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经济史第二讲
《中国经济史》第二讲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的知识点总结!下图主要从三部分对这节知识点进行了归纳,包含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人口的增长、分布和流动、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三部分,内容精简,可以用于考试复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
气候变迁
崇祯大旱
道光萧条(寒冷时期)
王朝周期论
农业经济循环论
生态环境的变迁
黄河流域的三次生态破坏
秦汉时期的实关中政策
唐宋时期的屯垦
明清时期的砍伐森林
长江流域的四次生态改变
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与开垦
安史之乱人口南迁
靖康之难/宋金对峙人口迁移
明初出现了人口迁移的第一个高潮
古代社会的资源禀赋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与生产
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自然灾害频发
古代社会的人文环境
重农抑商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选择
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致土地兼并,农民破产,影响农业生产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
对商人的丑化
义利之辨
人口的增长、分布和流动
古代社会人口增长和数量波动
马尔萨斯陷阱
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数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
战争、饥荒和瘟疫都是促进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人口数量要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与农业发展成比例的观点是一个内含的逻辑
古代社会人口分布与流动
人口的四次突变
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
两宋之际(靖康之乱)
元明之际(靖难之役)
移民的永远记忆
广东珠玑巷
福建石壁村
山西老槐树
江西瓦屑坝
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
小农经济的特征及起源
小农经济的特征
生产工具简陋
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
劳作方式相对孤立
生产资料小私有制
耕织结构的形成
水利设施
耕作技术
男耕女织的观念
影响古代社会生产方式选择的因素
人口规模
生活状态
低投入–产出
高剥削率
两税法=租庸调+杂派
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
一条鞭法=王安石税法+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