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思维导图,介绍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果技巧等方面,有需要的朋友赶快收藏下图学习吧!
编辑于2022-04-08 18:13:45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5种)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鲜明的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
例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①触景生情、②以景结情、③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例子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托物言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 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入某种具体事物
例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陆游《咏梅》
记事抒情
有些诗歌选取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场景、片段和事件来抒情达意, 品读此类诗歌要动幽发微,体情察意
例子
白居易《卖炭翁》《采地黄者》
借古讽(喻/鉴/伤)今(借古抒怀)
这是咏史诗常用的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使诗歌语言精炼
增加内容的丰富性
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例子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反面落笔(正话反说)
例子
最苦无山遮望眼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
人体感观角度
动静角度
方法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动静结合
化动为静
效果
使静物显出活力,具有生命力,使动的事物一种厚重,庄严,从而显示出别样的表达情致。
改掉文章单调的缺陷,使文章生动起来。
例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观察角度
方法
声色形味
绘形绘色
声色结合
视听结合
味觉嗅觉
触觉描写
通感综合
例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高低远近
俯仰结合
高低结合
远近结合
定点观察
移步换景
例子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
效果
所描之景更有层次感
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绘画角度
方法
工笔
对事物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白描
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可以有颜色,但很素淡
例子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点面结合
点
在背景上对主体物作精妙的描画
面
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
以点带面
通过一个点反映出整体
全景与特写
留白
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给读者想像的空间。
细节描写(近景)
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 (对人、景、物进行突出性描写)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
例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效果
使描写画面具有冲击力,体现立体感
体现社会背景和人文色彩
虚实角度
方法
虚实结合
引实入虚
由浅入深
分析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现实为实,抽象为虚
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
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己方为实,对方为虚(e.g八声甘州)
效果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例子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例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凭箜篌引》李贺
议论(可有不可多)
名言警句
例子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白居易
哲理
例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读书/诗/史/画
例子
《读史》
叙事
叙事诗(较多)
例子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长恨歌》《琵琶行》
其他诗歌(穿插)
说明(不常见,可省略)
结构技巧
主旨技巧
开门见山
第一句或第一联直接交代主要内容或思想情感
例子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渡江》张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贺知章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李白
《声声慢》李清照
《蜀相》杜甫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表现主旨感情
例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骆宾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登高》杜甫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例子
《赤壁》杜牧
《乌衣巷》刘禹锡
《题菊花》黄巢
情景关系
先景后情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判断标准
①一定是诗歌末句或末联②此句可概括全诗情感
效果
①使诗歌意犹未尽,余韵无穷②情景交融,含蓄蕴藉
例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王勃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白居易
一般技巧
首尾呼应
使结构紧凑、严谨
例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例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铺垫
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的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例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照应
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分类
首尾照应
扣题照应
伏笔照应
例子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过渡
上阕的末句或下阕的首句
效果
承上启下,使诗歌更加流畅自然
表现手法
比兴
分解
比(比喻)
例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起兴→触景生情。兴,生发感动)
例子: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效果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典
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表现手法, 还是表达方式(用典抒情)
用事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予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
引用前人诗句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展开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联想
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创造一个典型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效果
创造意境,使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例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悬想(对面落笔、一笔两面,也称“对写”法)
效果
从对方角度入手,进行想象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称的艺术效果。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
例子
《八声甘州》柳永
对比
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效果
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 、震撼人心等
例子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采地黄者》白居易
《越中览古》李白
衬托
分1
正衬(性质相同)
反衬(性质不同)
哀/乐(e.g《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以乐景衬哀情)
动/静(e.g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大/小(e.g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人/物(e.g《采地黄者》白居易→肥马与饥人)
永恒/短暂(e.g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分2
以景衬情、以物衬物、以物衬人、以人衬人
例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烘托
效果
营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例子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渲染
效果
营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例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点染
分解
点:点明情感内涵
染:用景物来渲染烘托作品所点明的情感
效果
情景相生
例子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声声慢》李清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雨霖铃》柳永
象征(诗歌心脏)
化抽象为具体,使诗人表达的情感含蓄深远,用具体的事物代替作者抽象的思想、精神、品格
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同时也是表达方式(间接抒情)
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最常见,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效果
深沉蕴藉、发人深思
例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抑扬与褒贬
修辞手法【起兴、象征都不算!!】
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
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例子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拟人 把人当做物来描写→拟物
增加特有的情味
把神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能启发读者想象,是文章更加生动
例子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借代(本体不出现)
以部分代整体 / 以特征代本体 / 以专有名词代泛称 / 以具体代抽象 /以颜色代本体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是文笔简洁精炼,语言赋予变化和幽默感
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色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子
左牵黄,右擎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目的的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例子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对偶(大多诗歌都具备)
用结构相同、数字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意义对称
例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双关
运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识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例子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反复(词或句)
强调感情,增强气势,突出主题,加强节奏感音律美
例子
岂曰无衣《无衣》
静女其姝《静女》
叠字(字)
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其强调作用
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互文
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单句互文、对句互文、隔句互文、排句互文)
例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排比
达到一种加强语气的效果
增文势,广文义
例子
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设问
引起人的注意,启发思考
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反问
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
例子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列锦
例子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用典(间接抒情)
例子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顶真
易混点:①对比与衬托——对比突出2个,衬托只突出1个 ②衬托与烘托——衬托是正面描写,烘托是侧面描写 ③渲染与点染——渲染是对环境、景物等的正面描写,点染一定会点出情感 ④联想、想象与悬想——前二者近似相同,悬想为从对方角度入手
批注♦:在联想和想象中,通常出现比喻和夸张,反之亦然;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虚景必然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