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历史
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同构;利于凝聚宗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团结,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编辑于2022-04-09 20:10:47历史
原始社会
按生产力划分
旧石器时代
特点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用火
群居
迁徙
女性获取食物
新石器时代
特点
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
手工业
畜牧业
定居
代表文明
早期
中期
黄河
仰韶
中游
彩绘陶器
粟
大汶口
下游
长江
河姆渡
下游
养蚕缫丝
水稻
晚期
辽河
红山
长江
良渚
下游
玉器
黄河
龙山
万邦时代
黑陶(蛋壳陶)
神话传说
三皇五帝
按社会组织划分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制产生
奴隶社会
夏
政治
世袭制
统治方式
夏王:最高统治者
中央官制
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文化
《夏小正》
考古
二里头遗址
商
政治
商王:最高统治者
下设尹及各类官员
内外服制
生产力低下
血缘关系尚存
当时最佳方式
经济
奴隶制经济
工具
木骨石蚌,青铜少
土地制度
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手工业
青铜器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文化
甲骨文
青铜器
考古
殷墟
甲骨文
青铜器
西周
政治
分封制
权利分配
目的
巩固统治
防范殷商移民
对象
同性亲族
功臣
姻亲
旧贵族
特点
分封对象多元化
周王为最高统治者
周王与诸侯有权利义务关系
等级森严
内容
天子
影响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对后世影响深远
影响皇族分封
省份简称来源
姓氏来源
周文化传播,形成文化认同,早期中华文化逐渐形成
诸侯独立性强,易造成分裂割据
崩溃原因
生产力发展
根本原因
自身局限
王室衰微,诸侯强大
宗法制
权利继承
目的
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利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
公共统治
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家国同构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等级森严
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权利
影响
保证贵族垄断特权
利于凝聚宗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稳定团结,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巩固分封制
随血缘关系疏远,无法维系统治秩序
任人唯亲,不利于选拔人才
形成男女不平等、尊卑等级观
重人治,不利于法治
对后世
形成“忠”“孝”家国一体观念
形成社会公德,影响社会生活
形成道德专制、自律盲从、男奴不平等、尊卑等级观,制约近代化
文化
周文化传播至黄河中下游
礼乐制
实质
维护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
影响
对后世
形成中庸之道、群体利益等观念
形成男女不平等、尊卑等级观
经济
青铜铸造
养蚕缫丝
井田制
实质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地位
是分封制、宗法制的经济基础
特点
土地属于最高统治者,不得买卖
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开
统治者强迫奴隶农民集体耕种,支配所有劳动产品,可世袭
瓦解
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东周
春秋战国
政治
表现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裂——统一、集权
争霸战争影响
局部统一,符合人民愿望
促进各国政治变革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华夏族壮大
经济文化交流发展
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经济破坏,人民灾难
分封、宗法、礼乐制瓦解
各国变法,确立中央集权
社会性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官僚政治
分封制——郡县制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变法
背景
战国,兼并战争,富国强兵
目的
富国强兵,兼并战争中取胜
成果
推动社会转型,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代表
商鞅变法
内容
政治
实行什伍连坐制
稳定社会秩序
分封制
郡县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经济发展,富国
宗法家族,集体劳动
强制大家庭拆分为小家庭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
井田制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奖励军功
限制贵族特权,强兵
影响
顺应历史潮流,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最为彻底
使秦国富国强兵,为后来统一奠定基础
轻视德治,刑罚严苛,易暴政,加重剥削
压制工商业,违背社会发展潮流
选官制
尚贤,军功爵制
法律
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最早成文法
德治、法治之争
表现
儒法之争
代表
儒
孔子: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
法
商鞅:变法
韩非子:以法治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子主题
民族
民族交融,华夏认同,华夏族壮大
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奠定基础
经济
冶铁技术发展,铁器牛耕使用推广
兴建水利工程
社会分工,工商业繁荣
货币流通,中心城市出现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
阶级
奴隶、奴隶主阶级瓦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兴起
思想
百家争鸣
背景
经济
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争霸,招揽人才
各国纷争,提供自由宽松社会环境
思想
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阶级
士阶层崛起
根本
大变革时期
内容
儒家
春秋
孔子
政治:仁,为政以德,恢复周礼
没落奴隶主阶级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战国
孟子
人性善,仁政
新型地主阶级
荀子
人性恶,隆礼重法
新兴地主阶级
道家
春秋
老子
政治: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阶级
哲学:道是本原,天人合一,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战国
庄子
逍遥自由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以法治国
新兴地主阶级
阴阳家
战国
邹衍
五行相生相胜,对自然界朴素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节俭,尚贤,兼爱,非攻
下层平民阶级
意义
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领域变革在思想领域上的反应
为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奠定思想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后世学术、中华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
传统政治理想,道德准则
道家
传统哲学
法家
变革精神
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补充
社会结构
宗族——小家庭
耕作工具
石器——铁器牛耕
工作方式
集体耕作——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
原因
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地位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基本模式
特点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
封闭性:农业、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
落后性:生产工具相对简单
脆弱性:易受天灾人祸影响
影响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源
经济
自给自足、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根源
科技
促进相关科技发展
阻碍科技发展
文化
文学作品反应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愿望
精神
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狭隘保守,男女不平等
土地私有制
原因
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
过程
BC594,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BC356,商鞅变法,确立
种类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问题
土地兼并
早期国家特点
政治
神权色彩浓厚
甲骨文,祭祀
血缘与政治紧密,家国同构,等级森严
分封制,宗法制
中央权力加强但未实现集权
内外服制——分封制
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
经济
土地国有,集体耕种
井田制
青铜铸造
工商食官
文化
文字
甲骨文,金文
开始形成统一文化认同
华夏文化,炎黄子孙
学在官府
诸侯
禅让制
文明诞生标志
阶级
国家
城市
文字
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起源早
大河附近,平原,分布广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统一性、稳定性、深远性
外部战争
早期国家:生产关系变革
条件
阶级分化
公共权力
部落战争:争夺财富与奴隶
公共权力
政府、军队、权利
下层被统治者
上层统治者
阶级出现
贫富分化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
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