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古代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教育学考研: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写的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写的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编辑于2022-04-09 12:29:55中国古代教育史
原始社会
教育起源
1.杨贤江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2.特点
311简答题
后为奴隶社会特点变化
最根本区别:社会形态(原始共产主义VS阶级社会)
教育目的
目的一致、权利平等(生产、生活需要)
将贵族子弟培养成统治人才,等级性
教育内容
生产生活需要(生产劳动、宗教、艺术...)
六艺,为贵族服务
教育方式
生产生活中进行,学校萌芽
独立机构,体系(地方、等级)
教育手段
言传身教
学校教育
教育分工
男女平等—根源在于分工
对象:男女有别
教师
没有专职人员
3.学校萌芽
原因(产生条件)
1.生产力提高,一部分人脱离劳动
2.出现专门管理社会事务人员,推动专门教育的产生
3.文字产生形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类型
1.庠:养老兼教育
2.成均:乐教+宗教仪式
并不独立,教育只是其中一个职能
奴隶社会(夏商周)
夏
军事教育
学校
序
中央(国学)—教射、教育
校
地方(乡学)—军事训练、教育
均不是独立、纯粹的教育机关
教育内容
“明人伦” 军事训练
商
乐教
学
大学
右学,瞽宗;王都;礼乐
小学
左学,王都
等级、年龄划分
庠
同前
序
同前
西周
学在官府
简介
是西周重要的教育特征
含义
政治制度—只有官学没有私学,教育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没有分离设立
原因
客观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
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
特征
官师一体 政教合一
育人制度
学校教育
学校类型
国学(王都){大司乐}
大学
类型
辟雍(天子)
泮宫(诸侯)
教育内容
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小学
教育内容
行为准则、生活技能、书、数
乡学(地方){大司徒}
小学
教学内容一致
教育特点
等级制森严
学在官府
家庭教育
性质
对象:贵族子弟
先接受家庭教育,再接受学校教育
内容
基本生活技能与习惯
初级礼仪规范
初级数的概念 方位时间
女性:女德
特点
男女有别
计划性
六艺
简介
夏、商、西周教育内容
含义
礼乐射御书数
礼
礼仪 政治 道德 伦理
乐
艺术
射
射箭
御
驾驭马拉战车
书
文字(《史籀篇》我国最早识字课本)
数
算数
特点
文武兼备,诸育兼顾
思想道德+文化知识
传统文化+实用技能
文事+武备
礼仪规范+内心修养
意义
体现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辉煌
过渡时期(春秋战国)
私学学宫四本书 孔孟荀墨道法家
教育制度 与实践
私学兴起
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
土地私有—奴隶制解体—政治,经济下移—“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2.官学衰落,文化下移,学术下移
(1)贵族不重视教育(世袭制)
(2)王权衰落
(3)知识分子失去原有地位—学术下移
3.士阶级的出现
各诸侯国为了扩张“养士”—自由民想成为“士”—“私学兴起”
意义
1.自由(总原则)
(1)自由讲学
(2)自由就学
(3)自由办学
(4)自由竞争
2.教育思想
促进了百家争鸣
3.教育性质
打破了“学在官府”,使教师成为了专门职业
4.教育内容与方式
内容
突破了“六艺”—各家各派
方式
场所不固定,学术研究+教学
5.教育对象
扩大到了平民阶层(奴隶除外)
表现
养士之风盛行
养士 ®私学®养士之风
百家争鸣Û私学
稷下学宫
简介
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都城临淄稷门,著名学府
百家争鸣的中心缩影,养士之风制度化的终极体现
性质
官家操办,私家主持
官家®办学目的、主办者
私家®教学和学术活动
讲学,育才,著述,咨议于一体的高等学府
特点
1. 学术自由
1.来者不拒,包容百家
2.各家各派地位平等
思想
3.欢迎游学,来去自由(教师)
4.自由择师,学无常师(学生)
5.相互争鸣与吸收
思想
2. 尊师重道,待遇优厚
物质待遇高
政治待遇高:不治而议论
3. 不治而议论
含义
不做官,资政议政畅所欲言
意义
1.君臣关系®师友关系
2.自由,独立,待遇高
3.干政议政作用明显
4. 管理规范
中国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意义
1. 促进战国思想发展
2. 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3. 出色的教育典范
拓展:期会
选
1.简介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自由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2.含义
定期演讲会、辩论会,常规性的教学、学术活动,全校师生+四方游士
3.意义
(1)学术氛围:平等开放
(2)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
(3)思想:促进
(4)知识分子:独立,创造性
教育思想
孔子
教育实践
1.办私学
并非第一个
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
2.编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育作用
1.对社会
庶
较多劳动力
富
人民丰富物质生活
教
伦理道德
有顺序:先庶再富再教 中国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关系
2.对个人
性相近,习相远
1.含义
性:先天素质 习:后天教育环境
2.教育作用与人性关系
不背
1.生而知之者
上智
2.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
中人
教育只对中人起作用
3.困而不学
下愚
思想局限
3.意义
1.肯定了教育环境对人的作用
2.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思想,促进求学积极性
教育目的
学而优择仕
简介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含义
1.学习是通往做官的途径
2.做官的条件(优):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政治目的:培养官员
意义
1.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积极性
2.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直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教育内容
六经(“六艺”)
特点
1.偏重社会人事
2.偏重文事
3.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局限)
教育方法
好学起因
1.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不耻下问
2.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
3.启发诱导
1.世界上最早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含义
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启:开其意
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发:达其辞
3.训练思考方法
了解不回答
由博返约
复杂知识系统化,把握核心
叩其两端
不同方面,明辨是非
4.因材施教
中国最早
含义
1.了解学生特点
谈话
观察
2.针对性教育
道德教育
内容
1.仁
最高道德准则
2.礼
道德规范®形式
原则与方法
古文+含义
1.立志
有坚定志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克己
严格要求自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力行
“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
4.中庸
“两端执其中”: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5.内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思
6.改过
“过则勿惮改”改正
教师
1.学而不厌
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
(含义)
3.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爱护学生
信心,公正,关心,尊重
5.教学相长
最初指教师单方面以教为学,后引申为师生共同切磋进步
6.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会以爱教温”
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1.简介
孔子 教育对象
2.含义
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意愿,可受教育
3.实践
“自行束脩以上”(十条干肉见面礼)
脩:xiu
4.意义
1.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高贵的传统,促进求学积极性
2.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文化发展,百家争鸣
拓展:述评/贡献/影响
一、教育思想
(一)教育实践
创办私学;编订六经
(二)教育作用
1.对社会:庶富教(解释)
2.对个人:性相近,习相远(含义)
(三)教育目的
学而优择仕+内容
(四)教育内容
六经,即......
