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前史:马斯洛《动机与人格》(1954)提到积极心理学,但认为这种量化的、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得心理学旨趣在人类缺陷上,使用日志档案访谈材料研究,脱离主流。
编辑于2022-04-13 20:44:56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历史
什么是心理学
基础研究:追求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是否能够被研究数据支持(发展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比较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应用研究:服务于⼈,⼈类能够⽣活得更好、技术发展为⼈提供更多的便宜(咨询和临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
定义:对行为和认知过程的科学研究
科学:依据客观事实、数据和 科学方法来寻找客观规律
行为:可观察的行为
认知过程:依据客观事实、数据和 科学方法来寻找客观规律
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以方法立足,采⽤最严谨的,采⽤类似于物理学的实验⽅法,对⼈的⼼理过程进⾏研究
“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赫尔曼·艾宾浩斯
长:⼈们对⼼理现象的兴趣开始,整个⼈类智慧史就是⼼理学史
短:⼼理学不以⾃⼰的研究对象定义⾃⼰,以实验方法定义,从1879年开始只有100多年历史
心理学史与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冯特,1879年建立心理学
第⼀位采⽤实验方法、科学⽅法研究⼼理现象
1874年撰写了第⼀本⼼理学教科书
1879年在德国莱⽐锡⼤学建⽴了第⼀所⼼理实验室
早期学派
结构主义(冯特)
研究对象:意识
观点:想要了解意识的本质,就要了解意识的最基本构成单元-感觉
应用:心理物理学,举例-手机调节音量
功能主义(威廉·詹姆斯)
研究对象:勇气、美德···具有⼀定的功能,就和任何⼀个我们所看到的实体,可以作为科学量化的研究对象
观点:受达尔文《物种起源影响》,关注的是行为以怎样的功能来实现人类适应环境的目的的
精神分析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研究对象:生物驱力?
观点:1.⽆意识是⼼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们的意识之外影响着⼈们的⾏为 2.无意识冲突决定了人的行为和人格 3.决定⼈类⼤部分的社会⾏为的根本⽣物驱⼒是libido性驱力
理论:无意识心理过程影响了人们的感知、思维和行为;“生物决定论”
举例-1.精神分裂中有个亚型未分型:僵持型 2.举例-《The discontent of civilization》,这些高尚的、利他的行为都是性驱力被压抑后的实现途径
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社会驱力,举例-母婴关系对孩子以后的影响
研究方法是什么? 研究对象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准确测量,研究方法越来越不像一门科学,所以行为主义时代会偏执爆发
行为主义时代(伊凡·巴甫洛夫发现条件反射约翰·华生将其应用到人类行为研究中)
观点: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
理论:将人类所有行为归结为S-R(条件-反射)的结果
举例-孩子的偏好、兴趣由环境决定,不是与生俱来的
意义:统领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一度被称之为“行为科学”
斯金纳:“环境决定论”,斯金纳箱
人本主义
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举例-沉船法案
卡尔·罗杰斯:⼈会产⽣各种⼼理问题,都是由于真实⾃我被掩盖导致的⼀个结果
观点:1.人类不是只能被动接收条件反射,而是拥有自我塑造能力的积极主体 2.强调自我决定、自由意志和选择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
意义:奠定了积极⼼理学的诞⽣
积极心理学诞生背景
心理学的发展:美国⼆战和冷战战后老兵心里创伤需要咨询服务,心理咨询纳入医保
积极心理学前史:马斯洛《动机与人格》(1954)提到积极心理学,但认为这种量化的、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使得心理学旨趣在人类缺陷上,使用日志档案访谈材料研究,脱离主流
马丁·塞利格曼在1998年作为APA主席致辞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区分:科学性:前人没有建立起以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累积
积极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传统” 心理学:解决心理问题就可以幸福了吗?
•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端
• 控制了愤怒、恐惧和抑郁的情绪,并不能够自动的产生平和、爱和快乐
• 没有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反之亦然
举例-抑郁症患者积极面对生活;研究金钱与幸福的心理学家
第一波(塞利格曼,2002)
三积极、科学、防止 个人、社会繁荣发展
观点:1.What's wrong with you? ——> What's good about you? 习得性无助 2.积极治疗(positive therapy)实践
积极心理学是对主流心理学的一次拓展
主流心理学:基于疾病模型(disease model)来理解人类行为
积极心理学:积极主观体验(主观幸福感)、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从而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Seligman, 2000)
怎么测量乐观、同情心、同理心?
