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信息管理学基础框架
信息管理学基础:索取:对于尚未发表的信息或不通过正式渠道流通的以及已经发表或公开流通,但不够详细、完备和全面的信息源,直接与拥有所需信息的人或机构联系取得的方法。
编辑于2022-04-09 20:16:38信息管理学基础
一、绪论
信息
信息的概念与属性
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事物发出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实质上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相互联系特征的一种表达和陈述,也可以说是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
信息的属性(9个:普多识加二传共非强)
①普遍性
②多样性
③可识别性
④可加工性
⑤二重性
与载体的不可分性
对载体的独立性
⑥可传递性
⑨非消耗性
⑩强时效性
信息与相关概念关系
知识
定义::是通过人脑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信息,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描述。
特性:社会性,语言性,积累性。社会性是知识区别于信息的根本属性。
情报
定义: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
特性:知识性,动态性,有用性。动态性是情报区别于知识的根本属性。
信息,知识与情报的关系:包含关系。
数据
定义:数据是信息载体上反应信息内容且可被接收者识别的物理符号。这些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信息是数据所包含或反映的内容,而数据则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
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或者说是狭义的信息资源。
信息管理的主体:信息管理活动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
狭义的信息管理主体:指专职的信息管理人员和信息管理机构。
广义的信息管理主体:指所有参与信息管理活动的个人和社会组织。
信息活动
生产活动
采集
整理
提炼
表述
传播活动
编辑
出版
发布
管理活动(信息管理)
从信息的角度
信息搜集(信息收集)
信息组织(信息的整序与存储)
信息研究(信息分析)
信息提供利用(信息服务)
从狭义的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配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信息资源组织(信息资源整序与存储)
信息资源开发
信息资源提供利用
信息管理是相关信息活动的集合,单独的一项与信息管理相关的活动不能称之为信息管理。
利用活动
获取
阅读
吸收
信息管理的定义:信息管理就是个人或社会组织对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分析和提供利用的活动。
信息管理的性质与任务
信息管理的性质(3个:社专服)
社会性(3个表现方面)
①信息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②信息管理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
③信息管理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专业性(3个表现方面)
①知识性
②技术性
③学术性
服务性
信息管理的任务
基本任务:将信息资源与信息用户联系起来,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地信息需求。
具体任务(4个)
①“化分散为集中”是信息搜集的任务
②“化无序为有序”是信息组织的任务
③“化量大质杂为浓缩质优”是信息研究的任务
④“化收藏为利用”是信息提供利用的任务
信息管理的历史沿革
①信息源管理阶段:信息源管理为核心,图书馆为象征,手段与方法以人工为主。
②信息管理阶段:信息流为核心,计算机为工具,自动化信息处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工作内容。
③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强调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来开发和利用,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对人类社会信息过程及相关要素进行综合管理。
信息管理学
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管理(3个理由)
①信息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每一种社会现象都可以作为某一学科的研究对象。
②信息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信息管理理论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③信息管理是一个表述精炼、外延适度的概念,以此作为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能使信息管理学研究全面系统而又不泛化。
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内容(4个)
①信息管理学学科理论研究(基本规律)
②信息管理学基本理论研究(普遍原理)
③信息管理技术方法研究(技术方法)
④信息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组织管理)
信息管理学的定义:信息管理学是研究信息管理的基本规律,普遍原理,技术方法和组织管理的一门学科。
信息管理学的体系结构
理论信息管理学
信息管理学基础理论
信息管理学应用理论
信息管理技术方法学
信息管理方法学
信息管理技术学
应用信息管理学
专门信息管理学
专科信息管理学
部门信息管理学
信息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①社会学科:信息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管理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有信息管理活动,自然界绝对没有信息管理活动。
②边缘性学科:信息管理学是管理学,信息学,经济学,语言学,数学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
信息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产生的基础
信息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
形成
发展(3个特征)
①信息管理学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②信息管理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③信息管理学学科体系正在形成
信息管理学的理论流派
二、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概念
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含义
资源的定义:指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态。
信息资源的定义
广义:信息资源可以是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各种信息及其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是与信息活动相关的资源的总称。
狭义:信息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用来创造财富的各种信息。
信息与信息资源的关系
信息与广义信息资源的关系:交叉关系。
信息与狭义信息资源的关系:包含关系。即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信息资源,只有能被人类所利用,能用来创造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信息才能成为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概念提出的背景
资源环境不断恶化
①物质资源日益缺乏
②能源资源日益枯竭
人类社会经济模式的转换
①劳力经济的萎缩
②物质经济的衰落
③信息经济的发展
④知识经济的兴起
信息资源的类型及其特点
不同发生领域的信息资源
①物理信息资源
②生物信息资源
③社会信息资源
不同载体和存储方式的信息资源
①天然型信息资源
定义:以天然物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特点:是物质世界的运动及其属性的反应;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先决条件;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较慢。
②实物型信息资源
定义:指以人造物质产品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特点:直观形象,真实可靠,不易失真,但传递和保存不便。
③智力型信息资源
定义:指以人脑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特点:信息资源主要存储在人脑中,更新速度快,信息资源易失真;信息资源内容难以掌握,是一种隐性知识。
④文献型信息资源
定义:指以纸张等传统介质和磁盘,光盘,胶卷等现代介质为载体的信息资源。
特点:质量较高,更新较快;具有不同的加工深度;范围较广;便于利用。
⑤网络型信息资源
定义:是一切投入因特网的电子化资源的总称。
①以网络联结起来的信息资源。
②以网络形式出版的信息资源(网络出版物),即以网络形式出版发行的电子出版物。
③网上交流的信息资源,包括电子邮件,网址主页等。
特点:内容丰富,数量大,增长快;内容新颖,传递速度快;可跨国界流动和传递,容易获取;多媒体,多语种;质量高低不一;分布无序。
不同内容性质的信息资源
①政治信息资源
②法律信息资源
③科技信息资源
④经济信息资源
⑤管理信息资源
不同加工深度的信息资源
零次信息资源:是没有经过人脑加工的信息资源。
一次信息资源:是对零次信息进行审核,筛选,汇总,统计,图表化了的信息资源。
二次信息资源:是对一次信息资源经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的信息资源,如文件,报告等。
三次信息资源:是对二次信息资源进行浓缩,编排,综合而形成的信息资源。如书目,文摘,索引,综述等。
信息资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信息资源的科学功能(4个)
①提供科研原料
②加快科研进程
③避免科研重复
④粘结科学群体
信息资源的教育功能(4个)
①开发智力资源
②培育思想品质
③铸就专业人才
④引导教育发展
信息资源的经济功能(4个)
①替代传统资源
②提高生产力
③增强企业竞争力
④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化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条件之间
各产业部门之间
高级化
产业部门结构
劳动就业结构
产品结构
投资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
信息资源的管理功能(5个)
①科学决策的基础
②合理计划的依据
③有序组织的保证
④正确领导的前提
⑤有效控制的手段
信息资源的社会功能:信息资源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与人类对信息资源的认识密切相关的。人类是社会实践的主题,信息资源社会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类对信息资源社会功能的认识能力和驾驭能力
信息资源的分布与变化规律
信息按生产者的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
定义:写一定篇数论文的作者频率与其所撰写的论文数量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x为论文数量;c为某主题领域的特征常数;y(x)为写x篇论文的作者占作者总数的比例;a为参数,它才特定的学科领域是一个常数。
形成机理:在文献信息的生产中,总有一部分生产者有较大的信息生产量,其所生产的信息也常常被其他人所引用,生产者的集中程度比较高。
应用
①由于洛特卡定律给出了信息生产者与生产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由此掌握信息生产者的分布层次,用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②洛特卡定律揭示了信息生产者的能力规律,我们可以由此判断科学劳动成果的规律,优化科学劳动组织,提高科学劳动效率。
信息表述中的词频分布规律(齐夫定律)
定义: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5000字以上)中每个词出现的词频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序,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若用f表示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频词,r表示词的等级序号,则有 f·r=c ,c为围绕一个中心数值上下波动的常数。
形成机理:人在用词汇表达信息时,就像收到两个相反的作用,一方面希望被对方理解,一方面希望尽量简短。自然语言词汇的分布呈双曲线,无论何种文献信息源,其主题词或关键词均呈齐夫分布。
应用:齐夫定律反应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规律。情报学领域。编制词表,自动标引,文档组织,加权标引。
专业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
定义: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的某学科领域文献的数量,以递减排序,然后将其分成核心区和另外几区,其中每个区刊载该领域文献总量相等,那么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n方…,n为布拉德福常数且大于1.