(五)教育方法
好学起因
(六)德育
1.内容:仁;礼(含义)
2.原则
(七)论教师
学会以爱教温
(八)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含义
二、评价
(一)教育实践
私学:max,思想发展
六经,儒家经典
(二)教育作用
1.对社会:第一个论述.......
2.对个人:肯定教育环境作用.......
(三)教育目的
..........
(四)教育内容
..........
(五)教育方法
启发诱导:世界最早
因材施教:我国最早
+好,学:至今仍是教育提倡
(六)德育
以“仁”为核心—今天
立志,严格,反省,改过—仍有意义
(七)论教师
严格,终身学习......教师选拔,培养启示
(八)教育对象
........
总结
综上所述,著名政治家,教育思想家,不仅对当时.......,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但是,由于时代局限性,不重视奴隶和女子教育,轻视科技、生产劳动,局限之处
孟子
教育实践
思孟学派 主张“仁政”
教育作用
对个人
性善论
1.善,人要有“四心”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恭敬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2.内涵
人非生而向善,而有向善可能—“善端”
3.教育作用:扩充善性
(1)存心养性:发扬“善端"
(2)求放心:寻求失落的良心
4.意义
肯定了教育作用
对社会
1.“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2.通过扩充每一个人的善性®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明人伦
含义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义
明确此后两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性质:宗法的社会—伦理教育
理想人格
大丈夫
简介
孟子
含义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高尚的气节
只向真理低头,不向权贵低头
3.浩然之气
心理状态 精神境界
途径
志动存诸
1.持志养气:志向,发善端
2.动心忍性:逆境磨炼人格
3.存心养性
发善端
4.反求诸己
反思
教育方法
深而多心
1.深造自得
内发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深入学习,自己独立思考见解®左右逢源
2.盈科而进
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
(1)简介
孟子,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思想
(2)含义
a.不同学生有不同教法,如:及时点化;德行;才能;答疑;间接教育
b.创造性提出“无言之教”
(3)意义
a.方法多样性
b.因人而异
4.专心致志
荀子
教育实践
口口相传,“六经”,帮助儒学恢复发展
教育作用
对个人
性恶论
人性恶端
性伪之分
性: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
伪:泛指后天一切努力使人发生的变化
本性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性不加节制®恶
性伪之合
人可以被教育向善
化性起伪
教育作用:改变恶性,化恶为善
对社会
使每一个人化性起伪®国泰民安
教育目的
俗儒
教条 不知所用
雅儒
敢于承认无知
大儒
知识广博 “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由已知推未知,自如应对新事物®自如治理国家
教育内容
儒经
以《礼》为重点,不重视《易经》
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
1.闻见:学习起点
外铄论
2.知: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兼陈万物而中悬衡”:全面认识,综合分析
“虚壹而静”:广则能兼,专则能深,亦动亦静
3.行:实践 最高阶段
论教师
最为提倡尊师
地位:治国之本
“师云亦云”:无条件服从
要求
1.有尊严而令人起敬
2.德高望重
道德
3.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
4.见解精深而表述合理
讲授
思考题
辨析:荀子说过:青,取之于蓝,而出于蓝。可见荀子在师生观上,主张“不唯师说”。
错误
“青,取之于蓝......”:学生学习后可以超过老师; “不唯...":不以教师所说作为唯一答案
"青.....":学习结果上超过老师;荀子认为“师云亦云”对于教师绝对服从,是学习过程
因此,题目的说法是错误
比较荀、孟异同点
.......为需要展开说
一、相同点
1.孟开创思孟学派;荀子口口相传六经—均对儒学传播,发展起推动作用
2.教育作用
均重视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
3.教育内容
儒经
4.教育目的
培养知识和道德兼备的统治者
二、不同点
1.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不同
孟子:内发论。从性善论出发,肯定人天生具有“善端”,提出深造自得的方式“发善端”,扩充善性
荀子:外铄论。从性恶论出发,认为“性伪之分”,即人生不具有道德和理智,只有通过“闻见知行”的学习过程,才能达到“性伪之合”,从而“化性起伪”,改变自身恶性
2.教育目的
孟子:明人伦,大丈夫
荀子:大儒........
