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谷振诣:批判性思维
这是一篇关于谷振诣:批判性思维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1.理性的声音:批判性思维;2.批判精神与理性美德;3.思维品质与思维技能;4.批判性阅读的方法与实践;5.理由与原因。
编辑于2022-04-05 22:45:54批判性思维
1. 理性的声音:批判性思维
参考书目: 苏格拉底,霍普.梅 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约翰.杜威
批判性思维定义
1.1. 批判性思维定义:面对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的决断而进行的言之有据的反省思维
1.2. 批判的原则
建设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破坏性的
1.2.1. 对象:理解的宽容原则
以合理性的最大限度理解批判对象。 不可误解、曲解、一知半解
1.2.2. 标准:批判的中立原则
中立的标准
无争议的或者绝大多数人认同的准则:逻辑、科学、法律、道德
立场性标准
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中
1.2.3. 目的:得出好的判断(决断、决策)
基于宽容、中立原则得出的判断质量更高
1.3. 反省思维
批判重在自我批判
1.3.1. 批判是反思性的思维活动
第一层:自然思维(围棋实战)
洞察力VS偏见 事实VS错觉 真理VS谬误
第二层:反省思维(围棋复盘)
对第一层思考:分析、评估、审验 对自己的所知:校正、更新、净化、完善
1.3.2. 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知中的缺陷)
中立式批判(苏格拉底)
对象:准确透彻理解
标准:逻辑学的矛盾律
手段:逻辑推论
目标:找出对方认知中的缺陷
苏格拉底的故事
欧绪弗洛控告父亲是否正当
指人们对道德定义的反例
依据人们的道德信念做出逻辑推论
借助逻辑推论证明人有不一致的道德信念
苏格拉底的审判
被判处极刑后是否逃跑
1.4. 批判性思维的价值
应该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爱因斯坦
1.4.1. 人生价值:成就卓越人生的工具
相信自己:意味着使用信念系统指导选择&判断,所以要优化信念系统
好论证是确立信念的工具,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找到那些好的论证
改变自己:用批判性思维工具改变自己,帮助自己做出更好的选择&判断
会选择的人总是幸运的,不会选择的人只能自认倒霉
1.4.2. 社会价值:信息时代提高分辨力
1.4.3. 教育价值:是教育的使命
熟练、公正地评估证据
检视错误、虚假、伪装、偏见的能力
2. 批判精神与理性美德
将当下的意愿(态度)和持久的追求(精神)结合起来,就会形成理性的美德。 从大脑3功能间的关系出发讨论理性美德。 《思考的力量》 《思考的艺术》
批判性思考者的描述
2.1. 检测思维素质的讨论:孔乙已是什么样的人?
2.1.1. 混淆”他成为这样的人的原因“和”他是什么样的人“
2.1.2. 卖弄大词,描述不具体
2.1.3. 描述没有依据
2.1.4. 描述自相矛盾
2.2. 批判精神:思考问题时体现出的意志和持久的追求
2.2.1. 独立思考 批判思维的最低要求
充分发挥理性的自主
寻找和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接受和或拒绝一种思想观念时
寻找模版、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人云亦云、抄袭剽窃
我觉得解决问题很困难,是因为我总想找一个与我遇到的现状完全契合的现成答案。虽说我遇到世界上从没有人遇到的问题的概率小之又小,但是要找到与我本人所处位置相同、工作环境一样、公司传统类似、政策要求相近、领导喜好一致条件下的解决方案,实在太难了。 就算撞大运找到了一个,往往因为此时已经在找模板上花了大量时间,截止时间近在咫尺,而根本没有思考模板的内在思路,直接套上就用,之后就沉浸在终于交差的喜悦中,再也想不起来这件事,直到遇到下一个相似的循环。
重要的不是提出的主张,而在于支持这一主张的理由和推论,是否推敲、审验
不是标新立异,独立于现存知识体系之外的”独立思考“不存在
2.2.2. 反思质疑 批判思维的基本要求
反思:对思考的再思考,找出中的偏见、错觉、妄念、迷信(缺陷)
