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微生物学-014嗜血杆菌属
嗜血杆菌属,嗜血杆菌属,拉丁学名: Haemophilus Winslow et a1.,1917)。小到中等大小的球形、卵圆或杆状细胞,宽度一般≤1.0μm。有时有丝状体,明显的多形态。
目的:病史采集是疾病诊治的重要步骤,要做到准确、完整,同时重视沟通技巧及尊重患者隐私。包含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妇科疾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要点。
这是一篇关于妇产科学思维导图,涵盖了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内、外生殖器、血管、淋巴和神经、骨盆及骨盆底、临近器官、乳房,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外科学下肢骨、关节损伤思维导图,总结了 解剖特点、 分类、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嗜血杆菌属
概述
·嗜血杆菌属细菌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常呈多形态性,无鞭毛、无芽胞。
·流感嗜血杆菌俗称流感杆菌,是嗜血杆菌属中对人有致病性的最常见细菌,分为巴斯德菌目(Pasteurellales)、巴斯德菌科(Pasteurellaceae)、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
·该菌名来自1892年流感世界大流行时;直至1933年将流感病毒分离成功才确认流感的真正病原体,但流感嗜血杆菌这一错名却仍沿用至今。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流感杆菌是一种G-菌,形态多样,菌体的形态与菌龄和培养基关系密切。
·多数有菌毛,无鞭毛和芽胞。
·外源性流感杆菌(有毒株)有荚膜,寄生在呼吸道内的无荚膜。
2.培养
·生长时需要X和V两种生长辅助因子。
·X因子-血红素。
·V因子-辅酶I或辅酶II。
·在巧克力色血平板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培养18~24小时,菌落微小,无色,透明似露珠;48小时后形成灰白色较大的圆形、透明、无溶血菌落。
·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于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satellite phenomenon)。
3.生化反应
·能分解葡萄糖、蔗糖,不发酵乳糖、甘露醇。
·一般粗糙型菌株比有荚膜菌株分解糖的能力强。
4.抗原结构
·流感杆菌主要抗原:荚膜多糖抗原、菌体抗原。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可将流感嗜血杆菌分为a~f6个血清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强,也是引起儿童感染最常见的菌型
·菌体抗原主要指外膜蛋白抗原,特异性不强。
5.抵抗力
·流感嗜血杆菌抵抗力较弱,对热和干燥均敏感
·对常用消毒剂也较敏感。
6.耐药性
·对氨苄西林和氯霉素的耐药性由质粒控制,可在细菌间转移。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带菌情况 流感杆菌较广泛地寄居于正常人上呼吸道;通常以冬季带菌率较高,发病率也增多。
2.流行情况本病遍布世界各国
3.致病物质
·荚膜:抗吞噬。
·菌毛:黏附、定植。
·内毒素:致病作用尚不清楚。
·lgA蛋白酶:水解slgA。
·荚膜是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4.所致疾病
·原发性感染(外源性):多为有荚膜b型菌株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全身感染)。
·继发性感染(内源性):多由呼吸道寄居的无荚膜菌株引起(呼吸道感染)。
·无荚膜菌株为上呼吸道正常菌群成员。
5.流感嗜血杆菌威胁婴幼儿
·中国儿童化脓性脑膜炎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占51.7%,其中84%为两岁以下婴幼儿;儿童肺炎中流感嗜血杆菌占34.3%;流感嗜血杆菌总发病率估计在10/10万。
·专家们指出,流感嗜血杆菌是非结核性脑膜炎的首要致病原;而且流感嗜血杆菌在儿童肺炎中的作用被日益揭示。中国半岁至5岁婴幼儿流感嗜血杆菌自然抗体水平低,为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嗜血杆菌属检测程序见图1-14-1
1.查细菌
·直接镜检
·分离培养
·体液或脓汁抗原检测。
·核酸检测。
2.鉴定依据
·革兰阴性小杆菌、多形性。
·培养采用巧克力色培养基,CO,培养。
·血平板上有“卫星现象”
·X.V因子需求试验阳性
四、防治原则
1.预防 有些国家制备b型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治疗方案
·选用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基本上所有菌株对较新的头孢菌素类(先锋霉素类)药物敏感,静脉注射头孢噻肟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