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国货币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汇率制度。
编辑于2022-04-09 19:47:53汇率与汇率制度
外汇与汇率
外汇
含义
动态含义
不同经济体货币的汇兑
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外汇银行)进行不同货币兑换的行为
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对国际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行为
静态含义
以外币标价的各种金融资产,是可以用于国际清算的债权
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
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
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
特别提款权
其他外币资产
条件
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
可以自由兑换、买卖
在国际支付中被广泛接受等
信用货币
本国持有外国发行的外汇意味着对该国的债权
汇率
定义
不同经济体货币间的兑换比率
两种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外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
以一定单位(1个或100个等标准单位)的外币作为标准,计算应付多少本币来表示汇率
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本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
以一定数量的本币单位为基准,计算应收多少外币来表示汇率
英镑、美元采用间接标价法,采用何种标价方法一般与该国在国际经济的影响力/地位有关**
分类
按照制定方法的不同
基准汇率
本币与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目前各国货币一般以美元为基本外币来确定基准汇率)
套算汇率
根据本币基准汇率①套算出本币兑非主要货币的其他外币的汇率/②套算出其他外币之间的汇率
按照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
买入汇率/买入价
外汇银行买进外汇(结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卖出价
外汇银行售出外汇(售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原则:贱买贵卖***
直接标价法:买入价<卖出价
直接标价法:外币现钞买入价<外币现汇买入价(现钞会产生保管成本、无法生息、使用需要运输存入能被流通使用之地会产生运输成本)
按照外汇买卖的交割期限不同
即期汇率
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时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
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以在未来一定时期(或时点)进行外汇交割或结售时所使用的汇率,是金融衍生品远期外汇的价格
直接标价法下
(外币)升水: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外币)贴水: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外币贬值,本币升值
按照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
对于某一经济体货币来说,对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基本上是固定的
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范围内
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的基本稳定
浮动汇率
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
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
货币当局也不承担维持本币币值稳定的义务
联系汇率/钉住的汇率制度
货币钉住某种基本外币
货币对该外币的汇率基本上是固定的
货币随该外币对其他外币的浮动而浮动
按照是否考虑一种货币所在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物价差异的因素
名义汇率
指在外汇市场上观察到的、挂牌的、交易中使用的汇率
实际汇率***
是在某种经济体货币的名义汇率的基础上,考虑到该经济体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物价差异因素的汇率(无法直接观察得到,需要测算)
按照货币当局对汇率进行管理的角度
官方汇率***
一经济体内的外汇管理当局制定并公布实行,在本经济体内发生外汇交易的经济主体遵照执行的汇率
市场汇率***
由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
按照外汇银行的营业时间
开盘汇率
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内开始时,进行首批外汇买卖时使用的汇率
收盘汇率
外汇银行在一个营业日结束时所使用的汇率
汇率的决定理论
较早期的汇率决定理论
国际借贷理论/国际收支说(此处的国际借贷实际指国际收支)
背景
国际金本位制盛行时期
提出者
1861,英国经济学家戈申
内容
汇率变动由外汇供给与需求的对比***变动引起,而外汇供求状况又取决于国际贸易往来和跨境资金流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系(外汇供求状况取决于国际借贷/国际收支)
当一国流动债权>流动债务:外汇供给>外汇需求
在供求定律作用下,外币将贬值+本币将升值
当一国流动债权<流动债务:外汇供给<外汇需求
在供求定律作用下,外币将升值+本币将贬值
缺陷
并未指明哪些因素是如何具体地影响外汇供给与需求,而只是笼统地归结为国际借贷(国际收支),大大限制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
购买力平价理论
提出者
1922,瑞典学者卡塞尔
内容
两国汇率的决定基础应当时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之比,货币购买力是以价格反映的(货币购买力时价格的倒数,两者之间成反向关系)因此,两国货币的汇率就表现为两国的价格比(该比率可称为购买力平价,PPP)。一国货币汇率变动的原因在于本国货币购买力与外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动。
绝对购买力平价(反映某一时点汇率水平)
假设前提
A.国际贸易可自由进行,不受任何限制
B.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例如运费和关税)为0