形成机理: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论文的发表造就了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同时造就了核心文献信息资源和非核心文献信息资源。只要我们在某一时间范围内将使用者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按需求量递减排序并分成若干个区,就会发现,每个区的文献需求总量相等的情况下,各区信息源中信息总量之比基本上呈1:n:n方…(n为常数)的趋势。
应用
①确定核心期刊
②指导动态馆藏
③学科成熟度比较
④判断检索工具的优劣
信息增长规律
指数曲线增长规律:普莱斯指数增长曲线,曲线方程为f(t)=ae(bt方)(b>0),F是时刻t的文献积累量,t是时间,a是初始时刻的文献积累量,b是文献的持续增长率,其值近似等于文献的年增长率;e为自然对数的底。
逻辑曲线增长规律:K为至某一时刻,文献增长的最大值。
形成机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领域迅速扩大,学科分支越来越多,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经费大大增加,科研活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科研成果的大量涌现,势必导致记录科技成果和知识的科技文献的不断增长。
应用
①科技管理与预测
②馆藏资源的管理
信息老化规律
所谓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这与学科一半文献失效所经历的时间大体相当。
负指数老化规律:C为对发表了t年的文献的引用频次;k为常数,随学科不同而异;e为自然对数的底;a为老化率。
形成机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不成熟的理论被比较成熟的理论所代替,不完善的方法被比较完善的方法所补充,不先进的技术被比较先进的技术所更新,错误片面的数据被比较客观的事实所校正,因而旧的文献信息逐渐失效。
应用
①指导馆藏文献的剔旧
②确定科学研究时资料搜集范围
③解释科学发展规律
三、信息用户
信息用户的概念与类型
信息用户的概念
广义:指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通过信息交流活动汲取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狭义:指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能力并从信息机构获取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基本特征
①信息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需求(这是区别于物资用户的根本标志)
②信息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包括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吸收能力等。
用户在信息方面的多重身份
①信息加工者
②信息传递者
③信息创造者
信息用户的类型
①个人信息用户
①不同职业
①科学研究用户
②工程技术用户
③教师用户
④管理用户
⑤学生用户
⑥工农兵用户
⑦其他专门职业用户
②不同层次
①初级用户
②中级用户
③高级用户
②团体信息用户
①小组用户:指由若干个人组合起来以小组的名义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②单位用户:指以固定机构的名义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机构用户。
③正式用户,临时用户和潜在用户
①正式用户:指在信息机构登记注册的用户。
②临时用户:非在册编外用户,指未与信息机构建立正是关系,没有在信息机构登记注册而临时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③潜在用户:指应该或有可能与信息机构联系且尚未利用信息机构的用户。
三者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可以相互转化。
用户的信息需求
用户信息需求的概念与层次
概念:用户的信息需求就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和要求。用户的需求就是信息用户对信息内容,数量,质量和形式的需要和具体要求。
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是用户对信息本身的要求,而不能包括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是用户信息获取行为的一个方面。
层次
①深层信息需求:即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是指由用户的组成形式,工作性质;是用户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所需信息的全部,包括有意识的需求和无意识的需求。
客观信息需求
②中层信息需求:即用户认识到的信息需求,不包括未被用户认识和发现的信息需求。
③表层信息需求:即用户表达出的信息需求,是指用户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
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3个)
①环境因素(6个):指用户所处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
导致用户信息需求共性最重要
①社会政治因素
②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③经济发展程度
④社会教育水平
⑤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⑥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
②组织因素(5个)
不是共性的原因,但是是导致团体用户需求特性的因素
①组织的性质
②组织的规模
③组织的结构
④组织的运作机制
⑤组织文化
③个人因素(5个)
决定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特性的因素
①用户的职业与任务
②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③年龄和性别
④爱好与专长
⑤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个人用户信息需求的规律与特点
一般规律(4个)
①递进性:人的需求层次不同,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同,需求层次越高,信息的需求量越大,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高。
②多重性:在同一时间内,一个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目的,不同内容性质,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存。
③阶段性: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同一时间内有主次之分,用户所需的主要的信息内容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
④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信息需求量大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将愈来愈高于平均水平;信息需求量很小的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则越来越低于平均水平,而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量总是比较平衡的。两效应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量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规律。
不同类型个人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内容,形式,特点)
①科研人员
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由于工作任务不同,其信息需求也不尽相同。与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相比,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更依赖于信息,所以信息需求的内容范围比较广,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需求更强,所需信息的时间跨度更大,对信息具有一定的政治评价和选择标准,特别依赖于文献型信息。
内容:主要是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信息。
特点:对信息全面系统的要求高,对准确可靠性的要求较高。而对新颖及时性,通俗实用性的要求不太高。
形式:主要是天然型信息,文献型信息和智力型信息。
②技术人员
内容:综合性较强,需要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信息和法规信息等。
特点:强调准确可靠性,新颖及时性和具体实用性,而对信息全面系统性的要求则不高。
形式:文献型信息和实物型信息。
③管理人员
内容:综合性很强。
特点:全面系统性,准确可靠性,新颖及时性和简明易懂性要求都很高。
形式:智力型信息,文献型信息为主,对网络型信息也有较多需求。
④教师
内容:专业性很强,主要以本学科的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信息为主。
特点:全面系统性和成熟可靠性要求较高。
形式:主要是文献型信息和网络信息。
⑤学生
内容:范围较窄,内容明确,专业性强,主要是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型信息。
特点:对通俗易懂性,生动有趣性和准确可靠性的要求较高。
形式:主要是智力型信息,文献型信息;其次是网络型信息。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个人信息用户需求的变化(6个)
①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迫切性增强
②从学术研究到社会生活全方位信息需求
③从完备信息趋向到新颖实用信息的需求
④从一般信息到信息精品需求
⑤从文本资料到多媒体信息的需求
⑥从注重信息载体到注重信息内容本身
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
当前我国企业信息需求的总体特征(4个)
①数量大
②范围广
③质量高
④类型多
不同类型企业信息需求的特点(内容,质量特点,形式)
①工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比较
内容:工业比商业的信息需求更广泛
质量:商业对信息新颖性的要求高于工业
形式:工业所需的信息载体形式多余商业
②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需求特点比较
内容:大型企业侧重于对技术信息的需求,而中小型企业则侧重于对市场信息的需求
质量:中小型企业对信息准确性,及时性的要求高于大型企业。
形式:大型企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多于中小型企业,而中小型企业对口头信息和实物型信息的需求多于大型企业。
