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近代史纲第8章(20考虫)
20考虫考研近代史纲要,伍毅老师课程详细思维导图,包括后期重点标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详细总结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知识总结。
编辑于2022-04-24 21:58:16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P58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1.1.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1.1.1.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反帝)
1.1.2.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反封建)
1.1.3. 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反封建)
1.1.4.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义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1.5.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1. 标志着中国的新民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
1.2.2.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1.2.3. 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1.2.4. 标志着我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2.5. 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1.2.6. 标志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3.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了解,可考度不高)
1.3.1.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段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
1.3.2.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1.3.3. 文化上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4. 4、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包括
1.4.1. 过渡经济形式2
1.4.1.1.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1.4.1.2.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4.2. 主要经济形式3
1.4.2.1. 社会主义经济(工人)
1.4.2.2. 个体经济(农民、小资)
1.4.2.3.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资)
1.5. 5、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
2.1. 6、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的两大任务
2.1.1. 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遗留任务
2.1.1.1. 反帝
2.1.1.2. 反封建
2.1.1.3. 反官僚主义
2.1.2. 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2. 7、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2.2.1. 军事上,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剿国民党的力量
2.2.2. 政治上,建立了在全国范围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
2.2.3. 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
2.2.3.1. 8、土改对待富农的态度
2.2.3.1.1. 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为建国初期保存富农经济
2.2.4.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2.2.5. 镇压反革命运动
2.2.6. 没收官僚资本
2.3. 恢复国民经济
2.3.1. 9、七届三中全会
2.3.1.1. 中心任务是在三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
2.3.1.2. 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
2.4.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2.5. 各个时期对待富农的政策
2.5.1. 土地革命时期
2.5.1.1. 限制富农
2.5.2. 抗战时期
2.5.2.1. 没有政策
2.5.3. 解放战争
2.5.3.1. 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45-49
2.5.4. 建国初期
2.5.4.1. 保存富农经济(因为中心任务是恢复经济)
3. 抗美援朝
4.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革命)1949-1956
4.1. 10、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4.1.1. 没收官僚资本
4.1.2. 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4.1.3.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二、选择社会主义道路P60
1. 工业化的任务和道路发展
2. 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基本路线)的提出1949-1951共3年
2.1. 拓展
2.1.1. 资本主义=私有制
2.1.2. 社会主义
2.1.2.1. 公有制
2.1.2.2. 按劳分配
2.1.2.3. 计划经济
2.1.2.4. 党执政
2.2. 11、改变了原先不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原因是
2.2.1. 一方面,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国内主要矛盾转化为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
2.2.2. 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公私比例发生变化,国营经济比例上升,领导地位加强
2.3. 12、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或者说“一体两翼”
2.3.1. 主体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
2.3.2. 一双翅膀
2.3.2.1. 农业、手工业
2.3.2.1.1. 没有剥削的改造
2.3.2.2. 私营工商业
2.3.2.2.1. 有剥削的改造
2.4. 1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特点
2.4.1. 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4.2. 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
2.4.3. 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三、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P62
1.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1. 农业合作化任务提出
2.1.1. 14、中国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表现为两种
2.1.1.1. 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2.1.1.2. 劳动互助积极性
2.2.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2.2.1. 15、几种过渡的组织形式
2.2.1.1. 农业生产组互助(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2.2.1.2. 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入股)
2.2.1.3. 高级社,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2.2.2. 16、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2.2.2.1. 原则
2.2.2.1.1. 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2.2.2.2. 基本方针
2.2.2.2.1.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
备考,二选一记,便于做题
2.3. 17、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
2.3.1. 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萌芽)
2.3.2.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
2.3.3. 手工业合作社(完社)
3. 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的实施
3.1. 18、政策:和平赎买(赎买政策)
3.2. 改造形式
3.2.1.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是过渡经济、特殊经济)
3.2.2. 19、评价: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3.3. 20、分类(阶段)
3.3.1.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萌芽)
3.3.2.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半社会主义)
3.3.3.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性质)
3.4. 21、公私合营企业利润分配的办法
3.4.1. 四马分肥,定股定息
3.5. 22、对资本家采取和平赎买政策
3.5.1. 一是用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给钱)
3.5.2. 二是改造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劳动者)
3.5.3. 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 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高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没有被选举权)
4.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1956.12)
4.1. 25、1954年,第一节全国人大一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政治建设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4.2. 23、1956年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着这什么(6个)
4.2.1. 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4.2.2.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的确立起来了
4.2.3. 24、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4.2.4. 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握手口制度基础,
4.2.5.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 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4.2.6. 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5.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制度
工人 (农业)
社会主义经济
农民、小资(手工业)
个体经济
合作社经济
集体经济
民资(工商业)
私人资本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