3.教师观
荀子更为提倡尊师.......
4.德育内容(如考察德育观异同则将3改成4)
孟子:将“仁义”作为最高道德准则
荀子:吸收法治的一些思想内容,使礼包容法
墨子
教育实践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农:农民
工肆:小手工业者
教育作用
教育为政治服务
对个人:“素丝说”
待染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强调了教育与环境作用
对社会: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教育目的
“兼士”或“贤士”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道德+逻辑思维+知识需求
辩乎言谈:上说下教
教育内容
1.科学与技术教育
生产,军事,自然科学知识
2.思维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辩乎言谈”
三表法
1.历史经验和知识
2.依据民众的经历,以广见闻
3.在社会实践中检验思想和言论正确与否
3.政治和道德教育
4.文史教育
未在大纲
教育方法
1.主动
儒:“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墨:“虽不叩则必鸣,主动施教”
2.创造
儒:“述而不作”
墨:“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总结+创造
3.实践
儒:重动机 墨:重动机+效果
儒:道德实践 墨:生产劳动、科技、军事技术(范围更广)
4.量力
中国教育史首提
学生:量力而学
教师:量力而教
未在大纲
墨与儒对比
一、相同点
(一)教育作用
均肯定了教育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
知识,道德
(三)教育内容
文事,政治
(四)教育方法
重视实践
二、不同点
(一)教育实践
墨: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平等
儒:贵族阶级
(二)教育作用
墨:素丝说,“兼爱”—平等教育作用观
儒:与人性有关—孟性善论/荀性恶论/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三)教育目的
墨:辩乎言谈,多了逻辑思维上的要求
(四)教育内容
墨:科学,军事,生产劳动,思维训练
(五)教育方法
1.主动
2.创造
3.量力
4.实践
道家
教育实践
对社会文明的批判
1.道:宇宙本体和法则
2.法则:“自然”、“无为”
教育作用
法自然
摒弃社会影响
理想人格
逍遥
个性追求自由
摒弃社会责任,义务束缚
学习方法
“闻之疑始”®怀疑六经
法家
教育实践
提倡“耕战”的教育,兵农合一
耕:经济实力
战:军事实力
教育作用
人性利己说®绝对的性恶论(教育无作用)—法律高压
教育内容
禁诗书,以法为教
教师
禁私学,以吏为师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简介:出自《礼记》,是 写的,关于 著作
《大学》
简介
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写的关于大学之道的著作。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内容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将天生的善性发扬光大
亲民:由己及人 民众
止于至善:每个人在不同身份尽善尽美
八条目
格物
致知
学习儒家经典
诚意
意念、动机的纯正
正心
保持认识的中正
修身
过渡 (内®外) 人品质的全面养成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外 止于至善
特点
1.易解性,可行性
2.层次性:要求低®高,自己®他人®社会
3.高道德要求
《中庸》
简介
出自《礼记》,是思孟学派所写的,论述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的著作
性与教
人性论和教育作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顺从、发展本性®道
人性得到保存和发展靠教育
中庸
最高道德准则
含义
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杜绝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自我完善两条途径
“自诚明,谓之性”或“尊德性”
孟子—深造自得
向内省察 以助于向外求知
内发论
“自明诚,谓之教”或“道问学”
荀子—闻见知行
向外求知 以完善自身
外铄论
相辅相成
学习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
孔子:学思行
荀子:闻见知行
学问思辨行
拓展:中庸“学问思辨行”与大学“八条目”异同
1.出自......,原文
2.出自......,原文
3.相同
层次性,可行性
4.不同
(1)要求水平不同
八:高
学:低
(2)范围不同
八:人生
学:知识获得
《学记》
简介
出自《礼记》,相传思孟学派乐正克所作,世界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被誉为“教育学的雏形”
教育作用与目的
对社会
“化民成俗”:教化人民养成良好习俗
对个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特点
教育与政治相结合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学制与学年
学制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按照行政建制建学
学年
两段,五级,九年
中国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两段:第七年®小成 第九年®大成
视学与考试
视学
周天子视察学宫,开学典礼,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考试
“一年,三年,小成,大成”
循序渐进
德智并重
教育教学原则
1.预防性原则
“禁于未发之谓豫(预)”
2.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
3.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训的读音)
4.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
预时渐习 原文+含义
5.长善救失原则
注意差异+扬长,克服缺点
6.启发诱导原则
“道(导)而弗牵(强迫),强(激励)而弗抑,开而弗达”+含义
7.藏息相辅原则
劳逸结合,课内课外
长发藏相
8.教学相长原则
教师单方面通过教而学(以教为学),后人引申为师生相互促进
教学方法
讲解法
“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问答法
练习法
循序渐进的练习
拓展:述评《学记》
一、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三)教育原则
(四)教育方法
二、评价
世界上最早........,“.....雏形”
(一)教育作用与目的
1.肯定了教育作用,体现儒家重视教育
2.教育与政治相结合,为社会、政治培养人才的职能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历朝历代延续,学年——古代年级制萌芽
2.学校管理:国家重视教育,德智,循序渐进,科学,全面
(三)教育原则
全面,系统阐述
其中启发诱导........,对当时乃至今天的教育都有重要影响
藏息相辅:劳逸结合,课内+课外
(四)教育方法
不单一,讲授+练习+问答
与原则联系
综上所述,学记系统阐述儒家学者教育教学思想,是中国儒学当之无愧的一本教育学著作
《乐记》
乐教,公孙尼
艺术教育:音乐+礼乐
艺术+道德+政治教育
秦汉时期的教育
秦
统一文字
“书同文字”—小篆®隶书
习字课本《仓颉篇》
文化教育贡献
严禁私学
目的
中央集权
焚书坑儒
百家争鸣结束
吏师制度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教师发展倒退
两汉
文教政策
汉初
311选
“无为”而治
(黄老之学)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察举制
地方推荐+中央选官
2.允许开办私学
3.废除“携书律”
恢复儒经
今文经学
后期发展为谶[chèn]纬神学
用统治者意愿解释经学
古文经学
恢复儒经本来面目
汉武帝
三大文教政策
简介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对贤良策》记载),下令在全国颁布并实施的...
