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文记叙文阅读
这是一篇关于语文记叙文阅读的思维导图,包括:记叙文的定义、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编辑于2022-04-15 22:50:11记叙文
记叙文的定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的五种表达方式
叙述
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
是对人物的外貌、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说明
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
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议论
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深化中心,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记叙文的基础知识
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
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更加亲切
第三人称
更加广泛
记叙文的顺序
顺序
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
倒叙
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
插叙
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 插叙一般不作为文章中心。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补叙
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分叙)
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叙法。
记叙文的句式(语气))
陈述句
陈述句又分为肯定的陈述句和否定的陈述句
肯定句
否定句
疑问句
疑问句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一个类,它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疑问语气。疑问句是问一些事情的。疑问主要有四大句型,一般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特殊疑问句和反意疑问句。
感叹句
汉语中的感叹句,属于汉语四大句类的一类(其他三类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带有浓厚的感情的句子。它表示快乐、惊讶、悲哀、厌恶、恐惧等浓厚的感情。感叹句一般用降调,句末都用叹号(!)表示。
祈使句
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建议等等。谓语 动词一律用原形。句子中通常 不用主语,句末用 惊叹号或者句号,用降调。
记叙文的修辞
比喻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说明文中的打比方。
三种类型
明喻
暗喻
借喻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拟人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排比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
反复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设问
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让读者更加注意这个问题所表达的效果。
反问
反问则是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借代
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反语
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记叙文
题型
一、含义:一般从浅层到深层考虑
二、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考虑
三、妙处/赏析:一般从手法角度
四 、概括类
五、原因类:首先应回归原文,再审清题干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进行概括和筛选
六、比较类
七、探究类
语言表现力/赏析/表达效果/艺术技巧等等
一、手法
修辞
表达方式
记叙
顺序
顺序
倒叙
插叙
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说明
描写
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
表现手法
虚实、动静、情景、点面、烘托、渲染……
二、结构
寻找主旨的方法
1、标题
2、开头、结尾、过度
3、议论、抒情性的句子
4、用某些手段的句子
5、人物的语言或所说的话
6、寻找写作对象,分析对象之间的关系及前后变化(事件)。此方法最难也是最普遍的,大多数文章都要用这种方法
关于标题
一、含义
浅层——字面义;文章概括义(直观)
深层——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一般与主旨相关)
二、作用
1.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思;设置悬念(一般为诗句、问句、某些手法、不符常理等)
2.概括/点明文章主要内容(一般为动宾结构)
3.突出文章主旨
4.一语双关
5.贯穿全文线索(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紧凑)
三、标题的妙处
若题干无特别角度,应侧重作用结合含义来进行作答
关于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一、分类:人文/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作用
1.渲染了……氛围
2.烘托……心情/人物形象
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背景等等
4.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旨
5.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一般在开头)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一般在中间)
三、赏析/语言表现力(换句话就是如何写出来的)
1.手法
2.感官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两种以上才分析
3.时间
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如何变化
4.空间
(1)视角转换:由远及近、由上及下
(2)移步换景
(3)多处选取
5.色调、布局、形态
6.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副词(可呈现一幅画面)
7.选取典型意象
关于记叙顺序
一、顺叙(按时间或事件发展)
二、倒叙(先说结果/精彩或高潮部分,再从头说起)
作用
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发思考
2.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文章叙述波澜起伏
3.突出主旨
三、插叙
作用
1.补充交代
(1)对上下文的原因解释
(2)对所插入段落内容的概括
2.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上下文……形成对比
3.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完整,紧凑
4.丰富/体现人物形象
5.突出主旨
6.照应标题
7.构思巧妙性;突破时空限制
关于结尾
结尾的妙处
1.外在形式特点:梦境、回忆、联想、想象、戛然而止、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某种手法、诗句、问句、关键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独立成段……
2.作用:内容+结构
3.效果词:耐人寻味、增强文章感染力、意味深长
关于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外在(身份、地位、年龄、外貌等)+内在(精神、品质、性格)
人物形象的塑造
正面
1.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
2.人物所做的事件及经历
侧面
1.旁边的人、事、物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或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