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置身事内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读书笔记,记录力求详细完整,适合第一次阅读前浏览一遍,便于掌握本书的写作结构与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对中国的经济现状也是直言不讳,是非常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的一本好书。而且书中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也方便进行完整系统地学习。
编辑于2022-04-23 08:10:34置身事内
第一章 地方政府的权力和事务
政府治理特点
1. 中央与地方政府
2. 党和政府
党管政府,党管人事
3. 条块分割,多重领导
纵向的条条管理,横向的块块管理
纵向只有业务关系,横向是领导关系
4. 上级领导与协调
5. 官僚体系
1. 官员必须学习和贯彻统一的意识形态
2. 官员由上级任命
3. 地方主官需要在多地轮换任职
外部性和规模经济
地方政府权力的范围和边界,由行政区划决定。
边界划分
人口密度
民稠则减,稀则旷
地理条件
山川河流
语言文化差异
随着城市发展,县城扩权、撤县设区越来越多,这都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
复杂信息
掌握信息的下级拥有“实际权威”,对信息不清晰的上级拥有“形式权威”
由于信息的复杂,而各种事务的界定又不完善,所以出现了高度人治的“一把手负责制”,这种制度催生了“权力”,进而催生了专权和腐败。
激励相容
垂直管理
专业性强的机构采用垂直管理:比如海关
重要的机构,比如环保
地方管理
一个地区谁主管谁负责,以行政区划为权责边界。
首先要求明确地方的权利和责任
其次是权力和资源的配置要制度化,不能朝令夕改
来自外部的竞争也可以约束地方政府。减少低效政府的资源可以提高整体效率
事权划分三大原则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不仅是招商局的部门职能,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地方政府的核心任务,是需要调动所有资源和手段去实现的目标。
第二章 财税和政府行为
分税制改革
财产包干:1985-1993
中央越来越穷,“手里没把米,叫鸡都不来”
分税制
有基数的税收返还机制
增值税:央地75%:25%
企业税:央地六四分
分税制是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根本性改革之一,也是最为成功的改革之一
改革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为之后应付一系列重大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等)奠定了基础,也保障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国企改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分税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模式。
土地财政
1. 为扩大税收,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导致制造业迅猛发展
2. 但是随着中央对民生建设的不断加强,企业稅蛋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3. 1998两件大事
单位停止分房,住房货币化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实施,锁死了农村集体土地的非农建设通道,规定了农地要想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地后变成国有土地,这也就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4. 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是土地财政的大头
5. 图为土地转让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横向与纵向不平衡
”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
“中央财政蒸蒸日上,省级财政稳稳当当,市级财政摇摇晃晃,县级财政哭爹叫娘,乡级财政精精光光。”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纵向:城乡差距
1. 取消农业税
2. 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开支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
3. 在转移支付制度中加入激励机制,鼓励基层政府达成特定目标,并给予奖励
4. 把基层财政资源向上一级政府统筹,比如2003年开始试点的“乡财县管”改革
横向:地区间不平等
一般性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做项目
第三章 政府投融资与债务
城投公司和土地金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俗称“城投公司”; 主要经营旅游、休闲和商业中心的开发。
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工业区开发
国家开发代表:苏州工业园区
民企开发代表:华夏幸福
企业和政府的边界?“现实世界中没有定义,只有现象,只有环环相扣的权责关系。或者按张五常的说法,只有一系列合约安排。”有时候政府有企业的职能(要考虑收支和盈利),而有时候企业有政府的职能(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
地方政府债务
国开行和城投债
由于政府不能向银行借款,城投公司就诞生了。 “芜湖模式”,国开行首创。
城投公司资金来源:银行融资和城投债
城投债:城投公司发行,资金来源是商业银行,政府作为隐形信用担保
地方债务与风险
城投公司的收入无法覆盖债务利息支出,需要大量政府补贴。 但是政府补贴的前提是政府能从“土地金融”中拿到钱
地方债务治理与改革
1. 债务置换
以地方政府公债替换城投债; 降低了利息,避免了“高收益低风险”的金融怪物的出现
2. 推动融资平台转型
厘清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关系 避免政府隐性信用担保
3. 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
4. 问责官员,过度负债终身责任制
招商引资中的地方官员
官员政绩与激励机制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腐败与反腐败
第四章 工业化中的政府角色
京东方:光电显示产业
