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21)的导图笔记,知识点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等。
编辑于2022-04-08 19:59:56中国 近代史 1840-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时期。 1840-1949,我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1840-1842 第一次鸦片战争 【历时2年左右,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背景&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当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正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利用“走私鸦片”的手段打开市场) 导火索:1839年6月 林则徐 虎门销烟(现东莞市虎门镇)
人物: 林则徐,中国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虎门销烟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技术来抵抗外来的侵略),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 徐继畲《瀛寰志略》,提出西方共和制符合中国天下为公的古道,提出近现代化经世主张。
中心事件: 1、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内容: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为了商品输出);中国向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需与英国共同议定。 2、虎门销烟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距离第一次14年,历时4年左右
背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中心事件: 1、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这之后清朝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 2、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 3、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内容:开天津为商埠;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
1851-1864 太平天国 完全涵盖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统治后期最为轰烈的农民起义 【农民阶级】
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有衣同穿、有饭同食的大同社会
兴与衰: 兴: 1843 年创立“拜上帝教”; 1851 年 1 月金田起义,洪秀全称天王,建立“太平天国”; 1853 年攻占南京(江苏), 改名“天京”并定都。 衰: 1856 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受到了清政府和外部帝国的绞杀,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纲领(内容): 1、《天朝田亩制度》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只是空想,无法实施。(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 2、《资政新篇》 (洪仁玕gan) 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评价: 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未涉及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未能真正推行。
1861-1894 洋务运动 (历时30多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只学了技术,没学制度】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推行机构:总理衙门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内容: 1、军事工业代表(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2 、民用工业代表(求富;赚钱支持公家军事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 3 、海军: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4 、新式教育:同文馆建立,举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根本原因在于未从根本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制度落后,光学技术没用)
1894-1895 甲午中日战争 【民族危机加深之一】
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
中心事件: 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现为湖北的沙市区)、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得派领事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日本人得在通商口岸城市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即投资设厂),机器得进口,产品免征杂税;日本暂占威海卫。
影响: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1899-1900 义和团运动 与 1900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加深之二】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心事件: 1、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 2、1900年八国联军(日、美、奥匈帝国、英、法、德、意、俄)攻占大沽口炮台(在天津),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义和团运动成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3、《辛丑条约》:清政府向各国(共11国,多了比利时、西班牙、荷兰)赔款白银4、5亿两,划北京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8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维新派】
目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使国家富强。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人物:(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
中心事件 1、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领导,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天演论》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3、发展: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4、百日维新—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经过百日,以失败告终。
1911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孙中山领导,成功推翻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2021年刚好是110周年
1、1905年 同盟会 建立:东京,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纲领的阐发——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有新三民主义) 相关刊物:《民报》
2、1911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导火索:保路运动) 中心事件&标志: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总统制的共和政体)。 (2)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民主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大皇帝梦)。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本);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评价: 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1915 新文化运动 【分阶段看,前期主要宣传资本主义思想, 后期宣传马克思思想,反封建运动】
背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过程: 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批判守旧落后的当时的中国文化,胡适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鲁迅曾发表《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1919 五四运动 【标志着工人阶级走上历史舞台,2019 一百年】李大钊
1919年5月4日,北京地区青年学生示威游行“拒绝在巴黎和会签字”
背景&根本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经过: (1)第一阶段:北京,学生。 (2)第二阶段:上海,工人。
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封建
说法一:分封制的社会制度,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
说法二(马克思):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制度
现代口语:保守落后的思想,一般带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