政策内容
1.“推明孔氏,罢黜百家”
总纲领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材:儒家经术
德:儒家道德观
材:儒经
措施
1.立五经博士
2.创办太学
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影响
1.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重教兴学
2.促进教育的政治伦理化,教育为中央集权服务
3.结束百家争鸣,实现私学的统一
教育儒学化
汉朝学校系统
官学
中央官学
太学
简介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中央官学
诞生标志
为五经博士设弟子
标志太学创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教育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特点
1.培养目标
“经明行修”的官吏,三纲五常
2.教学内容
统一教材:五经(今文经学)
3.教学形式
个别/小组
“大都授”集体上课
次第相传
4.考试
设科射策
科:等级
策:试题
射:比喻答题过程
5.教师与学生
教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等
太学教师首领
西汉:仆射
东汉:博士祭酒
意义
1.第一所完备规划,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
2.用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始于太学
3.太学生反抗宦官—学生运动史第一页
局限
太学教学中排除异己学说—束缚思想发展
鸿都门学
简介
东汉,汉灵帝,中央官学,世界上最早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性质
代表宦官集团利益,是宦官与官僚斗争产物
学习内容:诗赋书画
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意义
1.打破儒学统一官学,促进学校多样化
2.为后世提供办学经验
3.世界上最早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官邸学
311选择题
贵胄学校
等级性
宫人为教育对象
地方官学
郡国学
学
简介
汉朝时期地方官学
创建
始于汉景帝时期“文翁兴学”
蜀郡太守文翁将地方官吏送入京城向博士学习,一段时间后回蜀郡,根据成绩授官。汉景帝赞赏,下令在全国普遍设立
目标
本郡官吏
向本郡推行道德教化
乡射
乡饮酒
县道邑
校
乡
庠
聚
序
按行政体制建学
私学
311选择题
1.兴盛的原因
(1)汉初缺乏官学设置
(2)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3)古文经学
2.种类
书馆
蒙学教育(初等教育)
初级私学
识字,书法,儒学基础《急就篇》(史游),流传最广的识字教材
高级识字、系统认识字—《尔雅》;《急就篇》《仓颉篇》《凡将篇》初级识字
经馆
高级私学
专经讲授
古文经学
选士制度
察举制
1.简介
汉文帝创立,汉武帝在董仲舒建议下,察举制制度化
2.内容
(1)制度化标志
设“孝廉”一科
(2)方式
举荐+考试
开创了儒学取士局面
(3)科目
孝廉(最主要),茂材(特殊才能),贤良方正,明经(儒经)
(4)取士范围扩大到布衣之士;儒学受优待,开创儒学取士局面
3.影响
积极
1.使“学而优择仕”成为现实
2.使社会形成讲习儒学风气
3.有利于中央集权
4.科举制的先导
局限性
1.贿赂成风
2.缺乏标准
难以保证公平
董仲舒
教育实践
三大文教政策
同上
教育作用
性三品
圣人之性
自觉向善
中民之性
教育向善
斗筲(读稍)之性
刑罚
论德育
1.德育作用/地位
立政之本
2.德育内容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中国封建体系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
3.德育原则与方法
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思想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仁:他人生命价值和权利
义:个人社会责任和义务
“必仁且智”
情感,认知统一
强勉行道
努力
教育与刑法关系:“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王充
教育实践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1.天道自然:不具备意志
2.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3.人死神灭
2.“极问”和“贵通”
极问:反对毫无思考的迷信教师,大胆提出质疑
贵通:反对记诵章句,要求博古通今
教育作用(人性论)
对个人
性三品
中人以上
中人
中人以下
均可教育向善,难易程度
对社会
间接性,隐效性
重视教育
教育目的
鸿儒
创造性理论学术人才,兴论立说,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培养......的人
文人
知识渊博+实际结合
称职行政人才(大儒)
论学习
学知与闻见
博览群书+留心观察(“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思考与求是
校验,有证
问难与距师
师生观
敢于质疑+思想上自己见解
决定人性因素
正性:五常
随性:遗传
遭性:劣性
拓展:董仲舒王充异同
一、相同点
(一)教育作用
性三品,人分成三个等级
均重视教育作用
(二)教育目的
继承和发展孔子的“学而优择仕”,培养统治者,德才兼备
二、不同点
(一)学术流派不同
董仲舒:今文经学,用统治者意愿解释儒经
王充:古文经学,恢复儒经的本来面目
(二)对社会、自然哲学观
董仲舒:君权神圣,天人感应
王充:万物自生,万物一元
(三)教育作用
董:人性决定作用,圣人.....;中民.......;斗筲.......
