
大翼
根部自前内向后外可见圆孔、卵圆孔和棘孔,分别通过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小翼
小翼与体的交界处可见视神经管。
翼突
翼突根部呈矢状贯通的细管,称翼管,向前通入翼腭窝。
枕骨
前下部有枕骨大孔,大孔下与椎管相连。
特殊
翼点(H区)
由额骨、顶骨、颞骨、蝶骨汇成
深面有脑膜中动脉通过,较薄弱
易受损伤导致脑膜中动脉破裂,形成脑疝
面颅(15块)
成对
上颌骨
上颌体
(1)上颌窦(2)眶下孔(3)尖牙窝(4)泪沟
额突
颧突
腭突
颧骨、鼻骨、泪骨、腭骨、下鼻甲骨
不成对
下颌骨
下颌体
(1)牙槽弓: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 (2)颏隆凸前外侧为颏孔。 (3)内面正中有两个小棘,称频棘,为肌肉附着处。 (4)二腹肌窝
下颌支
咬肌粗隆、冠突、髁突、下颌头、下颌颈、下颌角
梨骨
为斜方形骨板,组成骨性鼻中隔后下份。
舌骨
体、大角、小角
大角和体都可在体表扪到。
听小骨(3块)
整体观
顶面观
(1)顶骨中央最隆凸处,称顶结节。 (2)额骨与两侧顶骨连结构成冠状缝,两侧顶骨连结为矢状缝,两侧顶骨与枕骨连结成人字缝。
后面观
(1)枕鳞中央最突出部为枕外隆凸。 (2)隆凸向两侧的弓形骨嵴称上项线,其下方有与之平行的下项线。
内面观
正中线上可见纵行浅沟,为上矢状窦沟,沟两侧分布许多颗粒小凹,为蛛网膜粒的压迹。
颅前窝
自正中线由前至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结构。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颅中窝
(1)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其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沟向前外侧通入眶上裂,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续于颈动脉管内口。 (2)脑膜中动脉沟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弓状隆起与颞鳞之间的薄骨板为鼓室盖,岩部尖端的浅窝称三叉神经压迹。
颅后窝
孔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内口。
外面观
枕骨与颞骨岩部交界处有不规则的颈静脉孔,其前方圆孔为颈动脉管外口。
侧面观
颞窝
颞窝前下部较薄,在额、顶、颞题、蝶骨汇合处最为薄弱,此处常构成H形的缝,称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两横指(或3.5~4cm)处。 其内面常有血管沟,脑膜中动脉前支由此沟通过。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形成硬膜外血肿。
颞下窝
(1)容纳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 (2)向内经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翼腭窝
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
前面观
额区
两侧可见隆起的额结节,结节下方有与眶上缘平行的弓形隆起,称眉弓,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眶
底
眶上切迹、眶下切迹、眶下孔
尖
尖端的圆形孔即视神经管口,通入颅中窝。
上壁
前外侧份的深窝称泪腺窝,容纳泪腺。
内侧壁
(1)前下份有一长圆形窝,容纳泪囊,称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 (2)眶下壁和内侧壁骨质较薄弱,是眼眶骨折最常累及的部位。
下壁
有眶下裂向后通入颞下窝和翼腭窝,裂中部有前行的眶下沟,向前导入眶下管,并开口于眶下孔.。
外侧壁
有眶上裂,向后通入颅中窝。
骨性鼻腔
(1)自上而下可见三个向下弯曲的突出骨片,称上、中、下鼻甲,每个鼻甲下方为相应的鼻道,分别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2)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称蝶筛隐窝。中鼻甲后方有蝶腭孔,通翼腭窝。 (3)下鼻道前上方有鼻泪管开口,位于下鼻甲附着处下方。
鼻旁窦
额窦
居眉弓深面,左右各一,窦口向后下,开口于中鼻道前部的筛漏斗处。
筛窦
又称筛骨迷路(也称筛小房 )。呈蜂窝状,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居蝶骨体内,被内板隔成左右两腔,多不对称,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上颌窦
最大,居上颌骨体内。有窦的开口通入中鼻道半月裂孔。窦口高于窦底,故窦内积液时直立位不易引流。
新生儿颅的特征
新生儿面颅占全颅的1/8,而成人为1/4。
前囟(额囟)最大,呈菱形,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后内(枕卤)位于矢状缝与人字缝会合处,呈三角形。
