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藏象
这是一篇关于藏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总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脏与腑之间的关系等。
编辑于2022-04-23 10:10:27藏象
总论
概念:藏于体内的内脏与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功能特点。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古代解剖学知识(基础)
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观察
反复医疗实践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人自身的整体性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腑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表里的依据
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与相互络属
某一脏、腑在生、病理上密切相关
通过经络系统,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五脏功能活动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脏、腑、奇恒之腑生理特点
五脏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
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寓升
奇恒之腑
贮藏精气。藏而不泻,形态中空
五脏
心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主血:行血、生血。诸血者,皆属于心
主脉:调控心搏和脉管维持脉道通利。 与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有关
血液运行的条件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心主血脉是心主神志的物志基础
心主神明(藏神)
心藏脉,脉舍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统帅全身生理活动
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神
广义:整个人体活动的主宰和总体观
狭义: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生理特性
主通明;心火宜降;心为阳中之阳
其余
体
在体合脉。脉为血之府
华
其华在面
窍
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心之外候 )。舌者,音声之机也。
舌
心之经通舌(手少阴心经入心中,系舌本)
心气通于舌
舌感受味觉,司语言、声音
舌敏锐反应心主血脉神明机能
志
喜
适度:喜则志和气达,营卫通利
过度
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愁忧恐惧则伤心
液
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时
与夏气相通应
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神之变,五脏六腑之大主,火脏,阳脏。五行火,阳中之太阳
肺
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呼吸调匀是气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由肺宣发肃降运动维系
与肺肾最为相关
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也)
生成体现在宗气生成 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主宣发肃降
最基本的功能形式
宣发:呼出浊气,宣发津液精微、卫气(温肤、调节腠理、排泄汗液)
肃降:吸气资元,肃降水液精微浊液(小便)
主通调水道
宣发→水液水谷之精较清→向外向上→头面诸窍皮气→汗液
肃降→ 水液水谷之精较厚→向下向内→脏腑→浊液→肾与膀胱
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之运化,肾气蒸化,三焦气 化,腠理开合
开鬼门
宣通肺气,发汗利水
提壶揭盖
宣肺利小便
开上源以利下流
朝百脉
辅心行血
主治节
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藏魄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居高位
肺主一身之表
肺主一身之气
肺为娇脏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肺喜润恶燥
肺气宣降
体华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的生理功能
防御外邪
辅助呼吸
调节津液代谢,调节体温
皮毛与肺的关系
肺对皮毛
宣发卫气于皮毛
宣发精气充养
皮毛对肺
宣散肺气,调节呼吸
皮毛受邪内舍于肺
志
在志为忧(悲)
悲则气消
液
在液为涕
润泽鼻窍、利于呼吸、抵御外邪
时
与秋气相通应
肺为相傅之官,气之本,魄之处也。生气之主。五脏之长,水之上源,娇脏,贮痰之器。五行金,阳中之少阴
脾
生理功能
主运化
运化水谷
机制:脾气升散,阳气温熙
内涵:将水谷转化为精微;转输精微
途径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向四周布散(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脾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能转输水谷精微
运化水液
途径
上输于肺,布散全身
向四周布散
下输膀胱,尿液生成之源
在水液代谢起枢纽作用
主统血
机制
脾藏营;气的固摄作用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机理一致
主升清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脾气主升,以升为健
升举内脏
藏意
意念思维活动
生理特性
脾气上升
升清:脾气运化的表现形式 脾的运化功能以升清为主
升举内脏
喜燥恶湿
脾为孤脏,居央以灌四傍
转输水谷精微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体
在体合肉,主四肢
肌肉的功能
运动
保护内脏
抵御外那
窍华
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志
在志为思
液
在液为涎
涎的作用
保护、润泽口腔,助咀嚼消化
时
长夏/四时之气相通应
脾为孤脏,生痰之源。脾在五行属土,阴中之至阴。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生气之源
肝
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反映了肝为刚脏,主升、主动
中心环节:调畅气机
肝失疏泄的病机
肝气郁结
肝气亢逆
肝气虚弱
肝气虚则恐
功能
调畅全身气机
促进血液津液的运行输布
协调脾升胃降