王:均可教育向善,难易程度不同
(四)教育目的
董:三纲五常,教育为社会服务,教育强化官方意识形态
王:鸿儒,文人............ 具体培养人特征、创造性
(五)教育内容
董:独尊儒术
王:博通百家
(六)论教学
董:重视儒家道德,三纲五常,重义轻利
王:重视学习方法,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
拓展:经学教育
1.简介
中国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特点。始于汉武帝时期,以太学正式设立为标志,历朝历代延续
2.表现
(1)学校
太学,郡国学,四门学,国子学等
(2)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分,师法和家法等,并定期召开经学会议,统一教材
(3)选官制度
察举制,科学制—以儒经取士
3.评价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儒家入世,仁政政治思想,有利于国家稳定,提升管理质量
(3)排除异己学说,最终自身走向僵化
拓展:育士制度
一、文教政策
简介+政策+措施
二、官学
(一)中央官学
1.太学
2.鸿都
3.官邸
(二)地方官学
郡国学
三、私学
1.书馆
2.经学
四、评价
(一)文教政策—影响
(二)太学:.......... 鸿都门学:.......
(三)郡国:..........
(四)私学:兴盛,官学补充
总体上,三大文教政策指导下,用学校教育强化意识形态,标志着读书做官和独尊儒术的确立
清朝时期的教育
文教政策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1.崇儒,倡理
2.广兴学校,严门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中央官学
国子监
监生历事+积分法+分斋教学
管理监事大臣
分校:南学
讲学:辟雍
西周:大学,天子
宋朝:太学外舍
清朝:国子学讲学
宗学,觉罗学
贵胄学校
算学,俄罗斯文馆
地方官学
府、州、县、卫学
六等黜陟chù zhì法
简介
清,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
内容
考试成绩分为六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奖惩
动态管理
意义
积极性,质量,创新
社学、义学、井学
义:少数民族 井:云南边疆
官学特点
1.重视八旗子弟教育
2.六等黜陟法,动态管理
3.俄罗斯文法
4.分斋教学制度
私学,书院
总体
沉寂—复苏—官学化
类型
理学
制艺
博习经史辞章
诂经精舍,学海堂
经世致用
漳南书院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简介
清,阮元
宗旨:追求汉代考据学说
特点
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
只做学问,不问科举
2.各有所长,因材施教
前句教师,后句学生
3.教学与研究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意义
优良传统
改变书院官学化倾向
促进学术文化发展
漳南书院(颜元)
教育实践
创办了....
简介
颜元创办
清,经世致用
教育实践
对传统教育批判
1.严重脱离实际
2.义、利对立观
“利”必须符合“义”
3.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教育目的
“实德实才之士”
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通才
专才
教育内容
“真学”“实学”
六艺教育:托古改制
六斋
文事
礼乐书数天文地理
武备
兵法,战法.....
经史
《十三经》
艺能
水,火,工
理学
程朱理学
帖括
八股
目的:“应时制”,招生
评价
自然科学+军事知识+经史礼乐
分科设教,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
教育方法
习行
联系实际,反对静坐
目的
反对程朱,不利于人才
不利于健康
意义
重大革新
选士制度
科举制
科举成为国家抡才大典
311 翻译科
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学校成为科举附庸
教育思想
黄宗羲
“天下为主,君为客“
学校职能
”公其非是于学校“
简介
黄,学校职能
内容
学校
培养人才+议论国家政事
目的
学校议政—全天下人普遍议政—改变君主一人决定
实践
讲学+议政
寺观,庵堂改成书院,小学
评价
国家决策民主化
近代议会思想萌芽
了解
教育内容
广泛实用
教学思想
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
论教师
地位:宰相
教师议政
王夫之(了解)
教育作用
教育治国之本
教育发展受制于政治和经济
教育作用
性日生日成—继善成性
教育思想
因人而进
施之有序
学思“相资以为功”
德育
人欲不可灭——”节欲“
立志,自得,力行
教师
主导作用
”必恒其教事“
”明人者自明“
”正言“”正行“”正教"
明朝时期的教育
文教政策
“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
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理学,删节《孟子》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中央官学
种类
国子监,宗学,武学
国子监:南北国子监,放宽入学限制,监生历事,积分法
宗学:贵胄学校
监生历事
简介
明,国子监,实习制度
含义
历事:历练政事
学习年限®历事®考核
上等:授官
中等:再历练
下等:回国子监
意义
中国古代大学最早实习制度
积极,质量,创新
明官学特点
国子监
新发展
放宽等级
监生历事+积分法
地方官学
普及度最高
社学:完善
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
地方官学
种类
儒学,专门学校,社学
社学:强制性,数量最多
私学,书院
总体
沉寂—勃兴—禁毁
东林书院
简介
北宋理学家杨时讲学,顾宪成,顾允成复修
影响最大,“东林学派”,抨击朝政,后遭到禁毁
特点
思想
推行程朱,《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学规
讲会
《东林会约》,讲会制度化
学术与政治相结合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意义
