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五代宋元美术
按时间线整理,图文并茂超级详细~五代宋元美术,历史背景,五代,宋元已处于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工艺,绘画,雕塑的某些方面带有民族地方色彩,使这一时期的美术在唐代美术雄厚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
编辑于2022-04-24 16:20:46五代宋元美术
五代
绘画艺术
人物肖像画
周文矩
周文矩,南唐翰林待诏,能画宽服、车器、人物、仕女,仕女画近似周昉,且纤丽过之。现存作品有《重屏会棋图》与《宫中图》。
顾闳中
顾闳中与周文矩同为南唐画院待诏,以画人物肖像画著称,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现存《韩熙载夜宴图》(考),表现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山水画
荆浩
荆浩,字浩然,是一位博通经史的士大夫。为躲避唐末社会动乱,隐居于太行山中,号洪谷子。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气势宏伟而壮观。他在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突破。在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考),书中不仅提出“图真”“搜妙创真”的艺术观点,还提出了“六要(考)”
关仝
关仝,荆浩的追随者。关仝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善画秋山、寒林、野渡等景色。作品《山溪待渡图》和《关山行旅图》,都画出了北方深山中幽僻荒寒的气氛。特别是《关山行旅》,峰峦峻厚而富于变化,山腰云气缭绕,山下板桥枯树,野店荒村,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北派
董源
董源“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考)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传世名作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幅图都是以水墨为主,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烟雨空漾、草木丰茂的江南景色。
巨然
巨然是董源的追随者,金陵开元寺僧人,他的山水画笔墨秀润,充满田园自然风致。作品《万壑松风图》等体现了这一特点。
南派
子主题
宋代
绘画
人物画
李公麟(白描)
北宋李公麟(考)能诗善文,绘画技巧全面而扎实,人物、鞍马、山水、花鸟、竹石等无不精能。他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能画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特点,又能勇于突破陈规,别创新样。 个人创作多以墨笔在纸上作画,这种不着彩色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的画法称为“白描”(考)。他的传世真迹纸本白描《五马图》,画的是西域边地进献给皇帝的五匹骏马。作品以道劲秀雅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描,表现五匹骏马毛色状貌的各不相同。
北宋
梁楷(减笔画)
梁楷(考)为南宋宁宗嘉泰年间画院待诏。皇帝曾赐予金带,但他挂于院中而去,人称梁风(疯)子,是个放任不羁的人,擅绘洗练放逸的减笔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梁楷人物画多以佛教禅宗人物或文人雅士为题材,传为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李白行吟图》以飘逸洒脱的用笔,精简地勾画出诗人高洁简傲的气质;《泼墨仙人图》(考)也用酣畅的泼墨画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用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其他减笔画作品还有《六祖斫竹图》《布袋和尚》等。梁楷的减笔画以逸笔渗入院体画,富有个性,开创了写意人物画的新局面。
南宋
风俗画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字正道,东武人,曾攻儒业,后学画,擅长画建筑,车船等风俗题材,一度在宫廷画院任职,后来在社会上卖画。代表作《清明上河图》考《西湖争标图》。
北宋
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 :李唐《采薇图》考过
山水画
李成
李成是北宋著名的山水画家。李成的画派是承接着荆浩、关仝而来。李成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胜。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作画善用淡墨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以“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景色抒发胸襟,所画山水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一定多以平视为基础,从地平线上来看屋檐自然要掀起,画山上亭馆自然也是从下望上。
范宽
范宽是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和董源、李成并称“北宋三大家”。范宽的山水画最初是学李成和荆浩的。范宽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有所得,又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他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之中,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等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形态的变化,终于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代表作品有《溪山行旅图》(考过)《雪山萧寺图》。
郭熙
