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四、环境管理
动物生产概论(课后习题)自用整理,主要包括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名词解释。
编辑于2022-04-23 21:33:56四、环境管理
名词解释
辐射散热:皮肤以长波辐射方式散热
传导散热:体表将热量传递给直接接触的低温物体
对流散热:低温空气带走体表热量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最低气温之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最低气温月份均值之差
等热区:指恒温动物主要依靠物理性调节维持体温正常的环境温度范围
临界温度:等热区下限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100%
贼风:门窗缝隙进入的一股低温高速的局部气流
自然通风:指的是利用 自然风压 、空气温差、 空气密度 差等对室内、 矿井 或井巷等区域进行通风输气的方式。
机械通风:风机作为动力,强制舍内外空气交换
正压通风:风机将室外新鲜空气强制送入室内,使室内压力增高,室内污浊空气经排气口自然排走
负压通风:风机抽出室内污浊空气,使室内压力相对小于室外新鲜空气,通过进气口流入室内而形成的室内外空气交换
联合通风:同时采用机械送风和机械排风的通风换气方式
自然采光:利用日光照明获得的室内照明
采光系数:窗户有效采光面积与畜舍地面面积之比
人工光照:人工控制光照时间、强度和波长来提高家禽生产力的技术措施。
填空
人畜体散热主要以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 四种方式进行。
在等热区内,家畜的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和抗病力较高,饲养家畜较为经济。
高温、高湿而无风,是最炎热的环境。
低温、高湿而风速大,是最寒冷的环境。
构成炎热环境的因素有空气温度高、空气湿度高、空气流速小、太阳辐射强
空气温度是温热环境诸因素中的核心因素。
畜舍通风换气的方式有自然通风、机械通风
常用的机械通风形式有纵向通风系统(夏季炎热降温通风)、横向通风系统(冬季较冷舍内换气)
畜舍通风换气量的确定主要是根据CO2含量、水汽含量、热量计算通风换气量。
畜牧场的水源有地面水、地下水、降水
畜牧场通常分为三个功能区,即生产区、管理区、病畜处理区。其中生产区是核心。
畜舍的外围护结构由屋顶、外墙、地面构成。
畜舍的外围护结构中,失热最多的是屋顶
按高舍的密闭程度,可将畜舍分为密闭舍、非密闭舍两种。
蛋鸡常用的人工光照方案有渐减渐增、恒定光照:
畜舍的供暖方式集中供暖、局部供暖
垫料的使用方法有常换法、厚垫法
高舍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氨、二氧化碳、硫化氢
畜牧场废弃物中以粪尿和污水数量最大。
畜禽粪尿处理与利用的基本方式有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生产沼气
简答
等热区对动物生产有什么实际意义? 在等热区内,家畜的生产性能、饲料利用率和抗病力较高,饲养家畜较为经济
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有哪些? 动物种类:体型大的耐低温,不耐高温,其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年龄和体重:临界温度随年龄和体重增大而下降,主要受被毛热阻和组织热阻的影响。 皮毛状态:被毛致密或皮下脂肪较厚的动物,等热区较宽,临界温度较低。 饲养水平:饲养水平高,体增热多,临界温度就低。 生产力水平:生产过程中代谢率提高,产热量增加,临界温度低。 对气候的适应性:寒冷地区动物的临界温度较低,炎热地区则反之。 管理制度:如4~5只体重1~2kg小猪,同放在一起测定,临界温度为25~30℃;单只测定则30~35℃。 其他气象因素:与太阳辐射、气湿、气流等条件有关。
高温条件下,畜体是如何维持热平衡的? 加速外周血液循环:皮肤血管扩张,皮温升高,非蒸发散热增加;血液循环总量增加,血液含水量增加,皮肤和呼吸道蒸发散热增加。 提高蒸发散热量:通过呼吸速度的加快和汗腺分泌的加强以提高机体的蒸发散热量。 减少产热量:首先表现为采食量减少或拒食,生产力下降,肌肉松弛,嗜眠懒动,以减少热的产生。继而内分泌机能开始活动,最明显的是甲状腺分泌减少。
紫外线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①杀菌作用:紫外线可改变细菌细胞DNA的结构,使DNA失去正常的功能,从而影响细菌的正常代谢、生长、发育和繁殖,甚至引起核蛋白变性。照射剂量足够大时,可使蛋白凝固,细菌因此而死亡。用于空气、物体外表的消毒以及对于表面感染的治疗。 ②抗佝偻病、软骨症作用:动物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作用后可转变为维生素D3,而维生素D具有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液中的钙、磷达到饱和,保证骨骼的正常钙化过程的作用,因而紫外线具有预防和治疗佝偻病、软骨症的作用。 ③增强抗病能力:紫外线的照射刺激了血液凝集素的凝集,使其滴定效价增高,因而提高了血液的杀菌力,增强了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④红斑作用:在紫外线照射下,被照射部位的皮肤出现潮红、隆起的现象。 ⑤色素沉着作用:在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共同作用下,皮肤颜色变深的现象。色素沉着作用能增强皮肤对光线的吸收能力,防止大量的光辐射透入组织深部造成损害,同时还使汗腺加速排汗散热,避免机体过热。 ⑥光敏性皮炎:动物吃了三叶草、苜蓿等光敏物质后,皮肤出现红肿、瘙痒、水泡等症状,称光敏性皮炎。 ⑦光照性眼炎:紫外线对眼睛过度照射时,可发生结膜炎和角膜炎,称光照性眼炎。 ⑧皮肤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使皮肤表层的基底细胞肿胀,发生癌变皮肤癌。
氨对家畜的危害有哪些? 在畜舍中,氨常被溶解或吸附在潮湿的地面、墙壁和家畜的粘膜上,产生刺激和损伤。可引起家畜眼结膜充血,发生炎症,严重者失明。刺激呼吸道粘膜,引起粘膜充血、喉间水肿。氨被动物吸入呼吸系统后,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支气管炎,严重者引起肺水肿、肺出血等。【NH3由肺泡进入血液后,可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碱性高铁血红素,降低血液的输氧能力,导致组织缺氧。低浓度的氨可刺激三叉神经末稍,引起呼吸中枢的反射性兴奋。吸入肺部的氨,可通过肺泡上皮组织,引起碱性化学性灼伤,使组织溶解、坏死。进入呼吸系统的氨还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中毒性肝病,心肌损伤等症。】此外家畜长期在低浓度的氨的作用下,体质变弱,对某些疾病产生敏感,采食量、日增重、生产力都下降。这种症状称为“慢性中毒”。如氨的浓度较高,则可使对家畜出现明显的病理反应和症状,这种症状称为“氨中毒”。
硫化氢对家畜的危害有哪些? H2S主要是刺激动物呼吸道系统及其他系统粘膜,易溶于动物粘膜仲的水分,与粘液中的钠离子结合生成硫化钠,对粘膜产生刺激作用,引起眼结膜炎,表现流泪,角膜混浊,畏光等症状;H2S还可引起鼻炎,气管炎,咽喉灼伤甚至肺水肿.动物经常吸入低浓度的H2S可出现植物性神经紊乱,偶尔发生多发性神经炎,H2S在肺泡内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内,氧化成硫酸盐或硫代硫酸盐等;游离在血液中的H2S,能进入细胞,和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脢中的三价铁结合,使酶失去火星,影响细胞的氧化过长,造成组织缺氧,所以,长期处于低浓度H2S的环境中的家畜体质变弱,抵抗力下降,易发生肠胃病,心脏衰弱等.高浓度的H2S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引起动物窒息和死亡.
二氧化碳在高舍环境卫生评定上有何意义? 表示畜舍空气的污浊程度,并说明存在其他有害气体的可能性。 CO2 的浓度可作为评定畜舍空气卫生状况的间接指标。
如何减少畜舍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 ①从畜舍卫生管理着手,应及时消除粪尿污水。不使它在舍内分解腐烂。 ②从畜舍建筑设计着手,在畜舍内设计除粪装置和排水系统。 ③注意畜舍的防潮:氨和硫化氢都易溶于水,当舍内湿度过大时,氨和硫化氢被吸附在墙壁和天棚上,并随着水分透人建筑材料中。当舍内温度上升时,又挥发逸散出来,污染空气。 ④舍内地面,主要是在畜床上应铺垫料,垫料可吸收一定量的有害气体,其吸收能力与垫料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⑤必须合理组织通风换气,以消除舍内的有害气体。 ⑥使用吸附剂。 ⑦科学使用添加剂,配制全价平衡日粮,提高机体对氮、硫的沉积量,尽量减少粪便中氮磷的含量。
畜舍中的微粒对家畜有何危害? 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 1.刺激皮肤,使其发炎、发痒; 2.堵塞皮脂腺,使皮肤干燥,保护功能下降; 3.堵塞汗腺,影响皮肤正常散热; 4.使皮肤的感受能力下降。 危害呼吸系统: 粒径>10μm,阻留在鼻腔,刺激,感染; 粒径5~10μm,进入气管和支气管,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 粒径<5μm,到达细支气管和肺泡,阻塞淋巴管引起尘肺病。
冬季常用的高舍防寒保温的管理措施有哪些? 加强畜(禽)舍的保温隔热设计: ①选择有利保温的畜舍形式; ②增加外围护结构的热阻; ③减少畜舍外围护结构面积; ④畜舍的朝向:畜舍纵墙与当地冬季主风向平行或形成0°~45°角的朝向,减少冷风渗透,有利于畜舍的保温; ⑤门窗设计:尽量少设门窗,加薄膜或窗帘等;⑥畜舍地面的保温 加强防寒管理: ①适当增加饲养密度; ②注意防潮; ③铺垫草; ④控制气流,防止贼风; ⑤利用温室效应防寒; ⑥寒冷时调整日粮、提高日粮中的能量。 畜舍的采暖:畜舍采暖分集中采暖和局部采暖。 ①集中采暖由一个集中的热源(锅炉或其他热源),将热水、蒸汽或预热后的空气,通过管道输送到舍内或舍内的散热器。 ②局部采暖则由火炉(包括火墙、地龙等)、电热器、保温伞、红外线灯等局部产生热能,供给一个或几个畜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