文化学术中心+政治活动中心
议政思想是明朝出色的教育典范
选士制度
鼎盛但僵化
1.建立科举定式
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地方入学考试
省城
京城礼部
皇帝
2.八股文固定文体
公正客观
败坏学风,束缚思想
3.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必由学校
积极求学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附庸
教育思想
王守仁
教育作用
存天理,灭人欲
心即理,与生俱来,人人都有,不会泯灭
后天被物欲蒙蔽
教育作用
”学以去其昏蔽“,”致良知“
论教学
教育内容
“六经皆史”,记诵X,“明吾心之常道”
教育方法
知行合一
静处体悟
事上磨炼
省察克治
贵于改过
“处事治于”
儿童教育
批判传统不顾及身心特点,“小大人”“囚犯”
顺应惰性:兴趣®爱好嬉游
方法与内容
“诱之歌诗,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但贵精熟”,教育要留有余地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赵匡胤
文教政策
兴文教,抑武事
措施
1.重科举,重士人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3.尊孔崇儒,辅以佛道
4.理学兴盛,书院兴盛
理学:道德神学
“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官学
宋朝官学特点
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备
中央:国子监
地方:提举学事司
官学类型多样化
等级限制放宽
311 书学取消限制
学田制度确立
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简介
范仲淹,宋仁宗
内容
中央官学
创建太学,引入“苏湖教学法”
地方官学
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科举制
停帖经、墨义,着重经学、诗赋、策论
熙宁兴学
简介
王安石,宋神宗
内容
中央官学
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地方官学
恢复和发展地方官学
科举制
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诗经》《尚书》《周礼》
专门学校
恢复,创立武,律,医
崇宁兴学
简介
蔡京,宋徽宗
内容
中央官学
新建辟雍,发展太学,三舍法+积分法
辟雍(太学的外舍)
地方官学
全面普遍设立
科举制
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专门学校
恢复医学,创立书,算,画学
学制体系
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影响
前两次失败,但均向前推进宋朝教育
第三次更大影响
北宋文教政策最重要最直接体现
学校管理制度
三舍法
简介
王安石,熙宁兴学,创办于太学,的学校管理制度
内容
外舍
内舍
上舍
上等:直接授官
中等:殿试
下等:礼部试
意义
平时+考试,学行优劣+官职任命®积极性,质量
上舍考试+科举:提升太学地位
创新
苏湖教学法
简介
分斋教学法
胡瑗,湖州州学,创办
范仲淹,庆历兴学,引入太学
内容
经义斋
儒经—统治人才
治事斋
治兵,治民,水利等专长技术,管理人才
主治一科,兼学其他科
意义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科教学制度
实用科目纳入官学体制,取得与儒经同等地位
开创主副修先河
积分法
简介
始创于宋太学,元朝国子学趋于完善
含义
积累计算学生当年学业成绩来升级的方法
每月考试一次®积分®升级
与升斋等第法,三舍法结合,作为升舍依据
意义
积极性,质量,创新
私学
初级:蒙学(私塾)
私塾:民间所办蒙学统称
简介
8-15儿童,小学阶段教育统称
教育内容
初步道德行为训练+基本文化知识技能
教育方法
教育宗旨
严格要求,打好基础
行为培养
重视用《学则》、《须知》形式培养儿童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
文化知识+伦理道德
学习动机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识记+领悟
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
蒙学教材
类别:分类,按专题编写
识字:《三》《百》《千》
三:宋末,王应麟
百:宋初
千:南朝梁,周兴嗣
伦理道德:《....训》
历史:《....史》《...蒙求》
诗歌
名物制度:《名物蒙求》(方逢辰)
特点
分类按专题编写,内容形式多样化
韵语形式编写,符合心理特点
学者亲自编写,质量较高
日常生活联系
识字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
高级:书院
简介
自唐宋之后,中国古代高等私学组织形式
私人藏书+教学+研究合为一体,私学
发展
唐
(萌芽)原因
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制度
佛教禅林
宋
(制度化)
原因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兴盛原因
统一,士心向学
鼓励私学
佛教禅林
印刷术的大力推行
元,明清(官学化)
典型书院
北宋
白岳应天嵩石茅
南宋
白岳,丽泽,象山
311选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揭示》
简介
朱熹复修,在此形成了《...揭示》,是书院教育宗旨,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标志着书院的制度化。
内容
教育目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治学顺序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论语》)
处事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春秋繁露》)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论语》)