政府部门的信息需求特点
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总体特征
①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②特点:新颖及时,准确可靠,精悍实用
③形式:主要是印刷型文件和档案,口头信息和电子型信息。
不同政府部门信息需求的特点
①不同部门
内容:内容差异较大。
特点:新颖性要求也有所差异。
形式:载体形式也有所不同。
②不同层级
内容:较高级别的政府部门对信息的需求比较低级别的政府部门广泛。
特点:较高级别的政府部门对信息安全系统性,准确可靠性的要求高于较低级别的政府部门。
形式: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政府部门对电子型,网络型信息的需求程度不同。
用户的信息行为
用户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机制
信息获取行为与信息需求的关系: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是由其信息需求决定的,没有信息需求,就不会有信息获取行为。
决定用户将信息需求转化为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4个)
①用户所需信息的价值大小(最主要因素)
②用户所需信息的急缓程度
③用户的信息意识
④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重要因素)
用户获取信息的途经与方式
用户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与方式(4个)
①个人资料库
②非正式渠道
③正式渠道
④因特网
决定用户采用何种信息获取途径和方式的因素(5个)
①获取途径和方式的易用性(最重要因素)
②获取途径和方式随提供的信息的质量(第二重要因素)
③获取途径和方式提供信息的经济性
④获取途径和方式的新颖性
⑤用户的信息获取习惯
用户选用信息获取途径的顺序
传统信息环境下: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自己收藏的文献资料→因特网→非正式渠道→正式渠道
用户的信息提问
定义:指用户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用语言或文字将自己的信息需求向信息提供者表述出来的过程。
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的吻合程度(5个)
①一致:指用户的信息提问完全表达了用户的实际的信息需求。
②大于:指用户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比实际的信息需求更广泛。
③小于:指用户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指是用户实际信息需求的一部分。
④交叉:指用户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只有一部分符合其实际的信息需求,而另一部分与实际的信息无关。
⑤无关:指用户所表达出来的信息需求与实际的信息需求相差甚远,毫无关系。
提高信息提问与信息需求吻合程度的措施(2个)
①加强用户教育
②让用户以文字形式提问
用户的信息吸收
定义:指用户在得到信息以后,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发挥信息潜能并产生实际效果的行为。
用户吸收信息的认知过程(3个)
①信息摄取:指用户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将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准确地反映出来,并迅速传递给大脑。
②信息理解: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赋予信息一定的涵义,弄清信息内容中表达的意思。
③信息反应:将摄取并理解了的信息与自己特定的需要结合起来,发挥信息潜能并产生实际效果。
用户吸收信息的效果(4个)
①改变知识结构
②指导日常生活
③优化各项工作
④创造新的信息
影响用户信息吸收程度的因素(6个)
①信息本身价值的大小
②用户对信息作用的认识程度
③用户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④信息与用户需求的相关程度
⑤用户获得信息的及时程度
⑥用户的个人素质和所处的环境条件
四、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的概念与机制
信息交流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反馈。具体而言,信息交流是社会活动中信息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递通道而实现的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传递和反馈行为。
信息交流与信息传递,信息传播是有区别的。 信息交流是相互影响的双向性信息传递或信息传播,是双向的。 信息传递是用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空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是单向的。 信息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空的一点向另外多点移动的行为,是发散的。
特点(6个)
①目的性
②双向性
③针对性
④及时性
⑤易理解性
⑥实义性
信息交流的构成要素(4个)
①信源
定义:信息发送者或信息原来持有者,是指参与信息交流的个人或组织。
特点(2个)
①发散性
②多样性
②信宿
定义:信息接收者,或接收信息的人或物。
特点(2个)
①类型的多样性
②需求的差异性
③信道
定义:信息交流的渠道,通道;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物理过程;是传送信息的介质。
特点(2个)
①信源互联性
②效率有高低
④信息符号
定义:即传递信息的代码。
特点(5个)
①符号的表意性
②符号的随意性
③符号的约定性
④符号形式的一致性
⑤符号内容的不一致性
信息交流过程(2个)
①信息传递
定义:指通过一定的媒体使信息从时间或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的行为。
形式(2个)
①以信息发送者事先有无确定的信息接收者划分
有:单向传递(有向传递)
无:多向传递(无向传递)
②以信息发送者主动传递信息还是被动传递信息来划分
发送者选课题:主动传递
接收者选课题:被动传递
类型(4个)
①多向主动信息传递
定义:信息发送者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对信息进行处理后传递给整个社会或事先没有确定的接收者。也称无向主动信息传递。
特点
①针对性不强
②传递面广,服务范围大
③提供信息比较及时
②单向主动信息传递
定义:信息发送者根据自己选定的课题将信息主动地传递给事先确定地信息接收者。也称有向主动信息传递。
特点
①针对性强
②服务范围不大,服务对象单一
③提供信息非常及时
③多向被动信息传递
定义:是信息发送者根据广泛的接收者的要求,向他们提供信息资料的传递。也称无向被动信息传递。
特点
①有一定针对性
②服务范围广
③传递速度较慢
④单向被动信息传递
定义:是信息发送者根据个别信息接收者提出的课题和要求而进行的信息传递。也称有向被动传递。
特点
①针对性强
②传递范围小
③传递速度较慢
四种信息传递方式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不能相互代替,而要长期共存。(3个原因)
①信息接收者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要求有功能全面的信息传递方式。
②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存在功能上的局限性。
③各种传递方式可以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②信息反馈
实质上是信息的反向传递过程
定义:指信息发送者把信息传递给信息接收者后,再将信息接受者所产生的反应或利用后的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发送者的信息传递发生影响的过程。
作用(2个)
①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效果
②促进信息发送者的工作和研究
对信息反馈的要求(3个)
①及时
②准确
③适度
信息交流模型
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型(6个)
①香浓-韦弗模型Ⅱ
②施拉姆模型Ⅱ:共同经验;特点在于引进了反馈的概念,把信息交流理解成为一种互动的循环过程。
③维克利模型:从维克里模型Ⅰ到维克里模型Ⅰ的修正,再到维克利模型Ⅱ:人、文献、机器和自然界是相互作用着的4个信源兼信宿。
④米哈伊洛夫模型
定义:米哈伊洛夫认为,人类社会中提供、传递和获取科学信息的种种过程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机制,这些过程和总和称之为科学交流。这种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非正式信息交流过程;一个是正式信息交流过程。
9个方面
①科学家和专家之间就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或研制进行直接对话
②科学家和专家参观自己同行的实验室、科学技术展览等
③科学家和专家对某些听众作口头讲演
④交换书信、出版物预印本和单行本
⑤研究或研制成果在发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发表形式以及发表地点和时间的选择
非正式信息交流过程
⑥为发表手稿所必需的编辑出版和印刷过程,包括撰写书译
⑦科学出版物的发行过程,包括与发行过程相关的商业活动
⑧图书馆数目工作和档案事务
⑨科学情报工作本身
正式信息交流过程
⑤兰开斯特模型
⑥韦特利-麦克林模型
组织信息交流模型
定义:指组织内成员与成员、部门与部门、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流。
分类(从结构层次和流动方向看)(3个)
①纵向信息交流
定义:指组织内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
分类(2个)
①下行信息流
定义:指信息从信息的高层向底层的流动;在组织中占主导地位。
作用(3个)
①保持组织功能
②明确组织目标
③维护组织正常运行
形式(4个)
①通知
②文件
③指令
④会议精神
②上行信息流
定义:指信息从组织的底层向高层的流动;是组织内部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作用(3个)
①了解组织运行状态
②了解组织功能实现情况
③了解组织效益情况
形式(4个)
①工作报告
②情况汇报
③请示
④申请
②横向信息交流
定义:指组织内相同层次之间的信息交流。
作用(2个)
①协调组织行为
②解决实际问题
形式(3个)
①通报
②有关文件的同级抄送件
③职能团队之间的沟通
③斜向信息交流:指组织内高层与非对应主管底层之间的信息交流。
虚拟空间的信息交流模型(5个)
①人与人交流模型:一个人的思想与另外一个人的思想的交流。
②人与机器的交流模型:双向的;人不仅可以主动与机器交流,机器也可以主动与人交流。
③机器与机器的交流模型:是一种纯虚拟空间内部的信息交流,即没有人的干预。
④人及局部复合交流模型
⑤人机整体复合交流模型
影响信息交流的因素
社会因素(7个)
①政治因素
②军事因素
③法规因素
④经济因素
⑤科技因素
⑥文化因素
⑦教育因素
语言文字因素(3个)
①自然语言因素
定义:是人类在其社会生活中发展出来的用来互相交际的声音符号系统。