郭熙是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在山水画创作上,郭熙的山水画能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画出远近深浅、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优美动人的意境。他技术全面,构思敏捷,其作品在当时深受宫廷和文人士大夫的器重与欣赏。代表作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等。 郭熙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考,全书共分《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其中以《山水训》影响较大。 《林泉高致》是宋代画论中最能体现山水画理论成就的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米氏云山
米氏云山,又称米点山水,其创造者为米芾、米友仁父子。父子二人皆以书画著名,精于鉴赏。米芾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对江南山水的亲身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借笔作画不求工细。米友仁画山水亦草草而成,自题为“墨戏”,以“落茄”表现。米氏父子则运用简笔淡墨,表现烟云溟蒙的意趣。这一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米芾的山水画真迹已不存,米友仁有《潇湘奇观图》《云山得意图》等作品传世。
小景山水
北宋流行的小景山水在全景式雄伟山水画外又别开新境,它以引人入胜的幽情美趣、水边沙岸、柳溪野趣、富有诗意的小景见长。多为卷册小幅,清丽可喜,深得文人骚客欣赏,北宋擅此者有惠崇、赵令穰、燕文贵等人。 燕文贵,北宋“小景山水”的代表画家,燕家景致
王希孟
王希孟生平失考,现存他18岁时画成进呈的《千里江山图》考,该卷长1183厘米,大青绿着色,染天染水,富丽细腻,画中山川江河交流展现,丛林嘉树,庄园茅舍,舟楫桥亭,令人目不暇接,代表了画院青绿一体精密不苟,严格遵依格法的画风。
赵伯驹、赵伯啸
赵伯驹、赵伯啸兄弟是南朝宗室。他们擅画山水、人物、花鸟,青绿山水画继承李思训而更趋秀雅。赵伯驹的作品不传,现题为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应该是北宋画院作品,取全景式构图,设色介于大、小青绿之间,多用勾皴法。赵伯啸的《万松金阙图》以青绿表现江边月下松林中的琼楼金阙,清丽雅致,构图有起承转合之致。赵氏画风对元明青绿山水画发展有相当的影响。
青绿山水
李唐 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均明显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传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江山小景图卷》《长夏江寺图卷》《采薇图》等。
刘松年 工山水、人物,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作品中山水和人物常具有同等地位。他擅长画西湖风景、贵族庭园及文人雅士的生活,代表作有《四景山水图》《罗汉图》等。
马远 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面风,以雄健的大斧劈皴画奇峭坚实的山石峰峦,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代表作品有《踏歌图》《寒江独钓》《水图》等。
夏圭 主要精于山水,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寥寥数笔而神态迥出。夏圭还擅长画巨型长卷,如《溪山清远图》《西湖柳艇图》等。
南宋四大家
花鸟画
崔白与宫廷花鸟画之变 略
文人士大夫的墨梅、墨竹
北宋中后期绘画形成了独特体系,他们的绘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兰、竹、菊等题材,以表现高洁品格。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四君子画”。
文人画
水墨为主,诗书画一体
书法篆刻艺术
苏轼
①苏轼:为“宋四家”之首,是宋“尚意”书风的倡导者。他习众家之长,形成深厚茂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这与他的“侧卧笔”有关。黄庭坚将其书法分为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黄庭坚
②黄庭坚:工诗词,精鉴赏,通禅字,尤擅行草。他的诗追求奇拗的风格,开创江西诗派,书法为“宋四家”之一,与苏轼同为“尚意”书风的倡导者。善草书,楷书自成一家他的行书源头来自“二王”,效法颜真卿、杨凝式,将《瘞鹤铭》结构夸张,形成“辐射式书体”。行书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卷跋》《松风阁诗》。他的草书用笔奇崛生涩,结体化多端,点画长短互补,章法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是宋代唯一的草书大家,代表作有《诸上座帖》《刘禹锡竹枝词》《廉颇蔺相如传》《李白忆旧游诗卷》。
米芾
③米芾:崇尚“二王”,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古字”。提倡“平淡天真”意趣。“宋四家”中以米芾的行书成就最高,以“二王”为根基,得力于王献之,善于化古为新,运笔有“八面出锋”之誉,自称“刷字”。字的结体错落有致,章法疏密相间。行书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诗》《珊瑚帖》《研山铭》等。草书代表作有《论书帖》《元日帖》。
蔡襄
④蔡襄:人称蔡端明,楷书、行书、草书皆能。“宋四家”中他最年长而居末。蔡襄书法宋人皆奉为第一,尤为欧阳修、苏东坡所推崇。其风格和平蕴藉、端庄严谨,很少放纵之笔。传世书迹很多,楷书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行书有《澄心堂帖》《自书诗卷》等。
宋四家
书论
陈思《书小史》,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部通史,有开创之功。
董史《书录》,共三卷,又外篇一卷,专门记录宋代书家。上篇载皇帝中能书者,中篇记北宋书家180人,下篇记南宋书家45人,外篇记女书家。每一位书家除生平事略外,并辑录他人对该书家的评论,是研究宋代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朱长文《墨池编》,是我国第一部按分类方法进行著录的书论汇编。
