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货币供给
从供给的角度谈经济生活中多少的货币数量才是适当的——理论上说,货币供给应该取决于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即交易性货币需求+资产性货币需求。
编辑于2022-04-09 19:42:29货币供给
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向经济中投入或收回货币的行为过程
货币供给量:一国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现金:中央银行供给,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存款货币:商业银行供给,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性负债
货币供给机制与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与二级银行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金融体制:“中央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二级银行体制下 “基础货币—存款货币”的“源与流”双层货币供给机制
中央银行:提供和调节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存款货币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账支付等业务活动创造存款货币
计划经济与符合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货币供给由计划调整决定,货币供给源流合一,不分基础货币和派生存款货币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划经济→改革开放)的货币供给机制及特点:货币供给机制是单一的计划机制
改革开放后的货币供给机制及特点:1984.1.1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专司中央银行职能,标志着“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银行体制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基础货币—存款货币”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开始形成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与特点分析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Ms=B·m,Ms为货币供给量,B为基础货币,m为货币乘数,表明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成正相关关系
货币供给过程及其特点
货币供给过程涉及的四个行为主体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存款人
借款者
货币供给的主体:中央银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包括接受活期存款的存款性金融机构),即“中央银行—存款货币机构”二级银行体系
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策源并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扩张并创造存款货币,由此形成了“源与流”的双层货币供给机制
银行体系供给货币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
实行部分比例存款准备金制度
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微观经济主体存在贷款需求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及其构成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储备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基础货币的构成(根据IMF定义)
银行体系之外的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库存现金(“库”:商业银行的业务库)
指已经从中央银行发行库中提出来而尚未被公众提走的部分 (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发行库中提现后库存现金增加,相应减少的是中央银行准备金存款)
准备金存款:商业银行等存款性公司在中央银行账户上的存款
存款性公司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根据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要求计提
存款性公司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根据自身经营决策和运营需要存入,主要用于清算和提取现金
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
流通中现金+库存现金: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
准备金存款: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
我国的基础货币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列在“储备货币”栏中,主要由货币发行(流通中现金+库存现金),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存款准备金)等项目构成
基础货币的收放渠道和方式: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控制基础货币
资产业务调整
国外资产业务与基础货币(外汇、黄金、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若中央银行追求汇率稳定的目标,则需要买卖外汇来调节供求关系以平抑物价,从而使得基础货币的收放就有相当的被动性)
买入外汇、黄金等国际储备资产:增加中央银行资产方的外汇储备,付出的人民币直接进入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账户,即在经济体系中投放了基础货币
卖出外汇、黄金等国际储备资产:减少中央银行资产方的外汇储备,商业银行付出的人民币流出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即从经济体系中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对政府债权与基础货币 (包括持有政府债券+向财政透支/直接贷款【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央银行不再为财政透支】)
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政府债券:增加中央银行资产方的对政府债权,付出的人民币直接进入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账户,即在经济体系中投放了基础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政府债券:减少中央银行资产方的对政府债权,商业银行付出的人民币流出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即从经济体系中收回了相应的基础货币
对金融机构债权与基础货币 (再贴现、再贷款和逆回购)
办理再贴现、发放再贷款和逆回购操作:增加中央银行资产方对金融机构债权,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即在经济体系中投放了基础货币
减少再贴现、减少再贷款和逆回购操作:减少中央银行资产方对金融机构债权,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即减少了经济体系中的基础货币
负债业务调整
负债业务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正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SLO))
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正回购操作:增加中央银行负债方债务,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即收回了经济体系中的相应的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货币供给量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货币供应量包含现金与存款货币两大部分)
商业银行的信用业务对于存款货币具有决定性作用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过程
原始存款:来自于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现金存款(流通中现金存入)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而形成的准备金存款
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派生存款过程:商业银行不断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形成新的存款额,最终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总量增加的过程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主要制约因素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具有外生性
提现率/现金漏损率:现金提取额与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主要取决于存贷款人的行为,具有内生性
超额准备金率: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保留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占全部存款的比率,主要取决于各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特点&风险管理偏好(超额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权衡的结果),具有内生性
存款扩张的倍数
存款乘数:总存款与原始存款之间的比率,K=D/P,K表示存款乘数;D表示总存款;P表示原始存款;
存款乘数=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超额准备金率),K=1/(LR+C+ER)
