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
这是一篇关于教育心理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学生心理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心理导论等。
编辑于2022-09-25 12:03:51 山西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
概念: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三过程五要素
学习/教学/评价过程
学生,老师,教学内容/媒体/环境
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各学派的争论集中在学习过程上
具有实践与理论的研究范式——设计型研究
研究对象
学习与教学的因素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生心理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方式:感知觉,动作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自我中心性
泛灵论
不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抽象逻辑思维,守恒
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抽象逻辑思维
维果斯基发展理论
最近发展区
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
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八阶段
信任与怀疑阶段0—1岁
自主与羞怯阶段1—3岁
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
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
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
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
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
学生个体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霍德华•加德纳)
语言,逻辑数学,视觉空间,自然观察,音乐,肢体动觉,人际沟通,个人内省(雨落狮子音质人格)智能
学生认知方式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美)赫尔曼•威特金
镶嵌图形测验
沉思型与冲动型
杰罗姆•卡根
图形匹配测验
性别差异
智力发展总体无显著差异,具体能力存在差异
学习心理导论
学习概念
广义
狭义
并非所有行为变化都由学习导致,还有可能是药物,创伤,本能,疲劳,成熟等
(加涅)八层五果
行为学习理论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规律
获得与消退
泛化律与分化律
高级条件作用
建立条件作用后,另一种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信号系统
物理刺激(第一信号系统)
人和动物都具有
语言符号(第二信号系统)
eg:谈梅生津,谈虎色变。人独有
过马路看见红灯停下,因为红灯被赋予禁止通行的寓意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迷笼实验)
主要观点
尝试错误说
学习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在此中形成刺激情境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渐进的,盲目的,不断试误的过程
学习的三大规律
准备律
心理准备而非行为准备
练习律
效果律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
主动自发,获得强化物得到强化后增加行为发生概率
斯金纳强化理论
强化的概念
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
给予愉悦刺激
负强化
撤销厌恶刺激
区分强化与惩罚
惩罚
正(给予性)惩罚
呈现厌恶刺激,eg:关禁闭
负(剥夺性惩罚)
取消愉悦刺激,eg:禁止喝奶茶
普雷马克原则
祖母/奶奶法则
想要A除非B
程序教学原则
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反馈,自定步调,低错误率原则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直接,替代,自我强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习理论
苛勒的接杆和叠箱实验
顿悟说
托尔曼目的学习理论
潜伏学习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不是盲目的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表征理论
动作表征(动作思维)
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
映像表征(形象思维)
前运算阶段早期
符号表征(抽象思维)
前运算后期及以后阶段
认知结构学习观
观点
学习实质就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
知识基本结构
基本概念
基本知识
基本原理
学习过程
获得新知识
转化知识
评价知识
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理解掌握学科基本结构
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观
认知同化理论
学习就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过程
同化三种模式
上位学习:新知识范围>旧知识
下位学习:新知识范围<旧知识
并列组合学习
eg:长方形的周长学习到正方形的周长学习是下位学习
先行组织者
概念:先于学习任务本身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具有高包容性,概括性,抽象性,将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eg:学习一个化学元素,呈现化学元素周期表
作用
将学习者的注意引向学习材料中的重要内容
集中概括即将呈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提示学习者已有知识与即将遇到新材料之间的关系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
知识观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
社会互动性
情境性
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抛锚式
具有五个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认知学徒制
支架式
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辅助学习
马斯洛学习理论
人格发展的动力——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内在学习理论
罗杰斯学习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
“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学习有两种模式
认知学习(无意义)
经验学习(有意义)
四个特征
全神贯注
自动自发
全面发展
自我评估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促进学习的心理气氛因素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同理心
学习动机
定义
是指激发学习行为,使之导向一定学业目标,并维持这一行为的动力倾向
奥苏泊尔的动机分类
认知内驱力
求知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因自我能力获取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
获取赞许认可的需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的基本观点
成就动机分为
力求成功者
对成功率50%的任务积极性最高
避免失败者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概念:指个人对自我是否能成功从事某一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个体成败经验
直接经验
替代性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醒
个体归因方式
归因理论
概念: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做出解释与推论
韦纳的“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
