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动物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思维导图:包含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量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5-9%等等
编辑于2022-04-25 18:30:25第三章 血液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组成
血浆(plasma) 抗凝血离心后的淡黄色上清液
水
血浆蛋白(大多数由肝脏合成)
白蛋白、球蛋白(a、b、g)、纤维蛋白原
无机盐
糖类
脂类
代谢物
血清(serum)
非抗凝血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上清液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
血量 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5-9%
循环血量
储备血量
失血量
<10% 不受影响
>=20% 受到影响
>30% 危及生命
血细胞
血细胞比容
离心后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比容
离心后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红细胞
数量
10¹²/L 幼年>成年,雄性>雌性,高原>平原
形态
哺乳动物 无核,双凹圆盘形
禽类 有核,椭圆形
生理特性
选择通透性
自由通透 水、尿素、O₂、CO₂
容易通透 负离子
不易通透 正离子
不能通透 血浆蛋白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概念 红细胞在流动的血浆中保持悬浮而不下沉的特性
血沉(erythrocyte)
概念 红细胞在血沉管中单位时间(第1小时)内沉降的距离
特征 红细胞沉降的速度主要取决于血浆成分变化,而不是红细胞
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概念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膨胀而破裂的特性
溶血(hemolysis) 红细胞膨胀而破裂的现象
渗透抵抗力(osmotic resistance) 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挤过口径比它小的毛细血管和血窦间隙时,可发生卷曲变形,通过后有恢复原形的特性
功能
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Hb):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约1.5g/L)
氧合血红蛋白
碳酸血红蛋白
影响血红蛋白运氧的病理因素
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亚硝酸盐、磺胺)
与Hb有高亲和力的物质(CO)
酸碱缓冲 KHb/HHb,KHbO₂/HHbO₂
免疫 红细胞表面存在补体受体,可吸附抗原—补体免疫复合物,由吞噬细胞消灭
生成与调节
生成
生成部位
胚胎时 骨髓、肝、脾
出生后 红骨髓
造血原料
基本原料 蛋白质、铁
成熟因子 叶酸、VB₁₂、内因子、Cu离子
其他 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
破坏
寿命 人120天、小鼠40天、猪85天、马和牛150天、兔57天
破坏 主要场所为脾、肝、骨髓
珠蛋白:再利用
亚铁血红素
铁离子:再利用
胆色素:排出体外
生成的调节
爆发促进因子 作用于早期红系祖细胞,促进细胞合成DNA,促进增值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主要作用于晚期红系祖细胞,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
白细胞
形态 有核
数量 10⁹/L
分类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20~30%
单核细胞 2~8%
有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7%
功能: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渗出、趋化、吞噬)
嗜中性粒细胞
很强的运动、趋化和吞噬能力、含溶酶体和溶菌酶
嗜酸性粒细胞
较弱的吞噬能力、含溶酶体但不含溶菌酶
嗜碱性粒细胞
不具吞噬能力,但有利于其它白细胞的运动和吞噬活动(分泌可舒张毛细血管的组织胺)
单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有运动和吞噬能力,在各组织转变为吞噬能力大增的巨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 体液免疫
生成与破坏
生成
部位
有粒 骨髓
无粒 脾、淋巴、胸腺
促进因子 造血生长因子、集落刺激因子
抑制因子 乳铁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
破坏 各种白细胞寿命不等。肝脾巨噬细胞吞噬
血小板
形态 不规则,无核
数量 10⁹/L
生理特性
粘附、聚集、释放、吸附、收缩
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 收缩血管、堵塞、血凝
凝血 血小板第三因子(PF₃)提供磷脂表面
纤维蛋白溶解 促进或抑制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完整性 修补内皮细胞脱落处
理化特性
颜色 红
比重 1.040-1.075
气味 腥、咸
粘滞性(viscosity) 血液由于摩擦阻力而产生的粘着的特性
酸碱性 PH=7.35~7.45 弱碱性
血液中存在许多弱酸/弱碱盐缓冲对,如NaHCO₃/H₂CO₃
碱储(alkali reserve) 血液中NaHCO₃的含量
血浆渗透压
分类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99.5%)
血浆中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使红细胞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态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0.5%)
血浆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白蛋白不能自由透过血管壁)
溶液
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9%的NaCl、5%的葡萄糖、1.9%尿素
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
如果等渗溶液是由不能自由通透细胞膜的颗粒所造成的渗透压
如0.9%的NaCl、5%的葡萄糖
只有等张溶液才能像血浆一样使红细胞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态
血浆成分及功能
血浆蛋白
白蛋白(清蛋白) 组织生长和组织修补、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脂类和激素等
球蛋白
αβ 运输脂类、激素
γ 免疫球蛋白,参与免疫
纤维蛋白原 参与血液凝固
补体 蛋白酶系(参与免疫)
无机盐 维持兴奋性、酸碱平衡、渗透压
脂类和葡萄糖 能源和营养物
功能 营养、运输、兴奋、缓冲、血凝、免疫、胶压、组修
血液凝固和血液液态的维持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概述
血凝 血液经系列生化反应由流动液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 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机制 系列凝血因子的连锁生化反应
凝血因子的特点
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血液液态的维持
血管内皮完整光滑
不易激活因子Ⅻ,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
血液不断流动
不断稀释和吞噬凝血因子
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Ⅲ、肝素、蛋白质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纤溶系统的存在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促凝和缓凝措施
促凝
粗糙、加温、VK、加钙
缓凝
光滑、降温、抑VK、除钙、抗凝物质、脱纤
血型和输血原则
血型
概念
狭义
以血细胞的抗原为依据
如人ABO血型、Rh血型、牛和猪的ABC系血型
广义
以血细胞抗原、血浆蛋白的多态性、同工酶等为依据
如白细胞型血型、蛋白质血型、酶型血型
红细胞凝聚(agglitination)
两种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混合后,红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
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存在特异性抗原
凝集素
指能与凝集原结合的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
输血原则
交叉配血实验
血型的应用
诊断异性孪生不育
血型与新生儿溶血病
组织相容性
1.9%尿素不是等张溶液
因白细胞和血小板极少,常把血细胞比容称为红细胞比容