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与控制
从供给的角度谈经济生活中多少的货币数量才是适当的——理论上说,货币供给应该取决于经济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即交易性货币需求+资产性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数量界限】***
本期货币供给增长量与上期货币供给量之比,主要反映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程度:【货币供给增长率】
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率
交易性货币需求+资产性货币需求随经济增长而相应增加
就业增长率
就业增长在乘数效应下会导致各个经济主体货币收入的增长,从而交易性货币需求+资产性货币需求增长
物价变动率
物价变动会导致所需货币数量相应增减,在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时往往加上一个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率代表的物价变动率
【货币供给的控制】
不同的经济体制下,央行调控货币供应的工具和方式有很大差异
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控制贷款调控货币供给量
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吞吐基础货币,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控存款性公司的放款能力,影响货币乘数,调控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
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
中央银行能够通过资产负债业务调控基础货币+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中的准备—存款比率,因此货币供给量具有较强的外生性,但又并非绝对的外生性,货币乘数同时还受到商业银行、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经济主体的影响,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质; 总而言之,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具有相当的调控能力,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而在现实经济运作中,随着金融创新的活跃,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在增强,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有所削弱,说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还存在一些困难,宏观金融调控还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
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仍然具有相当的控制力,因此,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应当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调控责任;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金融市场和其他金融性公司的快速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蓬勃兴起,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在不断增强,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需要适时调整方式和手段,并不断提高调控能力和操作艺术;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乘数及其决定变量
货币供应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 成量之间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乘数效应】
m=Ms/B(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C+D)/(C+R):货币乘数公式
m=[C/D+1]/[C/D+R/D]
决定货币乘数的两个变量
(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实际上是现金漏损状况的反映,受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居民货币收入、储蓄倾向、社会的支付习惯、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以及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心理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流通中现金与商业银行存款的比率:【C/D,通货—存款比率】
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R/D,准备—存款比率】
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决定超额准备金率
货币乘数与存款乘数的关系
共性
都可用来阐明现代信用货币具有扩张性的特点
差别
货币乘数和存款乘数的分子分母构成不同
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
存款乘数=总存款/原始存款
分析的角度和着力说明的问题不同
货币乘数从中央银行角度分析,关注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存款货币从商业银行角度分析,揭示银行体系是如何通过吸收原始存款→发放贷款+办理转账结算等信用活动→创造出数倍存款货币的;
影响货币乘数变动的因素分析
居民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影响通货—存款比率(主要)
居民根据即期的各种因素和对未来经济运行情况的预期决定资产中持有现金的水平,持币量越高,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
影响准备—存款比率
(当中央银行对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采取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时)居民对储蓄存款种类的选择将影响商业银行计提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进而影响准备—存款比率,准备—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
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从分母上同时影响这两个比率:影响通货—存款比率+准备—存款比率
企业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企业持币行为影响(类似与居民部门):影响通货—存款比率
企业理财及其资产组合影响企业存款增减与种类结构:影响通货—存款比率+准备—存款比率
企业贷款需求(受经营状况等影响)是存款货币创造的前提,(从总存款上)对货币乘数有很大影响
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商业银行变动超额准备金:影响准备—存款比率
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变化:影响总存款
对中央银行借款的增减变化:影响准备—存款比率+通货—存款比率
政府的经济行为与货币乘数
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三种方式影响货币乘数
长期影响投资收益,使投资需求下降、贷款需求减少,降低货币乘数:增税弥补财政赤字
调整货币结构变化,各层次的货币乘数也发生变化:举债(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
导致直接增加现金投放,影响通货—存款比率:向中央银行直接借款/透支弥补赤字
政府转移支付
增加非政府部门存款:导致准备—存款比率增加
实际上与制约存款乘数的三个因素即提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一致
以上分析的假定前提: 一定是客户始终存在对贷款的需求,而事实上,在经济停滞和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的贷款需求将会减少,银行发放的贷款量也相应减少,不会实现存款货币扩张倍数的理论值。 二是金融监管的各项要求不变,因为如果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例、存贷比率等对银行资产业务的监督指标要求提高了,就会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进而对存款货币的创造产生约束性影响。
存款紧缩倍数: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将产生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倍数缩减效应
原理16-4:存款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现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ps:广义的超额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狭义的超额准备金不包括库存现金
小贴士16-2:原理说明,贷款对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没有贷款的发放,就没有受信人的转账支付,也就无法形成下一轮的派生存款,因此,从理论上说,控制贷款就可以控制存款货币的创造。无论是中央银行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是监管部门对存贷比率和流动性约束的要求等都会通过约束银行贷款而达到控制存款货币创造的结果;
原理16-3: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的贷款,通过转账支付又会创造出新的存款
原理16-2:中央银行通过国外资产业务、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债权等资产业务收放基础货币,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购等负债业务调节基础货币。
原理16-1:货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