前卤在生后1~2岁时闭合,其余各凶均于生后不久闭合。
躯干骨
椎骨
一般形态
椎体
椎孔与椎管:构成容纳脊髓。
椎弓
(1)椎弓根 (2)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3)椎弓板 (4)七个突起:①棘突、②横突、③关节突
颈椎(7块)
特殊
第1颈椎(寰椎)
(1)环状,无椎体、棘突、关节突。 (2)后面正中有齿突凹 ,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 (3)侧块连接前后两弓,上面各有一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 (4)后弓较长,上面可见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
第2颈椎(枢椎)
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
第7颈椎(隆椎)
棘突较长,且棘突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普通
(1)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呈水平位。 (2)第3~7颈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又称 Luschka 关节。 (3)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穿 1~6横突孔)和椎静脉通过。 (4)第6 颈椎横突末端前方有明显的隆起,称颈动脉结节,有颈总动脉经其前方(临床头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5)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胸椎(12块)
(1)椎体自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 (2)有上、下肋凹,与肋头相关节。 (3)在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 (4)关节突的关节面呈冠状位,上关节突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关节面则朝向前。 (5)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各相邻棘突呈叠瓦状排列。 (6)第10 胸椎只有一个上肋凹,第 11、12 胸椎各有一个全肋凹,横突无肋凹。
腰椎(5块)
棘突宽短,横断面呈肾形,上、下关节突近呈矢状位,临床可作腰椎穿刺术。
骶骨(1块)
(1)由5块骶椎长成。 (2)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骶管 上通连样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察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 (3)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骼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
尾骨(1块)
由3-4块退化尾椎长成。
胸骨
胸骨柄
颈静脉切迹、锁切迹、第1肋切迹、末端参与构成第2肋切迹
胸骨体
上端参与构成第2肋切迹
胸骨角平对第2肋骨。
剑突
肋
肋骨
(1)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上、下肋凹相关节。 (2)肋颈 (3)肋结节:与相应的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 (4)肋体:内面近下缘处有肋沟,肋间神经和血管走行其中。 (5)肋角
(1)真肋:1-7肋,与胸骨连接。 (2)假肋:8-10肋,借软骨与上位软肋骨连接。 (3)浮肋:11-12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
第1肋骨扁宽而短,分上、下面和内、外缘,无肋角和肋沟。内缘前份有前斜角肌结节,为前斜角肌附着处。 其前、后方分别有锁骨下静脉和锁骨下动脉经过的压迹(沟)。
肋软骨
四肢骨
上肢骨
上肢带骨
锁骨
(1)肩峰端:有小关节面与肩胛骨肩峰相关节。 (2)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相关节。 (3)锁骨内侧2/3与外侧1/3交界处最薄弱,易骨折导致锁骨下动脉损伤。
肩胛骨
可分为 两面、三缘、三角。肩胛冈、肩峰、肩胛下角、内侧缘及喙突均可在体表扪到。
两面
腹侧面
肩胛下窝、
背侧面
肩脾冈、冈上窝、下方窝、肩峰
三缘
上缘
肩胛切迹、喙突
内侧缘
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
腋缘
外侧角、关节盂、盂上结节、盂下结节
自由上肢骨
肱骨
上端
