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
这是一个关于马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马原的基本问题、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马原
马哲
基本问题
物质性&发展规律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值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有意识的
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
大脑中的→现实的
自觉能动性
受意识的主导
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内涵
实践的基本结构
主体
客体
中介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根本】——人与自然
社会政治实践——人与人
科学文化实践——人与自我意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来源 动力 目的 标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 错误的实践阻碍实践发展
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 (感觉、思想——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物 (物——思想、感觉)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脱离实践、脱离辩证法)
认识的过程
4个2
2种认识
感性认识 (实践)
低级阶段
对象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感觉、直觉、表象
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概念)
高级阶段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等
间接性、抽象性
关系
命题角度
夸大感性认识=夸大实践→经验主义
夸大理性认识=夸大概念→教条主义
性质不同
相互联系
感性发展为理性
理性依赖感性
互相渗透
2次飞跃
实践→认识:感性→理性
认识→实践:理性→实践
条件
实践获取感性材料
加工制作材料
2类因素
理性因素 =知识
理性直观、理性思维
指导、解释、预见
逻辑
非理性因素 =情怀、理想
情感和意志
激活、驱动、控制
联想、想象猜测、直觉、顿悟、灵感
2个特性
反复性
无限性
···→认识→实践→再认识→···
认识的结果
真理
定义: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特性
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客观的)是客观的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错误理解
马赫主义
多数人承认即是真理
实用主义
有用即真理
一元性
绝对性→正确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不一定正确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辩证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包含
具体的、全面的、历史的、有条件的
真理与谬误
对立:性质不同
一定范围内对立
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一定条件下转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特点:直接现实性
本性:主客体一致,相符
价值
定义: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体性
主体不同价值不同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历史时期不同价值不同
评价特点
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依住体的特点为转移
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
两者的辩证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符合客观规律)和价值(满足人们需要)的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唯物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四对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影响因素,加速或者延缓
生产方式 【决定性力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阶级性】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
非社会意识形态 【无阶级性】
语言学、自然科学
辩证关系
考察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不完全同步、不平衡性
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反作用,是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定义
人类改造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
特点
客观实在性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生产工具(最重要)——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劳动对象
劳动者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基本要素(狭义)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最基本的】
生产中人的地位 (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归谁所有)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的···促进··· 不适合的···阻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根本动力)
经济基础
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
政治上层建筑 【主导】
国家政权【上层建筑核心】 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 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更替
内涵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骨骼)与上层建筑(血肉)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规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必然性造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可能性空间(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
社会矛盾直接表现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
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
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区分
科技
合理利用科学技术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质: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
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
含义
组成
理论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