习得性无助感
(美)塞利格曼
指连续失败后,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从而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表征内容
陈述性知识(是什么)
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图式
程序性知识(怎么做)
产生式(如果—那么)
学习知识的迁移
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促进)与负迁移(阻碍)
顺向迁移(前对后)与逆向迁移(后对前)
150%的过度学习最为适宜
促进迁移的教学
整合学科内容
加强知识联系
强调概括总结
重视学习策略
培养迁移意识
技能的学习
技能的分类
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学习
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认知
联系
自动化
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动作技能的培养
指导与示范
掌握相关知识
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
形成正确的动作映像
获得一定的学习策略
练习
练习曲线
练习到一定阶段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反应称为高原现象(并非所有技能都存在)
练习方式
反馈
结果反馈
情境反馈
分情况反馈
内在反馈动觉
心智/智慧技能
加里培林的五个阶段模型
冯忠良的三阶段模型
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定向阶段
智慧技能培养
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
遵循智力活动按阶段性形成的理论
根据心智技能的种类选择方法
积极创造应用心智技能的机会
注重思维训练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问题的种类
结构良好
结构不良
问题解决的概念:指有一定情境引起,按一定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成功但耗时)
启发式策略(不一定成功但省时)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一人冻死公园云纹外
主观
已有的知识经验
认知结构
动机强度
思维定势
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酝酿效应
客观
问题情境
外界环境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
头脑风暴/分合法,联想技术
学习策略
迈克卡分类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了解)
精加工策略(新旧知识联系)
记忆术(位首谐关视语琴)
位置记忆法
首字联词法
谐音联想法
关键词法
视觉想象法
语义联想法
琴栓—单词法
组织策略(有条理的记忆)
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学习前)
监控策略(学习中)
调节策略(学习后)
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时间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学习努力管理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
复述策略
次数上
过度学习达150%效率最佳
方法上
画线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利用早晚学习
品德
概念
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道德的概念:是依靠社会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准则的总和
皮亚杰对偶故事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实在论—他律道德阶段
相对论—自律道德阶段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
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0—9岁
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
因恐惧惩罚而服从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
习俗水平9—15岁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按“好孩子的”要求做,以得到他人赞许
维护权威和秩序的定向阶段
尊重法律权威,个体拥有判断是非的法制观念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强烈义务与责任感,相信法制,但认为其是人为的,当不适应社会时可以修正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个体有个人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独立的价值标准
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溺爱/民主/专政型
父母价值观
家庭文化,经济,政治背景
家庭结构
社会环境
社会风气
大众传媒
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自身因素
自身的智力水平
品德培养方法
道德认知培养
言语说服
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小组道德讨论
道德概念分析
道德情感培养
移情能力培养
羞愧感
道德行为的培养
群体约定
道德自律
综合培养法
案例研究法
呈现案例
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
估计各种后果
探究
做出决策
游戏与模拟
角色扮演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的概念: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
促进学生学习
可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
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表述法(梅杰)
认知目标表述法(格兰轮德)
综合方法
教学目标的分类
以布卢姆为代表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
动作技能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两步骤
列举学习内容和行为
任务分析
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
探究学习
程度
自主探究
定向探究
探究训练模式
面对问题情境
提出假设,收集材料
形成解释,做出结论
分析探究过程
基于问题学习
合作学习
模式
学生小组—成绩分组
团队—竞赛—锦标赛
交错搭配
团队辅导个别化
个别化教学
程序教学
斯金纳直线式程序
克劳德分支式程序
掌握学习(布卢姆)
独立学习
适应性教学
个别化辅导
设置教学环境
课堂空间
教学组织
全班/小组教学,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课堂管理
相关概念
课堂:一种特别的环境
六大特征
多维性
同时性
即时性
不可预测性
公开性
历史性
课堂氛围:班级上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气氛
纪律
课堂管理的阶段性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
小学中年级阶段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
高中阶段的管理
课堂管理的目标
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课堂管理的过程
课堂规则和程序设计
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
把期望转化为规则和程序
确定后果
~建立
~维持和完善
鼓励投入学习
问责制
群体警觉
预防不良行为
转换管理
处理纪律问题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教师的注意
同伴的注意
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行为矫正原则(识设选必观减)
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设立基点行为
选择强化物和强化标准
必要的惩罚及其标准
观察行为并与基点做比较
减少强化的频率
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个人日志卡
整班代币强化
群体绩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