正面影响:自然语言和文字的使用使人与人之间复杂、便捷的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因此,自然语言和文字对信息交流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负面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给信息交流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克服自然语言障碍的方法(3个)
①使用统一的语言(几乎不可能)
②提高人们的外语水平(辅助方法)
③实现机器翻译(主要方法)
②专业语言因素
定义:即专业术语。
正面影响:专业语言的使用为同一学科范围内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方便,能促进学科范围内的信息交流。
负面影响:不同学科专业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出现障碍。
克服专业语言障碍的方法(2个)
①扩展个人的知识面以便于与相关学科专业的人员进行信息交流
②编辑出版专业词典供其他学科专业的人员查阅
③检索语言因素
定义:是专门用来描述文献的内容特征、外表特征和表达情报提问,把信息的存储与检索联系起来,把标引人员与检索人员联系起来以便取得共同理解、实现交流的人工语言。
正面影响(4个)
①使用检索语言能使内容相同及相关的信息加以集中或揭示其相关性
②能使信息的存储集中化、系统化,便于检索者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进行有序化检索
③便于将标引用语和检索用语进行相符性比较,保证不同的检索人员表述相同信息内容的一致性,以及检索人员与标引人员对相同信息内容表述的一致性
④能保证检索人员按不同需要检索信息时,获得做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负面影响(2个)
①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使用不同检索语言的不同机构的信息难以交流和共享
②容易造成信息交流障碍,用户不懂检索语言,致使管理人员和用户难以交流,并且对用户查找和利用也不利。
克服检索语言障碍的方法(2个)
①实现信息检索语言的统一化、标准化
②加强对用户的信息检索语言教育和培训
交流过程因素(3个)
①发生中(4个)
①信息时滞
②语言的转化
③形式化
④干扰
②传递中(4个)
①信道容量
②传输过程干扰
③信息还原
④传递方式
③接受中(2个)
①接收需求
②接受能力
信息安全因素(5个)
①信息污染:指无用信息、劣质信息或有害信息渗透到信息资源中,对信息资源你的收集、开发和利用造成干扰,影响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增加信息筛选、甄别的难度,有些信息还会对用户和国家产生危害。
②信息泄密:指通过不合法或非法手段,窃取个人的隐私信息、企业的商业秘密、政府部门和军队的机密、计算机文件和软件等。
③信息破坏:指制造和传播恶意程序,破坏计算机内存储的所=信息和程序,甚至破坏计算机硬件。
④信息侵权:指对信息产权的侵犯。
⑤信息侵略:指发达国家利用其信息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价值观念与政治观点,破坏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独立性和文化独立性的行为。
五、信息管理过程
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义与意义
定义:信息采集指有关机构和个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将系统内外各种形态的信息采出并汇集起来的过程。
地位和作用(2个)
①信息搜集是信息管理活动的起点,是做好信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②信息搜集工作质量是决定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
信息搜集的原则(7个)
①针对性原则:搜集必须针对一定的目的,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进行。
②系统性原则:全面系统完整地搜集需求相关地方方面面的信息,对解决用户问题的彻底性和完善性有很大帮助。
③及时性原则:指所搜集到的信息能够反映当前社会活动的现状,也包括别人未发现和未使用过的独具特色的信息,以及能及时准确地反映事务个性地信息。
④预见性原则:搜集信息时及要着眼于用户的现实需求,又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要注意了解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以及信息需求未来变化的趋势,搜集那些对将来发展有指导作用的预测性信息。
⑤计划性原则:信息搜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制定合理的信息搜集计划。
⑥可靠性原则:必须坚持调查研究,搜集真实、可靠、准确的信息,要实事求是。
⑦经济型原则:;要力求效果,提高信息搜集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搜集的基本程序(4个)
①确定搜集方针:是直到搜集工作的总原则,每一个信息搜集机构或部门都要根据自己的目的和任务来指定信息搜集方针。
②制定搜集计划:搜集方针在一段时期内的具体实施方案。
③搜集工作实施:搜集人员必须按照搜集计划的要求,获取相关信息。
④反馈用户信息:根据信息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将搜集到的信息定向传递与提供。搜集到信息并不意味着搜集过程的中介,信息搜集人员要注意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
信息搜集的主要方法(3个)
①直接观察法
定义:指在信息源现场,信息搜集这凭借本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以及借助于必要的设备器材客观地记录信息源产生信息的行为
分类(2个)
①无控制观察法(现场记录):指信息搜集这以信息源中被观察者的身份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但对信息源的活动和被观察者的行为不做任何干预,实现不作计划安排和准备,使自己在实际的活动中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以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方法。
②有控制观察法(实验):指信息搜集这利用某些工具、仪器、设备,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
②社会调查法(3个)
①访问调查法
②问卷调查法
③网络调查
定义:指利用因特网进行的社会调查。
类型(3个)
①按使用的技术手段分,有电子邮件、网页等。
②按调查取样方法分,有开放式、筛选式和征募式。
③按是否给予被调查者酬劳分,有非付费和抽奖式。
优点(5个)
①可以使调查空间扩大,调查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②可以提高调查的时效性。
③可以降低调查成本。
④可以减少统计调查的故意回答误差和计量误差。
⑤使调查问卷设计灵活性大大增高、可用技巧增多。
应用(4个)
①网上市场调查
②网上民意调查
③网上敏感性问题调查
④网络基础数据调查
面临问题(4个)
①如何与传统调查方法结合的问题
②样本偏差与矫正的问题
③安全问题
④新领域的探索
③文献法
定义:指通过采购、索取、交换、检索、委托复制、网上下载等渠道获取有关文献,并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获取信息的方法。
类型(4个)
①采购:是一种经常性的、稳定的、系统的搜集信息的有效方式,无论是对信息服务机构还是对个人呢都非常实用;特别是质量稳定、价值高的。
②索取:对于尚未发表的信息或不通过正式渠道流通的以及已经发表或公开流通,但不够详细、完备和全面的信息源,直接与拥有所需信息的人或机构联系取得的方法。
③交换:个人或机构利用所拥有的信息源与其他个人或机构进行交换,互相调剂、相互补充,扩大信息来源。
④检索:信息搜集人员通过手工方式或计算机方式从各类不同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中搜集所需信息的过程。
信息组织
信息组织的含义与工作内容
定义:指对搜集到的信息按其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有序化,然后进行重新组织与控制的活动。
内容(4个)
①信息揭示:也称信息标引,是对信息的主要内容和其他形式特征进行选择、概括和提炼的过程。
②信息描述:也称为信息著录,是根据一定的管理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部分内容特征进行描述并给予记录的过程。
③信息序化: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无序的信息组织为有序的信息的过程。有信息款目的序化和信息实体的序化两个方面。
④信息存储:是将经过组织的信息以某种结构存储在一定的载体上或一定的空间内,是有组织的信息的一种表现。包括二次信息的存储和信息实体(原信息)的存储。
信息组织的原则(4个)
①客观性原则:描述和揭示信息时必须客观而准确,要根据信息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特征加以科学地反映和序化。
②系统性原则:开展系统地信息组织工作,实现信息组织的整体目标。把握几种关系。
①宏观信息组织与围观信息组织的关系
②信息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③信息组织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④不同信息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③目的性原则:必须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开展工作,注意信息机构的目标市场的需求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④标准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信息组织工作的统一性、信息组织方法的规范性、信息组织系统的兼容性和信息组织成果的通用性方面。有几个标准。
①基本术语标准
②有关信息技术标准
③信息组织技术标准
④其他相关标准
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①信息揭示方法(3个)
①分类法:是给信息的内容或形式特征给予分类标识的方法。
①等级体系分类法
②分面组配分类法
③混合式分类法
②主题法:以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或规范化的词语作为揭示文献主题的标识。
③信息形式特征揭示法:指信息的题名、作者、代码、形成时间、出版或发布地点等。
②信息描述方法(3个)
①文献信息著录:一致的书目情报语言来统一描述文献特征和报道、检索文献的方法。
②MARC格式:即机器可读目录。
③Dublin Core标准
③信息序化方法(5个)
①代码序化法
②字顺序化法
③时序法
④地序法
⑤重要程度序化法
④信息存储方法(2个)
①信息在载体上的存储:
①顺序存储
②随机存储
③混合存储
②信息(实体)在空间上的存储
①存储空间的划分
②信息实体的排列
网络信息组织的方式(5个)
①搜索引擎方式:是对因特网上二次信息进行组织的主要形式,其实质是一种报道、存储网上一次信息的检索工具。
②主题树方式
定义:将所选定学科领域的所有已获得的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结构,分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通过浏览地方式逐层加以选择,层层遍历,直至找到地所需要地信息线索。