意义(特点)
明确了教育目的、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要求,使书院有了纲领性学规
汇集儒家典籍形成
集中体现了书院精神,不仅对后世书院,甚至对官学产生重要影响
明:东林书院
清
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漳南书院
书院特点
选士制度
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
常科,制科之分
311选
制科里童子科
地位®取士正途
规模扩大,名额递增
人数
特奏名:多次不中,年长
确定“三年一贡举”
殿试成为定制
程序
州试—省试—殿试
新制,防作弊
糊名制,誊录制,锁院制,别头制
考试内容专用《三经新义》
元
文教政策
遵用汉法
中央官学
国子学
学习汉文化
升斋等第法+积分法
蒙古国子学
本民族人才
回回国子学
波斯文字——中央官学当中最早的外国语学校
地方官学
路,府,州,县,小,社,专门学校
社学
简介
创办于元朝,地方官学,给农村地区8-15岁儿童进行初等教育的一种学校形式
发展
明:制度完善,普遍设立,强制性
清:普及面更广
意义
发展农村教育,创新
管理
中央
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
地方
儒学提举司
私学,书院
保护,提倡,加强控制®官学化倾向
科举
科目:经义,词赋,策论
民族歧视明显
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答题标准,重视理学—逐渐僵化
制度日趋严密
金
311
国子监:负责刊印各种教科书
女真教育体系: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女真太学/女真府,州学
教育思想
王安石
易考,超纲
教育实践
主持熙宁兴学(展开)
教育目的
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道德修养首位
教育内容
“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经术:博学多闻
朝廷:礼乐刑政之事
武事
论教学
系统的人才理论
环环紧扣
教之之道:人才教育培养问题
严格挑选学官
教学内容:实用
实际才能
养之之道:人才管理问题
饶之以财
约之以礼
裁之以法
取之之道:人才选拔问题
自下而上推荐
授官:德行+才能
考察:察其言,观其行,试之以事
任之之道:人才使用问题
任其所宜
久其任
朱熹
教育实践
《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白鹿洞书院揭示》
展开
教育作用
性即理
理:世界本原,客观存在
即:仁、义、礼、智
人性
天命之性:至善至纯
气质之性:“理”+“气”,有善有恶
气:人欲
”明天理,灭人欲“或”明明德“
教育阶段
小学与大学
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小学
8-15岁
任务
圣贤坯璞
内容
“学事”:道德+习惯+文化
方法
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首创《学则》《须知》形式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大学
15岁以上
任务
在“坯璞”基础加光饰—对国家有用的人
内容
“明理”:知其所以然
方法
自学,研究
不同观点交流
朱子读书法
心志体力渐熟
虚心涵泳
虚心:虚怀若谷,不先入为主
涵泳: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居敬持志
居敬:专心专一
持志:志向
切己体察
实际行动
着紧用力
抓紧时间,抖擞精神
循序渐进
不可颠倒,量力而学,不可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
熟读成诵
精思要旨
评价
反映中国古代读书的研究成果,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局限
伦理道德的圣贤之书
忽视与实践联系
论德育(超纲,易考)
地位
教育里首位
任务
存天理,灭人欲—明人伦
方法
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文教政策
“重振儒术,兼容佛道”
(一)内容
1.崇儒兴学:提高地位
2.兼用佛道:发展不均衡)不同皇帝)
3.发展科学
4.任立私学
(二)影响
1.教育制度
出现宗教形式的学校(崇玄馆)
2.教育组织形式
相互借鉴和吸收—为书院奠定基础
3.教育思想
不断融合
二、教育管理制度
(一)教育管理机构
国子监(读见)
1.简介
隋出现,教育管理结构,历朝历代沿用
2.发展
隋文帝
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设国子祭酒一人
后来
改名为国子监,从太常寺中脱离,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次有了由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标志着教育发展成为独立的部门
3.职能
主要管理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
(二)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和地方
中央官学
国子监-国子祭酒
地方官学
地方长官长史
统一和对口
国子监
统一管理
对口部门
专科学校
三、育士制度
(一)中央官学
1.六学一馆
(1)名称
国子学
太学
四门学
等级不同,学习儒学
律学
书学
算书
广文馆
不受年龄限制(311选)
进士科备考
(2)特点
1.均由国子监管理
2.等级制明显
3.类型,内容多元化
4.完备管理制度—《唐六典》
(入学、考试、休假等规定)
2.由对口机构管理的专科学校
如:太医署—医药学;太乐署—乐舞学
(二)地方官学
州县二级制
1.简介
隋唐时期地方官学
2.内容
经学,医学,崇玄学
3.学生出路
升入四门学
参加科举(乡贡)
地方官吏
自由职业
(三)私学
1.兴盛原因
(1)鼓励私人办学-政策
(2)太平年代-社会
(3)科举考试-政
(4)私学本身多样、活力-私
(5)经济繁荣-社
2.类别
初级私学
识字,生活技能
高级私学
以教师为中心,自由®书院(唐后期)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总特点 /为什么中国古代封建教育体制完备于唐?
