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党员、党权与党争》
《党员、党权与党争》内容大纲:第一章 以俄为师,第二章 知识青年与国民党,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第四章 裂变:全代会与党统之争……
编辑于2022-04-18 23:56:36《党员、党权与党争》
第一章 以俄为师
一.改进与改组
时间:1919—1924
过程:
1923年“改进”:1.改进由专门委员会集体起草 2.初步确立联俄容共政策。
联俄与师俄:1923之前孙中山对苏俄的兴趣点在军事;苏俄提醒孙中山健全党的组织和思政宣传工作
“改组”的直接原因:鲍罗廷的到来
“改组”的重心在于党务组织
二.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为用
目标:学习党务组织的技术层面
党章比较:1924年党章以俄共(布)章程为蓝本
党团
纪律(中共对纪律较国民党、俄共更严厉)
党首制—委员制+总理制
基层组织建制
国民党设立“区分部”
“以俄为师”重心:改组重心放在基层
党在国上,以党治国
向“国民的党”转变:孙中山迷恋于单纯军事斗争,忽视群众革命力量,在接受苏俄建议后—重视群众运动;群众运动的实际工作多依靠共产党
党在军上。黄埔军校:先培养一批忠于主义的党军军官,以此为骨干然后建立正式的“党军”
第二章 知识青年与国民党
一·党员的社会构成(青年)
知识青年占比大
“主义“时代:知识青年以信仰主义为时髦,也因信仰主义而加入政党。(从五四运动前后一直持续到国民大革命结束)
白话文的推行。《三民主义》白话,迎合中小知识青年的文化程度。
国民党满足不了中小知识青年在谋生和做官的愿望
二·基层组织的实际形态
基层组织有名无实(国民党重上层,轻下层)
不训练党员,不对民众进行指导,
原因:经费不足
单轨制转变为双轨制(行政,组织)成本翻番
农村剥削者混入党中,党支部成为土豪劣绅的工具
入党:国民党滥化吸收党员,不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
集体入党
强迫入党
第三章 从“容共”到“容国”
一.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表述
中共以及共产国际明确定性为“合作”;国民党带有某种模糊性和消极性
国共关系的两重性:1⃣️“容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2⃣️“联共”:中共独立于国民党之外存在。
从“容共”到“联共”:《整理党务案》的提出标志国民党从“容共”政策向“联共”政策的转变;国民党以联席会议的形式确立了两党平等合作的关系
二.中共口号的魔力
国民党“老同志”——共产党所代表的“新青年”和国民党少壮派
《向导》:文字深奥,价格昂贵,普通工人和农民消费不起,却更适合知识青年的胃口;中共先向广大知识青年灌输革命理论,在经过他们深入和唤醒民众;吸引很多国民党青年
口号的魔力:中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强势宣导
当时风靡的口号均是由中共提出的,例如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
流行词(中共宣传产物)
崇“左”贬“右”
崇“无”贬“资”
一定程度影响和控制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国民党青年大批左倾
三.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共产党负责下层民众运动
包办
国民党“二大”前后,90%的地方组织和大部分工作在共产党的“包办”下
两种反应
1.恐惧于共产党的组织严密,主张“分共”“反共”
2.部分国民党青年加入共产党或青年团
与共产党的有意吸纳有关;合作之初的单向流动变成双向互动
党团
中共党员身份不对国民党公开
中共党团在国民党内的秘密运作使国民党人深怀戒惧
反客为主
不放只吸:令新党员非必要不加入国民党;国民党青年不断涌入共产党
国民党要被共产党包围
第四章 裂变:全代会与党统之争
一.粤“二大”与沪“二大”
接班人之争
胡汉民VS汪精卫(廖仲恺隐身幕后、鲍罗廷支持汪)——汪当选为广州国民政府主席1925
西山会议派(右派,反对与中共合作)1925.11
不满汪精卫“老同志”在上海聚集;不满中政会实际成为党的最高权力中心,孙中山逝世后群起反对
粤“二大”召开
汪精卫主持;偏左
沪“二大”召开
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
蒋介石崛起
标志:1926年“中山舰事件”,此后汪精卫出走海外
二.中央特别委员会
迁都之争
蒋介石主张迁都武汉(以左派为中心);后提出暂驻南昌
宁汉分裂
(正统)左派:汪精卫,与共产党合作(后决定“分共”)——广州国民政府
右派:蒋介石+西山会议派——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下野
宁(李宗仁为代表)+沪(西山会议派)+汉(汪精卫)联合逼迫蒋介石下野。此过程中西山会议派和汪精卫仍各自坚持自己为正统
中央特别委员会
三方共同组织的过渡性的中央最高机构;暂时整合了国民党内部分裂的状态
汪精卫坚持召开四中全会,被拒绝,抵制
幕后支柱是胡汉民
汪精卫主张在广州召开二届四中全会➡️蒋介石反对特委会,与他合作➡️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元老+西山会议派指责汪精卫➡️汪精卫辞职➡️搞垮西山会议派和特委会➡️蒋介石复职
三.改组派与“三大”
1928二届四中全会标志KMT由革命党➡️执政党
改组派
陈公博主导的以改组为诉求的思想宣传运动➡️获得年轻党员支持
蒋胡合作:胡汉民《训政大纲》+“五院制”➡️汪派被摒弃,沦为在野党
三全大会 (权力资源重新分配)
中央指定为主,地方选举为辅➡️地方反对
改组派(中下层党支部和党员)展开反三全大会运动➡️汪派与南京中央彻底破裂
陈氏兄弟取得组织大全➡️CC系
四.扩大会议与非常会议
扩大会议
改组派+西山会议派合作
在党统问题上未达到统一
中原大战: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主动联合改组派和西山会议派共同反蒋。
中原大战的原因,阎锡山为何要主动联合其他势力反蒋?