优点:简单易用,屏蔽了网络信息资源系统对于用户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基于树状浏览方式的浏览界面,即信息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逐次查看,因而对于用户而言,目的性强,查准率高。
缺点:体系结构不能过于复杂,每一类目下细分的主题不宜过多,限制了其所能容纳的因特网信息资源你的数量。
③图书馆编目方式:用传统的机读目录格式来组织整理网络信息资源。
④数字图书馆方式:将馆藏存储于检索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化资料库。
⑤虚拟图书馆方式:不同于以实体形式出现的数字图书馆,它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选定信息资源的学科领域,对因特网上存储有相关信息的网站网页进行搜集,加以鉴定核实,并对核实后的网址进行合理的组织,使之能够提供检索、浏览和链接的信息集合。
信息分析
信息分析的含义
信息分析的特点
信息分析的工作步骤
信息分析的方法
信息提供
信息提供的含义与意义
含义:指针对用户的特定的需求,将信息机构收藏的信息或信息获取与查询工具提供给用户利用的活动。
意义(地位和作用):是信息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等活动,就是为了最后将信息机构所存储的信息有所作用。否则,前面各环节都无意义。
信息提供的原则(4个)
①针对性原则:任何信息都是在特定用户的特定需要中产生效用,因此信息提供必须紧密围绕特定用户的具体信息需求,注意信息提供的针对性。
②及时性原则:信息具有时效性,即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才能发挥其效用。选择适当的提供时机,做到适时提供,才能争取最佳服务效果。
③易用性原则:用户利用信息受可获得性和易用性的影响。
④经济性原则:既要讲求社会设一,又要讲求经济效益。
信息提供的主要方式(6个)
①信息报道与发布服务
定义:即信息提供机构及时将搜集到的信息报道出去,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分类(3个)
①文字报道
②口头报道
③直观传播报道
②文献借阅与复制服务(3个)
①文献外借服务
②文献阅览服务
③文献复制服务
③信息检索服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或提问从各类不同的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中,迅速、准确地查出与用户需求相符合的,一切有价值的资料和数据。
④信息咨询服务:指咨询方根据委托方提出的要求,以其专门的知识、信息、技能和经验,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 、客观地提供最佳或几种可供选择地方案。
⑤定题信息服务
定义:指文献信息机构根据用户的需要,选择某方面的重要课题,深入其中,开展调查研究,运用多种信息服务方式,进行跟踪服务,直到课题完成为止的一种文献信息服务。
特点(5个)
①内容的针对性
②方法的多样性
③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④效果的显著性
⑤服务的主动性
流程(4个)
①选择服务课题
②制订服务计划
③进行信息跟踪
④评价服务效果
在选定服务课题中,要做好3方面工作
①进行课题调查
②审查筛选课题
③选定服务课题
⑥网络化信息服务方式
定义:就是依托因特网或组织的内部局域网,实现信息提供服务。
类型(5个)
①WWW类型的信息服务
②FTP类型的信息服务
③BBS类型的信息服务
④E-mail类型的信息服务
⑤其他网络形式的信息服务
六、信息管理技术
信息管理技术的概述
信息技术的概念与层次
信息技术:指用于管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能。
现代信息技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和网络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能。
现代信息技术的层次结构
①基础层次信息技术
①传感技术
②计算机技术
③现代通信技术
④声像技术
⑤光学信息存储技术
②应用层次信息技术
①多媒体技术
②超文本技术
③数据库技术
④信息网络技术
⑤光盘技术
⑥可视图文技术
……
信息管理技术的概念与影响
定义:信息管理技术就是指用于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存储、检索、传播、传递和保障信息管理安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统称。
分类(按功能分)(8个)
①信息获取技术:指延长人的感觉器官而收集信息的技术。
②信息处理技术:指利用计算机对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转换、比较、运算、分析和推理的技术。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
①遥感技术(获取)
定义:主要利用光、压力、温度、气体、磁、放射线、光导纤维等遥感装置,远距离、高精度、高效率地采集各种形式地信息技术。
特点(4个)
①遥感探测范围、获得信息地速度和周期等,因传感器运载工具地飞行高度不同而不同。
②现代地遥感技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还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波段进行探测。
③遥感技术所获得的信息量十分庞大。
④遥感技术应用成本低、效益大。
②计算机技术(处理)
定义:是信息技术的中枢神经。
操作系统(2个功能)
①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资源。
②提供人机交互界面
③多媒体技术(处理)
定义:是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
④人工智能技术(处理)
定义: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使计算机能显示出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
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由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③信息组织技术:指使零散、无序的信息实现有机联系和序化的技术。
④信息存储技术:指跨越时间保存信息的技术。
信息组织与存储技术
①文件组织技术
定义:文件是一个具有符号的一组相关联元素的有序序列。文件可以包含范围非常广泛的内容。
基本方法(3个)
①顺序法:是最简单的存储和检索记录的方法。在顺序文件夹中,其物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相一致,记录按其进入的次序存放在存储介质上。
②索引法:带有索引的文件成为索引文件,它由索引和文件本身两部分组成。索引文件的索引一定是按关键字顺序存放的,而文件本身可按顺序也可不按顺序存放。
③直接法:直接存取文件没有索引,而是通过一些寻址方法找到记录的关键字与存储地址间的相应关系,然后进行直接的存取。
特点(4个)
①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②数据不一致性
③数据独立性差
④数据结构化程度低
②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指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数据库技术:指建立、维护、利用数据库技术;实质上是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管理。
DBMS功能(4个)
①定义数据库的功能
②管理数据库的功能
③维护数据库的功能
④数据通信功能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5个)
①信息完整、抽象、冗余少
②表示数据之间的复杂联系
③程序与数据独立
④支持数据的不同视图和共享
⑤限制非授权的存取
全文数据库技术
定义:是一种存储文献全文或其主要部分并能提供全文检索的源数据库。
特点(6个)
①包含信息的原始性
②信息检索的彻底性
③所用检索语言的自然性
④数据的相对稳定性
⑤检索结果的准确性
⑥数据结构的非结构性
③超文本技术
定义:超文本将信息组织在一系列离散的信息节点中,通过链建立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由节点及链组成的网状信息结构。超文本其实就是一些和其他数据具有链接关系的数据。
组成:没有完全统一的结构。
④信息压缩技术
定义:是多媒体信息组织与存储的关键技术。
信息压缩的前提条件(2个)
①数据冗余度(7个)
冗余指信息所具有的各种性质中多余的无用空间,其多余的程度叫冗余度。
①空间冗余
②时间冗余
③统计冗余
④结构冗余
⑤信息熵冗余
⑥视觉冗余
⑦知识冗余
②人类不敏感因素
⑤光盘存储技术:是一种通过光学的方法读写数据的信息存储技术。
⑤信息检索技术:在已建立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中查找所需信息的技术。
⑥信息传播技术:指将加工处理后的信息主动或被动地向用户传递地技术。
信息检索与传播技术
①光盘信息检索技术
定义:利用计算机从购买的管公安数据库中查找所需的信息
优点(5个)
①检索成本低
②操作简单
③检索效率较高
④运行速度快
⑤安全性能好
缺点(3个)
①光盘数据库更新周期较长,信息的新颖性受到影响
②检索时需要不断更新光盘,浪费时间
③不同出版商制作的光盘数据库
②联机信息检索技术
定义:用户使用终端设备,使用一定的指令输入检索词和检索策略,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联机信息中心的中央计算机,进行人机对话,通过检索软件的运行从联机信息中心的数据库中查找所需信息的过程。
特点(5个)
①信息检索突破了空间限制
②信息内容范围广
③可检索到最新的信息
④检索速度较快
⑤检索费用较高
③因特网信息检索技术:利用不同传输协议的网络和检索工具与方法在因特网中查询丰富的信息资源。
④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
⑦信息传输技术:指一切能使信息跨越空间而流动的技术。
⑧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网络及其信息自身的安全性的现代的信息技术。
信息传输与安全技术
①数据通信技术:通过适当的传输介质将数据信息从一台机器传送到另一台机器。
②计算机网络技术
定义: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类型(3个)
①局域网:指几百米至几千米内的办公楼群或校园内的计算机相互连接所构成的计算机网络。
②城域网: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的一种高速网络;设计目的是要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多个局域网之间的传输功能。
③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覆盖范围从几十公里到几千公里;覆盖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形成国际性的远程网络;在不同地区的局域网或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③信息安全技术
①访问控制技术:用来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②加密技术:利用某种加密算法,将信息明文变换成密文进行发送,使截取这无法破译,从而实现信息的安全传输。
