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概述,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
学习心理导论,学习的实质,学习的分类有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学习内容的分类,学习主体分类。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学生个体差异,详细总结了个体的智力差异,学习的性格差异,特殊儿童,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在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师心理、教学心理。
研究核心:学生的学习过程
研究内容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争论的集中体现)、评价/反思过程(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的)
五个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起指导作用和关键作用
教学内容:是学习与教学过程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
教学媒体:既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
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桌椅、黑板、投影仪)、空间布置(座位排列)
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
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描述和测量
理解和说明
预测和控制
作用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教育心理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提供学习与教学而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发展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而诞生,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18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是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卡普杰列夫出版《教育心理学》是俄国/世界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 ~50年代末)
弗洛伊德——提出有关儿童个性、社会适应、生理卫生问题相关理论。
杜威基于实用主义提出“做中学”
维果茨基出版《教育心理学》,提出“文化发展论”和“内话说”和“最近发展区"
1908年我国出现《教育实用心理学》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
1924年廖世承出版我国第一本编写的《教育心理学》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初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及皮亚杰理论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主张
完善/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研究趋势
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能动性
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研究社会环境、实际情况、文化背景的影响
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
研究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人工智能的利用
研究方法
基本方法
观察法: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资料的方法(最基本、就普通)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测验法:是运用参考、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里差异的方法
实验法:是在实验者的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它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研究的范式
定量研究(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与质性研究(观察、访谈)
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的参与者(教师、学生、校长等)所采用的一种自我反思式的探究,以此提高参与者对实践的理解并促进自身的教育实践。
特点:为行动研究而研究、对行动进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动态情境下进行研究
设计型研究
研究步骤
选定研究主题、形成研究问题、确定变量及研究技术、提出假设、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的有效性
在研究之前被研究的各组是否随机平等
除自变量外是否所有的变量都受到了控制
各组的测量过程是否一致
研究的结果是否源于实验过程而不是对情境的好奇
研究设计者是否以某种方式曲解了结果
是否有理由肯定这个结果不是由偶然性造成的
这个特定的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与其他类似的情景
这个研究可重复吗?一个研究能在相同条件或有所改动的条件下进行,并得到相同的结果,这个研究就是可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