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内涵
广义:所有团体和个人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待,即使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受教育者身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个体对教育的期待)
狭义:国家队培养什么人的总体期待,即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培养什么样得人,为谁培养人)
教育方针: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一定时期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它包括教育性质和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就教育宗旨的主体来说,属于国家政府部门,具有权威性;就内容而言,主要指出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指向人才的培养,具有相对稳定性,理论术语。教育方针具有权威性和易变性,强制性、政策性、实践针对性,指导思想,工作性术语。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从抽象到具体: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培养目标必须由一门一门的课程来落实。
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操作化。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培养人才的概括性要求,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都指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教育目的的社会基础
教育目的受社会交往范围的制约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种形态:1.人的依赖关系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目的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性质,决定着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的人为谁服务。
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受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
文化具有整体上育人的功能,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全方位渗透。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基础)
历史上的全面发展理论
个人本位论:卢梭的自然教育、康德的理性主义教育、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思想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洛克的绅士教育、马斯洛。
空想社会主义:以欧文、傅立叶和圣西门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教育作为社会改革和实现理想社会的根本手段,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直接来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发展归结为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因此,以分工来考察人的发展。有原始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工业生产的分工。
马克思从大工业生产的要求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适应大工业的劳动变换、职能更替、工人全面流动所要求的人的劳动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多方面性,包括人的智力、体力和社会关系。 自由发展:指人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和支配,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与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条件包括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包括消灭旧的分工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普遍的交往。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社会人主义全面发展教育。
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社会人主义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所进行的系统教育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傅立叶、欧文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沿着亚当·斯密开拓的社会分工的路线进一步推进,这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直接来源。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子系统:一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二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三大意义:它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一点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第二点是针对社会生产而言的,第三点是针对未来教育而言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质,就是对学校的儿童、青少年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体脑并用的、能适应现代生产过程中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从而推动生产和社会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教育目的
1906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并明确了国家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施的教育宗旨。这一教育宗旨与《奏定学堂章程》的宗旨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912年蔡元培提出以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1929年,国民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即”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通,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这一宗旨由国民政府通令颁布,实际上是为国民党一党专制服务。
1931年,中国共产党以“教育方针”代替”教育宗旨“。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建立”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这一方针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加入了美育。
2018年9月10日加入了劳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人才性质)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才素质)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途径)
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强调某些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在中国,”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对”应试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最初是作为”应试教育“反义词和矫正”应试教育“的弊端出现的。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基础教育视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求”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素质教育的内涵:指向国民素质的提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民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1年,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
素质教育失眠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持续性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呼唤
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展。
重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
创新人才,不是通过某个活动或某门课程能够完成的,而是全部教育活动的结果。因此,创新教育要求的是教育全方位的创新,也需要全方位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