(1)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 (2)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 (3)大结节、小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嵴、结节间沟。 (4)外科颈:肱骨头骨松质和肱骨干骨皮质交界的部位,较易发生骨折。
肱骨体
(1)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 (2)后面中部可见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 (3)内侧缘近中点处有开口向上的滋养孔。
下端
(1)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 (2)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 ,与尺骨形成关节。 (3)冠突窝、桡窝、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外上髁、内上髁 (4)内上髁后方的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 (5)下端与体交界处,即肱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质较薄弱,受暴力可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6)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均可在体表扪及。
1.肱骨外科颈后面有腋神经,若外科颈骨折,易损伤腋神经临床症状为“方肩”。 2.肱骨骨干后面有桡神经沟,故有桡神经通过,若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桡神经临床症状为“垂腕”。 3.肱骨后面内上髁旁有尺神经沟,故有尺神经通过,若肱骨内上髁骨折,易损伤尺神经临床症状为“爪形手”、“枪手”。 4.肱骨下1/3处有肱动脉通过,若肱骨下1/3骨折,易损伤肱动脉。
尺骨
上端
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鹰嘴、冠突、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尺骨粗隆。
体
上段粗,下段细,外缘锐利,为骨间缘,与桡骨骨间缘相对。
下端
(1)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茎突。 (2)生理情况下,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高约1cm。鹰嘴、后缘全长、尺骨头和茎突均可在体表扪及。
桡骨
上端
(1)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其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 (2)桡骨颈、桡骨粗隆(肱二头肌的抵止处)
体
外侧面中点的粗糙面为旋前圆肌粗隆。
下端
(1)茎突、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2)体表可扪及桡骨茎突和桡骨头。
手骨
腕骨(8块,短骨)
近侧舟月三角豆。远侧大小头状钩。
掌骨(5块,长骨)
第1~5掌骨。掌骨底、掌骨头、掌骨体。
指骨(14块,长骨)
(1)拇指2节,其他各3节。近侧至远侧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2)每节指骨的近端为底,中间部为体,远端为滑车。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下肢骨
下肢带骨
髋骨
髂骨
(1)髂嵴、髂前上下棘、髂后上下棘、髂结节、弓状线。 (2)两侧骼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 腰椎棘突,是计数椎骨的标志。
坐骨
(1)坐骨结节、坐骨棘、坐骨。 (2)坐骨结节是坐位时体重的承受点,为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及。
耻骨
上下支、耻骨联合面、耻骨结节、耻骨嵴、耻骨梳。
三者共同构成的结构有∶髋臼、髋臼窝、月状面、髋臼切迹、闭孔。
自由下肢骨
股骨
(1)上端∶股骨头、股骨颈、大小转子。 (2)体∶臀肌粗隆。 (3)下端∶内外侧髁、髌面、髁间窝、内外上髁、收肌结节。
股骨粗隆间是骨折多发处。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及。
髌骨
人体最大籽骨,可在体表扪及。
胫骨
(1)上端∶内外侧髁(上关节面)、髁间隆起、腓关节面。 (2)体∶胫骨粗隆、骨间缘、比目鱼肌线。 (3)下端∶内踝、腓切迹。
(1)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于体表均可扪到。 (2)由于皮下组织和肌肉较薄弱,血供较差,胫骨骨折易出现愈合延迟。
腓骨
腓骨头、腓骨颈、腓骨体、外踝。
(1)外踝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2)腓骨头和外踝可在体表扪及。