促进饮食物消化、水谷精微吸收、糟粕排泄
促进胆汁泌泄
失常
肝气郁结,胆汁泌泄障碍,厌食腹胀结石胁痛黄疸
月十气上逆、胆汁上溢,口苦吐苦水
调畅精神情志
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调节排精行经
肝主疏泄和肾主闭藏协调的结果
肝主藏血
贮藏血液
濡养肝及形体宫窍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化生和濡养肝气、魂
为经血之源
肝与冲脉并称血海
调节血量
外周内脏血液运行调节/血量调节
肝主藏血和肝主疏泄
《素问 五脏生成》:人卧则血归于肝
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防止出血
机理
肝气能收摄血液
肝主疏泄,通畅不出血
肝主凝血
明.章潢《图书编》:“肝者,凝血之本也。”
肝不藏血
肝气虚弱
肝火亢盛
肝阴不足,虛火内扰
藏魂
肝主意识、思维活动及梦幻活动
生理特性
为刚脏:五脏之贼
主升发:太过则急躁易怒
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升发
体阴而用阳
其它
体华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诸筋者,皆属于节)
肝为罢极之本。筋力、关节灵活,取决于津润、血足、血行畅
筋的生理功能
连接关节、肌肉、主司关节运动
窍
目:有赖肝血濡养、肝气疏泄(五脏六腑精气上注)
机制
肝气通于目,目受血而能视,足蹶阴肝经上连目系
志
怒
肝气虛则恐,实则怒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
液
泪
时
与春气相通应
肝为将军之官、刚脏,罢极之本,血海,凝血之本,五脏之贼。五行木,阴中之少阳
肾
生理功能
主藏精
最基本机能 先、后天之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生殖:化生天癸,促进生殖器官发育,促进维持生殖机理
天癸的至与竭取决于肾主闭藏的生理功能
为脏腑之本(主脏腑气化)
主生髓化血
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 张璐《张氏医通》:血之源头在乎肾
主抵御外邪
藏中有泻
流溢脏腑,化生脏腑之精;溢泻精气,以为生殖之用;藏精起亟,以备应急之需
主水
调节并参与津液代谢
肺脾肾肝、胃大小肠三焦膀胱
调节尿液的生成和与排泄
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
失常
津液不化,小便不利、尿少,水肿
气不化水、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甚则尿失禁
主纳气(封藏和摄纳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是肾主封藏在呼吸运动的体现
肾主封藏是维护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环节
主一身之阴阳
肾为水火之宅,寓真阴而涵真阳
肾为阴阳之根,脏腑之本
藏志
主意志和记忆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
生理特性
肾主蛰藏(守位)
主蜇(封藏,潜藏,固摄)
防止精气无端流失
维持呼吸平稳,深沉
守位:肾中相火涵于肾中,潜藏不露,发挥温煦推动作用
少火:生理状态下各脏腑的阳气
壮火:病理状态下各脏腑的亢盛之火
君火:心火
相火:其它脏腑之火
雷火:肝之相火
龙火:肾之相火
肾水宜升
水火既济
肾恶燥
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
肾为水火之宅,脏腑阴阳之本
其它
体华
在体合骨,生髓,荣齿,其华在发
骨
支撑人体、保护内脏、进行运动
齿
齿为骨之余、肾之标,骨之本
髓
脑为髓之海,骨为髓之府,诸髓者,皆属于脑
发
发为血之余
窍
耳及二阴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前后二阴
肾主司二便
志
恐
自知,多由内生,内渐而发,俗称胆怯
液
唾
稠厚,出自舌下,从口中唾出
时
与冬气相通应
命门
命门者,目也
《内经》
肾两者也,非皆肾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
《难经》
右肾说
两肾总号为命门
滑寿、虞抟
两肾说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赵献可《医贯》
两肾之间说
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
张介宾《景岳全书》
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
孙一奎《医旨绪余》
六腑
胆
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中精之府、清净之府、中清之府
胆主决断
中正之官
失调
藏排胆汁
影响脾胃
胆汁上逆
外溢肌肤
主决断
胆火盛
胆气虚
胆郁痰扰
引起脏腑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飱泄、肠癖
胃
生理功能
受纳水谷(基础)
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腐熟水谷
此二者必须与脾气运化配合
生理特性
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气下降是胃主受纳的前提条件
脾胃是脏腑气机的升降枢纽
喜润恶燥
失调
受纳腐熟
食欲不振、食少、消化不良、胀痛
通降
胃失和降
纳呆、口臭、胀闷、疼痛、便秘
胃气上逆
呕吐呃嗳恶
胃津损伤
小肠
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
受盛:接受胃下传的食糜而容纳
化物:在脾气帮助下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泌别清浊
清:水谷之精、津液
浊:残渣、水液
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泌别清浊 小肠主液的应用
利小便实大便
主液
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大量津液的生理功能。
失调
受盛化物
受盛
腹胀满痛、消化不良、腹泻
化物
消化不良,腹泻便溏、完谷不化、胀满痛
泌别清浊
饮食物消化:呕吐。腹胀、泄泻(从脾胃论治)
二便:大便稀薄、小便短少
大肠
生理
主传化糟粕
与胃气通降、肺气肃降、肾气推动和固摄作用有关
主津
吸收水分、参与津液代谢
失调
传导糟粕
湿热痢疾
肺气不降之便秘
脾肾阳虛之五更泻
津
便干便秘、腹泻便溏
膀胱
生理
贮藏和排泄尿液
津液之府
全赖肾的气化
膀胱不利为隆,失约为遗尿
失调
癃闭、尿频急失禁、湿热
三焦
孤府、决渎之官、原气之别使
生理功能
主持诸气
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一身之气上下运行,升降出入的通道,气化的场所
主通行元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宗气、卫气、营气
运行津液
全身水/津液上下运行输布的通道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气化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院,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
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心肺头面上肢