成都
2008年,4.5代线
总投资34亿
城投公司定向增发股票18亿
银团贷款16亿
合肥
2009年,6代线,由于夏普的阻挠,京东方落户深圳和上海的计划都先后流产了
股票定向增发
城投集团(政府):30亿
社会投资:90亿
银行贷款
75亿
2008年后,在4万亿的刺激下,产业线遍地开花,但是总有地方政府的参与
经济启示
现代工业所需要的投资额一般都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担保,只依靠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很难投入生产。但是现代工业一般也都是规模经济,即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又能支撑起完整的产业链。 另外,现代工业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买不来的,是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
光伏产业
2001年施正荣创办尚德,2005年上市,同年,江西赛维创立
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远高于火电,2011年前光伏出口欧洲57%,出口美国15%。欧美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光伏也有大量的补贴,这是光伏发展的黄金期
2011年后,由于金融危机的波及,美国和欧盟从2011年底开始陆续对我国企业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不再发放补贴,行业进入寒冬
2011年,中国中央政府开始对光伏产业进行补贴,光伏在国内迅速扩张。我国逐渐成为光伏生产第一大国和消费第一大国
2018年5月31日出台新政策,停止对光伏的补贴,这对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同年第四季度,欧盟宣布取消“双反”,光伏重新出口欧洲。如今,光伏已经实现的价格市场化。
经济启示
1. 政府补贴是打入一个全新行业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
2. 地方政府竞争和重复建设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促进竞争的市场化现象
3. 市场竞争要有完善的淘汰机制,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只是空话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三大特点
1.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一般不直接投资企业,而是投给专业的私募基金,做基金的基金,“母基金”
2. 把政府引导基金交给市场化的基金管理人运作,实质上是借用市场力量去使用财政资金
3. 大多数引导基金的最终投向都是“战略新兴产业”
战新产业三大特点
1. 战新产业属于国家战略,符合国家的政策形式
2. 战新产业属于新兴产业,风险高,不确定性大,需要政府资金做担保
3. 战新产业大多在发展早期,还没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具有更大的机会
四大困境
1. 财政资金保值增值目标与风险投资可能亏钱之间的矛盾
2. 财政资金的地域属性与资本无边界之间的矛盾
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必要求企业在地方设立企业 ,可能会导致高运输成本以及高劳动成本
3. 资本市场
在一只私募基金中,政府引导基金一般只占20%,如果资本市场没有出资80%,私募基金可能会失败
4. 激励机制
引导基金的管理机构脱胎自政府和国企,一般没有市场化的薪酬,吸引不了很多专业人才
微观机制
第五章 城市化和不平衡
房价与居民债务
1. 房子已经成为我国居民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近七成,而美国房产只占28%,金融资产占了72%。房市是中国居民资产的压舱石,所以中国的房价不能下跌,否则居民资产将迅速缩水。
2. 房价上涨不仅加大了地区间的贫富差距水平,而且抬高了居民债务风险水平
3. 要化解居民债务风险,除了遏制房价上涨势头以外,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提高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鼓励他们到能提供更多机会和更高收入的地方去工作。让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成为低收入人群谋求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变成人口流动的障碍。
不平衡与要素市场改革
在美国,人口可以自由流动,无户籍限制,所以地区的GDP和人口规模基本是正相关的,各个地区之间的居民财富并无太大差距
中国应该允许农民自由前往收入高的地区获得更高的工资水平
土地流转改革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015年起,试行“三块地”
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
2017年,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同年,《土地管理法》修订案通过: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城市土地一样正常入市,同价同权
人口流向和国家的建设指标之间的矛盾,催生了东部地区房价的高涨;东部地区用土地财政得到的钱,发展基建,吸引投资,产生大量以及高薪的工作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口。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
户籍改革
除特大城市外,逐步放松落户政策,加大地区间的人员流动
经济发展与贫富差距
收入差距
虽然自1988年以来,中国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的资产增长倍率不同,但都有极大的增长。所以这一阶段还没有显现出贫富差距引起的特大矛盾
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
如果自己的子女的收入不能超过自己,即所谓的“没出息”,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容忍度就回降低
第六章 债务和风险
债务与经济衰退
经济运转离不开债务
负债率越高,经济危机来临时资产缩水越严重, 因为大家都急着抛售资产从而还清债务
资产缩水会导致信贷收缩(无资抵押),企业资金链断裂而走向破产, 居民失业率上升而无钱还债,银行收窄信贷,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债台高筑的原因: 欧美国家的教训