③认证技术:双方身份的认证,主要包括数字签名、身份验证以及数字证明。
④防病毒技术:有病毒预防技术、病毒检测技术和病毒消除技术,能有效地防止的病毒入侵。
⑤防火墙技术:一种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它利用一个或一组网络设备,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构造一个保护层障碍,检测所有的内外链接,限制内外双向的非法访问,并保障系统本身不受信息穿越的影响。具体有报文过滤网关、应用层网关、代理服务。
信息管理技术对信息管理的影响(4个)
①拓展信息管理社会功能: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使传统信息管理的功能得以强化和延伸;促进传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新兴信息服务业的诞生,使信息管理活动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事业。
②变革信息管理工作模式(3个)
①改变了原有信息管理的业务结构,建立了新的信息管理业务体系
②改变了传统信息管理机构的手工工作方式
③对信息管理机构内组织的管理产生了极大影响
③促进信息管理流程再造:为信息管理流程再造提供技术支持。
④提高信息管理综合效益:可以节约信息管理时间,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增大信息存储容量,降低信息管理成本,增强信息管理效果。
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带来的挑战(3个)
①信息内容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大:因特网上存在的大量的垃圾信息、失效信息、冗余信息、骚扰信息和有害信息等,不光有害社会,还让信息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②不熟悉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管理人员陷入困境:彻底颠覆了传统信息管理的手工操作。
③信息的安全问题成为信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特网技术的”非理性“使用使不良信息的生成、传播和扩散速度大大加快,破坏力大大加强,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并且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更加突出。
七、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与信息管理系统的概述
系统概述
基本点(5个)
①系统必须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
②系统有明确的边界
③系统可划分成若干相互联系的部分
④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物质流或信息流
⑤系统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
特征(7个)
①目的性
②整体性
③层次性
④相关性
⑤适应性
⑥复杂性
⑦动态性
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定义
广义:信息管理系统是由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人才、信息管理技术设备、信息管理方法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序、存储、加工、传递和提供利用的有机整体。
狭义: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利用各类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的模型以及数据库,能够进行信息的收集、整序、存储、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计算机系统。
分类(按物理结构分)(3个)
①集中式:是由一台主机带着若干终端,运行多用户操作系统供多个用户使用。
②分散-集中式:用微机或工作站执行应用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通过局域网与一台或几台为整个系统的主机和信息处理交换中枢的小型机乃至大型机相连。
③分布式:由微机、工作站充当客户机,负责执行前台功能;由一台或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多台微机、工作站、小型机或大型机充当服务器,负责执行后台功能,再用总线结构的网络把客户机和服务器连接起来。
基本结构(3个)
①纵向的信息管理遵循Anthony模型
②横向的信息管理遵循树状模型
③纵横结构一体化结构
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类型
信息存储与检索系统
定义:利用计算机对大量信息进行存储与检索的信息管理系统。
机制原理:大量的原始信息以及经过处理加工处理的二次信息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到计算机中,经过计算机的加工处理,生成具有一定结构的供检索用的数据库,用户提问按一定要求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并与存储在机内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匹配,最后将符合检索者要求的结果按要求的格式输出给用户。
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实践和一种技术手段,而信息管理系统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笼统叫法;二者是被包含和包含的关系。
定义: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够实测组织的各种运行情况,并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组织全局的角度出发辅助组织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组织的行为,帮助组织实现其规划目标。
主要任务(4个)
①对基础数据进行严格的管理,要求计量工具标准化、程序和方法的正确使用,使信息流通渠道顺畅,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
②确定信息处理过程的标准化,统一数据和报表的标准格式,以便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数据库。
③高效低耗地完成日常事务处理业务,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理、财力等。
④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包括现有和历史的数据信息等,运用各种管理模型,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支持管理和决策工作,以便实现组织目标。
办公自动化系统
定义:指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物化于人以外的各种设备,并由这些设备和办公人员共同完成办公业务的人/机信息系统。
基本任务: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们借助各种设备解决对一部分办公业务的处理,达到提高生产率、工作效率和质量,方便管理和决策的目的。
特点(4个)
①面向非结构化的管理问题
②工作对象主要是事务处理类型的办公业务
③强调即席的工作方式
④设备驱动
功能(5个)
①工作计划管理
②通告信息管理
③公文信息管理
④通信资料管理
⑤系统管理
决策支持系统
定义:是以管理学科、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
特点(5个)
①使用面向决策者
②解决的问题是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③强调的是支持的概念
④驱动力来自模型和用户
⑤运行强调交互式的处理方式
主管信息系统
定义:是服务于组织的该层主管,满足高层主管战略信息需求的一类特殊的信息系统。
特点(3个)
①数据的外部化和智能化
②结构的柔性化和灵活化
③系统的协作化和分布化
MRP与MRPⅡ
MRP:即物料需求计划,能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
MRPⅡ:基于企业经营目标制定生产计划,围绕物料转化组织制造资源,实现按需按时进行生产;有效地对企业各种有限制造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定义: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把客户需求和企业内部的制造活动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应用(3个)
①实现对供应链资源管理
②实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
③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思想
成功的标志(优点)(4个)
①系统运行集成化:软件运作跨越多个部门。
②业务流程合理化:各级业务部门根据完全优化后的流程重新构建。
③绩效监控动态化:绩效系统能即时反馈以便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④管理改善持续化:企业建立一个可以不断自我评价和不断改善管理的机制。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管理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开发原则(4个)
①系统原则
②经济原则
③科学原则
④专业原则
基本条件(3个)
①领导重视、业务人员积极性高
②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和规范化的基础工作
③专业技术人才
开发方式(4个)
①自发开发:直接依靠本单位的力量开发。
②委托开发:单位委托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和丰富开发经验的计算机公司、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等进行开发。
③联合开发:单位与有关计算机公司、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联合,合作开发信息管理系统。
④购买软件包:直接购买商品化的软件。
开发方法(3个)
①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
定义: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地自上而下对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与设计。
阶段(4个)
①规划
②分析
③设计
④实施
②面向对象开发方法
定义:设计系统时,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一项不可变的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
阶段(3个)
①分析
②设计
③编程
③软件再工程方法