黄伯思的《东观余论》和董道的《广川书跋》,这两本著作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从科学角度研究书法的著作。
元代
绘画
士大夫绘画
赵孟頫
赵孟頫在文学、音乐方面均有较好修养,而重要成就在书画方面。元代新的绘画风气的开启与赵孟頫密切相关,元代前期绘画成就突出反映在一些馆阁士大夫绘画创作和理论上,而其中以赵孟頫为中心。他绘画功底深厚,在山水、人物、花鸟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赵孟頫在艺术上标榜“古意”(考),从文人审美情趣出发,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他又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进绘画之中,加强艺术表现力。传世作品有《秋郊饮马图》《人骑图》《鹊华秋色图》等。《鹊华秋色图》(考)画的是山东济南郊外鹊山和华不注山,意境清幽疏爽,润泽雅致。
钱选
钱选,宋末元初著名画家,与赵孟頫等合称为“吴兴八俊”。工诗,善书画。画学极杂,山水师从赵令穰,人物师从李公麟,花鸟师赵昌,青绿山水师赵伯驹。人品及画品皆称誉当时。继承苏轼等人的文人画理论,提倡士气说,倡导戾家画。他提倡绘画中的“十气”,在画上题写诗文或跋语,萌芽了诗、书、画紧密结合的文人画的鲜明特色。他也是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皆能的高手,多描绘古代高人隐士,或表现隐居情趣的家乡山水,用笔质朴,意境脱俗。作品有《柴桑翁像》《浮玉山居图》《白莲图》等。
山水画
黄公望
黄公望曾得到赵孟頫指点,专工山水画,多表现常熟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带风景。取法荆浩、董源诸家,加以融会,以水墨或浅绛设色作画,苍润浑厚,为明清文人画家所师法。传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
吴镇
吴镇,工诗文,擅画山水梅竹。他作画汲取董源、巨然皴法,笔墨雄秀清润,表现苍茫气象,喜作渔父图,抒写其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传世作品有《渔父图》《秋江渔隐图》《竹谱》等。
倪瓒
倪瓒(考过),字元镇,号云林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疏散家财遁迹于太湖,所画山水主要表现太湖风光,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景中多不画人,带有孤独寂寞的感情色彩。他在画法上吸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之所长而加以融会,擅长以干笔淡墨画出明洁清幽的秋景,十分耐人寻味。其画笔墨松秀简淡,绝少设色,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题,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是独具特色的。重要传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六君子图》《幽涧寒松图》《容膝斋图》等。
王蒙
王蒙,赵孟頫的外孙,能诗文,擅书法,画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运笔和写景富有 层次变化,画法在董源、巨然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独特的解索皴、牛毛皴。用墨厚重,构图繁密,景色郁然深秀,与倪瓒的渴笔枯墨景物空灵形成鲜明对比。传世作品有《春山读书图》《青卞隐居图》《夏山高隐图》《葛稚川移居图》《太白山图》等。
元四家
“元四家”是指活动于元代晚期的文人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他们生活于元末社会动乱之际,生活中都有不得意的遭遇,受赵孟頫的影响,善画山水竹石。以绘画作品表现其心境和生活情趣。在作品中通过山水抒发一定理想并题跋诗文加以阐试。形式上重水墨,或稍加淡色浅绛,形成不同面貌。在艺术功能上标榜“写胸中逸气”和“自娱”而不趋附于社会审美爱好,但情调多流于伤感、淡泊和孤寂,反映了时代动乱中无可奈何的情绪。
书法篆刻艺术
赵孟頫
①力倡恢复“二王”传统,遂使“二王”书风一脉正传成为书法发展的主流。 ②他的楷书博采众家之长,温文尔雅,而内寓刚劲的书法风格,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③他的行草主要来源于“二王”,如行云流水,风神潇洒。传世书迹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等,小楷作品《汲黯传》《道德经》,行草书作品《洛神赋》《千字文》。 ④赵孟頫是最先在画上题诗,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创始者。元朝形成赵孟頫“一枝独秀”的局面。 书画同源
《兰亭序十三跋》,主张学魏晋,书画结合。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主。
书论
《图画见闻志》(考过)记录了唐末至北宋前期画家的传记和发展资料,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后又一重要画史著作。作者郭若虚,北宋书画理论家。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五代宋元已处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五代的分裂,北宋的相对统一,宋金对峙及元王朝的建立,其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与经济发展对美术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提高。皇室贵族对美术品需求量的增长,统治阶级对美术的爱好和重视,士大夫文人对书画文玩的欣赏收藏也蔚然成风,推动了美术的新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使美术与社会群众建立了较前代更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扩展了美术的表现范围、题材、风格更为多样。辽、金地区及元代美术发展中出现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工艺、绘画、雕塑的某些方面带有民族的地方色彩,使这一时期的美术在唐代美术雄厚基础上获得全面的发展,出现了技巧成熟和创作繁荣的景象。
