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电影史(李少白)*
李少白《中国电影史》的整体框架,细致且逻辑清晰,主要内容包括尝试时期(1905-1923)、探索时期(1923-1927)、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变革时期(1932-1937)、非常时期(1937-1945)等。
编辑于2022-04-15 19:57:57中国电影史(李少白)
尝试时期1905-1923
概述
欧美的电影传入与影响
先驱者们拍摄影片的尝试
任庆泰;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的意义
中国电影制片业的迅速发展
公司:民新,长城,明星……
长故事的拍摄与中国民族电影地位的确立
三类探索→《孤儿救祖记》
任庆泰戏曲短片与其他
中国电影以戏曲影片《定军山》作为开端
任庆泰;丰泰照相馆;《定军山》
《定军山》之后的戏曲拍摄
商务《天女散花》《春香闹学》→戏曲电影的发展(费穆;50年代两次创作高峰)
故事短片的实验与其他
中国叙事电影的开始
《难夫难妻》《庄子试妻》郑正秋,黎民伟
张石川的滑稽短片创作
张石川;《劳工之爱情》
商务影戏部的短故事片
编剧陈春生,导演任彭年,摄影廖恩寿;打闹滑稽剧、警示趣片、神怪武打片、风景和教育片、时事片
最初的长故事片
中国长故事片拍摄的经验积累
1921转向长故事片拍摄;1916《黑籍冤魂》已具备一般长故事片的基本形态
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1921《阎瑞生》中国影戏研究社,任彭年导,杨小仲编 →1923明星《张欣生》张郑组合; 1922《红粉骷髅》
尝试时期故事影片的艺术化
但杜宇;《海誓》《古井重波记》;唯美,形式,欧化
商务影片继续强调教育功能
《孝妇羹》《荒山得金》《莲花落》——传统伦理道德,内容与形式分离,不合时宜
中国民族电影基本确立
《孤儿救祖记》1923
《定军山》→短片→1913两妻是开端→1916黑籍冤魂→1921阎瑞生……→1923孤儿救祖记
探索时期(1923-1927)
概述
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个热潮
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电影公司的不同面貌
明星公司
1922,趣味→“营业主义加一点点良心”的正剧
长城、神州与民新
长城:问题剧;侯曜 神州:宣传文化,启发民智,陶冶性情;李萍倩 民新:内容纯正,形式优美 →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
大中华百合公司与天一公司
大中华(卜万苍)+百合(朱瘦菊、管海峰) →欧化+黑幕影片 天一:注重旧道德,旧伦理,发扬中华文化,力避欧化 邵醉翁(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
上海影戏公司
但杜宇;史东山
南国电影剧社
田汉;知识分子电影;早夭
长故事片的发展阶段
借鉴通俗小说和商业戏剧
中国电影批评随之发展起来
1925五卅惨案→商业冲击,外商控制→1926联手六合,天一南下
明星公司的影片制作
郑正秋和张石川的影片
主题:批判遗产制度和其他封建习俗为主题《玉梨魂》《最后的良心》
描写封建妇女的悲惨命运,批判封建婚姻制度《上海一妇人》《二八佳人》
郑正秋的编剧
洪深论其三大点 其剧作体现出他对中国社会细致观察与体验 他笔下的女性坚忍,善良,符合传统女性优良品德
张石川的导演
开创了中国导演艺术的基本形态:以戏剧观念处理场面,以再现戏剧化场面作为导演创作中心 善培养演员
包天笑的编剧
编剧;鸳鸯蝴蝶派小说家 《空谷兰》爱情,悲剧,善恶报应,大团圆 名著改编《良心复活》
洪深的创作
精英;编导;爱情为主;渣男变心;《少奶奶的扇子》《冯大少爷》……
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对电影剧作贡献很大;《申屠氏》第一次以景为单位剧本由镜头组成
长城派、神州派、民新派及田汉的试验
长城派
问题剧;评判性;比较激进;
侯曜主张艺术为人生。问题剧的立意更具现代气息,着眼于当时时代的问题