中焦如沤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脾胃肝胆小肠
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十版:小肠归中焦
肾、大肠、膀胱、女子胞、精室,下肢
辨证三焦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奇恒之府
概念: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形态似腑,多中空管腔或囊状器官;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
脑
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海。头者,精明之府
生理功能:
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
主司精神活动
元神
脑主元神而主志意
《灵枢》: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灵机记性在脑
识神
后天之神
在脑的调控下,通过心的任物作用,承担和处理外界事物
《医学中衷参西录》: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
欲神
情绪、情感、欲望
亦为先天元神调控
主感觉运动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颈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若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女子胞
生理功能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冲任二脉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方能有子
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
心肝脾
关系最密切的:心肝脾肾冲任二脉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气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与肺主气 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
通过宗气贯通
心与脾
血液生成
心主血养脾,脾旺则心血足
心脾两虚
血液运行
心行血,脾统血
气虚血瘀;气不摄血
心与肝
血液运行
心行血,肝藏血,调节血量
血虚;心肝血瘀
精神情志
心主藏神,有利于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有利于心神内守
心神不安/肝气郁结 心火/肝火
心与肾
水火既济
心火下资肾阳 肾水上济心阴
心肾不交
精神互用
心主神,神全可益精 肾主精,积精可全神
精亏神逸
君相安位
心为君火一身主宰,肾办相火神明之基
肺与脾
气的生成
肺吸入清气+脾化生水谷精气=宗气
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
后天之气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宗气的生成
津液代谢
保证津液正常输布排泄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肺与肝
人体气机升降
肝主升(肝坐于左),肺主降(肺藏于右) 龙虎回环
全身气机调畅最重要的环节
肝失疏泄/肝火犯肺,木火刑金
肺失清肃,肝气上逆
肺与肾
呼吸运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不纳气
津液/水液代谢
肺宣发肃降←→肾主水(蒸腾气化)
肺→肾:母病及子,尿少水肿 肾→肺:子病犯母,喘咳倚息不卧肿
故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
阴阳互资
金水相生 肾阳助肺阳
肺肾阴虚
肺肾阳虚:老人痰饮咳喘
肝与脾
饮食消化
疏泄与运化互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脾升胃降 脾气健旺,气血生化,肝充调达疏泄
肝脾不调
湿热熏蒸
血液运化
藏血与统血协调
脾生血,肝有藏
藏统失司:出血
肝与肾
精血同源(乙癸)
精血由水谷之精生养,可相互资生
肝肾精血虚
藏泄互用
肝气疏泄使肾气封藏有度 肾气闭藏防肝气疏泄太过
调节男子排精、女子行经
阴阳互滋互制
肾阴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
肝阳上亢
肾阳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
下焦虚寒,肝寒
脾与肾
先后天相互资生
后天赖肾的蒸化 先天赖脾化水谷
脾肾精虛
脾肾气虚
脾肾阳虚
津液代谢
脾主化水液 肾主水
脾肾两虚,水湿内停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主要体现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依据
经脉属络
生理配合(结构相连、 气化相通)
病理相关
脏腑兼治
经络循行路线阴阳相对
心与小肠
生理
心血滋养,心阳温煦→小肠化物
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化生心血
病理
心火下移小肠
小肠实热上熏干心 小肠虚寒→心血不足
肺与大肠
生理
肺气清肃下降,促进大肠传导
大肠传导正常,利于肺气清肃
病理
肺失肃降→腑气不通,肠燥便秘 肺气虚弱一气虛便秘/不固,便溏
大肠传导不畅→肺失宣降,胸闷咳喘
脾与胃
水谷纳运协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胃纳不振;纳少脘痞、腹胀泄泻
气机升降相因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之间最根本,最重要的关系)
胃失和降上逆;脾失升而陷
阴阳燥湿相济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湿困脾运,胃纳不振
中满痞胀,排便异常
肝与胆
同司疏泄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促进胆汁泌泄
胆附于肝,藏泄胆汁,利于肝气疏泄
共主勇怯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
情志抑郁,惊恐胆怯
肾与膀胱
尿液生存、贮存、排泄
尿少、癃闭、尿失禁等
五脏与奇恒之腑关系
五脏与女子胞
与心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女子以肝为先天
对肺主呼吸功能起调节作用
《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水谷精微的转输依靠于肺脾
最能体现肝生理特点: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反应此特点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肾主封藏:藏精(核心)、纳气、主水、固胎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实际为脾升胃降功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