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乳腺癌疾病病人的护理
参考外科护理学第六版教材第十八章第三节乳腺癌编写,乳腺癌的病人一般都要将乳房进行摘除,所以患者的心理上会受到巨大的创伤,因此,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编辑于2022-04-19 22:34:5523 乳房疾病
18.3 乳腺癌
考
大纲P287
1. 识记:简述乳腺癌的病因、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处理原则及护理措施
2. 理解:比较乳腺疾病的临床特点
3. 运用:运用护理程序对乳腺疾病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4. 知识基础
1 .掌握乳房的正确检查方法(包括乳房自检方法)
2. 乳房肿块的鉴别诊断要点
3. 掌握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原则
乳腺周期性疼痛常见于
乳腺肿瘤最常见类型
解剖
2-6肋;15-20腺叶;
壶腹部——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好发部位
Cooper筋膜——乳房悬韧带
淋巴引流
腋窝
大部分
胸骨旁
皮下交通淋巴管
深部淋巴网到肝脏
乳房检查
乳房检查
肿块检查
淋巴结检查
乳腺溢液
血性
乳管内乳头状瘤
棕褐色
黄色或绿色
浆液性
正常月经、妊娠
影像学检查
X线钼靶
乳腺癌普查
B超
MRI
活组织病理检查
金标准
术中快切活检
不切——防止扩散
乳腺癌
乳房纤维腺瘤
最常见良性肿瘤
外上象限,20-25岁,肿块
仅可手术切除
乳管内乳头状瘤
40-50,经产妇
乳管壶腹部
乳头血性溢液,触诊阴性
手术为主
乳房肉瘤
乳腺癌
流行病学
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国内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下降趋势不明显
病因(6点)
1. 不明,激素作用(雌酮、雌二醇)最相关
20岁后发病率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上升
2. 家族史
3. 月经婚育史
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未育、初次足月产年龄较大及未进行母乳喂养者发病率增加
4. 乳腺良性疾病
5. 饮食与营养:营养过剩、肥胖、高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
6. 环境和生活方式
病理特点
1. 病理分型(4点)
非浸润性癌
预后最好
导管内、小叶原位、Paget
浸润性特殊癌
浸润性非特殊癌
最常见
其他罕见癌
2. 转移途径(3点)
局部浸润
途径:导管或筋膜间隙
目的地:Cooper韧带和皮肤
淋巴转移(最常见)
途径及目的地
最常见:乳房大多数淋巴液大多流至腋窝淋巴结;部分到锁骨下淋巴结
部分乳房内侧淋巴液流向胸骨旁淋巴结
两侧乳房间皮下交通淋巴管
乳房深部淋巴网到肝
血行转移
最常见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癌症早期也可有血行转移)
临床表现
常见(3点)
1. 乳房肿块
早期
无痛、单发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分界不清、不易推动
好发
外上象限
晚期
肿块固定
卫星结节、铠甲胸、
呼吸受限
皮肤破溃
2. 乳房外形改变
注意区别/名词解释
酒窝征——韧带
乳头凹陷——乳管
橘皮症——皮下淋巴管
3. 转移征象
淋巴转移,多见于腋窝少数散在,但可被推动
血行转移
特殊
炎性乳腺癌
乳房皮肤红肿热、增厚、无明显肿块。
预后最差、早期转移、发展迅速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Paget carcinoma of breast)
乳头和乳晕皮肤硬、红烂溃疡、覆盖黄褐色鳞屑样痂皮、乳晕区可以扪及肿块
少见、转移晚、恶性程度低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钼靶X线(普查)
MRI(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
超声检查(肿块结构和质地,用于鉴别诊断囊性、实性;结合多普勒检查观察血供,可提高敏感性,为定性诊断提供依据)
活组织病理检查
CNB、Mammotome、FNAC
临床分期(6期)
0期~IV期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腺瘤
20-25
乳腺囊性增生病