《弃妇》妇女职业问题;《摘星之女》恋爱问题 《一串珍珠》改编,家庭问题;《春闺梦人》非战问题
特点:a.叙事上,受外国戏剧影响大,人物设计简单,舞台剧风格明显,主题抽象 b.简单的人物关系借助人物情感变化展示戏剧冲突,不利于普通观众接受 c.结局安排比较激进
商业失利;1926转入商业片创作
神州派
追求潜移默化的艺术效果,含蓄的表达方式
汪煦昌创办,主创陈醉云,李萍倩……曲高和寡→商业→1927年解散
描写情感见长。《不堪回首》《花好月圆》
李萍倩:《难为了妹妹》浪子回头,不被接受
民新影片公司
香港《胭脂》;上海;1926黎民伟
欧阳予倩:留学日本,专注戏剧,进军影界 《玉洁冰清》卜万苍导《三年以后》《天涯歌女》编导
侯曜:《海角诗人》1928《木兰从军》……
黎民伟的纪录片,对辛亥战争和北伐战争的记录
田汉的实验
南国电影剧社;无资金
欧化 尚古和唯美
欧化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陆洁,顾肯夫,陈寿荫……《人心》《探亲家》崇洋媚外,场景欧化
原百合人,鸳鸯蝴蝶派
尚古的天一公司
力避欧化,尊崇传统道德,表现上注重娱乐化
《立地成佛》《女侠李飞飞》《忠孝节义》
唯美的上海影戏公司
但杜宇:故事情节简单,注重银幕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弟弟》……
史东山:《杨花恨》《同居之爱》……美和雅
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2)
概述
时代对于电影经营的影响
政局动荡,人心惶惶,电影业逐渐注重经济效益。多拍,快拍,媚俗
由古装片到武侠片、神怪片的竞争浪潮
天一开古装片先风;明星开神怪武侠片之风气
商业恶性竞争的结果
不善经营的公司被淘汰;公司重组
古装片、武侠片-中国电影的两大类型
古装片
天一;改编,戏曲,媚俗,爱情
武侠片
史学概念;1927—1931;《火烧红莲寺》;连集拍摄和影像特技
初步整合-联华新派与国片的复兴
联华新派对于中国电影的初步整合
罗明佑的创业
华北→联华;复兴国片
孙瑜影片构成联华特色
神怪武侠→浪漫爱情 故都春梦和野草闲花
卜万苍的创作
《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
明星公司与天一公司的变化
明星回归社会市民电影;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变革时期(1932-1937)
概述
内忧外患
电影被纳入国民党中央管理体制
电影检查严格;推行教育电影; 建立自己的电影机构(东方电影公司……);推行符合其意识形态的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文化运动
新兴电影运动;左翼电影运动
1932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标志);1932——1937
“中国电影年”1933洪深
新兴电影创作+进步电影理论批评
1.兴起和高涨阶段
1932——1933;艺华
2.曲折发展阶段
1933——1935;国民党围剿;电通公司
3.国防电影运动阶段
1935——1937;国防电影
有声电影替代无声电影
声音出现的意义:电影性质;创作和生产;观念
无声电影的成熟
音乐,对白和音响 《桃李劫》《都市风光》
电影制片公司的格局及创作走向
电影公司的变化
明星:左翼→软性→国防电影时革新
联华:四国主义遭批;后期进步
天一商业,走向香港;艺华进步到软性;电通四部片35年结束
电影艺术显示出一种整体性跨越的成就
表演艺术方面
阮玲玉,胡蝶…… 类型化明星和类型化表演风格
电影摄影方面
技术进步
录音和电影音乐方面
很大发展
转向作风的明星公司与倾向鲜明的电通公司的合作
转变作风的明星公司
夏衍
进步意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狂流》《春蚕》
4个特点
程步高
导演《春蚕》:中国电影的记录风格;《狂流》
张石川
进步+商业 《压岁钱》
洪深
编剧;《劫后桃花》《香草美人》…… 现实主义+进步的民主主义者的社会政治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郑正秋
进步;《姊妹花》;中国电影民族化叙事的基本策略