《韩熙载夜宴图》
《笔法记》
六要
“气、韵、思、景、笔、墨”六个要素,在山水画领域发展谢赫的“六法”。
二病
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总结了绘画创作的普性问题。其中“有形之病”是如“花木不时”“屋小人大”等可以认识和修改的问题。“无形之病”是指“气韵俱泯,物象全乖,笔墨虽行,类同死物”等涉及神似、形似及笔墨各面的问题,这些是贯穿整个画面格调的问题,是无法修改的。
《五马图》
北宋三大家
《林泉高致》中 山水篇
①认为山水画是君子游心游目之消遣,山水画要表现林泉之意,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通过山水画欣赏能“不下塘筵,坐穷泉壑”,满足他们“泉石啸傲”的精神追求。 ②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要“身即山川而取之”“山行步步移”"山行而面看”。 ③提出了一系列山水画传统的观察和创作方法,如“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透视法,强调“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④画山水者,要“神于好,精于勤,饱游饫看”,才能胸有丘壑,使所画“磊磊落落”山水画家应“所养扩充”“所经众多”“所览纯熟”“所取精粹”,在文化、生活、传统、技巧各方面有全面的修养。 ⑤在具体技艺上,主张凡画山水,须远近浅深、风雨明晦、四时朝暮有所不同。要注意不同角度、季节、气候等条件所形成的变化,对山水远观近觑。四时之景、朝暮之变态可使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因为,山在四时有所不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山水画意境,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妙品。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一定高度。
“马一角、夏半边”:南宋画家马远、夏圭的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远、夏圭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宋代绘画兴盛
职业画家:创作具有明显的商品化性质。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宗教题材及贵族范围的羁绊,扩宽了视野,使世俗美术有了很大发展,影响所及,也促进了画院画家。
宫廷绘画的兴盛,宋朝初年就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先后集中了社会上的名手及西蜀南唐两地的画院画家。翰林图画院归内侍省管理,专门为宫廷及皇室贵族服务。画学和画院通过考试录用或升迁人才。 宫廷绘画对中国美术发展有重要影响。两宋画院可称为历史上画院隆盛的时代,而画院之制度也以此最为完备。出自院画作家的作品,反映了最高统治者的审美标准,谓之“院体画”。(考)
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汴梁城中一些文人名士的诗文书画活动活跃,文人具有精深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其绘画作品多为寄兴抒情之作,倡导天真清新的风格。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潮流影响到金代绘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为元、明、清文人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宋代绘画题材内容之广泛在古代绘画史中是突出的。宋代绘画题材扩大,绘画分科变细,计有佛道、人物、山水、屋木、走兽、花卉、翎毛、墨竹、龙水等门类。绘画形式中工笔绘画有突出成就,青绿重彩仍然流行,水墨着色在山水画中占有重要地位。
工艺美术
陶瓷工艺
宋
定窑
以白瓷著称,特点是胎质坚细,釉呈乳白色,胎釉色很薄,器口有金银铜扣。
汝窑
汝窑胎质细腻,釉料稠润清莹,汝窑最大特点是以釉色作为化器物的主要手段,而不以装饰手段为重,主要颜色有天青、灰青、葱绿及豆青、虾青等。
官窑
官窑是指宫廷先后在开封和临安开设的专用御窑。官窑胎土呈铁色,所烧青瓷以粉青为上色调淡雅,有玉的效果,不尚花纹,无纹饰。
哥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有各式的龟裂纹--“开片”,根据裂纹的不同形状和大小,有各种名称如百圾碎、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等。
钧窑
钧窑以绚丽釉色的变化著称,添加着色剂后使釉色产生窑变而形成海棠红、玫瑰紫等颜色,在通体天青色或月白色中出现如晚霞般效果。
五大名窑
元
青花瓷
青花瓷改变唐宋陶瓷主要以印花、刻花、划花为装饰的方法而用绘画表现,自由挥洒,白地蓝花,清新素雅,颇有水墨画的意趣。常见的装饰纹饰有竹、梅、牡丹、荷花、缠枝莲、芭蕉、湖石及龙、凤、鹤、鹿、鸟雀、鱼类等,也有装饰历史戏曲故事者。作品如《青花松竹梅纹炉》等;釉里红是将一定的含铜物质作为着色剂调入釉中,用之绘壳,烧成后出现浓艳的红色花纹,白地红花,热烈艳丽
釉里红
釉里红烧制需要很高技巧,元代尚处于初创阶段,烧出的器物往往色泽不够纯正,到明初时期才开始成熟,但元代的创造功不可没:青花和釉里红单纯而精丽,形成两种不同效果。青花和釉里红同时并用的称之为“青花加紫”,作品如《青花釉里红雕花盖罐》。
染织工艺
缂丝
纳石失或织金锦
窑变属瓷器工艺术语,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特有的工艺。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在宋代瓷器中以绚丽釉色的变化著称。钧窑属于青瓷系统,除了天蓝釉和月白釉外,还有一种因加入氧化铁或微量氧化铜为着色剂后使釉色产生窑变而形成海棠红、玫瑰紫等彩色釉,在通体天青色或月白色中出现如晚霞般效果,打破了单色釉的局面,为后世红釉陶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宋代陶瓷中颇具特色的品种,这种釉色的变化称为“窑变”。
青瓷
汝窑
官窑
耀州窑
龙泉窑
白瓷
定窑
景德镇窑
黑瓷
建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