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反映的是社会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另一条反映的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的辩证关系。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
认知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
个性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热点;在我国,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从"个性发展"这一视角反观我国多年来的教育不难发现,人们对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的认识一直是偏颇的.
情绪情感的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情绪情感这一章节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特点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讲述:第一,从情绪和情感进行过程来看;第二,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第三,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诸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教育的受教育权
决定教育的目的
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决定教育体制
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手段
制约学校的专业设置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
3.科学技术对教育影响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影响教育内容、方法、手段
影响教育技术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双重文化属性)
价值定向的作用
促进课程的发展
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促进作用
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文化功能
传承文化
改造(选择、整理、提升)文化
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更新、创造文化
促进功能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质量
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
有助于人口迁移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身体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性善论
费洛伊德:性本能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
格赛尔:成熟机制——双生子爬楼梯教育
威尔逊:基因复制
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口诀:孟子德四个儿子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
洛克:白板说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情况如何?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外因
遗传(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遗传素质是造成人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环境(外部动力)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教育(学校教育:主导性)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相对而言教育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个体发展的特殊才能: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教育万能论: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
教育无用论:柏拉图、高尔顿,中世纪一些学者
内因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用)
三个层次
生理活动
心理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本质观及其教育意义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
概念: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循序渐进,学不躐等,不可陵节而施
关键词:从……到……;由……到……;先……后……
阶段性
概念: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不搞:一刀切、一锅煮、成人化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不平衡性
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
要求:抓住关键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高低、快慢、早晚
互补性
概念: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要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长避短,长善救失,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
形式:生理和生理之间、生理和心理之间
个别差异性
概念: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要求:因材施教
动力作用——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根本动因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