关于积极
定义:当⼀种现象的存在⽐其不存在更受到偏好的时候,我们就称之为积极
两个维度:效价和结果
第二波(flourishing繁盛和幸福为主要课题)
科学研究 个体和群体繁荣发展
观点:积极未必有益,消极未必无益
实证研究: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易轻信错误言论、手游、悲观与焦虑个体会更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
理论:“积极”的专制,无法表达正能量的人遭孤立、群体积极性公司压制反对意见、消极情绪标记为“病”
第三波
• 研究对象:超越个体(积极组织、《幸福中国白皮书》)
• 跨学科:积极教育(PERMA)
• 文化敏感性:注重文化背景(亚文化群体等)
• 方法多样性:更宽泛、多元化、以应用为目的
评价⼀个研究、⼀个知识是否科学:(对象的选择、方法的设计、结果的处理、结论的验证) 被试是不是具有代表性、选的⼈是不是具有代表性, 你的这个实验设计⽅法是不是有控制组、是不是控制该控制的因素、是不是严格地遵守了基本程序, 统计分析⽅法对不对、数据处理是如何处理的,你的结论和你的结果之间是不是相符
流行心理学:举例-“微笑”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目的:Positive psychology i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what makes life most worth living
研究内容:PERMA模型/Five pillars(终极目的、独立存在)
正⾯情绪(positive emotion)、⼈际关系(relationships)、投⼊(engagement)、成就(accomplishment)、⼈⽣意义(meaning&purpose)
性格优势
性格优势的积极心理学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由原心理学的研究“缺陷”转变到了研究“优势与美德”,那么与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相对的要能将⼈类的优势进⾏分类
24种性格优势测量(VIA-IS)的理论基础
举例-理想国:各司其职即为善
性格在我们这个体系当中的定义就是德⾏的具体⼼理过程
美德、性格优势、环境因素
子主题
• 六种德行(virtue)
智慧与知识
勇气
认知上的 情绪上的
人道
正义
强调关系
节制
超越
在跨⽂化的普适性上,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持
• 24种性格优势(character strength)
性格是六种德行的心理过程(机制)
优势:在追求有价值的结果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感觉、 思考和行为而获得 实现功能最优化的能力(Snyder & Lopez, 2007)。
优势是是一种真实的(authentic)、让个体感到充满能量(energizing)
• 情境主题(Situational themes)
人格心理学当中的特质理论(Trait Theory)
在特定环境下,人们表现出特定的性格优势的特定习惯。
性格优势测量的最具体层次,“因时因地制宜”
24种性格优势的测量
性格优势与实践
标志性优势:本质的(Essential)、不费力的(Effortless)、具有动力性的(Energizing)
基本假设:使用标志性优势会让我们获得一种满足感,而标志性优势的这些特征会使得我们有不断追求这种满足感的情感动力
研究发现成人一般有2-5个标志性优势(Peterson & Seligman, 2004)
优势为基础的应用模型(A-E-A model):觉知、探索、应用
性格优势测量的未来发展
测量需要不断完善
信效度指标的提高
六个道德维度的结构性问题
了解⼼理学的历史如何铺垫出了⼈本主义思潮的出现 ⼈本主义思潮为什么⼜会产⽣了积极⼼理学 以及积极⼼⾥学的发展 如何让积极⼼理学的定义逐渐变化最终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 你能够⾃⼰给出积极⼼理学的定义 并且了解积极⼼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找到⾃⼰学习积极⼼理学的意义
积极⼼理学强调说⼈的本能是消极系统,然后积极系统需要⼈克服这个本能系统 人性是放纵的,人的天性就是享乐,堕落总是很容易,而勤勉是反人性
积极情绪
情绪的经典理论
情感Affect
情绪Emotions:情绪是针对特定对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肢体表达。具有短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
心境Mood:与情绪相比,心静不具有强烈的强度,而且并不是对特定对象的反应。持续时间更长,也更加稳定。
常识理论
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诱发了生理和行为上的反应
产生过程:危险的认知——>情绪——>自助神经系统的反应
举例
外界刺激:看到一条蛇
情感体验:恐惧
生理唤醒和行为反应: 逃跑或者反击(fight or flight)