重复思考
需要以换位思考得到的想法为镜子,审查自己所知中的缺陷
质疑:对观念的真理性和行动方案的合理性持有的疑问。
情感性的怀疑:针对动机,漠视观点和论证。没搞清楚事实就琢磨为什么这么做
理由是真的吗?潜在的假设可靠吗?推论合理吗?保持悬疑的态度
反面例子
跟着感觉走、迷信专家意见、轻信名人言论、盲目追捧流行思潮、墨守成规、轻率武断
2.2.3. 开放兼容 精通批判性思维的最高境界
开放:拓宽视野、突破局限(减少盲点)

兼容:对不同观点一视同仁
2.3. 理性美德:追求批判性精神的保障
2.3.1. 人脑的三种功能

支配人的行为的要素
欲望(我想要):支配行为的第一动力
情感(我感觉)
积极:推动理性坚持不懈
消极:情绪化,使思维劣质
理性(我认为)
2.3.2. 理性美德
从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出发
虚心与谦逊
虚心:意识到自己所知和信念是不完善的,具有倾听多方面问题,思考新问题,接受不同观念的态度
态度:人在思考时表现出的当下的意愿和倾向
虚心的态度+开放兼容精神=理性的谦逊
空杯心态
专心与执著
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
专心与深思
专心:集中精力一次全力思考解决一个问题 欲多(目标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 把所有的精力集中在解决最重要的问题上,不要为了边角料大费苦心,像垃圾桶、收纳盒这种东西,买好了又不能涨工资,就用最短时间选一个大众最能接受的、达到平均水平线的就行,辗转各大购物网站货比三家就是浪费生命
执著与熟虑
执著:在思考棘手问题时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住。
贪欲导致浮躁,心急导致武断
想解决的问题太多 急于求成:事实、证据未检视,概念推理未深思熟虑
专心的态度+独立思考的精神=理性的执著
平和和公正
平和:平常心,对各种观点一视同仁
尽量不受自身利益、个人形象的影响
自身利益
一个贪鄙的人推论起来,只要一边有钱,则另一边虽则有很可靠的理由,你也会很容易预见到哪一边要占优势——洛克,人类理解论 例:美国、我接到领导问话时的应激辩论反应
自私的态度引导我们为当前的信念和思考方式辩护,为谋求私利寻找理由,还会引起情感上的忐忑不安,理智上的强词夺理
自我形象
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认错是对自我形象的破坏
平和的心态+反思质疑的精神=理性的公正
3. 思维品质与思维技能
批判性思考者的描述
3.1. 讨论:问卷设计的一致性
3.1.1. 提示:问题自身和问题与答案选择之间要具有一致性
对概念的理解会给判断带来障碍
知识和能力也有关系,理解力也是能力
不要问被调查者不知道的问题
是非问题不能对应程度选项
设置程度答案时,不应该在题干中再使用程度副词、夸张性用词
3.2. 思维品质
从理性本身的特性讨论思维品质 最低要求:清晰、相关、一致 衡量思考质量的标准:准确、严谨、深刻、充足、辩证
3.2.1. 清晰性:思维工具的入门标准
思考问题的条理和层次要清楚,运用概念的断言表达思想时,概念和断言的意义要清楚
思维工具
概念
断言
推理
论证
例:对写作概念的定义
概念:不清楚
条理:定义和解释没有分段
例:对乐系的划分
动词使用不当
对华夏乐系的定义不清,反而适得其反
一次划分使用多个标准
思考事实问题时任凭情感愿望的参与,以价值思考左右自己的思维(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情感问题)
3.2.2. 相关性
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避免将不相关的问题牵扯进来,转移话题、东拉西扯、人身攻击
3.2.3. 一致性
3.3. 思维技能:评估论证的好坏
应用批判性思维方法的能力 有思考技能才有思考的效率 批判性思考的定义:判断一个主张的好坏,就是对思考的思考,也就是反思 论证: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 好论证是确立信念的工具
3.3.1. 定义
批判性思考的定义:判断一个主张的好坏,就是对思考的思考,也就是反思
论证: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
评估论证好坏:对理由和推理质量的评估
3.3.2. 核心标准
理由真实
推理符合逻辑规则
3.3.3. 任务:提出批判性问题
论证3要素
理由和假设
推理
议题和主张
任务
紫色:理解性问题 蓝色:评估性问题 红色:?