足骨
跗骨
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
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是重要的体表标志。
跖骨
第1~5跖骨,第5跖骨粗隆。
第5 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及。
趾骨
14块,拇指两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
关节学
总论
直接连接
纤维连接:骨与骨之间借纤维组织相连。分为韧带连结和颅骨之间的缝。特点:紧密、牢固、活动性小
软骨连接:骨与骨之间借软骨相连。如骺软骨的透明软骨连结和椎体与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纤维软骨连结)
骨性结合:骨与骨之间借骨组织相连,多由软骨连结骨化而成。如骶椎之间的骨性融合
间接连接
概念
两骨之间借结缔组织囊相连,内有腔隙,在肌的牵动下产生运动。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
特点
相对骨面间互相分离存在;含有滑液的腔隙;借周围纤维结缔组织相连结;具有较大的活动性。
基本结构
关节面
参加关节的各骨间相互接触的骨面。
使关节面变光滑,使关节在运动时减少关节面的摩擦、缓冲振荡和冲击。
关节囊
外层:纤维层,厚而坚韧,富含血管神经,厚薄及松紧度通常与关节的功能有关。 内层:滑膜,薄而柔软的疏松结缔组织膜构成,衬于纤维层内面,附于关节软骨周缘,富含血管,产生滑液。
关节腔
滑膜与关节软骨围成的腔隙。
特点:密闭的腔隙、腔内呈负压、内有少许滑液。
辅助结构
韧带
囊外韧带、囊内韧带
关节盘
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圆盘状,中间薄,周围厚,周缘附着于关节囊,将关节腔分成两部分。
调整关节面的适应性,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外力对关节的冲击和震荡;增加关节的运动形式和范围。
关节唇
关节窝边缘的软骨环,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窝的面积,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滑膜襞
有些关节囊的滑膜表面积大于纤维层,滑膜重叠卷折并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 扩大了滑膜的面积,有利于滑液的分泌和吸收。
滑膜囊
有时滑膜也可从关节囊纤维膜的薄弱或缺如处作囊状膨出,充填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形成滑膜囊。 可减少肌肉活动时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关节的运动
(1)屈和伸 : 沿冠状轴进行的运动。 (2)内收和外展 : 沿矢状轴进行的运动。 (3)旋内和旋外 : 沿垂直轴进行的运动。 (4)环转 : 二或三个运动轴进行联合运动。
关节分类
按构成关节的骨数
单关节、复关节
按运动轴的数及关节面形态
单轴关节
屈戍关节:又名滑车关节。 车轴关节∶关节面呈圆柱状。
双轴关节
椭圆关节:关节面呈椭圆形。 鞍状关节:关节面呈马鞍状。
多轴关节
球窝关节:两个关节面差异较大。 杵臼关节:两个关节面差异较小。 平面关节:关节面接近平面。
按关节运动方式
单联动、多联动关节
中轴骨的连接
躯干骨的连接
椎骨间的连接
椎体的连接
椎间盘
中央为髓核,位于中心偏后,是柔软富有弹性的胶状物;外周部为多层纤维环软骨,坚韧而有弹性。 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临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前纵韧带
自枕骨大孔至第1或2骶椎,宽而坚韧。限制脊柱后伸,防止椎间盘向前脱出。
后纵韧带
位于椎管内椎体的后面,自枢椎至骶管。限制脊柱过份前屈,保护椎间盘。
椎弓之间的连接
黄韧带
连于上、下椎弓板之间,协助围成椎管,限制脊柱前屈。
棘间韧带
连于上、下棘突之间。
棘上韧带
连于棘突后端,上、下纵行。限制脊柱前屈。
项韧带
颈部棘上韧带向上呈三角形板状, 上附于枕外隆突及枕外嵴,下达第7颈椎棘突。
关节突关节
由相邻的上下相邻的关节突之间构成的滑膜关节。
寰椎与枕骨及枢椎的关节
寰枕关节
由寰椎的上关节凹与枕骨的枕髁构成,可使头做俯仰和侧屈运动。
寰枢关节
由齿突和寰椎关节面以及寰椎横韧带构成。可带动头部做旋转运动。
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
整体观
前面观
自第 2颈椎至第 2骶椎,因承重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增宽,自第 2骶椎(相当于骶骨耳状面)以下因不承重又逐渐变小。正常人脊柱可有轻度侧曲。
后面观
可见棘突纵列形成的纵嵴。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呈叠瓦状斜向后方。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侧面观