C.一价定律***成立(逻辑出发点和重要假设前提)***
当贸易开放且交易费用为0时,同样的货物无论在何地销售,用同一货币来表示的货物价格都相同(由于套利行为的存在)
内容
当所有商品均满足一价定律时,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汇率)就取决于两国物价总水平之比,即:E=PA/PB,E即为以1单位B国货币为标准表示应付多少A国货币来表示的A国货币汇率(以A国货币为本币)
缺陷
一价定律的假设过于严格且偏离现实
忽视了不可贸易品
忽视了贸易成本和贸易壁垒
忽视了套利成本
忽视了编制各国物价指数的技术性困难(价格水平难以确定和比较)
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某一时段汇率变动趋势)
内容
E1=PA1/PA0÷PB1/PB0×E0,其中,变量符号下标0、1分别代表基期、当期,PA1/PA0、PB1/PB0分别代表A、B国在当期的价格相比基期的上涨幅度(即在此期间的通货膨胀率),E0代表符合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期汇率,已知合适的基期汇率就可以确定出当期汇率水平;
也可以表示为E1/E0=PA1/PA0÷PB1/PB0,即某国货币汇率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时由该国与外国在此期间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若本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的高于外国,则本国货币趋于贬值;若本国的通货膨胀率持续的低于外国,则本国货币趋于升值***
优势
更具有实用性
实际应用
广泛运用于对长期汇率决定的分析和政策研究***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的均衡汇率应该由本国于外国的相对价格来决定;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变动应该反映出本国于外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
汇兑心理学说
提出者
1927,法国学者阿夫特里昂
内容
与国际借贷理论/国际收支类似,同样认为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给与需求。
而在此基础上,将人们的主观因素引入用于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动:人们对外汇的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种欲望或获得效用(如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和支付、投资、外汇投机、跨境资金流出等需要)而这种欲望的强烈程度或效用的大小是由人们的主观评价决定的。
人们评价的综合即为市场评价,人们需求的综合即为市场需求(主观评价越高,也即主观需求越强烈)
因此外汇的市场效用/市场价值是由供求双方对外汇边际效用所作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
也即外汇的市场需求是由供求双方对外汇边际效用的主观评价决定的
缺陷
过分强调主观心理因素,未免失之偏颇
利率平价理论
提出者
1923,凯恩斯古典利率平价理论
假设
不存在交易成本
资金在国际具有高度流动性
存在完善的远期外汇市场
套利资金规模是无限的,套利者能不断进行抛补套利直至利率平价成立
内容
公式:(1+i)=(1+i*)/S×F,其中i代表本国利率,i*代表外国利率,S代表直接标价法下的本国货币即期汇率,F代表直接标价法下的本国货币远期汇率;此式代表跨境资金在两个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包括利率收益和汇率收益)应当是相等的***
公式变形:(F-S)/S=(i-i*)/(1+i*)→(F-S)/S≈i-i*,即汇率的升/贴水率是由各国利差决定的***
发展
英国学者艾因其格:动态的利率平价利率(认为远期汇率与利率等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兴起;主要是资本/资产市场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
et=(Mt-M*t)-a(yt-y*t)+b(it-i*t)
背景
以购买力平价理论为基础,通过货币供求对物价水平的传导机制得出货币供求对汇率决定的结论
Md>Ms,P↓ Md<Ms,P↑
Mt↑,Ms↑,Md不变,Ms>Md,P↑,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贬值
Y↑,Md↑,Ms不变,Ms<Md,P↓,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升值
i↑,Md↓,Ms不变,Ms>Md,P↑,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贬值
货币供给
(Mt-M*t)代表本国与外国货币供应量变动率对比
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高于外国,将会使本币汇率贬值
货币需求
(yt-y*t)代表本国与外国国民总收入增长率对比
若本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高于外国,则会使对本国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会使本币汇率升值
(it-i*t)代表本国与外国名义利率对比
若本国名义利率高于外国,意味着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高(或本国有较高的预期通胀率),则会使对本国的货币需求降低,将会使本币汇率贬值
总结
对汇率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本币供求关系相对于外国的变化,它将引起物价水平相对变化,进而影响本币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优点
阐明了汇率受两国货币供应量的制约,从而把汇率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
缺陷
过分依赖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认为商品价格高低与货币数量多少成正比;货币价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多少成反比)
资产组合分析法/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内容
货币属于人们可以持有的一系列金融资产中的一类,人们根据对各种资产收益和风险的权衡,将财富配置于各种可选择的国内外金融资产。 对于货币而言,投资者将根据经济形势与预期,及时调整其外币资产的比例,从而往往引起货币资本在各国间的大量流动,并对汇率产生很大影响
优势
将分析汇率决定的视野扩大到货币以外的其他各种金融资产供求方面,运用一般均衡分析综合考虑多种变量、多个市场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承认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较好的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各国货币金融性资产快速增长、流动加快的客观事实