4. 批判性阅读的方法与实践
阅读论证性文章时: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评估,得出论证好坏的结论
4.1. 方法和技术
4.1.1. 阶段、目标、任务
4.1.2. 理解方法:宽容原则/发掘论证
4.1.3. 批判方法:中立原则/拷问论证
4.2. 案例:北京的污染的影响
可比性 一致性
4.2.1. 发掘论证3任务
回答理解性问题
概括论点
用树状图表示论证结构
I、V、T型
4.2.2. 拷问论证
假设、理由
概念
推理
4.3. 图尔明模型
分析论证的结构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图尔明模型是有力工具
4.3.1. 好论证的6个组成部分
数据data:事实、证据(小前提)
断言claim:被证明的主张、观点
保证warrant:连接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普遍性原则规律(大前提)
支撑backing:为保证(大前提)提供进一步支撑的陈述、理由,以表明原则和规律是真的
因为大前提错误而导致推理错误的原因,就是缺少支撑
辩驳rebuttal:对已知反例的考虑
限定qualifiers:限定结论的范围和强度
4.3.2. 例子
4.3.3. 好处
接近真实论证的模式
强调了辩驳和限定成分的重要性
明确了保证自身也需要保证
将起不同作用的理由在不同的位置标示
5. 理由与原因
5.1. 论证的概念
论证: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 好论证是确立信念的工具
5.2. 区分理由与原因
5.2.1. 定义
给出支持主张的理由叫论证
给出事物产生的原因叫因果解释
原因:对已知事实给出的解释
5.2.2. 区分方法1:标志词
证明
导致
5.2.3. 区分方法2:语境(A,因为B)
看A需要证明,B不需要:论证
A、B具有同样的真实性:解释
5.2.4. 区分论证和假言陈述
如果B……则A:B、A末得到断定,只表达B假设情况下产生的后果
因为B……则A:B、A得到了断定,表达的是某种论证
5.3. 因果解释与因果论证
5.3.1. 因果解释本身不是论证
因果解释的提出隐含推理和论证
提出过程中的推理、调查和分析:重在得出最有竞争性的因果解释
因果解释需要检验和确证
验证因果解释:要经过经验证明到科学证明的过程。经验证明到科学证明往往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新冠诊疗手册到第9版才修改为科学支撑完备的、最科学的一版,此前多少都有凭借经验处理的做法。 塞梅尔魏斯洗手的故事。
5.3.2. 因果论证
给出正面证据
排除其它可能解释的证据
5.3.3. 判断是否好的标准
好论证
理由真实
推理符合逻辑准则
好解释
一致性
简单性
可检验
不循环
6. 前提与假设
深入理解理由,就要了解前提与假设 前提是明确提出的 假设是作者隐而不说的、默认为真的前提 挖掘假设标志着理解功力、深度。 掌握正确的推理形式,有助于寻找填空者。 挖掘假设是理解的艺术,没有固定的方法和准则。 牢记论证可见结构中的理由和主张,关注那些足以影响支持主张力度的假设。 假设无所不在,如果愿意可以一直挖掘下去,但难的是找到最能影响论证的、最有力度的假设。 简明逻辑学导论,帕特里克 赫尔利 逻辑学导论 柯匹,科恩
6.1. 什么是假设
6.1.1. 前提:明确表达出来的
6.1.2. 假设:未表达的前提
6.2. 假设的分类
饮酒者的故事
6.2.1. 预设presupposition
判断陈述真假的必要条件 针对一个陈述句而言
6.2.2. 省略的前提(填空者)suppressed premises
针对论证而言
6.2.3. 支撑假设Underlying assumption
使前提成立的深层依据
6.3. 挖掘论证的假设
6.3.1. 理由真实需要:挖掘潜在假设
6.3.2. 推理符合逻辑规则:剖析论证结构
7. 含糊、虚假和关联性谬误
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礼”字大于“理”字,在许多问题上,仁爱和情义都胜过事实和真理,同情弱者就意味着有仁爱的美德,反抗强权就意味着是正义的化身,我这样做、这样看就道德的,你反对这样做、这样看就是不道德。这种泛道德化的简单思维使说理和论证成为多余的东西。 在公共事务上运用自己的理性,一定要摒弃那种“反抗即正义”、“弱者即代表一种道德优势”的道义幻觉。不要动不动就问自己到底站在哪一边,穷人那边还是富人那边,政府那边还是民众那边,领导那边还是平民那边——这种先入为主的区分敌友和贴上善恶的身份标签,容易使评论进入一种首先陷阱,从而使判断带着深厚的情绪色彩,失去客观和理性。——曹林,时评写作十讲
7.1. 含糊不清
7.1.1. 含糊amphiboly
过于抽象
乱用修饰词
7.1.2. 歧义equivocation
同一词的不同意义上的用法
7.1.3. 混淆概念
将不同概念混用
7.2. 理由虚假
常识层面,专业层面 最应该警惕的就是符合你愿望的谎言,符合你想象的假消息。曹林
7.2.1. 绝对化dicto simpliciter