北平国民政府成立(阎锡山、汪精卫就职)1930.9.9
张(学良)军进北平,北京国民政府瓦解
改组派追随者大失所望(与军阀、右派合作),扩大会议的召开象征着国民党左派的结束1930
非常会议
胡汪合作:蒋介石软禁胡汉民“汤山事件”➡️宁粤之争
粤籍人士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亦宣布成立民国民政府
“非常”:为避免党统争议
五.“四大”的分合
九一八事变使本来一触即发的宁粤大战偃旗息鼓;双方协议后,协议好在南京和广州分别召开四大
南京—蒋介石
广州—胡汉民
上海—汪精卫
四届一中全会:三个“四大”的整合会议
1932年后,西山会议派和改组派偃旗息鼓;地方势力或归附南京或分化;以胡汉民为首的西南反蒋势力与南京中央分庭抗礼
胡汉民领导的西南派
与蒋介石争正统
六.蒋汪合作与“五大”
蒋汪合作(1931-1935)
倒汪风潮(起于1933,1935达到鼎盛)
原因:蒋介石让汪精卫背对日妥协的黑锅,他去剿共
汪精卫辞职失败、蒋介石挽留,倒汪运动失败。
五全大会 1935
西南派放弃单独召开五全大会的计划
特点:笼络和团结党内各方
产生的新一届中央领导,胡汉民和汪精分别为中常会和中政会主席
第五章 蜕变: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
一.清党与逆淘汰
谁是“共党”
KMT无共产党人名单,无法分辨
逆淘汰
淘汰了有革命热情的党员,土豪劣绅投机分子混入当中
组织瘫痪
党部人事动荡不宁
纪律涣散
基层组织成为土豪劣绅的天下,土豪劣绅成为乡村清党的主力
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员不愿下基层,很多基层组织由共产党人主持。
二.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
不要民众
1928二届四中全会撤销五部,标志着国民党与民众的组织纽带首先被隔断
表现:1⃣️抑制民众运动2⃣️整顿民众团体
原因:1⃣️民众运动是共产党擅长的手段,KMT无法与其斗争2⃣️认为民众运动是阶级斗争的手段,违背了KMT“全民革命”和“为各阶级民众谋利益”的宗旨
党内分歧和理论争辩
改组派支持民众运动
元老派反对民众运动
阶级基础
陈公博:代表农工小资产阶级
代表全民
地主和农民
工人与资本家
南京政府和资本家之间是紧张和敌对的关系:南京政府不代表资本家的利益,资本家也不能在政府决策上发挥重大的政治影响。
第六章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
一.劳资纠纷案例
三友实业社
二.事情的经过
三.《劳资争议处理法》的修订
四.两不讨好
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KMT执政后由资方问题导致的纠纷日渐增多
资本家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国民党党治权威尚未强大到为所欲为的程度
第七章 党治与军治
一.中政会与中常会
党天下意识
中政会(政治)
“以党治政”的制度化管道
训政后,党政军兼任情形更为泛滥
中常会(党务):是中政会的权力行使者
中央党务
法理:主要权势凭借
实际:徒有虚名的闲职
人数越来越多,地位日益下降
三十年代以后,中委逐渐成为名誉性的职衔
二.重军轻党
党权与军权的较量
1931年后军权控扼党政
地方军权的膨胀:武人控扼地方权势资源
重军轻党
社会军事化
1.保甲制度的推行
2.新生活运动
第八章 党政关系: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一.党政分开
地方党部和政府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地方人事党政人事分开
党政分开的原因:以免地方党部介入行政事务而造成地方政治的紊乱;党员素质低(大多是北伐时期加入的知识青年)
二.双重衙门的权力之争
党政薪俸比较:政府远大于党部
第九章 政治录用: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控制程度
一.党义治国还是党员治国
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实际上党员治国
南京国民政府:不主张党员垄断政权
二.入党与入仕的关联
不入党并不影响仕途
蒋介石不信任党员(执政初期大多是北伐时期加入的知识青年,蒋介石认为他们幼稚)
党员并未垄断政治资源(与人事制度不健全有密切关系—长官承包制、裙带关系)
第十章 党的派系化与派系的变化
以军队、地盘为凭借的地方实力派
政治性派系
三十年代:CC、力行社、政学系三足鼎立
一.力行社:派系党化
欲代替国民党,是黄埔系为中心一群青年军人政治野心膨胀的结果
黄埔学生、党内组党
蒋介石的扶持
组织形态
顶层:三民主义力行社
第二层:革命青年同志会
第三层:中华复兴社
外围团体
二.CC系:党与派的双重面相