(1)4个生理性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 (2)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对维持人体的重心平衡及减轻震荡有重要意义。
运动
可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运动,其中颈部和腰部的运动幅度较大。
骨性胸廓
概述
胸廓由12对肋、1块胸骨和12块胸椎连结组成。
肋椎关节
肋头关节:肋头关节面与胸椎椎体边缘的肋凹。
肋横突关节:肋结节与横突肋凹。
胸肋关节
(1)第1肋前端与胸骨之间——软骨连结。 (2)第2~7肋前端与胸骨之间——胸肋关节。 (3)第8~10肋前端各与上位肋软骨构成肋弓。
胸廓的整体观及其运动
整体观
近似圆锥形,上窄下宽,横径大于前后径。
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胸骨下角。剑突又将胸骨下角分成了左、右剑肋角。剑突尖约平对第10胸椎下缘。
运动
胸廓除保护、支持功能外,主要参与呼吸运动。
(1)吸气时,在肌作用下,肋的前部抬高,伴以胸骨上升,加大前后径。肋上提时,肋体向外扩展,加大胸廓横径,使胸腔容积增大。 (2)呼气时,在重力和肌肉作用下,胸廓作相反的运动,使胸腔容积减小。胸腔容积的改变,促成了肺呼吸。
颅骨的连接
直接连接(纤维连接软骨连接)
颅缝属于直接连接。
间接连接(滑膜关节)
颞下颌关节
组成:下颌骨的下颌头、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
结构特点∶关节面覆盖纤维软骨,关节囊松弛,关节囊内有关节盘,将关节腔分成上下两部。囊的外侧有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颞下颌关节属联合关节,可做张口、闭口、前伸、后退及侧方运动。
(1)如果张口过大且关节囊过分松弛时,下颌头可滑至关节结节前方而不能退回关节窝,造成下颌关节脱位。 (2)手法复位时,必须先将下颌骨拉向下,超过关节结节,再将下颌骨向后推,才能将下颌头纳回下颌窝内。
附肢骨的连接
上肢骨的连接
上肢带连接
胸锁关节
组成:锁骨的胸骨端、胸骨的锁切迹及第1肋软骨的上面。
特点:关节囊坚韧并有韧带加强,有关节盘,活动度小。
运动:锁骨外端向前后20-30度,向上下约60度,及绕冠状轴微小旋转和环转。
肩锁关节
由锁骨的肩峰端与肩峰的关节面构成,和胸锁关节是联合关节。有肩锁韧带和喙锁韧带加强。
喙肩韧带
连结在喙突外侧缘和肩峰前缘之间,与喙突、肩峰构成喙肩弓,防止肱骨头向上脱位。
自由上肢骨连接
肩关节
组成∶肱骨头与肩甲骨的关节盂,球窝关节。全身最灵活的关节。
辅助结构:盂唇,喙肩韧带,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特点:头大盂小,关节面差大,有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下壁更为薄弱,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围绕冠状轴做屈、伸。矢状轴做收、展。垂直轴做旋内、旋外以及环转运动。
(1)前壁、后壁 : 肌腱编入增加关节稳定性。 (2)下壁:最薄弱。肩关节常发生前下方脱位。
肘关节
构成
由肱骨下端与尺、桡骨上端组成。 ①肱尺关节:肱骨滑车和尺骨滑车切迹(滑车关节) ②肱桡关节:肱骨小头和桡骨头关节凹(球窝关节) ③桡尺近侧关节:桡骨头环状关节面和尺骨桡切迹(车轴关节)
韧带
桡侧副韧带、尺侧副韧带 、桡骨环状韧带
结构特点
(1)6个关节面包在一个关节囊内,关节囊前后部松弛(常见桡尺骨后脱位),两侧有韧带加强。 (2)在桡骨头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附着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
(1)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都易在体表扪及。 (2)当肘关节伸直时,此三点位于一条直线上,当肘关节屈至 90°时,构成朝下等腰三角形。 (3)肘关节发生脱位时,鹰嘴移位,三点位置关系发生改变。而肱骨髁上骨折时,三点位置关系不变。
运动方式∶一轴性屈伸。
桡尺连结
前臂骨间膜
连结桡、尺骨骨干的坚韧纤维膜,当前臂处于旋前旋后的中间位时,骨间膜最紧张,其宽度最大。
桡尺近侧关节
参与肘关节的组成。
桡尺远侧关节
由桡骨的尺切迹与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构成。关节囊薄弱,与桡腕关节间有关节盘。
手关节
桡腕关节
形态
椭圆关节。
组成
烧骨腕关节面、关节盘与舟骨、月骨、三角骨构成。
结构特点
关节囊松弛,关节囊的前、后、内侧、外侧均有韧带加强。
运动方式
二轴性运动,屈、伸、收、展及环转。
腕骨间关节
由近侧列腕骨与远侧列腕骨组成,属微动关节。
腕掌关节
由远侧列腕骨与掌骨底组成。属微动关节,但拇指的腕掌关节为鞍状关节,能做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运动。
掌骨间关节