James-Lange理论
理论: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唤醒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情绪体验则是发生在生理反应之后对生理反应的一种解读
举例
外界刺激:看到一条蛇
生理唤醒和行为反应: 出汗、瞳孔放大、逃跑或者反击
情感体验:恐惧
Cannon-bard理论
理论:激发情绪的外界刺激同时给边缘系统和大脑发送信息
产生过程:大脑产生了情感体验、自助神经系统产生了生理反应、运动神经产生了行为反应
举例
外界刺激:看到一条蛇
情感体验:恐惧
生理唤醒和行为反应: 出汗、瞳孔放大、逃跑或者反击
适用于很多很本能反应
Schachter-Singer二因素理论
理论:生理唤醒告诉情绪的强度,对整个情境的认知评价使得我们可以确认我们体验到的情感类型,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举例
外界刺激:看到一条蛇
生理唤醒和行为反应: 出汗、瞳孔放大、逃跑或者反击
对环境的认知评价以及对情绪的确认
情感体验:恐惧
适用于更多高级的情绪
积极情绪
研究背景
“传统”心理学的情绪研究
情绪的功能
进化心理学
情绪对我们个体而言,是一种情绪体验。许多消极情绪实际上具有进化意义。如抑郁患者,情绪被抑制,大脑中落后的部分与先进的部分被分开,可以更好地进行理性分析
信号功能
进化的适应意义:情绪从生理和心理上为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做出准备
比如愤怒、厌恶、抑郁
积极情绪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信号”
Barbara L. Fredrickson提出了“拓展-建设”模型
积极情绪具有实现个体最佳功能(optimal functioning)的作用
拓展和建构模型(Broaden and Build Mode)
积极性让我们更加开放。积极情绪的第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它会开放我们的内心和头脑,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更加具有创造性
积极情绪有助于个体实现最佳功能
三个核心假设
拓展假设
消极情绪:减少个体当下的思维和行动的可选择范围从而让个体更快、更坚决的做出反应
积极情绪:增加个体当下的思维和行动的可选择范围,让更多的想法和行动的可能性进入到思维当中。举例:愉悦感、兴趣、满足感、爱;躁狂抑郁双相(Bipolar disorders) 病人的研究
建设假设
通过拓展个体的思维和行动的可选择范围,个体会得到有助于可持久的发展的资源
举例:玩耍的快乐-社会联结和依恋-社会支持
依恋类型:安全型的儿童会获得父母更多的爱,进而这些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更能够坚持、具有灵活性、更善于寻找资源
安全性:父母在时能很安心的探索玩耍不需要全程陪伴,离开之后很焦虑,回来后又会恢复
不稳定型
混淆型
代偿假设
Fredrickson等人(2000)发现愉悦感和满足感可以降低消极情绪的影响
相比于中性刺激,愉悦感和满足感可以更快的恢复由消极情绪影片所带来的的心血管生理变化
意义
积极情绪:愉悦、爱、满足、兴趣、快乐
拓展:个体拥有更大的思维和行动的选择范围
建设:获得更多可持久的身心发展资源
转变:个体成长并且创造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
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
定义:心流体验是一种精神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人在活动中完全沉浸在一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并且充满成就感的感受当中
要素
对于当下所做的事情的全神贯注
行为和意识浑然一体
失去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无法觉察到自己是行为的发出者)
一种对自己行为的完全控制感(已经完全控制了意识, 没有说我想怎么样,但是身体就跟不上)
时间知觉的扭曲(一般来说是感觉到时间过得更快了)
活动本身就让人感到满足,而目的和结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心流体验是一种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个结果并不是说我主观上要进⼊到⼼流这个状态当中,其实是环境每给你⼀个反馈,你即刻的身体⾃发地、⾃主地给出⼀个反应,两者之间交互作⽤,你和环境之间这个主观、客观的壁垒似乎已经消失了、消融了)
心流不是一种情绪体验
产生条件
对活动的挑战性以及自身技能水平的主观评估都在平均水平以上
明确的短期目标和即刻的反馈
相关研究
心流体验的影响
学校当中学生对活动的坚持和成绩(Carli, Delle Fave, & Massimini, 1988; Mayers, 1978; Nakamura, 1988)
优秀学生当中,心流体验的质量与对活动的坚持程度存在正相关