李萍倩
导演;《时代的儿女》《女儿经》……→进步,细腻
沈西苓
导演;进步有才;《十字街头》
倾向鲜明的电通公司
1934——1935; 桃李劫:袁牧之编,应云卫导;风云儿女:田汉原作,夏衍编,许幸之导 自由神:夏衍编,司徒慧敏导;都市风光:袁牧之编导
袁牧之
演员:《桃李劫》 编导:《马路天使》
司徒慧敏
《自由神》;进步,爱国
应云卫
《桃李劫》《生死同心》……
进步与保守共存的联华公司
受新兴电影运动影响的创作者
田汉
左翼创作前线;《母性之光》《三个摩登女性》《风云儿女》……
艺术激进派→革命浪漫派;民族反抗
卜万苍
和田汉合作;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细腻
孙瑜
银幕诗人;《小玩意》《大路》
孙师毅
编;《新女性》;写歌
蔡楚生
明星→联华;《共赴国难》《渔光曲》 平民化;艺术手法细腻
但杜宇
唯美→进步《新婚的前夜》
创作倾向比较保守的创作者
吴永刚
《神女》《小天使》《浪淘沙》 国防电影:《壮志凌云》
费穆
《城市之夜》《天伦》《狼山喋血记》(国防电影)
朱石麟
导:《慈母曲》《新旧时代》…… 细腻;家庭传统;含蓄清丽
沈浮
编:《狼山喋血记》 导:《天作之合》喜剧
钟石根、金擎宇
艺华、新华、天一及其他公司的创作
艺华
阳翰笙
和岳枫合作;编:《逃亡》;进步
软性电影创作
《化身姑娘》(喜剧片)《喜临门》……
评价
新华公司
史东山
《共赴国难》《青年进行曲》……
马徐维邦
《夜半歌声》恐怖电影大师
天一公司
汤晓丹
《飞絮》《飘零》《挣扎》
进步倾向是潮流所致,也是一种商业策略
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建立和发展
新兴电影理论与批评
1.对电影性质和任务的讨论
反帝反封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领导; 题材要反帝反封建;创作手法大众化,批判性
2.新兴电影理论建设的成就
夏衍:电影本体;改编 尘无:电影是科学和艺术的交流;社会斗争的工具 郑伯奇等人
3.电影评论
国民党官方电影理论
民族电影理论
教育电影理论
软性电影的主张
形式美学论:刘呐鸥 娱乐本体电影观:黄嘉谟,穆时英
新兴电影理论与软性电影的理论的论战
1933——1936
总结
左翼进步文化思潮为先导,以新兴电影文化为主体,开创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时期
大量作品出现;无声电影的高峰和有声电影的开始
电影人才
不同意识形态;电影与商业
非常时期(1937-1945)
概述
国民党统治区电影
武汉阶段 1937——1938
重庆阶段前期 1938——1941
重庆阶段后期 1941——1945
抗日根据地电影
延安电影团
租界区电影
孤岛地区的电影——上海
香港地区的电影
沦陷区电影
东北、华北、上海沦陷区
国民党统治区的电影
故事片的创作
中制公司故事片的创作
阳翰笙和应云卫(编和导):《八百壮士》《塞上风云》
史东山:《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胜利进行曲》(田汉编)《还我故乡》
袁丛美:《热血忠魂》;《日本间谍》(阳翰笙编)
何非光:《保家乡》《东亚之光》《血溅樱花》《气壮山河》
中电公司故事片的创作
孙瑜:《火的洗礼》《长空万里》
沈西苓:《中华儿女》
徐苏灵:《孤城喋血》
西北影业公司的故事片创作
《风雪太行山》贺孟斧编导 《老百姓万岁》
抗战新闻片的创作
新闻纪录片:此时中制,中电,西北公司都有拍
《民族万岁》:中制出品,郑君里创作,少数民族
《活跃在西线》潘孑农
《华北是我们的》西北公司出品,瞿白音编辑
抗战动画片和抗战音乐片
万氏兄弟:《抗战标语卡通》
延安地区的电影
延安电影团的纪录片拍摄
袁牧之《延安和八路军》吴印咸、徐肖夫摄影 《生产和战斗结合起来》:吴印咸和徐肖夫拍,钱筱璋编
延安电影团的新闻片拍摄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青年节》……
延安电影团的放映队
租界区电影
上海租界区的电影
具有爱国意义的古装片的拍摄
卜万苍:1938,1939《貂蝉》和《木兰从军》
李萍倩:《红线盗盒》
阿英:《葛嫩娘》→张善琨导;《洪宣娇》费穆导
周贻白:编《李香君》,《苏武牧羊》……