周期性胀痛
浆细胞性乳腺炎
无菌性炎症,抗炎治疗可行
处理原则
治疗e
手术治疗(为主)
适应证
对于病灶仍局限于局部或区域淋巴结的病人,手术是首选
TNM分期的0~II和部分III病人
禁忌证
已有远处转移、全身情况差、主要脏器有严重疾病、年老体弱不耐受手术者
类型
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
保留大、小肌
乳腺癌根治术
切除整个乳房、大小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
乳腺癌扩大根治术
内象限肿瘤
上一种基础上切胸廓内动脉、静脉及周围淋巴结(锁骨旁淋巴结)
少用
全乳房切除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腋淋巴结阴性(-)
腋淋巴结切除术
腋淋巴结阳性(+)
非手术治疗
化疗
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学治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
应用指征:浸润性+腋淋巴结转移
常用药物: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
内分泌治疗
应用指征:雌激素受体(ER)含量高者即激素依赖性肿瘤
他西莫芬
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ER和PgR)阳性
芳香化酶抑制剂
ER阳性的绝经后患者,时间一般为5年
放疗
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术后
生物治疗
护理
护理评估
术前评估
健康史:一般评估基础上加入危险因素评估
身体情况:结合临床表现
心理-社会评估
术后评估
术中情况
身体状况
心理-社会状况
护理诊断/问题
术前
身体意象紊乱 与乳房外形改变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特殊类型乳腺癌) 与皮肤病变水肿、溃烂等有关
累及其他器官时要提相关的护理诊断
气体交换障碍 与癌细胞侵犯胸壁、肿瘤堵塞大气道、肺气体交换面积减少有关
疼痛 与肿瘤生长侵及神经、肿瘤压迫有关
体液过多 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白蛋白合成减少有关
焦虑与恐惧 与担心手术及疾病治疗效果、预后等有关
术后
疼痛 与手术创伤有关
身体意象紊乱 与乳腺癌切除术造成乳房缺失和术后瘢痕形成有关
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留置引流管、患侧上肢淋巴引流不畅、头静脉结扎、腋静脉栓塞或感染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肿瘤之致高代谢状态及摄入减少、吸收障碍以及放化疗所致味觉改变、进食困难、恶心呕吐有关
潜在并发症:感染、出血、伤口愈合延迟(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感觉异常(麻木、刺痛、酸胀)、功能障碍
焦虑与恐惧 与担心疾病治疗效果、预后等有关
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术后恢复和患肢功能锻炼的知识
需要进行放化疗时要提相关护理诊断
恶心呕吐 与化疗药物副作用有关
出血 与化疗后骨髓抑制有关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手术病人的护理
术前护理(5点)
1. 纠正身体不良状态,维持相对良好的条件
2. 缓解疼痛(5点)
1. 观察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监测生命体征,病人对疼痛的反映等
2. 提供舒适环境,摆舒适体位
3. 鼓励患者和家属共同制定控制疼痛的方案:分散注意力、松弛疗法、音乐疗法
4. 必要时药物止痛(WHO三阶梯镇痛方案!等)
5. 及时观察疼痛护理效果,动态调整
3. 术前准备
常规检查
皮肤准备
手术区、供皮区,伤口等
4. 心理护理
减轻焦虑和恐惧
5. 该疾病的专属术前护理
终止妊娠或哺乳,减轻激素作用
术后护理(8点)
1. 病情观察
生命体征
伤口渗血渗液
导管
通畅性
固定稳妥
引流液的色质量(味)
固定部位皮肤完整性
并发症(手术并发症和疾病并发症)
2. 休息和体位
麻醉清醒血压平稳后半卧位
利于呼吸和引流
3. 伤口护理
有效包扎
部位和方式:手术部位加压包扎
松紧度:能容纳一手指,维持正常血运,不影响呼吸
健康宣教:不得自行松解、搔抓、有异常及时告知
观察皮瓣血液循环:颜色、温度
若颜色暗红说明循环不佳应及时报告
观察患肢上肢远端血液循环:异常情况有手指发麻、皮肤发绀、动脉搏动不能扪及提示腋窝部血管受压,肢端血液循环受损