舆论喉舌《政治评论》所倡导的“领袖政治”是法西斯独裁政治的别称(两组织均是蒋介石受德意法西斯组织体制的影响)
顶层组织:青白团
次级组织:中国国民党忠实党员同盟会(地方活动的组织主体)
第三层:活动集社
第四层:外围团体(公开)
四十年代:CC、三青团(三民主义青年团)
第十一章 战前党员群体分析
一.上层有党,下层无党
政治党党力不足:军人党员迅速膨胀,普通党员缓慢增长
普通党员数量少
地域分布与政权基础不吻合
影响党势扩张的因素
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法完成上级的征求目标)
党与民众相疏离(民众入党积极性不高)
城市有党,农村无党
战前国民党组织基本没有深入到县以下社会
边缘省区党务:地方实力派压制
二.党员的社会构成
第一,知识界党员中,教师占有很大比例
第二,政界党员比例明显增加,农工党员比例明显下降
三.不好意思公开承认是党员
自我批判:蒋介石批判国民党。
党痞、党棍、党混子:基层党部人员素质差
第十二章 党、政、团:战时体制调整
一.三青团:党外造党
蒋介石设想成立一个以青年为对象的新的“革命组织”,期待这个组织吸引青年、革新国民党的积弊
另一考虑:想统合党内各派系于一炉
成立之前,想统合国民以外的其他政党
三青团成立后,党、政之间的二元冲突演化为党、政、团三股力量的倾轧
二.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党
背景:党政关系长时间失衡。
省党部
省级党政军人事一体化,操诸军事将领之手,党权更趋衰微
比省政府的人员编制少
俸禄少
县党部:与县政府是一主一从的关系;得不到尊重,地位低
第十三章 战争泥沼中的党机器
一.党势扩张与党员构成的变化
党员数量:1939年开始大量吸纳党员
原因1:对外面临中共的组织竞争
原因2:对内面临三青团的压力和挑战
四十年代的渗透力度大于三十年代,中后期组织触角已深入县以下的基层社会
1939年实行“新县制”、党政双管齐下)
党员的地域分布:东南沿海转移到西南内地
党员的社会构成
政府机关公务员比例蹿升(战时强制公务员入党)
战时党员大多来自内地省区的县城和小镇
二.战时党员吸纳机制
1.基层区分部介绍、吸收
2.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与各省市党部直接征求入党—城市知识分子和上层精英
3.集体入党
五花八门的入党方式:为了完成征收党员的KPI
党员数目是一笔糊涂账
党籍管理混乱
三.基层:空、穷、弱、散
空:基层组织空虚,县以下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很少有活动
穷:经费少
弱:基层党部软弱无力,不能指导政府、控制党员、领导民众
散:区分部是国民党的基层组织
挂名党员:大多数,不与组织发生关系
党纪荡然:党纪对党员无多大约束力
党籍不能给党员带来多大的实际利益,也无政治晋升机会的优先权,无政治内幕的知悉权。
第十四章 “六大”前后的派系政治与精英冲突
一.中央委员的派系构成
中执会是法理的党统象征
六全大会上的派系交锋
CC以外的派系联合起来抵抗CC(因为CC势力对党务的长期独统)
三青团派
黄埔系
朱家骅系
孙科的太子系
新桂系
二.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的自省
党政革新运动1944–1947
第一阶段1944初—1946.3六届二中全会 (国民党少壮中委为核心的小圈子)
政权日趋衰落,党内少壮中委和中层干部寻振兴之策
跨派系的松散结合,最早的倡导者是CC分子
CC+三青团/黄埔系(反共)—政学系
EG: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联合反对由政学系主张的政协决议
代际之争,针对国民党元老
第二阶段1946.3–1947.8 (波及到国民党全党的政治运动)
倡导革新者多是中下层普通党员
批判国民党现状
要求民主
反对派系主义
抨击人事晋升机制
三.革新与自省的限度
只批评国民党党治的现状,而不涉及国民党党治体制
第十五章 弱势独裁政党的历史命运
一·二十年之预言
党力不足,有限于上层和城市,县以下农村基层任由土豪劣绅和地痞流氓打着其旗号胡作非为
抗战时期组织规模扩张,大多是挂名党员
国民党的支撑力量是军人和武力
没有触动既存的社会结构
没有真正的社会基础
二.军权唯大:军—政—党
三.弱势独裁
师法俄的组织形式,实行一党专政,但三民主义理念中的政治蓝图基于西方民主体制而设计。这样一来,国名党实际上是借鉴两个不能同时并立的政治架构,拼装了一台不伦不类的政治机器
为什么?
教育体制改革
新教育体制丧失科举体制所具有的社会凝聚和整合机制;也不具备科举体制所特有的消解政治参与压力
新学堂对读书人的批量生产—知识分子数量大大增加近代化发展对人才需求供大于求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惯性
浮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