缺陷
忽略了实际经济因素对汇率变动的影响
换汇成本说
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学者结合国情,在购买力平价说的基础上发展出换汇成本说
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不同
假设前提不同
换汇成本说认为只有可贸易品的价格满足一价定律 (而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所有商品的价格均满足一价定律)
购买力的决定基础不同
换汇成本说认为货币数量和劳动生产率都是决定货币购买力的主要因素(而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只有货币的数量决定货币购买力)
内容
将购买力平价说中的不可贸易品剔除,而只考虑可贸易品的价格对比是如何决定人民币汇率及其变动的
两种表达方式
出口换汇成本
在国际市场上换得1美元所需支出的人民币成本
进口换汇成本
在国内市场上出售1美元的进口物品所能获得的人民币收入
地位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中国的现实运用
新的发展
近年来的汇率决定理论相关研究出现新的动向(如更加关注微观基础)
货币当局对外汇的干预与管理(对汇率的形成&波动的新影响)
本币汇率面临较高的贬值压力:卖出外汇,回笼本币
本币汇率面临较高的升值压力:买进外汇,抛售本币
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演进
汇率制度的演进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
汇率由各国货币各自的含金量之比决定,并围绕着含金量之比决定的金平价上下波动,且波动范围限定在黄金输送点之间
稳定的固定汇率制*
汇率制度以黄金作为物质基础,保证了各国货币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稳定
黄金可自由输出入国境,汇率具有自动稳定的机制(通过黄金输送点的作用机制),货币当局不加以干预
汇率制度有利于拥有更多黄金的发达经济体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双挂钩”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特里芬难题”
牙买加体系下的多种汇率制度
多样性的汇率制度*
在多种汇率制度安排中,以浮动汇率制为主导,但不意味着固定汇率制已经消失
黄金与各国货币彻底脱钩,已不再是货币汇率的参照物,牙买加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是以信用货币本位为基础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员国均可自主决定其汇率制度的安排
缺陷和不足日益凸显*
汇率波动总体上更加严重,也成为多次货币危机甚至是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
浮动汇率制(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事实证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失衡并不能通过汇率的变动来自动调节,通常的做法是用跨境资金流入为经常项目赤字提供融资,其长期结果是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管理当局对宏观经济的调控难度加大
汇率制度的安排
固定汇率制
定义
一国货币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本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
定义
货币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允许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由波动,货币当局只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进行干预
管理浮动汇率
各国货币当局以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调整国内利率水平的方式直接/间接适度调节汇率
钉住汇率制
原因
由于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实力的限制难以维持本币汇率稳定,或为了稳定与其关系最密切、最重要经济体的经贸往来而采取的汇率制度
定义
对本币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货币锚)确定一个固定的比价,而对其他经济体的货币则随该货币锚浮动而浮动,为钉住货币汇率,货币当局需要像固定汇率制一样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但不同的是,钉住汇率制下货币当局可以依据经济形势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
汇率制度的利弊
浮动汇率制
优点
有助于发挥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
国际收支逆差,本币兑换外币活跃,外汇需求>外汇供给,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迅速作出反应,本币贬值
本币贬值使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增强,促进出口,同时刺激外汇兑换本币,外汇供给增多,起到抑制对外汇需求,刺激对本币需求的作用,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国际收支顺差,外币兑换本币活跃,本币需求>本币供给,浮动汇率制下汇率会迅速作出反应,本币升值
本币升值导致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同时刺激本币兑换外汇,本币供给增多,起到抑制对本币需求,刺激对外汇需求的作用,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避免了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可能出现的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导致的汇率失调,以致于国际收支长时间得不到改善的情形
减少国际游资的冲击,减少国际储备需求
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游资尤其是投资性资金往往会通过抛售软货币抢购硬货币的方式谋利,并且由于投机者的一致行为,对软货币经济体汇率冲击很大,固定汇率之下经济体为稳定汇率,很有可能因此导致国际储备快速大量消耗
而在浮动汇率制下,投机者的行为会导致软货币及时迅速贬值,进而增加国际投机资本谋利的成本(软货币贬值,投机者需要更多的软货币换取等量的硬货币)从而减缓国际游资的流动,化解国际游资的冲击!