数学课程当中,在考虑了初始能力和GPA的情况下,研究发现,上半学期报告体验到心流体验的学生在后半学期会有更好的成绩(Heine, 1996)
预防消极后果:在家庭生活存在问题(比如贫穷、暴力等)的美国青少年当中,那些有机会从事具有挑战性活动并得到成功体验的青少年,在两年后,更少的报告由问题行为
自主能动人格 (autotelic personality)
受调查人群中,42%的美国人和35%的德国人报告从未强烈的心流体验以至于丧失时间感。16%的美国人和23%的德国人报告几乎每天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Gallup Poll, 1998; Noelle-Neumann, 1995)
体验心流过程具有个体差异
根据心流体验的时间的长度测量自主能动人格
研究方法
ESP、访谈和问卷
心流状态调查(Flow State Survey)
心流状态量表
认知神经研究
幸福感(Well being)
看小说看电视剧是否是心流体验 心流体验一定是积极的吗,有没有消极的 如果想在找一个不好找的东西、研究一个复杂的东西,但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也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看小说、玩游戏入迷了是心流吗,还是只是放松
可以反过来说,创造力好的人,相对的积极情绪比较多吗
积极认知状态和过程
自我效能
定义: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the belief in one‘s capabilities to organize and execute the courses of action required to manage prospective situations” (Bandura, 1986)
社会认知理论
三元交互作用模型
观察学习
自我效能感
积极影响
预测精神疾病
青少年和成年抑郁 (Flett, Panico, & Hewitt, 2011)、焦虑(Williams, 1995)
毒品问题(DiClemente, Fairhurst, & Piotrowski, 1995)、进食障碍(Lobera, et al., 2009), 自杀行为(Thompson, et al., 2002)
身体健康
采取健康行为,比如戒烟、节食、戒酒和癌症检查行为(Kelly & Greene, 2014)
提高免疫系统预防疾病(Bandura, 1997; Caserta, et al., 2011)
自我调节行为
影响目标达成的目标设定、韧性(坚持)程度、解决问题手段 (Maddux & Kleiman, 2020)
心理治疗
如何提供自我效能
亲历的成败经验
合理设定目标,成功是成功之母
替代性经验
谢安教子,以身作则
社会说服
亲朋好友告诉你你能行
情绪和生理的影响
乐观
背景
习得性无助
不断地受到挫折,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无法控制的经验会让人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放弃努力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习得性无助 (Seligman, 1974)
习得性乐观
通过与习得性无助的观念的类比,Seligman提出了习得性乐观的概念
获得从一个积极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的能力
研究发现习得性乐观培训可以改善学生的抑郁症状(Seligman, 1990)
定义:乐观情绪则是一种稳定的倾向性,即相信好事而不是坏事会发生
心理机制:乐观对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学业成绩、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压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中介变量: 解释风格
人与狗在习得性无助上的差异:人能替代性学习,就是看到别人不可控的行为时,自己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对人而言,不可控的坏事情比不可控的好事情更能够产生习得性无助:人会把好事归因为自己
解释风格类型
永久性
乐观的人更愿意相信坏的事情是暂时的,我们总会从失败中重新恢复,好事发生的原因是稳定的。悲观的人认为坏事发生的原因是永久不可变的,而好事总是短暂的
普遍性
乐观的人善于将特定事情上的失败和不如意具体化,而不是泛化;悲观的人总是将一件事情上的失败放大,进行普遍性的归因
人格化
乐观的人更多的将事情归于外部原因,而悲观的人则会将失败的原因指向自己。
希望
定义:充满希望的思维包含了两部分的信念:一个是认为自己能够创造一个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另一个信念是认为自己能够有足够的动力来使用这些途径 (Snyder, 2002)
核心
目标
途径:途径思维
动力:动因思维
和乐观的区别
希望是对特定目标的一种认知,乐观可以独立于特定目标而存在
希望包括了如何实现目标的手段(途径),而乐观只是对结果的预期
希望理论
希望是一种情绪还是一种认知状态?