定义:指对既存对象系统进行调查,并将其重组为新形式代码的开发过程。
阶段(3个)
①再分析
②再编码
③再测试
管理(8个)
①目标规划
②动态控制
③进度管理
④质量管理
⑤费用控制
⑥合同管理
⑦信息管理
⑧组织协调
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与评价
运行(3个)
①直接转换:新系统完全代替老系统;简单省钱。
②并行转换:再新系统投入运行一段时间内,老系统继续运行;开销大但有保障。
③试点转换:综合了前两种。
维护(2个)
①日常维护
主要由系统值班人员完成
①系统软硬件维护
②程序代码维护
③数据文件的维护
④突发事件的处理
②软件维护
由程序员或维护人员完成
①正性维护
②适应性维护
③完善性维护
④预防性维护
评价(4个)
①经济合理性
②实施有效性
③技术先进性
④时间节约性
八、信息管理人才
信息管理人才的概念与类型
定义
广义:指在社会各行业信息管理机构中专门从事信息工作的信息专业人才,其中既包括文献信息管理人才,也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和政府信息管理人才等。
狭义:指在专职的信息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收集、组织、研究和服务等业务工作及其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包括信息管理技术开发、信息管理学研究与教学人员。
信息管理人才的类型(5个)
①信息管理研究人才
定义:指从事信息管理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活动研究的人才。
工作性质:具有探索性、学术性和创造性。
工作内容:探讨信息管理学学科理论、信息管理学基本原理与运作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应用的方面与途径、信息管理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信息事业的发展机制与发展战略。
分布: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②信息管理教育人才
定义:指给他人传授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主要职责:根据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新的信息管理人才,并对原有的信息管理人才进行继续教育。
分布:各级学校从事信息管理教育的教师以及在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技能培训的工作人员。
③信息管理技术人才
定义:指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从事信息管理技术开发与维护的人才。
主要职责:保证各部门或行业信息管理基础设施的构建,维护信息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部门或行业的局域网与因特网的连通和安全管理,为企业或组织的信息化工作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分布: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员、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员、信息管理应用程序开发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通信专家等。
④信息管理业务人才
定义:指利用各种信息技能与信息管理系统,搜集、组织、分析和提供信息的人才。
分布:各类网站、信息中心、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是信息管理人才的主体,比例较大。
⑤高层信息主管
定义:CIO,又称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经理;负责一个公司或企业信息技术和系统的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
职能(8个)
①参与组织决策
②根据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制定适当的信息战略
③协调各部门的信息需求,负责组织的信息集成
④主持拟定组织信息流程的总体框架,规范信息管理的基础标准
⑤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持
⑥评估信息技术的投资回报
⑦宣传、咨询和培训工作
⑧信息沟通与组织协调
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社会需求
信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
基本素质: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心理品格。
知识结构:就个体而言,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信息管理人才,其知识结构可以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
智能结构(5个)
①总体要求信息管理人才,既要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尽快适应具有不同社会分工的工作环境。
②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③应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表达能力;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头脑活跃,善于观察,思维严谨;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④应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使之具备良好的再学习的潜力,以便在未来能快速适应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所带来的新挑战,适应未来信息化的需求。
⑤各自的侧重点,即能力素质。
信息管理人才的构成与素质要求简表(P263)
信息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我国)(2个)
①多层次的需求结构:我国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既要有理论研究人才,也要有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现代化管理的应用型人才。首先急需的是大批初、中级应用技术人才,其次是该层次信息管理人才。
②地区、部门的差异型需求:东部沿海地区专业人才过于密集,西部及中部落后省区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的现状得不到缓解;上层信息机构的人才饱和和基层部门的人才饥渴。
信息管理人才的教育与培养
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设置基本状况
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5个)
①确定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今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应是以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以信息交流全过程的规律和基本原理为基础来考虑专业设置,为国家信息化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②明确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通用人才、专门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相结合;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生,应以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
③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教育的质量;其次明确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方向;然后适度扩大职业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规模。
④完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主干+X)
①首先,通过主干课程体现本专业知识系统的内核,并成为同类专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基础。
②其次,这种模式给各校信息管理专业按照本校的特点、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③再次,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各校通过类专业的共性和个性的矛盾,较好地处理了学科稳定和与时俱进地矛盾。
④最后,为教育主管部门地宏观调控和教学单位自主创新提供了条件。
既有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又兼顾各地区院校的实际。
⑤实行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5个)
①跨系联合
②校所联合
③厂系联合
④跨国联合
⑤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九、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是搜集、整理、分析、传递和提供信息服务的行业。或者说,信息服务业通常是指直接从事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传递、交流并以信息产品的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
多为大题,要回头看书上的论述详解
信息服务业的构成,特点与地位
信息服务业的构成
①从提供的信息服务业务角度看(6个)
①信息存储业:指不间断地收集、存储、处理各种信息,并向用户提供所需数据和信息的信息服务行业,如数据库服务机构、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档案馆、专利局和标准局等。
②信息传播业:指提供大众信息传播服务的信息服务业。
③信息咨询业:指利用信息人员的知识和智力提供信息咨询的信息服务行业。
④信息传递业:指为信息交流提供通道、场所的行业。
⑤信息技术服务业: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设备的维护服务行业。
⑥信息传授业:指传授知识型信息为主的行业。
②从行业经济性质角度看(2个)
①公益性信息服务业:免费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服务行业,如图书馆、档案馆、信息中心等。
②产业性信息服务业:指在信息市场上提供信息商品的信息服务行业,如广告业、中介服务业、咨询业等。
③从提供信息内容角度看(2个)
①专业型信息服务业:指提供的信息内容局限在某一专业领域。
②综合性信息服务业:指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涵盖多个专业领域。
④从信息服务范围和对象角度看(2个)