岳枫,吴永刚,杨小仲,方沛霖
柳氏兄弟,费穆的孔夫子
良莠不齐的时装片的拍摄
于怜,柯灵
喜剧影片的拍摄
香港租界区的电影
大地公司1938;蔡楚生:《孤岛天堂》; 司徒慧敏:《白云故乡》
粤语片生产;电影清洁运动
蔡楚生,司徒慧敏:《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
汤晓丹《民族的吼声》
苏怡《大义灭亲》
沦陷区电影
东北沦陷区的电影
满映;国策电影
华北沦陷区的电影
上海沦陷区的的电影
《博爱》《万世流芳》
丰收时期1945-1949
概述
电影制片业的垄断格局
官方电影机构的快扩张
中电为核心;中制;接受敌伪电影公司,改组; 1946中美商约→美国片涌入(各种类型电影)
民营公司寻求发展空间
昆仑: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合并 文华:吴性栽创办 国泰和大同:柳氏兄弟
1948年“国产电影出路问题”,电影检查制度,外汇限制,美国电影倾泻——三座大山
两种立场的电影创作
官方意识形态电影和进步知识分子电影 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
香港电影业的情况
大中华和永华公司;影人南下;影评阵地
人民电影
草创→发展 东北电影制片厂
官方电影机构里的两种创作
官方思想立场的创作
《忠义之家》:吴永刚编导;被批
《圣城记》:沈浮导;美国传教士;缺乏民族信心的表现
《黑夜到天明》:屠光启 《天字第一号》
战国策派→战国派:主张国家主义和权威主义色彩
进步影片的创作
陈鲤庭:《遥远的爱》清晰流畅
抗日
金山:《松花江上》朴素自然
汤晓丹:《天堂春梦》
赵丹《衣锦荣归》; 张俊祥《还乡日记》和《乘龙快婿》——尖刻辛辣
陈白尘编:《幸福狂想曲》——入木三分
昆仑群体与社会批判影片
昆仑公司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
进步和优秀的电影人加盟
合理的工作方法
昆仑公司的社会批判影片
史诗风格:《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
《万家灯火》:阳翰笙编,沈浮导;生活百态 《乌鸦和麻雀》:陈白尘编,郑君里导;寓言性
《关不住的春光》:欧阳予倩 《丽人行》:田汉。三个女性 《希望在人间》:沈浮
《三毛流浪记》:阳翰笙编 《新闺怨》:史东山
其他公司的批判性影片
国泰:《无名氏》——于怜编,应云卫导;《忆江南》田汉
大同:《梨园英烈》田汉编;《弱者,你的名字叫女人》欧阳予倩编,洪深,郑小秋导
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社会批判;进步色彩;革命浪漫主义 代表着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成熟
文华群体与都市人情片
文华公司的大致情况
温情的人性关怀风格
文华公司都市人情片的三种类型
以佐临《夜店》为代表的表现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影片
桑弧-张爱玲式的影片:假凤虚凰,太太万岁,哀乐中年 李萍倩:《母与子》;洪谟《好夫妻》
以费穆,《小城之春》为代表的艺术片 《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商业电影的新发展
商业电影的总体情况
市场主导;商业电影类型化
商业电影的主要创作群体
陈铿然:《三人行》…… 岳枫的爱情片和凶杀片 马徐维邦的恐怖片《天罗地网》 方沛霖的音乐片《歌女之歌》 杨小仲的间谍片,言情片 徐欣夫的打斗片……
对商业电影的基本评价
受美国黑色电影影响,类型化,技术进步
良莠不齐,总体有发展
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1949-1966)十七年电影
概述
新中国电影体制的建立
1949年中央电影局
生产和营销高度集中;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有计划的规划题材,严格掌握拍摄进度,和统购包销的产品经营