情绪理论
Averil等人(1990)认为情绪是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特定情绪。
Mowrer(1960)认为希望是与恐惧相对立的一种情绪,其产生是强化的结果。
认知理论
Erikson(1968)将希望定义为一种面对阻碍仍能够实现目标的认知过程
Stotland(1969)定义为“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大于零的预期”。
Snyder(1994)的希望理论强调希望的三个认知要素:目标、途径和动机
影响机制
希望通过影响应对方式(coping)来影响个人心理和行为
途径思维和动因思维能够预测个体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还是更为消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希望会调节未知压力和心理适应的关系(Snyder & Pulvers, 2001):当母亲在监狱中时,在希望测量中更高分数的青少年会报告更少的问题行为。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己应对问题能力的信心影响了这些青少年的应对问题的能力。
当面临压力的时候,希望测量中高分数的人更有可能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应对压力(Snyder,1994, 2000)。当一个人在途径思维上的得分较高的时候,他们会更多的采取直接解决问题(而不是情绪)的应对方式(Roesch et al., 2010)
积极情绪的另外一面:过犹不及
过度的乐观会导致对威胁的忽视或者对自己能力的高估(Schwarzer, 1994; Tennen & Affleck, 1987)
三个概念的共同点
时间观 (time perspective):未来时间观
个人控制感(personal control)
对目标实现的控制感
进化的结果:能够对环境进行控制会有更到的生存率;控制感能够驱使个体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应对环境
对于提高自我效能、乐观和希望的启发
心理韧性和专念
心理韧性
研究的出发点
20世纪60年代对“高危”儿童群体的关注和研究发现,在种种生理问题、家庭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重包围下,很多儿童仍然健康成长theory (Anthony, 1974; Garmezy, 1974; Murphy & Moriarty, 1976; Rutter, 1979)
心理韧性的定义出发点:逆境+健康成长
定义
能力标准:到底是一般就可以还是优秀才可以?
一个动态体系使个体能够成功适应威胁其正常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干扰的能力。
在发展心理学当中,韧性是一个推论性的概念,韧性定义需要两个要素:
对个体表现出来与预期相当的能力
儿童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利于发展的风险(risk)或者逆境(adversity) (Luthar, Crossman, & Small, 2015; Masten & Cicchetti, 2016)。
研究争论
能力的标准
一般还是优秀?
学业成绩、行为举止、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社会活动
逆境因素
例如:早产、离婚、虐待、家暴、遗传性精神疾病、贫困、无家可归、早期疾病、战争和自然灾害留下的心理创伤
相关概念
风险因素(Risk factor)
一个可测量的、能够预测不良发展结果的个体、组织或者环境特征。
比如:生活压力、早产、缺乏教育机会、营养不良、脑损伤
有利条件/促进性因素(Asset/Promotive factor)
在不同风险水平下,都能够预测良好发展结果的个体、组织或者环境特征。
比如天赋、身体素质、社会经济地位
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
在特定的风险环境下能够预测良好发展结果的个体、组织或者环境特征。
比如:自我效能、创造性;家人支持、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紧急支持、社区支持
儿童个体特征
问题解决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对注意力、唤醒和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效能,希望
具有社会价值的才能
家庭和人际关系因素
积极的依恋关系,与有能力的、善于社交的和愿意提供支持的成人的紧密关系
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对儿童教育的参与
家长拥有儿童应有的保护性因素
和谐的家庭氛围,整洁的家庭环境,家庭仪式和日常
社会经济地位上的优势
与亲社会和遵守纪律的同辈的良好关系,与亲社会和适应良好的伙伴的恋爱关系
社区和组织因素
有效的教育体系,社区项目、组织或者其他支持家庭和孩子的资源
与亲社会组织(学校、俱乐部或者童子军)的联系
公共安全,应急系统(110,自杀干预系统),医保
如何培养
“韧性是很多不同层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她不是一个特质;她不是一个单独的东西。”
韧性并不是一个个体具备的某种天赋或者特质,而是很平常的保护性系统正常运作的结果。
拥有韧性的儿童的最大特征就是他们都拥有一个对他们有利的保护性系统 (Masten, 2020)。
保护性因素作用机制
调节作用