及时调节松紧度
4. 引流管护理(5点)
1. 有效吸引
2. 妥善固定
3. 保持通畅
4. 注意观察
术后1~2日,引流血性液体约50~200ml/日,之后逐渐变淡减少
5. 拔管
指征
引流液转为淡黄色,连续3日每日减少量少于10~15ml
创面与皮肤紧贴,手指按压伤口周围无空虚感
拔管后
若仍有皮下积液,可在严格消毒后抽液并局部加压包扎
5. 饮食和营养支持
6. 疼痛护理
区别于术前护理的点:手术创口引起的疼痛
固定和保护伤口,避免剧烈活动引起伤口疼痛
及时换药,防止感染,促进愈合
7. 并发症护理(4点)
1. 出血
2. 皮瓣坏死和皮下积液
3. 感觉异常
4. 功能障碍
臂丛神经损伤
8. 特殊疾病的专属术后护理
患肢上肢肿胀的护理(3点)
1. 避免损伤
避免患侧上肢测血压、抽血、注射、输液等
避免患肢过度活动、负重和外伤
2. 抬高患肢
平卧位抬高10°~15°,肘关节轻微屈曲
半卧位屈肘90°放于胸腹部
下床活动时托起高于胸前,他人只能搀扶健侧
避免患肢下垂过久
3. 促进肿胀消退
专业指导下向心性按摩上肢,或缓慢渐进的训练促进淋巴回流
深呼吸运动,持续增加胸腹腔内的淋巴回流
肿胀严重者弹力绷带包扎促进淋巴回流
局部感染及时运用抗生素
患侧上肢功能锻炼(4个时间段,1个注意点)
1. 术后24小时内
手指腕部:伸指、握拳、屈腕
2. 术后1-3日
上肢肌肉等长收缩
外力协助屈肘、伸臂
逐渐过渡到肩关节小范围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
3. 术后4~7日
患侧手洗漱进食,触摸对侧肩部(从前侧触摸)及同侧耳朵
4. 术后1~2周
术后一周皮瓣基本痊愈
肩关节活动:以肩部为中心前后摆臂
术后10日左右皮瓣与胸壁黏附已较牢固
抬高患侧上肢:手掌置于对侧肩部,肘关节与肩平;手指爬墙梳头
每日3~4次,30~40min/次,循序渐进
5. 7日内不上举,10日内不外展肩关节,不以患侧肢体支撑身体以防皮瓣移动影响愈合
常考点
非手术或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病人(结合内科整理)
健康教育
饮食与活动
加强营养:高蛋白、维生素、热量、低脂肪
避免患肢近期用力过度,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避免妊娠
术后5年内避孕防止复发
坚持治疗
化疗
治疗前一日或当日查白细胞计数
治疗后5~7日复查
内分泌治疗
时间长,副作用告知
提高服药依从性
避免感染,保护皮肤
乳房定期检查
1. 检查时间
月经周期的第7~10日,或月经结束后的2~3日
高危人群每月1次,术后病人每月1次
2. 方法
视诊:各种姿势下观察乳房大小和外形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隆起凹陷或皮肤橘皮样改变;有无乳头回缩或抬高等
触诊
平卧或侧卧,肩下垫薄枕头或手置于
示指和中指及无名指并拢,用指腹在对侧乳房上环形触摸
顺序:外上、外下、内上,乳头、乳晕、腋窝有无肿块,乳头有无溢液
3. 有异常及时就诊
肿瘤临床分期补充
第七版肿瘤TNM分期p296
第八版乳腺癌分期系统于2018年1月正式启动执行,注意新版教材是否有更新!
T(原发癌肿x,0,is,1~4)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T1 dmax<=20mm
T2 dmax>20mm而<=50mm
T3 dmax>50mm
T4不论大小,直接侵犯胸壁或者皮肤
N(区域淋巴结x,0,1~4)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已清除)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推动
N2同侧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融合;或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临床征象,而没有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征象
N3同侧锁骨下淋巴结(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临床征象,并有I、II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M(远处转移0,1)
M0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未见远处转移
M1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发现远处转移,或组织学发现>0.2mm的转移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