私营电影厂国有化:1951昆仑和长江→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厂; 1952文华,大光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2上影
电影观念的转变
盈利→拍摄工农兵,清除好莱坞电影在华影响
工业,农业,战争以及惊险片占主体;少数民族影片;电影戏曲片;儿童片及动画片;喜剧片;名著改编;纪录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影创作
初创时期的电影创作1949-1952
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创作
1949《桥》工农兵首次亮相
私营电影厂的创作
《武训传》1950;《我这一辈子》1950;《我们夫妻之间》;文华公司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电影创作1953——1957
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统一的电影审查制度
1953少数民族电影《草原上的人们》、《金银滩》吴永刚的《哈森与加米拉》
工业题材电影;农业题材电影;戏曲片……
1958-1959年的电影创作
1959献礼片;革命历史和革命战争题材;现实生活题材;歌颂喜剧;名著改编片
1960-1966年的电影创作
革命历史;现实生活题材;喜剧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这一时期的电影批评和理论
1950《大众电影》;影评专栏;电影本体论的讨论;电影基础理论研究
长影集体
1949东影改名为长影。《桥》
《白毛女》王滨和水华联导1950
《神秘的旅伴》林农,反特片,彝族 《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
《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未完成的喜剧》
《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
《五朵金花》
北影集体
北影四大帅的创作
水华
成荫
崔嵬
凌子风
二谢及金山的创作
谢铁骊
谢添
金山
上影集团
老一代导演的创作
汤晓丹
郑君里
史东山
沈浮
张俊祥
桑弧
刘琼
新生代导演的创作
谢晋
鲁韧
八一集体及其他电影厂的创作
八一集体的创作
王平
李俊
严寄洲
其他电影厂的创作
王为一
禁锢时期1966-1976
概述
文化大革命前夕
50年代对《武训传》的批评;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1962年将小说《刘志丹》定为毒草;1964到65整风;文革严格来说不止十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
文艺黑线专政论;全面否定十七年电影作品、电影创作队伍、电影教育、科研和文化建设、电影理论和观念
文化大革命的特产-样板戏电影
文化大革命后期
恢复故事片
从样板戏到样板电影
样板戏的受众基础
体现:样板戏大都来自知名小说等的改编;是京剧现代戏;革命历史题材→广泛的受众基础
样板戏的创作原则
根本任务论(工农兵的英雄形象);三突出原则
样板戏的拍摄情况
八个样板戏: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
样板戏电影的特点
题材和主题,是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少,多是阶级斗争
形象上,英雄人物高大全,奸诈小人假恶丑。
电影语言,长镜头,全景镜头,特写镜头多,意识形态明显
电影美术上,与舞台表演的假定性和电影的真实性相一致,虚实结合。
辩证看待样板戏电影
投资多,长镜头,彩色胶片,人才有的解封。
故事片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故事片生产的恢复与重拍片的生产
1971长影的艳阳天;1973恢复故事片;重拍片 火红的年代
几部优秀的故事片创作
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
反“走资派‘电影的拍摄
阴谋电影;谢晋等人导的春苗
此时电影的技术情况