绝对化易造成反例 不能作为理由,因为本身就是错的。 判断方法:找到它的相反的命题,如果反命题正常,那原命题就是错的
7.2.2. 非黑即白fallacy of black-or-white thinking
在还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却局限于两个极端的选择之间进行推论。
7.2.3. 遮盖论据suppressed evidence
1.回避、遮盖、隐瞒证据。如果揭示它们,可能使严重削弱结论的强度,或者得出相反结论。 2.捏造证据
7.3. 关联性谬误
理由和主张不相关。 特征:前提和结论在心理上相关,而在逻辑上不相关。
7.3.1. 诉诸人身the ad hominen fallacy
将论证者的人格、处境等特征,与论证者的断言混为一谈。 如果以某个人的自身特征作为根据,或者以往对方身上泼脏水的形式,来“反驳”对方的断言,就是触犯了诉诸人身的谬误。
7.3.2. 诉诸同情appeal to pity
当论证者只通过唤醒读者或听者的同情心,或者玩弄人的愧疚感来试图支撑其结论或主张时,就会产生诉诸同情的谬误。 娱乐圈最爱人设“美强惨”,最能引发同情。
7.3.3. 诉诸恐惧appeal to scare
如果论证者向读者施加将会受到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威胁,并借助对方产生的恐惧感,迫使对方支持或反对某一主张或作法,就会产生诉诸恐惧的谬误。 我最需要注意的一项。
7.3.4. 诉诸不胜任的权威appeal to unqualified authority
所引用的权威在所讨论的问题上失去了信用。
7.3.5. 诉诸众人appeal to pelple
生活在群体中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接受、重视和赞赏。不希望受到群体的排斥和打击,众人就是利用这些愿望迫使对方采纳和支持某种信念、建议或行动。
8. 转移论题和弱归纳的谬误
转移论题:谁过程中转移视线,歪曲篡改、捏假想敌,转移争议或论证的主题 弱归纳:前提为支持结论提供的论据不充分,不足以做为接受结论的有力支持
8.1. 转移论题
8.1.1. 熏鲱red herring
用来立论,不好好论证自己的论题
转移到另一个有微妙关系的话题
转移到更能吸引人眼球的话题
放烟幕弹,使原有问题复杂化,让人忘记原来 的话题
8.1.2. 稻草人straw man
多用于反驳。先歪曲对手的论证,驳斥被歪曲的论证。
曲解原意
夸张或极端化
捏造假想敌
8.1.3. 以错制错tow wrongs make a right
报复型
”还有更糟”型
试图用一个更严重的错,来抵消原来的错
8.2. 轻率概括与误用数据

8.2.1. 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ing
误差范围大,置信程度低
8.2.2. 样本没有代表性unrepresentative sample
样本少,不一定没有代表性,还要看样本属性的同质性程度
样本容量足够
满足随机抽样准则
不发生偏样
8.2.3. 滥用数据the abuse of statistics
数据不可比
统计概括和结论总是涉及到总体的性质,也就是总体的规模和它的异质程度,由于忽略总体性质的差异而对两个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确立某一结论,这就犯了数据不可比的错误。 战争的死亡率比社会死亡率低,所以鼓励大家上战场打杖
精确度谬误
忽略数据统计的误差而得出精确的结论。 很多标题党文章都用这个来吸引眼球
数字陷阱
伪造数据
返券销售陷阱
8.3. 弱类比和假因果
8.3.1. 弱类比weak analogy
A有属性abcz B有属性abc 所以,B有属性z 依靠两者的相关性的推理。
8.3.2. 以时间先后为因果post hoc,ergo propter hoc
8.3.3. 单因的谬误oversimplified cause
8.3.4. 滑坡的谬误the fallacy of slippery slope
姥姥的消极言论,不良情绪的心理会放大消极倾向。 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尤其会如此。
9. 批判性写作的方法与实践
9.1. 议论文写作
9.1.1. 任务
陈述选题(议题、论题、问题)
表明主张(立场、观点、建议)
提供理由(事实、数据、原理、原则)
反驳(对支持相反立场的谁进行反驳)
9.1.2. 要求
清晰、准确地陈述议题、主张和理由
紧扣主题
对所持主张的说明、澄清、阐释和论证
对持相反主张的回应或反驳
理由确凿,事例具有说服力
谋篇布局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推论合乎逻辑
语言简洁流畅,符合语法规范
9.1.3. 方法
9.1.4. 实例分析:原谅?忘记?
9.2. 分析性写作
9.2.1. 任务
9.2.2. 要求
9.2.3. 方法
9.3. 批判性阅读与分析性写作
9.3.1.
9.3.2.
9.3.3.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