1.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地方
统一+对口
2.教育管理制度
国子监
独立教育机构
《唐六典》
完备
3.教育性质
等级性明显
教育
4.学校分布
学校分布面广,普及程度高
5.学校类型
多元化(六学一馆,专门学校)
6.学校职能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合一
7.学校教育内容
丰富
学校
8.重视医学
9.科举制产生
学校教育发展,提高人才质量
四、选士制度
科举制
性质
中国古代,从隋开始,分科考试,以成绩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
产生
隋
标志
进士科设置®正式产生
原因
统一需要大量人才、官吏
庶族势力增大®分享权力
九品中正制不适应当时社会需求
西魏时期已有不全凭门第的取士方式(五经课试法)
发展
唐
武则天
殿试,武举,糊名制
程序
乡试®尚书省礼部®尚书省吏部
来源
生徒
乡贡
科目
秀才
最难
明经
二经以上
进士
精熟一经
人数最多
明法
明算
明书
方式
帖经(填空),墨义(默写),口试,策问(治国安邦),诗赋
科举vs学校教育
相互促进
科促学
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前提
学促科
提供人才,提供质量
相互制约
科制学
指挥棒(学校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考试)
学制科
兴衰直接影响选拔人才质量
当统治者只重科举,不重学校教育®学校会成为科举附庸
根本原因(学校附庸原因)
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制约
影响(评价)
积极
1.加强中央集权
a.中央掌握选士大权
b.官吏文化修养
c.扩大统治基础(士,庶)
d.笼络人心
2.使选士与育士相结合
a.学习风气
b.思想统一
c.教育普及
d.扭转风气(重经轻科,重文轻武)
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a.知识才能,而非门第
b.策问,诗赋检验人的能力
c.我国是最早文官考试制国家
消极
1.当统治者只重科举,不重学校教育®学校会成为科举附庸
2.欺骗性
a.评分主观
b.作弊现象严重
c.考生为功名利禄学习
3.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a.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b.影响知识分子性格
c.功利色彩的畸形读书观
拓展
科举制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五、教育思想
(一)中外教育交流
311选
1.新罗
措施
条件
等级,后期放宽
宿卫(留学生名字)
年限
10年
费用
唐政府供给
去向
(1)回归本国
(2)科举
影响
国学制度
国子监(简化)
附属专科教育
地方官学
2.日本
官学
中央,地方(学校体系)
大学寮(育人+行政机构)
(国子监+国子学)
教育内容
经学
教育管理
束脩礼
医学教材
文字
借汉字创造
(二)韩愈
1.教育实践
重振儒学的卫道者
道:仁义之道
尊孔孟,排异端,反对佛教
2.教育作用
性三品
上品:善性
统治者
中品:可善可恶
平民
下品:恶性
劳动人民
性三品
(1)人性决定教育作用
上品®发扬
中品®向善靠拢
下品®刑罚
(2)人性决定教育权利
上,中品
(3)人性决定教育内容
儒经
3.人才培养
(1)论学校教育与措施
用德礼而重学校
德:德政 礼:礼教
学校教育为政治服务
学校任务
训练官吏
整顿国学
招生:放宽入学等级
学官选任:实际才学
转变学风:恢复教学秩序
恢复,发展地方官学
(2)论教学
目的和内容
“修先王之道,读六艺之文”
前半句目的,后半句手段(内容)
学习问题
努力勤学,多读博学,积极思考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生动活泼
4.人才选拔
(1)斥责科举
a.畸形读书观
b.科举考试内容僵化
5.论教师
简介
《师说》,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内容
尊师原因
1.学生
“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政治
“天地君亲师”,师长—皇帝
3.社会
重振儒道
教师任务
传道
仁义之道—首要任务
授业
“六艺”经传,古文
解惑
学生疑问
择师标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
师生关系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拓展:中国古代师生观发展
一、师生观
1.孔子:“学诲以爱教温”
2.墨子:主动施教,合其志功
3.荀子:绝对尊师
4.《学记》教学相长
5.王充:问难与距师
6.韩愈:民主
二、发展
1.高要求:孔、荀
2.尊师:荀子、韩愈
3.逐步走向民主:荀—王充—韩愈
均要展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曹魏
中央官学
1.太学
(1)考试:五经课试法
(2)内容:古文经学
2.律学
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
九品中正制
1.简介
三国时期,魏文帝,选士制度
2.含义
(1)九品:品德、才华分为九个品级
(2)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再中央考核授官
3.性质
严格士庶之分,满足士族教育特权愿望的选官制度
4.影响
倒退
等级制更明显
严重挫伤求学积极性
二、西晋
国子学
1.简介
西晋时期,中央官学内容与太学一致
2.性质
严格士庶之分,满足士族教育特权愿望
3.影响
等级制更加明显,倒退,挫伤积极性
三、南朝宋
(一)四馆
1.简介
南朝宋,宋文帝
2.性质
儒,玄,史,文
四馆并列,各自招生
3.意义
打破了汉以来儒学独霸中央官学的局面
(二)总明观
东观(读冠)
1.简介
南朝宋,宋明帝
2.性质
儒,道,史,文四科
总明观是总领导机构
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
3.发展
四个单科性质大学—在多科性质大学实行分科,有了总领导机构
四、北魏
311选
(一)中央官学
1.太学《众文经》
2.中书学(国子学)
3.皇宗学
皇子皇孙 首创
4.三学分建制
国子学(中书),太学,四门小学
(二)地方官学
州郡学
教育思想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南朝梁
一、教育实践
《颜氏家训》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二、论士大夫教育
(一)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a.性三品:士大夫®中人,只有教育向善(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b.保持社会地位
c.谋生手段
(二)教育目标
治国人才
通才
专才
(三)教育内容
德
孝悌
艺
经史
杂艺
实际才能,重视农业生产知识(并不做)
三、家庭教育
重视早教
原因
心灵纯净,可塑性强
关键期
原则与方法
重视环境通用语,早教严慈不偏宠,体罚德育重心理
共8点
德育:孝悌,立志教育
论学习
端正学习动机
自我完善
眼学
书本知识+实践经验
拓展:述评
一、教育思想
二、评价
(一)对不良士风的批判与揭露
1.士大夫不学无术
2.朝廷腐败堕落
(二)对不良学风的批判与揭露
只学儒经,忽视其他实际才能
(三)家庭教育
1.对早教重视
2.反对偏爱、溺爱
不偏宠,严格
3.重视环境熏陶,重心理变化,内外
(四)局限
只提到士大夫,等级性;可以体罚—时代局限
总结:第一部..........,当时,至今现实意义
其他科目:贤良方正,明经,茂才
统一经学教材
石渠阁会议
白虎观会议
刻在石经上
章句之学
师法
博士/经学大师的经说
家法
对师说有所发展,形成一家之言,为朝廷认可
311选
博士
首领
西汉:仆射(叶)
东汉:博士祭酒
学生
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