彩色电影;电影照明技术
再探索时期(1977-1992)
概述
1992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思想解放运动和电影创新运动的蓬勃发展;电影的娱乐性被重视,主旋律电影提出,代际观念
从观念更新热潮到电影文化重构
中国电影再一次被纳入世界电影的坐标系
电影理论大发展,比如和戏剧离婚,电影民主化……
三、四、五、六代
中国电影再探索的三个阶段
电影体制改革的初步酝酿(1979——1984)
拍了很多片类;80年代电影改革开展
拯救市场危机的类型片创作以及有关“娱乐片”的争论(1984——1988)
1984电影体制大讨论
电影类型的探求及市场化进程加快
娱乐片和类型片
中国电影体制的根本症结和出路探寻(1988——1993)
市场化;合拍片
第三代导演的人道主义追求
谢晋电影的巨大影响力
《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真善美
《芙蓉镇》歌颂人性,人道主义,美好心灵,歌颂生命搏斗的抒情悲剧
李俊的《归心似箭》
战争+爱情
谢铁骊的《今夜星光灿烂》
战争中的人;战争与爱;抒情风格的散文诗电影
王家乙,成阴,凌子风……
第四代导演的诗化意识 (历史诗化)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
1982;散文结构;诗意特征
谢飞《黑骏马》
本命年
吴天明《人生》
丁荫楠《孙中山》
滕文骥《黄河谣》《棋王》
黄蜀芹《人.鬼.情》
黄健中《良家妇女》《龙年警官》《过年》
郑洞天《刘天华》《邻居》
胡炳榴《乡音》《乡情》《乡民》
杨光远和翟俊杰《血战台儿庄》
总结:第四代的最大特征是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温和;电影语言革新
第五代导演的历史贡献
陈凯歌的杰出成就
黄土地
霸王别姬
张艺谋的创新业绩
红高粱
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军钊
一个和八个:讲究造型思维和观念更新的战争片
田壮壮
猎场扎撒
黄建新
黑炮事件
吴子牛
晚钟
市场化时期1992至今
概述
1992-1999年的电影改革
进入2000年以来的电影改革
市场化时期的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电影的拍摄背景
对主旋律电影的认识
主旋律电影的代表性作品
《大决战》
《孔繁森》
《离开雷锋的日子》
《生死抉择》
《惊心动魄》
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市场化需求
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
陈凯歌《无极》
冯小刚及中国的贺岁电影创作
“深度”的执迷
“作者”的误区
对于误区的摆脱
新生导演的个体写作与生存困境
张元、王小帅、贾樟柯
管虎、娄烨、卢学长、姜文
张扬、施润玖、陆川
香港电影
概述
1949年以前的香港电影
1949-1979年间的香港电影
20世纪79年代末期以来的香港电影
从粤语片到香港电影新浪潮
粤语片的黄金时代
伦理片的创作高潮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到电影类型的成熟
李翰祥的古装历史片
独特的文化想象
深刻的历史感悟
张彻、楚原和李小龙的武打片
张彻
楚原
李小龙
成龙的喜剧功夫片和武打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喜剧功夫片
20世纪80年代以后动作警匪片
吴宇森的英雄片和徐克的武侠片
吴宇森的英雄片
徐克的武侠片
台湾电影
概述
台制影片
中制影片
中影影片
从台语片到台湾新电影
台语片的创作
台湾新电影
台湾新电影的出现和发展
台湾电影现象
李行、胡金铨的电影创作
李行的电影创作
胡金铨的电影创作
侯孝贤、杨德昌、王童的电影创作
侯孝贤的电影创作
杨德昌的电影创作
王童的电影创作
李安的电影创作
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站在东西文化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