“s”型5-HTT基因型可以预测更多的风险性行为,但是在参加SAAF的个体中,s型对风险行为的预测性减弱了 (Brody, et al., 2009),社会支持性组织对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
中介作用
以往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矛盾的感知会影响他们的应对能力,对父母矛盾的感知是通过青少年的自尊来作用于应对能力的发展的(Tian, Liu & Shan, 2018),青少年自尊是父母矛盾感知与应对能力的中介变量
结论
心理韧性的研究代表着对人类发展问题研究的一个积极转向
Maston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一套基础性的适应系统,包括个体、群体和社会系统。因此,心理韧性是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对儿童发展而言,对韧性最大的威胁就是那些会破坏人类保护系统的逆境(adversity)。
从社会角度来说,培养韧性需要做的就是保护、恢复这个保护系统:生育医保、营养计划、教育体系
专念
定义
相应部.赤马经 感觉、过去经验和当下意识共同塑造了我们的知觉 感觉已经是对客观刺激的解构了,就好像吃猪肉不会长猪肉一样 而专念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当下的意识对知觉的影响,让我们能够用新鲜的视角来体会这个世界,从而克服执念、偏见、习惯和规范。 宗教和科学,不同的认识论,不同的知识传统
Ellen Langer:专念是一种灵活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新奇的想法保持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创造新的类别。
Jon Kabat-Zinn:专念是指一种当下的、没有判断的觉知。他是通过不断锻炼我们有意识的对当下的注意,并且尽可能的保持这种注意力的能力而得到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以与我们不断展开的生命产生更紧密的联系。
东方
目的:静心 (mental peace);纯然注意(bare attention )
功能:放松、感知与认知的分离,缓解身心上的疼痛(Booth, 2017)
理论来源于佛教的原则和典籍 (比如Rohitassa Sutta),争议也在于谁真正理解了典籍的含义
西方
目的:幸福 (Well-being)
功能:提高创造性、开放性,丰富思维、打破思维定势,采用新的角度来看待世界 (拓展建设模型)
理论基础是的当代心理学对意识的认识
认知层面上对意识的理解
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
意识:我们平时认为我们思考的这个过程
前意识:有些东西我们可能当下并不能直接提取出来,但是我们只要努力回忆一下就能提取出来
潜意识:性驱力被压抑的,永远我们意识触及不到的
双加工模型
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不费力的,容量大,没有意识的参与,快速的。我们一般称之为直觉、无意识或者创造性。
可控化加工(Controlled):费力的(认知资源),容量有限,有意识参与,慢。
道德的直觉理论
在道德判断中,直觉扮演着比道德推理更重要的角色。有意识的思考过程更多的是对我们直觉的一种事后辩护(justification)
情绪的调节模型
情绪是即刻的(spontaneous)反应?
情绪的控制、强调可以改变我们的情绪体验(时间和强调)
保持情绪表达和情绪体验的一致性
客服的例子,情绪不一致会不会不是满意度降低,而是习得、习惯、适应
动机性认知
动机会(在无意识中)影响我们的思维过程
态度极化(attitude polarization)
特质和状态
乐观和希望是一种特质还是状态?
Langer的专念理论
潜念(Mindlessness)
对环境进行的自动化的加工,这种加工是依赖与固有观念和过去经验,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潜念使得刻板印象、道德判断、直觉、文化规范、价值观、习惯、情绪、动机人类的行为更多的受到自动化过程的影响
思维定势(Mindset)
专念(Mindfulness)
专念是一种灵活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新奇的想法保持开放性,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创造新的类别。
积极影响
养老院病人
Langer的研究发现,控制感让养老院的病人身体更加健康、更加长寿 (Rodin & Langer, 1978)
复印机研究 (Langer, Blank & Chanowitz, 1978)
潜念让我们依赖于自动化加工,从而产生思维定势
“逆时针”研究
·按照指导语以年轻人心态生活在模拟环境中的老人,比那么些回忆过去的老人,表现出更好的心理指标和智商水平。
训练方法
冥想
呼吸冥想法与意识:并不是去关注呼吸,而是去关注“意识”。无色无相,又无时无刻都在,而且熟悉得都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当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这样一个活动上时,我们会清晰的得感觉到注意力本身,从而让我们把意识从嘈杂的意识流当中凸显出来。
这种活动除了呼吸,就只有心跳和脉搏了,但是注意着两个活动,还是要牵涉到其他部分,会有杂念
训练任务
造词 (Alexander, et al., 1989)
挑战自己固有的观点(Carmody, 2014)
心理韧性与专念
实践引发的研究
心理韧性——一个发展的视角
专念:心理机制?