另外,由于在浮动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不必承担干预汇率的义务,因此不必保留过多的国际储备
内外均衡易于协调
当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和国际收支逆差时
固定汇率制下只能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或货币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但也会因此加剧经济衰退;并且政策的有效性也常常因为跨境资金流动而受到抵消和削弱;
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可由汇率来调节,汇率的即使升/贬值限制了跨境资金流动,避免了跨境资金流动对政策效用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对外均衡;另外,国内均衡则可以来财政或货币政策,内外均衡便不致于发生冲突;
弊端
不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浮动汇率之下的汇率趋势及波动难以预测,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成本、收益难以准确核算,汇率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
浮动汇率助长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活动
浮动汇率制下虽然“单向投机”(如抛售一国软货币,抢购另一国硬货币)不复存在,但汇率波动频率和幅度的增大却为外汇投机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可能引发货币之间竞相贬值
由于各经济体可通过本币汇率贬值的方法来改善国际收支(本币汇率贬值的改善方式只是将国际对他国的贸易需求向本国贸易需求的相对转移,而并不是国际贸易需求的实际增长,长期如此对国际经济增长使不利的)使其他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引发竞相贬值;
人民币汇率制度
汇率的影响与汇率风险
【 汇率与国际竞争力:实际汇率***】 (更综合全面的反映该国的相对国际竞争力)
Rer=ner÷PB/PA(均为间接标价法) 其中,ner为现实观察到的A国货币的名义汇率;PA、PB分别为A、B两国的价格水平
三种理解方式
Rer=ner÷PB/PA,代表名义汇率与购买平价决定汇率的偏离程度
Rer>1,代表名义汇率高于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意味着本币币值被高估,外国市场商品更受欢迎(人们倾向于将本币换成外币购买外国商品),即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较弱一些;
Rer<1,代表名义汇率低于购买力平价决定汇率,意味着本币币值被低估,本国市场商品更受欢迎(人们倾向于将外币换成本币购买本国商品),即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更强;
Rer=ner×PA/PB,相当于以外币表示的本国单位商品价格与以外币表示的外国单位商品价格的对比
Rer>1,代表在同样货币单位表示下,本国商品价格更昂贵,即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更弱;
Rer<1,代表在同样货币单位表示下,本国商品价格更便宜,即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更强;
Rer=B/PB÷A/PA(ner=B/A)相当于两国货币剔除各自的价格因素后的实际汇率
Rer>1,代表本国的币值更高,意味着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更弱;
Rer<1,代表本国的币值更低,意味着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更强;
结论
当Rer>1时,A国商品的竞争力更弱一些;
当Rer升值,表明A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
当Rer=1时,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之间不存在偏离,两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相等;
当Rer<1时,A国商品的竞争力更强一些;
当Rer贬值,表明A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实际价格下降,竞争力上升;
实际汇率升值
两种方式
名义汇率升值
本国物价相对上涨
*本国物价上涨将导致本币名义汇率有贬值压力
【汇率与进出口:名义汇率】
具体影响
本币贬值,有利于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本币升值,导致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抑制出口、促进进口;
制约条件
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制约: 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变动的影响程度
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越大 进出口需求变动对价格变动越灵敏
本币汇率贬值将有效刺激出口;
本币汇率升值将有效刺激进口;
出口供给弹性制约: 贬值后出口商品供给量扩大的可能程度
出口供给弹性越大 贬值后出口供给量扩大的可能程度越大
本币汇率贬值将有效促进出口;
【汇率与物价:名义汇率】
本币名义汇率贬值
可能引起进口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可能引起物价总指数的上涨 (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对于消费品来源依赖进口的经济体而言,甚至会因进口消费品的价格上涨、物价总水平的提高而引发社会矛盾
本币名义汇率升值
可能引起进口商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下降
可能引起物价总指数的下降 (取决于进口商品和原材料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汇率与金融资产选择:名义汇率】
本币名义汇率实际贬值/升值
境内外投资者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的意愿降低/上升,将导致本外币资产的相互转化
本币名义汇率预期贬值/升值