①内部信息服务部门:指存在于企业事业单位内部,为本单位提供管理、规划、通信、文书等信息服务,并由内部进行经济核算的信息服务部门。
②公共信息服务部门:是独立设置,并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信息服务部门。
信息服务业的特点(5个)
①信息服务业是脑力劳动部门
②信息服务业是利用信息处理工具提供服务的特殊行业
③信息服务业是针对信息这一劳动对象开展服务的部门
④信息服务业的劳动产品是依附于各种载体上的信息
⑤信息服务业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服务行业
信息服务业的地位与作用(3个)
按照波拉特的观点,信息服务业属于工业、农业、服务业外的第四产业
①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产业正逐步成为信息产业的支柱
②信息服务业是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行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事业的成败
③信息服务业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腾飞的重要行业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机制(策略)(3个)
①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强大的发展动力(2个方面)
①来自于社会信息需求的拓展与深化:信息服务业的根本目的和宗旨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②来自于社会信息意识的形成与增强:社会信息意识加强,信息需求才会增加,从而才会激发起信息服务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②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支撑体系(2个)
①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的基本条件(硬件支撑)(3个)
①信息服务业需要有相应的技术与设备(动力)
②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③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必备条件)
②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软件支撑)(3个)
①信息服务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为宏观管理信息服务业而制定的有关政策,是开展信息服务工作、发展信息服务业的指导方针和行动纲领。
保障作用具体体现P284
②信息服务法规:是信息服务政策的具体化,是信息服务活动的行动准则,是保障信息服务机构和用户的权力和义务,减少信息活动的侵权、犯罪行为和各种纠纷,使信息服务业由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措施。
③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最合理地使用人力、财力、物力,使之发挥最大作用,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③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2个)
对①和②的改善
①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增大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动力(2个)
①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增加社会需求,从而增大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②良好的社会环境能提高社会信息意识,进而增大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动力。
②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完善信息服务业的支撑体系(3个)
①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会促使信息服务业支撑硬件的完善。
②政治文化的发展会促使信息服务业支撑软件的完善。
③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完善信息服务业支撑硬件和软件都有较大作用。
国内外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与现状
主要是国内,理解记忆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历程(3个)
①传统信息服务业阶段(3个特征)
①信息服务方式以手工式和机械式服务为主
②信息服务业的行业构成和信息服务机构的类型单调
③信息服务的对象有限,范围不广
②近代信息服务业阶段(4个)
①近代电信、电子技术在信息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
②服务方式与手段是收共与近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③信息服务和传递的范围扩大、速度加快
④信息服务业的行业构成与机构类型较多
③现代信息服务业阶段(2个)
①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咨询机构、邮电通信机构和大众传播机构,提高已有信息服务机构的现代化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
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新型信息服务机构不断产生,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成分,并逐步发展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主体。
国内信息服务业的现状(6个方面)
①信息服务行业较多,但发展不平衡
②信息服务机构类型多样,但缺乏统一管理
③信息服务队伍规模较大,但结构欠佳
①就个人知识而言,知识面普遍较窄,知识更新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②从信息服务业人才队伍的群体结构来看,职业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都不合理;
④信息服务技术更新快,但现代化程度较低
⑤信息服务部门的信息资源较为丰富,但开发利用不够
⑥信息服务市场正在形成,但发育不全
我国信息服务市场还仅具雏形,发育不全,表现见P296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趋势(5个)
①网络化趋势
②产业化趋势(3个意义)
表现见P297
①可以增强信息服务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②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③拓展信息管理学的内容
③集团化趋势(2个意义)
①尽快与国际信息服务市场相接轨
②进一步提升我国信息服务企业的竞争实力
④社会化趋势(2个方面)
①信息服务业构成主体的日趋社会化
②传统图书情报机构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开放
⑤国际化趋势:全球信息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
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与调控
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4个)
信息服务业的微观管理是指信息服务机构的管理,即信息服务机构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经营方向、产品类型、服务对象、市场状况及国家政策等所实施的决策、组织、领导、调控、经营等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①信息服务机构的组织管理
①解释组织管理
②怎样安排组织结构
①个体角度
②信息服务业角度
②信息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4个)
①根据实际需要,科学配置信息管理人才
②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信息管理人才
③规范用人制度,合理使用信息管理人才
④完善竞争机制,充分激励信息管理人才
③信息服务机构的质量管理(5个)
①树立用户至上的信念
②预防为主,防检结合
③全员管理
④全过程管理
⑤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④信息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3个)
①战略规划(6个)
①任务的确定
②评价竞争对手的行为
③外部环境的评价
④支出和收入的预测
⑤制定具体目标
⑥建立工作规范和反馈机制
②营销计划(4个)
①确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②确定消费者需求
③设计具体战术
④组成销售计划的内容
③预算:信息服务属于专业型服务,在服务质量要求上,在生产管理要求上,都要预算合理。
信息服务业的宏观调控(6个)
①优化信息服务业的结构
优化标准(2个)
①合理化
②高级化
优化时处理好2个关系
①处理好新兴信息服务行业与传统信息服务行业的关系
②处理好信息企业与信息机构改革之间的关系
②优化信息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当前让然缺少一个专门的行业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管理;应受到社会监督体系的有效监督和约束;政府的工商、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监督非常有限;用户是信息服务的客体,用户的监督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监督。
③加强信息服务的法制建设
10个政策
①信息机构管理政策
②信息资金投入政策
③信息资源政策
④信息服务业政策
⑤信息市场政策
⑥信息技术政策
⑦信息教育政策
⑧信息人才政策
⑨信息奖励政策
⑩信息合作政策
4个法律
①信息产权法
②信息安全法
③信息市场法
④信息产业法
④完善信息活动的道德规范(3个)
①信息生产者的道德规范
②信息服务者的道德规范
③信息使用者的道德规范
⑤培育和规范信息服务市场(4个)
①进行全国信息市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②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信息市场经济
③加强信息市场现代化工作
④建设现代信息市场化
⑥建立有利于信息管理人才合理流动的人才市场
①明确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②充分发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③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国家与个组织部门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