1. 资金供给和银行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自由化
金融管制放松,银行危机频发; 原因有四
1. 银行属于高杠杆行业
美国银行业在用5块钱的本钱做着100块钱的生意,平均杠杆率达到了20倍
2. 银行的进款是短期的,但是出款是长期的。一旦出现挤提现像,银行风险很大
3. 银行信贷大都和房地产有关,常常与土地和房产价值一同起落,放大经济波动。
4. 银行的风险会传递给其他金融部门
2. 国际不平衡与国内不平等
富人在把自己花不完的钱借给穷人,而穷人借钱买房,导致资金全部流向房市
3. 实体企业投资需求不足
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业已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无投资需要
大企业垄断现象严重,投资动力不足
大量资金在金融部门内部滚动,导致经济泡沫
企业债务
国企债务高,但是利润率低
房企债务高,风险大
我国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应对风险的能力受限。 若遭遇重大外部冲击,就可能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化解债务风险
偿还已有债务
增发货币
1. 降低利率
刺激消费和投资,提振经济。
用通胀来稀释债务
2. 量化宽松
推高资产的价格,但是缺点是会加大贫富差距
3. 货币化赤字
也称为债务货币化,即央行印钱来弥补政府赤字
遏制新增债务
我国的债务问题是以出口和投资驱动的经济体系的产物
首先是供给侧改革,限制投资,去产能
另一项措施是资本市场改革,以股权代替债权
第七章 国内国际失衡
低消费与产能过剩
居民高储蓄
中国的民生保障工作做得不到位,居民的教育支出以及医疗支出需要自己承担
不断抬升的房价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提高了储蓄
政府的公共资源开支是根据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制定,一些外出务工人员不能享受工作地的公共福利,把大部分的劳动所得寄回家里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
这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生产率提高,资本价格下降,劳动力价格上升
在经济发展初期,将更多资源从居民消费转为资本积累,变成基础设施和工厂,可以有效推动经济起飞和产业转型,提高生产率和收入。
但是在经济发展后期就会出现问题
1. 投什么都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投资难度提高
2. 境内消费不足,投资导致过剩产能,扩大债务
3.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资本收入份额上升,会扩大贫富差距
4. 由于消费不足和投资过剩,过剩产能必须向国外输出,而由于我国体量巨大,输出产能会加重全球贸易失衡,引发贸易冲突
产能过剩、债务风险、外部失衡
投资大,消费少,导致了产能过剩,必须向外出口,但是向外出口会导致很多贸易问题
对外贸易失衡是内部结构失衡的延续
中美贸易冲突
中美冲突并没有对美国的就业造成了冲击,而是对技术优势造成了冲击
假如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最强的科创中心渐行渐远的话,对双方乃至全世界都会是很大的损失。
对中国来说,贸易冲突会让落后的国产技术抓住市场, 形成“市场-研发-迭代-更大市场”的良性循环
再平衡与国际大循环
改变经济结构,以消费主导
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
1. 降低城市生活成本,比如房价,是城市更宜居,降低储蓄,扩大消费
2. 避免地方政府盲目进行实业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
3. 以人为本,才能促进科技进步,从而提高生产率
4. 避免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善地方财政结构
市场从建立到完善,其规模和效率都需要逐步提升, 完善的市场本就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前提。
宏观现象
第八章 政府与经济发展
地区间竞争
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过:“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
地方间的竞争不利于形成统一市场,会导致整体效率低下。 但是这在一个新兴经济体里,地方间不同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试错,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
“官场+市场”的官员考核机制
特点
1. 容易量化,便于评价
2. 以外部压力约束官员行为
3. 经济表现能及时反馈,便于地方官员改变政策
“官员或政府间的竞争” 与“市场竞争”的核心差别
1. 没有淘汰机制,地方政府即使不思进取,对官员也没有自身利益的损失
2. 官员间的竞争是零和博弈,市场有做大、共赢的可能,但是官员晋升名额有限
3. 市场竞争是长期的,官员竞争是短视的
政府发展与转型
产权保护、法制完善是市场发展的结果,而非前提
对落后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找到其他可行的动员和调配资源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在增长过程中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要从“生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行为僵化的政府和国企已不能适应市场
工业化水平越高,自动化水平也越高, 工业不能再带动就业,而服务业需要更多的人才
城市化才能留住人,而以人为对象的服务业也才能蓬勃发展
规模不是城市化,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支出,才是彻彻底底的城市化
发展目标与发展过程
虽然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给我们描绘出了未来的美好前景,但是中国如何到达梦想的彼岸,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而不能照搬欧美经验
经济发展到达新的阶段,必然要进行改革,这势必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 而政策制定也必须考虑这些人的感受,否则政策落地会有很大阻碍。这就要求政策带有缓冲机制。成功地转型离不开缓冲机制
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