在预期的作用下,境内外投资者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的意愿同样会降低/上升,并实际转化本外币资产以减少未来损失/期待未来收益;而市场上这种因预期而采取的实际资产转化行动普遍发生时,将最终导致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的价值如期降低/上升
【汇率与短期跨境资金流动:名义汇率】
本币名义汇率贬值
在本币贬值预期下,境内外投资者持有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的意愿降低,而将其转兑成以外币计值的资产,发生短期跨境资金流出现象;
外汇供给<外汇需求,进一步导致外汇需求上升,本币面临进一步贬值压力
导致对本币计价的金融资产需求下降,本国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价格因此降低
本币名义汇率升值
在本币升值预期下,境内外投资者增持以本币计值的各种金融资产的意愿上升,并将以外币计值的资产转兑为之,发生短期跨境资金流入现象;
外汇供给>外汇需求,进一步导致本币需求上升,本币面临进一步升值压力
导致对本币计价的金融资产需求上升,本国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价格因此上升
【利率平价理论】:若本币由升值趋势或压力,则国内可以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以应对之
【汇率影响程度的制约】
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出口供给弹性
市场调节机制
对外开放程度
外汇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关联程度
汇率风险&规避
进出口贸易风险
厂商签约进出口商品至结算收入外汇往往间隔一段时间
若期间本币升值,将使出口商实际收入相应减少
若期间本币贬值,将使进口商需要支付更多本国货币,从而蒙受损失
外汇储备风险
若所持有的外汇资产计值货币汇率长期、大幅的贬值,就可能蒙受损失
外债(对外举债)风险
若到期偿还债务时面临借入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则需要更多本币才能清偿债务
规避风险
进口支付/以外汇储备支付/举债时,尽量选择软货币(汇率有贬值趋势或压力的货币)
出口收入/持有外汇储备/贷款时,尽量选择硬货币(汇率有升值趋势或压力的货币)
运用远期外汇买卖进行套期保值
固定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整:通过价格水平调整与利率调整实现
国际金本位制下的自动调整机制
国际收支顺差,黄金流入国内,国内可用于铸造货币的黄金量增多,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多,导致国内物价上升,用于生产的原材料与劳务成本上升,降低本国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出口,削弱贸易账户顺差;同时,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导致本国利率水平下降,促使短期跨境资金流出,同时削弱资本账户顺差;
一般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当局干预
类似与国际金本位制下的价格调整机制,在贸易顺差时,货币当局一方面会利用外汇储备弥补外汇供给的缺口,另一方面还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大货币供应量,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利率水平的下降(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进而削弱贸易与资本两账户的顺差;另外,在固定汇率制下,若本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是由于生产出口产品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导致的成本过高所致,除了货币当局采取相反的政策,相关产业部门还会被迫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技术水平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以缓解逆差;
原理3-6: 本币贬值,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 本币升值,有利于增加进口,抑制出口
最终影响两国货币汇率
影响两国物价水平对比变化
货币供求对比变化
原理3-4:利率与汇率的关系是:高利率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在远期外汇市场上贴水,低利率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升水
抛补套利不断进行至在两国市场的投资收益率相等时停止,即利率平价成立
通过汇率升/贴水的机制(升/贴水的程度取决于利差的大小)使两国投资回报率趋于相等
大量的掉期外汇交易使低利率经济体的货币汇率在远期外汇市场升水(由于需求上升)
套利者在投资开始时往往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相结合
套利性的短期跨境资金从低利率经济体流向高利率经济体
两国出现利差
国际收支学说
原理3-3:外汇市场交易者的心理预期对汇率变化有显著影响,尤其在短期内
因此供求双方市场对外汇边际效用的主观评价决定了供求双方市场对外汇的需求(外汇的价值)
外汇能够带来的边际效用水平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
而供求双方对外汇的需求取决于供求双方使用外汇的欲望强烈程度/外汇能够为供求双方带来的效用水平
汇率取决于外汇的供求
原理3-2:当本币的购买力相对于外币的购买力下降时,本币汇率趋于贬值;当本币购买力相对于外币的购买力上升时,本币汇率趋于升值
原理3-1:当某一经济体出现持续一段时期的、较大幅度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在供求定律作用下,其货币的汇率趋于贬值;国际收支顺差时,趋于升值
国际收支逆差:出口<进口
本币兑换外币较外币兑换本币更加活跃,即外币需求>外币供给,在供求定律下:外币将升值+本币将贬值,逆差越大,本币贬值压力越大
国际收支顺差:出口>进口
外币兑换本币较本币兑换外币更加活跃,即外币供给>外币需求,在供求定律下:外币将贬值+本币将升值,顺差越大,本币升值压力越大
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算数平均数(买入汇率+卖出汇率/2)
ps:全球只有为数很少的主要国际性货币(如美元)才被视为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