在第 2~5掌骨底之间,关节腔与腕掌关节腔交通。
掌指关节
由掌骨小头与近节指骨组成。能屈、伸、收、展。
指骨间关节
包括近侧指间关节(近节与中节猪骨构成)和远侧指间关节(由中节与远节指骨构成),能屈、伸。
下肢骨的连接
下肢带骨
骶髂关节
组成:由骶骨耳状面、骼骨耳状面构成。
特点:关节囊坚韧,紧张,有骶髂前、后韧带加强。活动度小。
髋骨与脊柱间的韧带连接
(1)骶棘韧带 : 与坐骨大切迹围成坐骨大孔。
(2)骶结节韧带 : 与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围成坐骨小孔。
耻骨联合
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连结而成,其上、下各有韧带加强。
骨盆
(1)骨盆的构成: 由两侧的髋骨 和后部的骶骨、尾骨构成。 (2)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耻骨下角。 (3)界线 : 骶骨岬、骶翼、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 、耻骨联合上缘。 (4)人体直立时,骨盆向前倾斜,骨盆上口的平面与水平面构成约 50°~55°的角(女性可为60°),称为骨盆倾斜度。
大骨盆
由界线上方的骼骨翼和骶骨构成。
小骨盆
骨盆上口由上述界线围成,呈圆形或卵圆形。 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
闭孔膜
封闭闭孔并为盆内外肌肉提供附着,膜的上部与闭孔沟围成闭膜管,有神经、血管通过。
自由下肢骨
髋关节
组成:由髋臼与股骨头组成,为球窝或杵臼关节,髋臼周缘有髋白唇,属纤维软骨,以增加髋臼的深度和关节面。
髋关节囊: 厚而坚韧,前面包绕股骨颈的全部,后面则有部分股骨颈暴露在关节囊以外。
韧带
髂股韧带:髂前下棘到转子间线,人字形。限制髋关节过伸,维持直立姿势。
股骨头韧带:位于关节囊内。含营养血管
特点(与肩关节相反)
①头大窝深(周围有髋臼唇围绕)②关节囊厚坚韧③韧带多且粗大④灵活性差,稳固性强
运动方式∶三轴性运动。
膝关节
构成: 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
膝关节的辅助结构
囊外韧带三条
腓侧副韧带
胫侧副韧带
髌韧带
囊内韧带两条
前交叉韧带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半月板:内侧半月板大C,外侧半月板小O
是关节盘,只有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膝关节有关节盘
运动方式∶主要为屈伸,在屈膝时由于侧副韧带松弛,稍可做旋转运动。
胫腓连接
(1)上端为胫腓关节(微动)。 (2)胫、腓骨骨干之间有小腿骨间膜。 (3)下端在胫、腓骨之间有坚强的胫腓韧带使之牢固结合。
足关节
(1)形态∶屈戍关节。 (2)组成∶胫、腓骨下端和距骨滑车。 (3)结构特点∶关节面前宽后窄,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有侧副韧带加强(内侧为三角韧带,坚强;外侧为外侧副韧带,较薄弱)。 (4)运动方式∶一轴性背屈(足尖向上)和跖屈(足尖向下)运动。
跗骨间关节
(1)主要包括距跟关节、距跟舟关节和跟骰关节。 (2)距跟关节和距跟舟关节在功能上为联合关节,可使足内翻(提起足的内侧缘)和外翻(提起足的外侧缘)。
跗跖关节
由第 1~3楔骨和骰骨与5个跖骨底构成,微动。
跖趾关节
跖骨头和近节趾骨底组成。屈、伸、收、展。
趾关节
趾骨间的关节,屈伸运动。
足弓
组成∶由跗骨、跖骨及足底的韧带、肌腱共同组成。 内侧纵弓由跟、距、舟3块楔骨及第1~3跖骨构成。 外侧纵弓由跟、骰和第 4~5 跖骨构成横弓由骰骨、3块楔骨和跖骨构成。
功能:足弓具有弹性,可缓冲震荡;足弓使重力分散到足跟、第1跖骨头和第5 跖骨头三点,以保证直立时足底着地支持的稳定性;足弓可以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
肌学
上肢带肌
浅层
深层
臂肌
前群
后群
前臂肌
前群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后群
浅层
深层
手肌
外侧群
内侧群
中间群
局部记载
腋窝
三角胸肌间沟
在三角肌和胸大肌的锁骨部之间,为一狭窄的裂隙,有头静脉穿过。
三边孔和四边孔
肱三头肌长头经大圆肌后方和小圆肌前方穿过,与肱骨上端一起在腋窝后壁形成两个肌间隙,内侧者为三边孔,有旋肩胛血管通过;外侧者为四边孔,有旋肱后血管及腋神经通过。
肘窝
位于肘关节前面,为三角形凹窝。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窝内主要结构自外侧向内侧有肱二头肌腱、肱动脉及其分支和正中神经。
腕管
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腕前深筋膜增厚形成)和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下肢肌
髋肌
前群
后群
大腿肌
前群
内侧群
后群
小腿肌
前群
外侧群
后群
足肌
足背肌
足底肌
内侧群
外侧群
中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