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下图介绍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等。
传染病学之细菌性痢疾知识总结,包括它的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反应等内容。
伤寒知识总结,这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
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少、沙门菌属,阴性杆菌,有鞭毛,无荚膜和芽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流行性乙型脑炎
概述
概念: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经蚊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主分布在亚洲
特征: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单股正链RNA
不耐热,100 ℃2分钟或56 ℃30分钟,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经蚊叮咬传播,库蚊、伊蚊和按蚊,三带喙库蚊主要传播媒介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隐性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2~6岁儿童,婴儿可从母体内获得抗体
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是流行的主要地区,我国除新疆、青海、东北及西藏外均有流行
乙脑在热带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呈高度散发
发病机制与病理
发病机制:直接侵袭和免疫攻击
病理:病变范围广,可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严重,脊髓最轻(位置越低,损伤越轻)
炎症细胞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与流脑区分)
临床表现
经典临床表现
初期
病初1~3天,体温39~40 ℃,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强直
极期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 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
病程4~10天,突出表现脑实质受损症状
高热:高达40 ℃,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意识障碍: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程度与病情和预后正相关.
惊厥抽搐:首先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严重有全身强直性抽搐
呼吸衰竭:延髓呼吸中枢病变,表现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最后呼吸停止
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膜刺激征,病理症阳性
循环衰竭:与呼衰同时出现
恢复期
日趋好转,若半年后症状不能回复,称为后遗症
后遗症期
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身(与流脑区分)
临床分型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血象
白细胞增多
脑脊液
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多在(50~500)X10^6
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基本正常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测定,作为早期诊断标准
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
病原学检查
在第一周死亡病例脑组织可分离乙脑病毒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2~6岁儿童多见
临床特点
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无菌性脑膜炎改变,IgM阳性可助确诊
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
相同点:见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好发
不同点: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正常。镜检粪便,可见大量脓白细胞
化脓性脑膜炎
相同点:中枢神经系统表现相似
不同点:
季节不同:冬春季
脑脊液不同:脑脊液呈细菌性脑膜炎改变,蛋白明显增高,糖减少
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有结核病史,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氯化物明显⬇️,糖⬇️
其他病毒性脑炎
治疗
一般治疗
隔离,补液
对症治疗(主要治疗)
控制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抢救关键
高热:
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异丙嗪)
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解痉)
高热所致降温为主
脑水肿所致,加强脱水治疗(甘露醇)
脑实质病变所致,镇静剂(地西泮)
苯巴比妥用于预防抽搐
呼吸衰竭
氧疗
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脑水肿
脱水治疗
呼吸道阻塞
化痰药物(α-糜蛋白酶、沐舒坦)和糖皮质激素
严重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
中枢性呼吸衰竭
呼吸兴奋剂(山梗茶碱)
改善微循环
东莨菪碱,阿托品,酚妥拉明
循环衰竭
补充血容量,升压药,强心剂,利尿药
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及时隔离和治疗患者
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