心理韧性:就好像黑洞:观察不到,我们从周围的表现来定义和定位。 在大众全,大家经常会谈什么“童年阴影” 即便是逆境(基因、环境、家庭教育),仍然成长为健康的成人,这说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说明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基因的表达,都存在变化的空间。
积极心理学人际关系
爱情
概念史
古希腊:精神之爱
古代中国:社会秩序与责任
中世纪:神圣性
启蒙时代:自由之爱
弗洛伊德:爱的心理根源
心理学之“爱”:Hatfield (1988) 认为激情之爱,作为一种强烈的互相吸引力,在所有历史和文化当中都一直存在。但是因为激情之爱而作为婚姻的理由则是现代的一种文化“发明”
规范性(prescriptive)的爱 (应然)
进化心理学之“爱”
Buss(1988)认为爱情就是男性和女性在一段关系中为了强化两者之间联系从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系列行为。
进化心理学
适者生存
性别选择(sexual selection)
为什么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前工业时代男性与女性社会分工与后代养育 (i.e., paternal investment, Kaplan, Lancaster, & Anderson, 1998)
为什么社会对女性的性开放态度更加保守?因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比较而言,女性更为容易感染STD (e.g., Glynn et al., 2001; Moore&Cates, 1990),所以古代社会女性能够从对性的更为保守的态度中受益,也就成为了一种社会规范。
“爱”是生物进化中为了实现稳定的关系来培育后代而形成的情感联结
自我之“爱”
自我扩张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
两个基本原则
人类有自我扩张的根本性动机;
个体可以通过形成紧密的人际关系来将他人包容在“自我”当中从而实现自我扩张 (Aron & Aron, 1996)
Aron 夫妇(1991)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个体在回忆单词任务当中(联想一个单词和自己、母亲或者名人互动),跟与一个名人相互动是相比,如果记忆单词的时候是想象这个单词与自己或者母亲互动,自己和母亲的情况下回忆的单词数量没有显著区别。
描述性(descriptive)的爱 (实然)
完美三角之“爱”
爱情的分类
Berscheid and Walster (1969, 1978) 作为最早的爱情分类研究,区分了激情爱(passionate love)和陪伴爱(companionate love)
Love styles (Hendrick & Hendrick, 1986)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
迷恋(infatuation)
亲密(intimacy)
承诺(commitment)
斯滕伯格:爱情是一个故事
爱情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依恋之“爱”
依恋理论的理论背景
行为主义 & 弗洛伊德理论
婴儿的依恋
Bowlby的依恋理论
母子关系让婴幼儿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形成了理解与他人关系的最基本“模式”
Harlow的恒河猴实验
Ainsworth依恋类型 (1979)
陌生情境实验
成人依恋
对焦虑型依恋的个体来说,性爱与婚姻质量的联系更强 (Butzer & Campbell, 2008)。
依恋悖论: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没有适应性优势吗?(Ein-Dor, et al., 2010)
进化的角度看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的多样性使得人类整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更强
对于人类进化,不同依恋类型是对“交配”与“培养后代”之间的平衡的不同适应结果 (Del-Giudice, 2009)。
回避型依恋
当资源紧缺而且环境不可预测的时候,回避型依恋的孩子更有可能形成回避型的交配策略:即寻找更多的交配机会而不是稳定关系。这种交配策略重“量”不重“质”,但是在不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更具有适应意义。
焦虑型依恋
对于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焦虑会让这种类型的个体留在家中帮助培养后代,而不是选择外出交配。
身体之“爱”
爱情与身体
“心碎了”,“心痛”,“为爱痴狂”
“Lovesickness”,“heartthrob”
爱情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系,并且拥有自己的生理系统吗?
目前为止,爱情的强烈程度是与大脑中的“奖励”中枢有关的,而且还具有防止疼痛刺激的功能。
Aron等人(2005) 使用fMRI发现早期强烈的恋爱体验与富有多巴胺受体的区域的增强活动有关。
后续研究发现在12对结婚超过20年并且生成彼此仍然感到强烈爱意的配偶当中,他们的脑活动在看到自己的配偶的时候的活动区域与2005年对研究相同,而且依恋区域(亲子依恋关系)也同样出现了更高的活动强度 (Aron, Fisher, & Brown, 2012)。
Master等人(2009)的研究发现即便只是看着自己有超过六个月爱情关系的情人的照片,也会有和情人握着手一样的止痛效果。
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催产素(Oxytocin)接受能力的基因的不同类型也会造成夫妻之间是否能够在讨论中产生共情(Schneiderman, et al., 2014)。
爱与繁盛的人际关系
对于积极心理学来说,如果从亲密关系中体验到幸福,是我们理解爱情的目的
生物-心理-社会
生物:爱情与身体,婴儿的气质类型(依恋的生理基础)
心理:成人依恋,爱的分类
社会:作为故事而存在的爱情
爱情的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母亲对孩子的需求的敏感性训练 (Anis, et al., 2020)
成人依恋在心理咨询当中的启示 (Slade, 2008)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